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總結廣電總局今年力推的這些節目,發現有五個共同點!

傳媒內參導讀:一檔好的節目要有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辦節目的宗旨和初心——你想給觀眾什麼, 觀眾需要什麼, 你能給觀眾什麼?

作者:邵光濤 已獲授權,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原標題:總局今年力推的這些節目, 有什麼共同點?電視人從中能獲得哪些啟發?

2017年以來,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週例會陸續分享了一批優秀電視節目, 像《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耳畔中國》《對話》《詩書中華》《出彩中國人》等等, 其中不少成為現象級節目、成為“爆款”“網紅”。

這些節目成功的背後有沒有共同點?都蘊含著哪些節目創作理念?它們又給電視媒體尤其是各省級電視臺哪些啟示?

堅守、傳遞價值觀

一檔好的節目要有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辦節目的宗旨和初心——你想給觀眾什麼, 觀眾需要什麼, 你能給觀眾什麼?

“讓詩詞以柔軟的方式回到生活中”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初心, “以文學之名叩問生命”是《朗讀者》的節目使命, 《詩書中華》以“詩入尋常百姓家”為核心思想, 《見字如面》把“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作為創作宗旨, 《出彩中國人》以“出彩中國人、共築中國夢”為節目理念。 價值觀賦予了節目創意之基、創作之魂, 也為節目運行保駕護航。

《朗讀者》

探索出一套好模式

經過幾年探索, 中國電視節目已經跨越了以“模仿”為主的1.0時代, 也已完成了以“引進”為主的2.0時代, 進入了以“原創”為主的3.0時代。

《朗讀者》《耳畔中國》等幾檔優秀節目, 無疑都具備“原創”模式基因。 如果說價值觀是一檔節目的初心, 那麼模式就是方法論, 它涵蓋節目的策劃、錄製、運行、推廣等各個環節。

如何形成一個好的創意, 如何將創意轉化成節目進行大眾化呈現,

如何進行有效的全媒體傳播推廣等等, 各個環節都需要一套模式去支撐, 它是一個有機鏈條, 絕不僅僅局限於節目形態的呈現一個方面。

比如《朗讀者》採用的是“訪談+朗讀+輕解析”模式, 看似很簡單, 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容易, 如何圍繞每期主題圈定朗讀人?為什麼要選擇他來朗讀?要讀些什麼, 訪談些什麼?訪談與朗讀是一種什麼關係?輕解析如何做到不狗尾續貂?一系列問題環環相扣, 背後是對諸多節目細節的精心操作把控。

要講好故事

細細品味這些優秀的電視節目, 不論是才藝比拼展示, 還是書信朗讀, 不論是遊戲挑戰, 還是科學驗證, 其本質核心都是在講述一個個故事, 或溫情、或感動、或刺激、或嘆服。

柏拉圖說:“誰能講故事誰就會擁有世界。 ”這句話在電視行業更加適用, 可以說誰能講故事誰就會贏得受眾的心, 講故事應該是電視綜藝節目的最佳呈現方式。

《出彩中國人》《見字如面》《朗讀者》《老媽駕到》《中國好家庭》等節目自不必說, 而像《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耳畔中國》《奔跑吧》《加油!向未來》等節目同樣是在講故事。

《中國詩詞大會》不僅僅是在展示選手的才藝、呈現詩詞文化, 選手們的自身講述、點評嘉賓對詩詞的闡釋, 何嘗不是一個個小故事?

《加油!向未來》是科學普及類節目, 科學知識驗證看似與故事沾不上邊, 但它其實也是在講述一個個小的科技故事, 裡面有嘉賓的參與, 有過程、有等待、有結果,

過程呈現即是故事。

《加油!向未來》

電視節目的比拼, 說到底就是故事講述能力的比拼, 誰能把故事與節目價值觀、與節目模式有機融為一體, 誰能把故事講得潛移默化、不露痕跡, 誰能讓故事走心、撩動受眾的神經, 誰就是贏家。

重視全媒體推廣

互聯網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融入年輕人的骨髓, 電視媒體只有融入新媒體、擁抱互聯網才有出路,這是不爭的事實。滄海橫流、大浪淘沙,網路不問來路、只認內容,對於好東西,它會給予病毒式傳播,讓你成為“爆款”“網紅”。

《出彩中國人》《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這些優秀節目,之所以優秀、影響力大,背後都少不了互聯網的助力,形成大屏小屏、線上線下的互補互動。

走互利共贏的合作路徑

社會發展到今天,分工越來越細,分工越細意味著越專業化、精細化,電視節目是文化產品,同樣需要分工協作。

《朗讀者》《耳畔中國》《詩書中華》《出彩中國人》等這些優秀電視節目,背後都有專業影視傳媒公司的影子,許多電視臺沒有再走“制播分離”的老路當“甩手掌櫃”,而是深度參與其中,走一條合作共贏的新路,一來可以降低風險,二是可以鍛煉隊伍,三來實現機制互補、更加專業高效。

《耳畔中國》

專業人幹專業事,發揚工匠精神,這句話對於今天的電視媒體顯得更加迫切而必要。拿《朗讀者》來說,節目的創意模式不必說,就說每條小短片的製作、演播室舞美的呈現、董卿的張弛靈動、現場氣氛的調動等等,哪一處細節不是匠心獨具,無不在向受眾呈現分享一件電視藝術品,成為“爆款”自然水到渠成。

互聯網資訊紛雜,電視人只有發揮出五倍十倍于觀眾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方能讓用戶鎖定手機屏、電視屏,你付出多少真誠、多少努力,受眾用戶往往會給予十倍百倍的肯定,這就是互聯網的威力。

基於以上對這些優秀電視節目的共性分析,電視媒體特別是各省級電視臺確實應該繃緊憂患意識、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重視節目研發創新。節目是電視臺長遠發展的生命線、是立台之本,要建立優化節目創新創優機制,明確路線圖、任務書,既要謀長遠,又要求當下。

謀長遠,要求電視臺站得高、看得遠,調動全台和社會的力量做好節目的研發儲備,擁有自己的節目生態鏈;求當下,就是從一點突破,形成亮點,帶動全域。

近兩年,央視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節目研發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展現出國家級電視臺的強大統治力,研發推出 《中國詩詞大會》《創業英雄匯》《中國輿論場》《加油!向未來》《我有傳家寶》《最美孝心少年》《出彩中國人》等一大批品牌節目。

在節目創新研發上,東方衛視也是表現強勁,《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天籟之戰》《夢想改造家》《詩書中華》《喝彩中華》等一批原創節目引領東方衛視強勢發展。這背後一定有它的規律性,一定有一套強有力機制在支撐。中國電視節目已進入原創模式時代,唯創新者勝,模仿、跟跑都沒有出路,走創新引領之路才是正道。

《歡樂喜劇人》現場

重視團隊建設。一檔好節目背後一定有一支好的團隊,他們有情懷、敢擔當、能戰鬥、懂奉獻,誰掌握的電視人才多,誰的發展就有後勁兒。

古代打仗衝鋒陷陣,會挑選勇士組成衝鋒隊、敢死隊,在許多省級電視臺走上二次創業的關鍵時刻,尤其那些在全國處於二三陣營的省級台應該創新體制機制,打破部門條框,遴選一批業務能力強、熱愛電視事業、善於創新創造、富有奉獻精神的員工組成節目創新研發團隊,給他們深入優秀創作團隊、電視發達地區、優秀影視公司甚至國外潛心學習培訓的機會,學習電視原創模式背後的方法論,掌握節目原創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創新理念,帶著想法創意去,帶著節目方案回來,把學習收穫轉化為具體的節目成果。

重視融合傳播,拓展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我們只有去利用它、擁抱它,才不至於被它吃掉。大屏帶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聯受眾,這應該成為電視臺辦節目的思路,一方面要想到融合傳播,更要思考重視節目的融合互動,這樣的節目才更有黏性、更有吸引力、更有影響力。

重視對電視節目模式的研究與創新。今年總局分享的幾檔比較火的優秀節目,一是在節目模式上是“原創性”的,二是在原創基礎上能講好故事。

電視媒體只有融入新媒體、擁抱互聯網才有出路,這是不爭的事實。滄海橫流、大浪淘沙,網路不問來路、只認內容,對於好東西,它會給予病毒式傳播,讓你成為“爆款”“網紅”。

《出彩中國人》《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這些優秀節目,之所以優秀、影響力大,背後都少不了互聯網的助力,形成大屏小屏、線上線下的互補互動。

走互利共贏的合作路徑

社會發展到今天,分工越來越細,分工越細意味著越專業化、精細化,電視節目是文化產品,同樣需要分工協作。

《朗讀者》《耳畔中國》《詩書中華》《出彩中國人》等這些優秀電視節目,背後都有專業影視傳媒公司的影子,許多電視臺沒有再走“制播分離”的老路當“甩手掌櫃”,而是深度參與其中,走一條合作共贏的新路,一來可以降低風險,二是可以鍛煉隊伍,三來實現機制互補、更加專業高效。

《耳畔中國》

專業人幹專業事,發揚工匠精神,這句話對於今天的電視媒體顯得更加迫切而必要。拿《朗讀者》來說,節目的創意模式不必說,就說每條小短片的製作、演播室舞美的呈現、董卿的張弛靈動、現場氣氛的調動等等,哪一處細節不是匠心獨具,無不在向受眾呈現分享一件電視藝術品,成為“爆款”自然水到渠成。

互聯網資訊紛雜,電視人只有發揮出五倍十倍于觀眾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方能讓用戶鎖定手機屏、電視屏,你付出多少真誠、多少努力,受眾用戶往往會給予十倍百倍的肯定,這就是互聯網的威力。

基於以上對這些優秀電視節目的共性分析,電視媒體特別是各省級電視臺確實應該繃緊憂患意識、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重視節目研發創新。節目是電視臺長遠發展的生命線、是立台之本,要建立優化節目創新創優機制,明確路線圖、任務書,既要謀長遠,又要求當下。

謀長遠,要求電視臺站得高、看得遠,調動全台和社會的力量做好節目的研發儲備,擁有自己的節目生態鏈;求當下,就是從一點突破,形成亮點,帶動全域。

近兩年,央視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節目研發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展現出國家級電視臺的強大統治力,研發推出 《中國詩詞大會》《創業英雄匯》《中國輿論場》《加油!向未來》《我有傳家寶》《最美孝心少年》《出彩中國人》等一大批品牌節目。

在節目創新研發上,東方衛視也是表現強勁,《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天籟之戰》《夢想改造家》《詩書中華》《喝彩中華》等一批原創節目引領東方衛視強勢發展。這背後一定有它的規律性,一定有一套強有力機制在支撐。中國電視節目已進入原創模式時代,唯創新者勝,模仿、跟跑都沒有出路,走創新引領之路才是正道。

《歡樂喜劇人》現場

重視團隊建設。一檔好節目背後一定有一支好的團隊,他們有情懷、敢擔當、能戰鬥、懂奉獻,誰掌握的電視人才多,誰的發展就有後勁兒。

古代打仗衝鋒陷陣,會挑選勇士組成衝鋒隊、敢死隊,在許多省級電視臺走上二次創業的關鍵時刻,尤其那些在全國處於二三陣營的省級台應該創新體制機制,打破部門條框,遴選一批業務能力強、熱愛電視事業、善於創新創造、富有奉獻精神的員工組成節目創新研發團隊,給他們深入優秀創作團隊、電視發達地區、優秀影視公司甚至國外潛心學習培訓的機會,學習電視原創模式背後的方法論,掌握節目原創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創新理念,帶著想法創意去,帶著節目方案回來,把學習收穫轉化為具體的節目成果。

重視融合傳播,拓展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我們只有去利用它、擁抱它,才不至於被它吃掉。大屏帶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聯受眾,這應該成為電視臺辦節目的思路,一方面要想到融合傳播,更要思考重視節目的融合互動,這樣的節目才更有黏性、更有吸引力、更有影響力。

重視對電視節目模式的研究與創新。今年總局分享的幾檔比較火的優秀節目,一是在節目模式上是“原創性”的,二是在原創基礎上能講好故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