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微子實驗將有助解決地球科學難題

“江門中微子實驗獲得的資料將精確地反映地球內部鈾和釷的含量及它們的比例, 有助於地學家進一步研究地球演化模型。 ”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在22日—23日召開的“華南大陸邊緣地球科學—中微子科學交叉國際研討會”上如是說。

來自國內外的60多位地學專家和研究生齊聚高能所, 與粒子物理學家一起探討這個新興交叉課題。

研討會上, 科羅拉多大學的鐘時傑教授介紹道:“地球內部的放射性鈾釷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是驅動地球演化的重要因素, 但其貢獻大小至今眾說紛紜。 鈾釷衰變時產生的地球中微子可以提供其他手段無法得到的地球深處的資訊。

據介紹, 日本KamLAND實驗2005年首次探測到地球中微子, 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隨後也探測到地球中微子, 但截至目前, 全世界探測到的地球中微子數量一共也只有100多個。 高能所研究員曹俊說, 這兩個探測器無法驗證地球模型的準確性。 江門實驗比它們大20—70倍, 能夠更準確地探測地球中微子, 確定地球演化的動力來源。

英國杜倫大學教授牛耀齡說, 華南及南海擁有寶貴的地質記錄和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 獲取該區的地質資訊可以重構時空演化的4D圖像, 對於認識被動大陸邊緣的科學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會議組織者之一、中國地質科學院習宇飛表示,

對地球中微子的研究才剛開始, 中國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球中微子探測器, 這對地學家是個難得的機會。 國內地學同行可以利用我國在粒子物理方面的優勢來解決地學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