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古人論旅行衛生

現代人們的業餘生活中,旅遊日益成為很多人所喜愛的一項活動。 旅行必須講究衛生,以保持和增進身體健康與精神愉快,我國古人有豐富的旅行衛生知識與措施。

晉代葛洪的《肘後救卒方》堪稱為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臨證各科“急症手冊”,記載了不少簡便易行、卓有療效的急救治法。 例如對突然昏迷者的救治,介紹用指甲掐“人中”穴位促其蘇醒的方法,這無疑十分適於旅途中隨時隨地之急需。 該書還載有`.治百病備急丸散膏諸要方”,採用雄黃、朱砂、當歸、椒、烏頭.苦酒及豬脂等製成“五毒神膏”,說“夜行及病冒霧露皆以塗人身中,佳。

”旅行途中,有人難免會發生胃腸道不適或外傷、皮膚感染等,對此應事先有所防備。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裡提出:“凡人居家及遠行,隨身常有熟艾一升,備急丸、避鬼丹、生肌藥、甘濕藥、療腫藥、水銀、大黃、芒峭、甘草、乾薑、桂心、蜀椒……。 此等常不可缺少,及一兩卷《百一備急藥方》,並帶避毒蛇、蜂蠍毒藥隨身也。 ”孫思邈對旅行者的衛生保健,既提出旅行中應帶的必備藥,同時還要求攜帶急症治療的參考書,考慮相當周到。

宋代醫家張呆在其《醫說》中引《集驗方》所載:“每欲出行時用, 雄黃(一桐子大火上燒煙)上以熏腳繃草履之類及袍袖間,即百毒不敢侵害··…。 ”古代的道路與交通等條件都比現今差得多,道路雜草叢生,害蟲甚多,而旅行者往往是穿著草鞋徒步跋涉。

事前用雄黃這類具有殺蟲作用的藥物煙熏草鞋、褲腳、袖口等,確實能夠取得一定的防蟲消毒效果。

為了提高旅行者在旅途中身體抵杭力,我國古人提出了預服有關藥物的辦法。

李時珍特別讚賞生薑和大蒜在旅行中的防病抗病作用,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凡早行山行,宜含(生薑)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 他還引述前人的經驗說:“胡蒜……味久不變,可以資生,可以致遠……,攜之旅途,則炎風瘴雨不能加,食臘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氣。 ”現代科學證明,生薑和大蒜的確具有殺菌解毒、去濕消食、防病抗病等多種功效,旅行者適當食用很有稗益。 人們乘車、乘船旅行,有人可能發生暈車、暈船不適反應,古人稱之為“注車’`、“注船`’,早在《肘後救卒方》裡就記述了其症狀與治法。

為提醒旅行者預防“水土不服”和其它應注意之點,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在所撰《長生秘訣》中寫有“行旅調攝”專節,對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述。

例如“凡出外旅邸,到他鄉別處,先買豆腐青菜吃過,則無不服水土泄瀉之病。 ”又如,為了盡可能使身體抵抗力在旅途中不被削弱,“凡出處,清晨須吃飽飯食,不可空心行路,免致感冒風邪。 若是舟旅,飲食早吃不便,可帶六味地黃丸,不論春夏秋冬,滾水服下三四錢,治事最妙。 如無地黃丸,即單是熟地黃亦可。 ”旅行時,若“天久陰雨,或入客館,及久無人住之處,地土潮濕,或跋涉雨途,衣裘被褥潮,俱用蒼術燒煙熏之,以避黴臭惡之氣”。 若是“大凍寒月,或騎驢馬,或步雨雪之途,兩足凍冷麻木”,到達住宿處後,“先用溫火烘熱,以手揉擦,令血脈回陽,再用熱湯洗之。 ”

如上所述,表明我國歷代有關旅行衛生的論述與做法,不僅在當時有著價值,即使在今天,其中不少仍具有借鑒意義。

(三七 蝸牛 百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