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青 18號“藏糧於技”的藏區新品種

本報見習記者 李鵬

西藏是國家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 更是我國青稞主產區, 青稞種植產量占全國近70%, 青稞既是西藏人民主要生活原料, 更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特殊的保健功效, 市場潛力巨大, 作為優勢產業, 西藏努力挖掘青稞生產潛力。 近兩年, 西藏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施青稞生產“雙增長”行動, 以擴大青稞種植面積、推廣青稞良種作為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的重點。 記者從該自治區農牧廳瞭解到, 今年全區青稞種植面積208.22萬畝, 比去年增加8.88萬畝, 小麥種植面積46.37萬畝, 比去年減少2.74萬畝。

示範推廣“藏青2000”“喜拉22號”“山冬7號”“冬青18號”新品種近190萬畝, 比去年增加8萬餘畝。

西藏350多萬畝耕地普遍存在春季種植、秋季收穫、冬季撂荒的情況, 冬播面積僅40余萬畝。 一方面西藏海拔高、氣候冷, 不適宜作物越冬;另一方面西藏地力普遍貧瘠, 多採取秋耕滅茬培肥做法。 高海拔區域耕地要麼一年一熟, 要麼混作、連作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下解決好增產增收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 西藏自治區實施“藏糧于地、藏糧於技”戰略, 充分培育並推廣冬青稞新品種“冬青18號”。 提高土地使用率。

“‘冬青18號’是自治區農科院專家組經過十多年努力, 選育出的優良冬青稞新品種, 除具有中高產、中晚熟、中高稈等特點外,

還具有復種優勢, 可以說促進了西藏農耕制度的變革”, 西藏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紮西在“冬青18號”示範推廣現場會上介紹。 記者瞭解到, 去年秋播在拉薩、山南、林芝、昌都四市適宜區域安排種植“冬青18號”3.29萬畝, 從目前來看, 整體長勢良好, 已進入收穫階段。 記者在山南紮囊縣紮其鄉塔巴林村標準化示範田看到, 1100畝土地上, 青稞穗隨風起伏, 穗粒飽滿, 雖經一夜風雨, 但並未見倒伏現象。 據該縣農業技術人員介紹, 該品種株高1米左右, 抗寒、抗倒伏、抗條斑病和黑穗病能力極強。 示範田部分區域畝穗數可達26萬穗, 示範田平均畝產可達400公斤。 去年7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視察的拉薩曲水縣“冬青18號”取得歷史性高產, 平均畝產達到502.3公斤。
通過幾年的推廣示範, 目前“冬青18號”大田平均畝產可達370公斤, 比其他冬青稞品種增產10%以上, 比春青稞增產12%以上, 單以青稞種植而論, 畝均增產可達40公斤, 增收顯著, 而且還具有復種優勢, 是解決農牧民群眾豐產豐收的有效途徑。

西藏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生產方式大多為家庭種養, 全區牲畜存欄1804萬頭(只、匹), 飼草供不應求。 “冬青18號”大範圍推廣種植將有效改善優質飼草缺量問題, 通過搶種搶收措施, 在8月初復種箭舌豌豆等豆科飼草, 在不影響秋播的情況下, 畝產鮮草1000公斤以上, 僅復種飼草畝均增收就可達1000多元, 且復種豆科飼草作物, 極大改善土壤性質, 培肥地力, 通過青稞種植——豆科飼草固氮——秸稈、飼草養畜——農家肥回田達到資源迴圈利用,

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 大力發展冬青稞也使得時間和空間得到有效利用, 在時間上, 使得土地在冬季不閒置, 在空間上, 使得西藏海拔2600米至3800米之間一年一季區域得以復種高產飼草, 達到一年兩季, 充分發掘了生產潛力。 同時在青稞產量提升、農牧民增收、培肥地力等方面作用明顯。 據尼瑪紮西院長介紹, 經測算, “冬青18號”種植比春青稞種植直接效益高了1162.3元/畝, 對促進農牧業增產、農牧民增收效果明顯。

推廣以“冬青18號”為代表的冬青稞新品種的顯著效益和重大意義, 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堅參凝練概括為“五養”:養人, 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提高了青稞單產, 促進了農牧民增收;養地, 復種豆科飼料作物,

提高土壤含氮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養畜, 復種高產優質飼草, 緩解西藏飼草料短缺問題, 有效解決牲畜越冬飼草, 達到農牧互促作用;養禽, 西藏是越冬鳥類的天堂, 黑頸鶴、斑頭雁、紅嘴鷗、赤麻鴨、黃鴨等10多種珍稀禽類在西藏越冬, 冬青稞可為越冬禽類提供冬棲食物, 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養眼, 改變西藏冬季荒蕪觀感, 提高冬季植被覆蓋, 減少水土流失和揚塵, 促進生態環境優美。

“大力發展以‘冬青18號’為重點的冬青稞新品種種植, 充分挖掘復種高產優質飼草料的潛力, 在全區適宜區域示範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已具備推廣條件, 今年秋播計畫安排15萬畝種植面積。 ”自治區農牧廳黨組副書記、廳長杜傑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