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棋場如戰場,但人類有更高尚的追求

中韓圍棋天才李世石和柯潔相繼敗給谷歌“阿爾法狗”, 這給全世界圍觀的人群以極大震撼。 對此, 人們的心情是極其矛盾的, 既有對人工智慧發展水準的嘆服, 也有對未來技術全面宰製人類命運的深深擔憂。

其實, 圍棋文化源遠流長, 縱觀整個圍棋文化發展過程, 粗略地看, 產生過兩次大的文化轉向, 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文化邏輯類型。

一是上古直至魏晉時期的圍棋, 它遵從天人合一的哲學邏輯, 強調天地人神同在共娛的永恆境界。 這個時期的圍棋, 開始主要是人們祭天求雨、占卦世道國運的道具, 後來受易文化影響, 變成一種極富太極陰陽哲理的邏輯遊戲, 進而為道家文化借用, 成為體道、悟道的手段。

“棋有黑白, 陰陽分也。 駢羅列布, 效天父也。 ”

二是唐宋以後近代以前的圍棋, 它遵從情趣至上的美學邏輯, 重視通過“手談”的遊戲方式, 實現自我的精神愉悅以及與人交流中的情感共鳴。 正是憑藉這種文化品格, 四庫全書將其歸入子部藝術類, 與琴、書、畫同列, 並稱為“四藝”。

三是近現代的圍棋, 受日本及西方文化影響, 遵從的是功利主義的技術邏輯, 突出和強化圍棋的競技性。 當今社會, 生活節奏加快,

人們重視競爭和成功, 進一步加快了圍棋文化邏輯的變革進程, 使圍棋從一種高雅的藝術文化, 迅速演變成一種你爭我奪的職業化競技項目。

唐代以後, 中國圍棋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 競技性及競技水準也在穩步提升, 雖湧現出了像黃龍士、範西屏那樣的圍棋競技高手,

但總體而言, 下棋仍然是文人雅士甚至大家閨秀嬉戲娛樂、修身養性、消磨時光的藝術遊戲, 從競技角度看, 大多屬於花拳繡腿。

但至清末民初以後, 隨著新的弈棋方式由日本回傳, 圍棋文化又經歷了一次大的轉向, 由美學精神主導的遣情怡性之物, 逐漸變成勝負結果主導的競技項目。

日本民族文化中有“武士道”精神傳統, 日本人養成了尚武、好鬥、偏執、認真等民族性格。 盛傳自唐代以後, 中日兩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 圍棋也是在這個時候傳入日本的。 它很快與日本的“武士”精神融合起來, 並最終在幕府推動下于17世紀形成了以爭鬥競技為主的“禦城棋”制度。

禦城棋譜, 讀完可以打敗阿爾法狗嗎?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其作品《名人》中認為, “圍棋也是從中國傳來的, 不過真正的圍棋是在日本形成的”。 他所謂“真正的圍棋”的形成, 應該就是指這種“禦城棋”制度下以競技為主導的圍棋文化的變革。 確實, “禦城棋”制度推行後, 圍棋的文化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火藥味”越來越濃,競爭越來越殘酷,很快成為武士精神得以發揚的又一個決鬥場,“職業棋士”應運而生,這些棋士實際上就是不拿刀的武士。

據日本史料記載,當時的棋爭可用慘烈來形容。棋士在對弈中為了取得武士般勝利的榮耀,不惜以命相搏,僅在對弈過程中因體力耗盡而導致吐血的,就有三次,真可謂“嘔心瀝血”。第一次是在元文年間,第七世本因坊秀伯與井上因碩爭棋,弈至第八局結束時,秀伯口吐鮮血。第二次為天寶二年,赤星因徹挑戰十二世本因坊丈和的名人頭銜,棋局僵著,丈和靈光閃現,突然走出一個有名的“妙手”,赤星一見,感覺敗局已定,遂一口血噴到棋盤上,飲恨而亡。第三次是第十四世本因坊秀和與幻庵因碩的二十番棋搏殺,僅第一局就耗時九天,棋間因過度勞累,因碩竟兩次吐血,足見爭鬥之激烈。

慕容複:這珍瓏棋局好難破,我差點要自殺

在這樣一種競爭文化激勵下,日本圍棋競技水準突飛猛進,並將作為圍棋發源地的中國遠遠甩在身後。

相傳清光緒年間,一位日本業餘棋手來華竟屢敗中國民間高手,最後清政府不得不派出中國國手應戰,才勉強保住大國顏面。後來,日本派僅為職業四段的高部道平來華,竟橫掃中國國手,一時間國內輿論譁然。在抗日烽火燃燒,復仇情緒濃烈的時代背景下,落後就要挨打成為中國人的民族共識,從此,圍棋再也不能保持道家坐隱忘憂以及文人雅士的優雅與淡定了。這種氛圍也促使圍棋由“文藝範”的藝術迅速轉向抗爭的“戰場”。

在圍棋競技上,人們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中國圍棋與日本圍棋究竟哪個更厲害?”答案直至20世紀60年代都是一邊倒的,中國圍棋在與日本的競爭中幾乎無還手之力。

情況的改觀是與一個棋手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這個人就是中國“棋聖”聶衛平。聶衛平自幼學棋,受國手指導及陳毅元帥的當面激勵,以擊敗日本高手為目標,棋藝進步神速。20世紀70年代赴日本交流,竟完敗眾多日本一流高手,引起日本棋界驚呼,稱其為橫掃日本的“聶旋風”。但這僅僅是中日較量的開始,隨後的“中日圍棋擂臺賽”才是競爭的真正舞臺。在這個“戰場上”,聶衛平接連將“電腦”石田芳夫、“宇宙流”武宮正樹、“美學”大竹、“劊子手”加藤正夫、“實力派”小林光一等日本傳奇式的“超一流”棋手擊敗,成為中日圍棋競爭的王者和英雄,為中國圍棋贏回了尊嚴。後來聶衛平被授予“棋聖”稱號。

聶衛平

及至20世紀末,韓國圍棋異軍突起,中日競爭遂演化為“三國爭霸”,競爭的文化邏輯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強化,再加上商業、市場、金錢的強勢介入,圍棋的競爭性文化主導地位已不可撼動。傳統圍棋文化中的“棋道”“棋趣”已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成王敗寇的結果至上性,在近些年的國際棋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只要能夠取勝,可以不擇手段,什麼“僵屍流”、“地溝流”、“填子流”以及各種“盤外功夫”都找到了存在的理由。這個文化特點,在韓國棋手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李昌鎬、李世石這些韓國名將都是名副其實的“勝負師”。

李昌鎬和李世石

時至今日,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圍棋的競爭由線下走到線上,由“人際之爭”走向了“人機大戰”。看似眼花繚亂、熱鬧非凡,但是以競技為主導的文化邏輯沒有變。不過由“中國和日本誰更厲害”“中國與韓國誰更厲害”變成了“人與機器誰更厲害”而已。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也可以不急於做出回答,撥開當下圍棋界人機爭鬥的煙雲,歷史地來看圍棋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此時,另一個更有意思、更加根本的問題浮現出來:“在一個由技術主導的時代裡,除了勝負成敗,決定我們生活和命運的還有什麼?”

勝負固然重要,但永遠不能取代弈棋中的情調與格局吧。

本文摘自《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1卷/總第13期)》,原文標題《棋道、棋趣與棋爭——圍棋的文化邏輯及其歷史嬗變》,有刪節。

“火藥味”越來越濃,競爭越來越殘酷,很快成為武士精神得以發揚的又一個決鬥場,“職業棋士”應運而生,這些棋士實際上就是不拿刀的武士。

據日本史料記載,當時的棋爭可用慘烈來形容。棋士在對弈中為了取得武士般勝利的榮耀,不惜以命相搏,僅在對弈過程中因體力耗盡而導致吐血的,就有三次,真可謂“嘔心瀝血”。第一次是在元文年間,第七世本因坊秀伯與井上因碩爭棋,弈至第八局結束時,秀伯口吐鮮血。第二次為天寶二年,赤星因徹挑戰十二世本因坊丈和的名人頭銜,棋局僵著,丈和靈光閃現,突然走出一個有名的“妙手”,赤星一見,感覺敗局已定,遂一口血噴到棋盤上,飲恨而亡。第三次是第十四世本因坊秀和與幻庵因碩的二十番棋搏殺,僅第一局就耗時九天,棋間因過度勞累,因碩竟兩次吐血,足見爭鬥之激烈。

慕容複:這珍瓏棋局好難破,我差點要自殺

在這樣一種競爭文化激勵下,日本圍棋競技水準突飛猛進,並將作為圍棋發源地的中國遠遠甩在身後。

相傳清光緒年間,一位日本業餘棋手來華竟屢敗中國民間高手,最後清政府不得不派出中國國手應戰,才勉強保住大國顏面。後來,日本派僅為職業四段的高部道平來華,竟橫掃中國國手,一時間國內輿論譁然。在抗日烽火燃燒,復仇情緒濃烈的時代背景下,落後就要挨打成為中國人的民族共識,從此,圍棋再也不能保持道家坐隱忘憂以及文人雅士的優雅與淡定了。這種氛圍也促使圍棋由“文藝範”的藝術迅速轉向抗爭的“戰場”。

在圍棋競技上,人們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中國圍棋與日本圍棋究竟哪個更厲害?”答案直至20世紀60年代都是一邊倒的,中國圍棋在與日本的競爭中幾乎無還手之力。

情況的改觀是與一個棋手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這個人就是中國“棋聖”聶衛平。聶衛平自幼學棋,受國手指導及陳毅元帥的當面激勵,以擊敗日本高手為目標,棋藝進步神速。20世紀70年代赴日本交流,竟完敗眾多日本一流高手,引起日本棋界驚呼,稱其為橫掃日本的“聶旋風”。但這僅僅是中日較量的開始,隨後的“中日圍棋擂臺賽”才是競爭的真正舞臺。在這個“戰場上”,聶衛平接連將“電腦”石田芳夫、“宇宙流”武宮正樹、“美學”大竹、“劊子手”加藤正夫、“實力派”小林光一等日本傳奇式的“超一流”棋手擊敗,成為中日圍棋競爭的王者和英雄,為中國圍棋贏回了尊嚴。後來聶衛平被授予“棋聖”稱號。

聶衛平

及至20世紀末,韓國圍棋異軍突起,中日競爭遂演化為“三國爭霸”,競爭的文化邏輯得到進一步鞏固與強化,再加上商業、市場、金錢的強勢介入,圍棋的競爭性文化主導地位已不可撼動。傳統圍棋文化中的“棋道”“棋趣”已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成王敗寇的結果至上性,在近些年的國際棋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只要能夠取勝,可以不擇手段,什麼“僵屍流”、“地溝流”、“填子流”以及各種“盤外功夫”都找到了存在的理由。這個文化特點,在韓國棋手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李昌鎬、李世石這些韓國名將都是名副其實的“勝負師”。

李昌鎬和李世石

時至今日,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圍棋的競爭由線下走到線上,由“人際之爭”走向了“人機大戰”。看似眼花繚亂、熱鬧非凡,但是以競技為主導的文化邏輯沒有變。不過由“中國和日本誰更厲害”“中國與韓國誰更厲害”變成了“人與機器誰更厲害”而已。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也可以不急於做出回答,撥開當下圍棋界人機爭鬥的煙雲,歷史地來看圍棋發展演變的整個過程,此時,另一個更有意思、更加根本的問題浮現出來:“在一個由技術主導的時代裡,除了勝負成敗,決定我們生活和命運的還有什麼?”

勝負固然重要,但永遠不能取代弈棋中的情調與格局吧。

本文摘自《文化發展論叢(2017年第1卷/總第13期)》,原文標題《棋道、棋趣與棋爭——圍棋的文化邏輯及其歷史嬗變》,有刪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