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過青銅器,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識字了!

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進了博物館, 看到了青銅器, 有模有樣地走近展櫃, 低頭一看展簽,

呃——, 這是一個——容器!

那個呢?

那個——還是個容器!

不認識字啊!

分不清器型啊!

智商感覺受到了侮辱啊!

看了這篇文章,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識字了。

古代青銅器最初都為實用器皿, 按用途來說, 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 後來其中的一些實用功能漸漸消失, 而發展成了禮品, 如鼎。 這其中, 尤其以食品、酒器、水器這三種器型較多, 名稱也複雜, 而且, 其中酒器與水器也很多混用。 所以, 本文主要選擇這三種青銅器來展示, 而且把酒器與水器放在一起, 不做區分。 其它如樂器、兵器, 較容易分辨。

食器

▎鼎

鼎, 三足或四足, 兩耳, 通常刻有精細的紋飾。 鼎最初是一種炊具, 後來因用於烹飪祭祀給神的祭品, 而上升為禮器, 成為國家政權中君主、大臣等權力象徵。

商後母戊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鬲(音“立”)

鬲是一種炊器, 用於燒煮加熱。 陶鬲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至戰國晚期, 隨著灶台的普及, 逐漸被釜取代。

西周伯矩鬲

首都博物館藏

鬲與鼎的形制相似, 用途相近, 所以出土的很多西周早期的鬲銘文中都自名為”“鼎”, 鼎的常見器形為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 而鬲也有三足兩耳或四足兩耳的, 因此兩者需求從其他方面進行區分。 舊說鼎是實足的, 但實際上, 鼎也有不少空足或半空足的, 因此是否空足不是判斷一器物屬於鼎還是鬲的判據。 所以將腹身與足明顯分為兩部分的稱為鼎,

將腹部與足部區分不明顯的稱為鬲。

▎甑(音“增”)

甑是中國的蒸食用具, 為甗的上半部分, 與鬲通過鏤空的箅相連, 用來放置食物, 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 單獨的甑很少見, 多為圓形, 有耳或無耳。 鬲可以與甑配套構成甗, 形成類似與蒸鍋的炊具, 鬲在下盛水, 甑在上盛食物, 通過加熱鬲下部使水沸騰產生蒸汽將甑中的食物蒸熟。

婦好墓出土“好”汽柱甑形器

河南博物院

▎甗(音“眼”)

甗在器形上可分為聯體甗及分體甗, 分體的甗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構成, 聯體甗分明顯的上下兩部分, 上面與甑相似, 下面與鬲相似。 考古發現的青銅甗以聯體的居多。 甗下部的鬲用於煮水, 上部的甑放置食物, 兩者以箅相隔, 甑上可能蓋有蓋子。 部分甗出土時未帶有箅和蓋, 可能為竹、木等其他材質, 也可能埋藏前已經遺失。 出土的青銅箅一般有線形或十字形的孔, 供蒸汽通過。

春秋四蛇飾甗

故宮博物院

婦好墓出土三連甑

中國國家博物館

婦好墓出土分體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寽父癸甗

故宮博物院

▎簋(音“鬼”)

簋是中國古代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流行於商朝至東周。商朝時,簋大多為圓形,體型厚重,表面多用獸面紋作為裝飾,有的器耳為獸面形狀。到了周朝,簋出現了三足、四足、四耳、圓身方座等多種樣式,有的簋上加蓋。戰國以後,簋逐漸被停止使用。

發展到後來,簋成為重要的祭祀禮器,和鼎配合使用,簋為雙數,鼎為單數。其使用數量有嚴格等級限制,根據史書記載,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諸侯則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則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西周縣妀簋

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周鳳鳥紋方座簋

西安博物院

師酉簋

故宮博物院

堇臨簋

故宮博物院

▎盂

盂是古代一種器皿,它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取自盂中。青銅盂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形制一般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體都比較大。

西周龜紋銅盂

浙江省博物館

西周匽侯盂

中國國家博物館

▎簠(音“府”)

簠周朝時期所特有的禮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會時用於盛放作熟的穀物。簠的形狀為長方形,上面有蓋,蓋子和器皿上下對稱。簠出現於西周早期,在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西周豐白簠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春秋早期叔朕簠

故宮博物院

▎盨(音“許”)

盨形制和任務和簠很接近,也是周朝所特有的禮器和炊具,但盨為圓弧形,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蓋和器皿對稱,翻開可用來盛放盛黍、稷、稻、梁等食物。盨出現於西周早期,在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西周比盨

故宮博物院

西周杜伯盨

故宮博物院

西周遂公盨

保利藝術博物館

▎敦(音“對”)

敦是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在春秋時期,後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敦主要用來盛放飯食,從器形分析是由鼎和簋形制結合發展而來的。基本形制有兩種:一種是上下對稱,器身、器蓋均為半球體,各有相同的兩耳三足、少量未圈足,器蓋相合成為一個球體或橢圓球體。另一種是器身與器蓋不完全對稱或完全不對稱。

戰國鵜鶘魚紋敦

首都博物館

荊公孫敦

故宮博物院

▎豆

豆形似高足盤,上部圓盤形,有柄,圈足。商朝、西周時豆多腹淺,柄粗,沒有耳、蓋。春秋戰國時豆的形狀多樣化,上有蓋,出現方形豆,盤有淺、深之分,柄有長、短之別,還有附耳、環耳等各種形狀。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蟠虺紋豆

故宮博物院

蟠虺紋三鳥蓋豆

故宮博物院

狩獵紋豆

故宮博物院

嵌松石蟠螭紋豆

故宮博物院

酒器&水器

▎爵

爵是中國傳統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從出土的形制來看,前有流(傾酒的流槽),後有尾,中有杯,一側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柱。爵同時又是飲器的通稱。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是相當常見的。河南省偃師市二裡頭文化的銅爵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容器,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酒器。由爵的造型衍生出角、斝、盉等器類。

夏乳釘紋爵

洛陽博物館

鳳鳥紋爵

故宮博物院

▎角(音“較”)

角是古代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其容量與爵相若。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柱。最初當為普通飲酒器皿,供低級別貴族使用,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於周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大量出現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

亞沚獸面紋青銅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獸面紋角

故宮博物院

▎斝(音“甲”)

斝是古代用於溫酒的酒器,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由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商青銅方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網紋斝

故宮博物院

獸面紋斝

故宮博物院

冊方斝

故宮博物院

▎觚(音“孤”)

觚是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在酒器中是數量最多的飲器,其造型特徵為喇叭形口,下與器腹通連。腹下的圈足敞開,與器口形成相對接的兩個圓錐體,造型修長,優美。觚初現於二裡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在青銅器中,爵與觚是酒器的兩種基本樣式,它們出現得很早,經過長時期的發展、改進,成為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富有典範意義的造型樣式。

商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商青銅方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獸面紋觚

故宮博物院

受觚

故宮博物院

▎觶(音“志”)

觶是做盛酒用的,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春秋時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商守父乙觶

河南博物院

▎兕觥(音“四弓”)

兕觥是古代盛酒或飲酒器,腹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一般成帶角獸頭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後亦泛指酒器。《詩經》中屢見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商代青銅兕觥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商司母辛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尊

尊,今作樽,是古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犧尊。犧尊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犧尊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尊蓋。

商四羊方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

宣和尊

故宮博物院

亞ꀇ方尊

故宮博物院

▎罍(音“雷”)

罍與尊配合使用,都是古代大型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為了貯酒,不使酒揮發,口部為歛口並加蓋。器腹很深,有兩耳和麵鼻,以便於繫繩、扛抬。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在商代和西周陪葬的禮器組合中,罍較為少見。在商周疆域週邊,罍一類容器卻是最常見的青銅器種類,可能這是商周王朝送給友邦的禮物。迄今考古發現最華麗的一組罍,來自四川彭州竹瓦街。

皿天全方罍

湖南省博物館

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四川省博物館

亞方罍

故宮博物院

▎瓿(音“不”)

瓿型似圓罍,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商四羊首瓿

上海博物館

嵌紅銅龍紋瓿

故宮博物院

▎卣(音“有”)

卣屬於古代酒器,具體出現時間是未知,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當時用來裝酒用。由於出土的青銅器中並沒有自名為“卣”的,因此雖然已知卣為酒器,但未必就是今日所說的卣,將青銅器中的有特定器形的一類稱為卣始于宋代。一般被定為卣的青銅器有以下特徵:斂口,碩腹,頸部兩側有提梁,上有蓋,蓋上有鈕,下有圈足。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

二祀〇其卣

故宮博物院

ㄐ毌父戊方卣

故宮博物院

▎盉(音“禾”)

盉是商朝和周朝時期用於盛酒和盛水的器皿,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商朝到西周時期,盉的口比較大,腹深,流直,足多為分檔式袋足,或呈柱狀,商朝時足還多為空心。東周時期,盉口漸小,腹扁圓,流多呈鳥頭或獸頭狀,足則多為蹄形。很多盉還有彎曲提梁,盉蓋和提梁間還有環索相連。

西周鳥足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螭梁盉

故宮博物院

弦紋盉

故宮博物院

▎方彝

方彝是古代漢族的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徵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也有少數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狀。

西周冊令方彝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叔牝銅方彝

洛陽博物館

▎鑒

鑒,大型盛水器。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

吳王夫差鑒

上海博物館

吳王光銅鑒

中國國家博物館

▎缶

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也用於盛流質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考古發掘發現,只有較大的少數墓中才有青銅缶。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與鑒配合使用,在鑒與缶之間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冷藏設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缶陣”的道具原型就是曾侯乙墓青銅冰鑒缶,但是,這種缶只是容器,與古代所說的“擊缶”的“缶”並不是同一種器物,這是張藝謀鬧出的一個烏龍。

羽紋四耳缶

故宮博物院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

中國國家博物館 / 湖北省博物館

▎壺

壺的形制深腹斂口,多有蓋。通常用於盛酒的禮器。壺有圓壺、方壺容量約一石。

春秋蓮鶴方壺

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蔡公子壺

故宮博物院

獸耳虎足方壺

故宮博物院

嵌紅銅狩獵紋壺

故宮博物院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鬥

鬥是古代的一種挹酒器具,也稱枓或勺,形狀為橢圓形,腹較深,有短柄,或柄端有銎,可安木把。鬥這種器具主要是古代用於挹酒的器具,在考古中常常發現它與盛酒卣、尊、壺共出,並置於卣等酒器內。

鳥形勺

故宮博物院

▎盤

西周虢季子白盤

中國國家博物院

龜魚紋方盤

故宮博物院

西周亞盤

故宮博物院

▎匜(音“儀”)

匜是中國先秦的禮器,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之用。周朝時期,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陳子匜

故宮博物院

獸形匜

故宮博物院

▎禁

古代用以承放盛酒器的器物,流行於周代,也是周代禮制中的一種禮器,與後世的幾案相近。

西周夔紋銅禁

天津市博物館

春秋雲紋禁

河南省博物院

春秋四蛇飾甗

故宮博物院

婦好墓出土三連甑

中國國家博物館

婦好墓出土分體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寽父癸甗

故宮博物院

▎簋(音“鬼”)

簋是中國古代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流行於商朝至東周。商朝時,簋大多為圓形,體型厚重,表面多用獸面紋作為裝飾,有的器耳為獸面形狀。到了周朝,簋出現了三足、四足、四耳、圓身方座等多種樣式,有的簋上加蓋。戰國以後,簋逐漸被停止使用。

發展到後來,簋成為重要的祭祀禮器,和鼎配合使用,簋為雙數,鼎為單數。其使用數量有嚴格等級限制,根據史書記載,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諸侯則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則只能使用三鼎二簋。

西周縣妀簋

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周鳳鳥紋方座簋

西安博物院

師酉簋

故宮博物院

堇臨簋

故宮博物院

▎盂

盂是古代一種器皿,它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取自盂中。青銅盂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形制一般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體都比較大。

西周龜紋銅盂

浙江省博物館

西周匽侯盂

中國國家博物館

▎簠(音“府”)

簠周朝時期所特有的禮器和炊具,在祭祀和宴會時用於盛放作熟的穀物。簠的形狀為長方形,上面有蓋,蓋子和器皿上下對稱。簠出現於西周早期,在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西周豐白簠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

春秋早期叔朕簠

故宮博物院

▎盨(音“許”)

盨形制和任務和簠很接近,也是周朝所特有的禮器和炊具,但盨為圓弧形,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蓋和器皿對稱,翻開可用來盛放盛黍、稷、稻、梁等食物。盨出現於西周早期,在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西周比盨

故宮博物院

西周杜伯盨

故宮博物院

西周遂公盨

保利藝術博物館

▎敦(音“對”)

敦是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在春秋時期,後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敦主要用來盛放飯食,從器形分析是由鼎和簋形制結合發展而來的。基本形制有兩種:一種是上下對稱,器身、器蓋均為半球體,各有相同的兩耳三足、少量未圈足,器蓋相合成為一個球體或橢圓球體。另一種是器身與器蓋不完全對稱或完全不對稱。

戰國鵜鶘魚紋敦

首都博物館

荊公孫敦

故宮博物院

▎豆

豆形似高足盤,上部圓盤形,有柄,圈足。商朝、西周時豆多腹淺,柄粗,沒有耳、蓋。春秋戰國時豆的形狀多樣化,上有蓋,出現方形豆,盤有淺、深之分,柄有長、短之別,還有附耳、環耳等各種形狀。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蟠虺紋豆

故宮博物院

蟠虺紋三鳥蓋豆

故宮博物院

狩獵紋豆

故宮博物院

嵌松石蟠螭紋豆

故宮博物院

酒器&水器

▎爵

爵是中國傳統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從出土的形制來看,前有流(傾酒的流槽),後有尾,中有杯,一側有鋬,下有三足,杯口有二柱。爵同時又是飲器的通稱。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是相當常見的。河南省偃師市二裡頭文化的銅爵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容器,也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酒器。由爵的造型衍生出角、斝、盉等器類。

夏乳釘紋爵

洛陽博物館

鳳鳥紋爵

故宮博物院

▎角(音“較”)

角是古代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其容量與爵相若。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柱。最初當為普通飲酒器皿,供低級別貴族使用,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於周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大量出現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

亞沚獸面紋青銅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獸面紋角

故宮博物院

▎斝(音“甲”)

斝是古代用於溫酒的酒器,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由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商青銅方斝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網紋斝

故宮博物院

獸面紋斝

故宮博物院

冊方斝

故宮博物院

▎觚(音“孤”)

觚是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在酒器中是數量最多的飲器,其造型特徵為喇叭形口,下與器腹通連。腹下的圈足敞開,與器口形成相對接的兩個圓錐體,造型修長,優美。觚初現於二裡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在青銅器中,爵與觚是酒器的兩種基本樣式,它們出現得很早,經過長時期的發展、改進,成為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富有典範意義的造型樣式。

商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商青銅方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獸面紋觚

故宮博物院

受觚

故宮博物院

▎觶(音“志”)

觶是做盛酒用的,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春秋時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商守父乙觶

河南博物院

▎兕觥(音“四弓”)

兕觥是古代盛酒或飲酒器,腹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一般成帶角獸頭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後亦泛指酒器。《詩經》中屢見其名,如《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商代青銅兕觥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商司母辛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尊

尊,今作樽,是古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犧尊。犧尊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犧尊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尊蓋。

商四羊方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

宣和尊

故宮博物院

亞ꀇ方尊

故宮博物院

▎罍(音“雷”)

罍與尊配合使用,都是古代大型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為了貯酒,不使酒揮發,口部為歛口並加蓋。器腹很深,有兩耳和麵鼻,以便於繫繩、扛抬。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在商代和西周陪葬的禮器組合中,罍較為少見。在商周疆域週邊,罍一類容器卻是最常見的青銅器種類,可能這是商周王朝送給友邦的禮物。迄今考古發現最華麗的一組罍,來自四川彭州竹瓦街。

皿天全方罍

湖南省博物館

象首耳獸面紋銅罍

四川省博物館

亞方罍

故宮博物院

▎瓿(音“不”)

瓿型似圓罍,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商四羊首瓿

上海博物館

嵌紅銅龍紋瓿

故宮博物院

▎卣(音“有”)

卣屬於古代酒器,具體出現時間是未知,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當時用來裝酒用。由於出土的青銅器中並沒有自名為“卣”的,因此雖然已知卣為酒器,但未必就是今日所說的卣,將青銅器中的有特定器形的一類稱為卣始于宋代。一般被定為卣的青銅器有以下特徵:斂口,碩腹,頸部兩側有提梁,上有蓋,蓋上有鈕,下有圈足。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

二祀〇其卣

故宮博物院

ㄐ毌父戊方卣

故宮博物院

▎盉(音“禾”)

盉是商朝和周朝時期用於盛酒和盛水的器皿,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商朝到西周時期,盉的口比較大,腹深,流直,足多為分檔式袋足,或呈柱狀,商朝時足還多為空心。東周時期,盉口漸小,腹扁圓,流多呈鳥頭或獸頭狀,足則多為蹄形。很多盉還有彎曲提梁,盉蓋和提梁間還有環索相連。

西周鳥足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螭梁盉

故宮博物院

弦紋盉

故宮博物院

▎方彝

方彝是古代漢族的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方彝的造型特徵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也有少數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狀。

西周冊令方彝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叔牝銅方彝

洛陽博物館

▎鑒

鑒,大型盛水器。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

吳王夫差鑒

上海博物館

吳王光銅鑒

中國國家博物館

▎缶

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也用於盛流質食物,源自同形陶器。考古發掘發現,只有較大的少數墓中才有青銅缶。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與鑒配合使用,在鑒與缶之間有夾層,夾層裡面放冰,缶裡面放食物飲料,這就是古代的冷藏設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缶陣”的道具原型就是曾侯乙墓青銅冰鑒缶,但是,這種缶只是容器,與古代所說的“擊缶”的“缶”並不是同一種器物,這是張藝謀鬧出的一個烏龍。

羽紋四耳缶

故宮博物院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缶

中國國家博物館 / 湖北省博物館

▎壺

壺的形制深腹斂口,多有蓋。通常用於盛酒的禮器。壺有圓壺、方壺容量約一石。

春秋蓮鶴方壺

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蔡公子壺

故宮博物院

獸耳虎足方壺

故宮博物院

嵌紅銅狩獵紋壺

故宮博物院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鬥

鬥是古代的一種挹酒器具,也稱枓或勺,形狀為橢圓形,腹較深,有短柄,或柄端有銎,可安木把。鬥這種器具主要是古代用於挹酒的器具,在考古中常常發現它與盛酒卣、尊、壺共出,並置於卣等酒器內。

鳥形勺

故宮博物院

▎盤

西周虢季子白盤

中國國家博物院

龜魚紋方盤

故宮博物院

西周亞盤

故宮博物院

▎匜(音“儀”)

匜是中國先秦的禮器,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之用。周朝時期,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陳子匜

故宮博物院

獸形匜

故宮博物院

▎禁

古代用以承放盛酒器的器物,流行於周代,也是周代禮制中的一種禮器,與後世的幾案相近。

西周夔紋銅禁

天津市博物館

春秋雲紋禁

河南省博物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