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不認清自己是什麼濕氣,喝再多紅豆薏仁湯也沒用

說到濕氣大家一定很熟悉:上廁所, 發現自己大便不成形, 有時候還便秘, 下肢水腫, 口臭口苦......這是典型的濕氣症狀, 但是你知道你身體裡濕氣是怎麼來的嗎?你是哪種濕氣呢?如果不管濕氣會給身體造成哪些危害?

濕氣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濕氣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即外部濕氣。 例如氣候潮濕, 涉水淋雨、居處潮濕、外部濕氣侵襲人體導致人體濕氣過重。 這就是南方地區及沿海地區小夥伴為什麼身體濕氣比較重。

而內濕即人體內內生濕氣, 主要與脾有關。 例如飲食沒有節制, 或者時飽時餓、吃太多生冷、油膩, 酗酒等原因導致脾胃失調, 脾不能運化體內津液, 體內津液散發不出去, 聚而為濕氣。

濕氣有哪些症狀危害?

濕性重濁, 濕氣性質沉重、污穢渾濁。 濕氣重會阻礙人體陽氣的迴圈, 在上會導致頭疼昏重, 在中會導致腹部悶脹不適, 消化不良, 食欲差;在下會導致四肢沉重、疲倦乏力、腳氣、腿腫、大便溏軟不成形、小便渾濁、婦女白帶腥臭等。

濕氣最易傷害脾胃, "脾惡濕, 濕盛則傷脾"。 脾主運化, 脾胃功能不好難以運化"水濕", 則會加重濕氣。 如濕氣不能及時調理, 會導致濕氣越來越嚴重。

你是哪一種濕氣?

外濕根據外部濕氣侵襲滯留身體部門位置不同, 而分為濕困衛表、濕滯經絡(經絡關節)、濕毒侵淫(皮膚)。 而內濕根據病因及體質不同分為寒濕、濕熱、脾虛濕困(平和, 無寒濕)。

1外濕--濕困衛表

症狀:身體有一些熱, 有點怕冷怕風, 少汗且黏, 頭疼昏重, 肢體酸重沉重、或有的人同時有胸腹悶脹不適、想吐、口中黏膩, 大便稀溏, 面色淡黃。 舌苔白膩。

病理治法:濕邪困表, 導致衛氣即人身體的一種陽氣難以流通,

一般採取芳香化濕。 可選方藥藿朴夏苓湯。

濕困衛表多見於夏秋潮濕的季節。 夏天氣潮濕造成的暑濕, 頭痛昏重、胸腹悶脹, 喝點藿香正氣液來解表化濕是很有用的。

2外濕--濕滯經絡

症狀:關節固定的某些地方酸痛, 沉重, 或腿膝關節腫痛, 活動不利, 或者下肢腫脹

病理治法:濕氣侵襲經絡, 濕氣留在關節, 一般要祛濕通絡。 可選方藥薏苡仁湯。

濕滯經絡最典型的是風濕, 下雨或潮濕天氣濕氣重, 骨關節酸疼腫脹, 往往要吃些祛風祛濕的藥或者貼祛風祛濕的膏藥, 才能去除經絡關節裡的濕氣, 解決疼痛。

3外濕--濕毒侵淫

症狀:皮膚長癬、瘡癤、皰疹, 腳氣、局部瘙癢, 流黃水, 或小便渾濁、婦女白帶腥臭

病理治法:濕毒鬱積在皮膚表面,

損害皮膚, 治法上一般採取化濕解毒。 可選方藥二妙丸。

腳汗多的人一般會有腳氣, 因為腳汗多潮濕, 濕氣侵入, 造成腳氣。 腳氣一般常用的足光散功效是清熱燥濕, 殺蟲斂汗, "斂汗"、"燥濕"都是要減少濕氣。 有濕疹腳氣者, 一定要儘量保持皮膚乾燥, 減少外源濕氣侵入。

4內濕--寒濕中阻

症狀:寒症主要是舌苔白膩;濕症:腹部脹滿, 按之柔軟, 壓之不痛, 或噁心想吐, 沒胃口, 或頭疼昏重, 身體沉重或者水腫, 或腹痛, 腸鳴, 拉肚子。

病理治法:寒濕內積, 導致脾難以運化, 治法上一般採用溫中化濕。 可選方藥胃茯湯、實脾飲。

寒濕的人可以多喝些紅棗薑茶, 性溫健脾, 平時可以多吃些性溫健脾的食物。

5內濕--濕熱內蘊

症狀:熱症主要是發熱, 口苦口臭, 口黏, 舌苔黃膩;濕症:疲倦, 腹部脹滿, 噁心想吐, 沒胃口, 口渴卻不想喝水, 拉肚子, 小便量少深黃、次數多、疼痛, 或眼睛、皮膚偏黃, 周身瘙癢。

病理治法:濕熱導致的脾胃失調濕熱, 一般要清熱化濕。 可選方藥甘露消毒丹。

消化不良, 脘腹脹滿, 兼有口苦口臭一般是脾胃濕熱的症狀,脾胃濕熱的人可以多寫吃薏仁、蓮心茶、苦丁茶之類的清熱化濕的食物。

6內濕--脾虛濕困

症狀:面色暗黃,疲倦乏力,腹部脹滿、無食欲,多食則肚子脹,大便溏軟,甚至有的會拉肚子,身體沉重。舌頭胖大,或舌邊有齒痕,舌苔白厚。

病理治法:脾虛造成的濕氣重,宜健脾利濕,可用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之類。

外濕重在祛濕,而內濕重在健脾。內濕與外濕往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外濕發病多導致脾胃失調,脾難以運化水濕,又進而導致內生濕氣;而脾胃不好,又容易導致外濕侵襲。

濕氣病證不同病因不一比較複雜,且每人身體體質不一樣。有濕氣或想祛濕者,萬不能自己判斷治療,祛濕還是需要中醫醫生辯證治療。

兼有口苦口臭一般是脾胃濕熱的症狀,脾胃濕熱的人可以多寫吃薏仁、蓮心茶、苦丁茶之類的清熱化濕的食物。

6內濕--脾虛濕困

症狀:面色暗黃,疲倦乏力,腹部脹滿、無食欲,多食則肚子脹,大便溏軟,甚至有的會拉肚子,身體沉重。舌頭胖大,或舌邊有齒痕,舌苔白厚。

病理治法:脾虛造成的濕氣重,宜健脾利濕,可用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之類。

外濕重在祛濕,而內濕重在健脾。內濕與外濕往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外濕發病多導致脾胃失調,脾難以運化水濕,又進而導致內生濕氣;而脾胃不好,又容易導致外濕侵襲。

濕氣病證不同病因不一比較複雜,且每人身體體質不一樣。有濕氣或想祛濕者,萬不能自己判斷治療,祛濕還是需要中醫醫生辯證治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