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四川這件事幹得有多漂亮?今天,三大央媒集體點贊!

今天, 人民日報評論專版、光明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頭版紛紛點贊四川!

記得7月22日人民日報頭版才報導了《不留情 管到位 目標硬 四川緊守環境底線》, 今天人民日報再次點贊。

光明日報則在頭版位置刊發《綠滿巴蜀 美潤天府——四川堅持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為綠色發展四川路徑叫好。

讓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抱怨者變為建設者, 是公眾參與環保的關鍵。 新華每日電訊在頭版為四川昨日那場“火辣辣”的座談會寫下了《環保廳長面對面“接招”記》, 如此創新的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的互動方式,

贏得了一致好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 四川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樹立起地方主動轉型的標杆。 我們都知道, 轉型發展是一個艱巨的過程, 環保治理之複雜, 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更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共同參與。

以下為人民日報原文——

環保督查, 做綠色加減法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三輪中央環保督察動真碰硬, 發現並整改了一大批問題。 但中央環保督察輻射面畢竟有限, 還有更多問題需要更綿密的力量下沉去發現和解決。 正因此, 以中央督察促地方自查, 激勵各地建立硬碰硬、實打實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尤為關鍵。

——編 者

去年以來, 四川掀起了一場環保風暴。 在省內成立高規格的省級環保督察組, 對1994個點位進行“重點督察”, 梳理出各類環境問題8924個, 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的省份。

省級環保督察重拳出擊, 決心很大, 成績不小, 問題也不少。 從督察過程來看, 個別地方對環境保護的曖昧態度, 對生態發展的掉以輕心, 對綠色轉型的陽奉陰違, 確實到了不得不重劍出擊的時候。 不扯下遮羞布, 不打破保護罩, 不去觸碰真問題, 就無法真正建立綠色發展的長期機制。 而對於四川這樣的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而言, 強調綠色發展不僅是在為一方謀福祉, 更有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意義。

敢於自我亮劍, 還要公開透明。 如果說通過督察列出“問題清單”是第一步, 那麼整改方案向社會公開, 整改結果經得起公眾監督和複查, 則是更關鍵的一步。 否則, “你來我停,

你走我產”, 停留於問題盤點、缺乏強力後續整治, 督察也會淪為“政績工程”。 在工作中, 四川將發現的問題細分為污染源、基礎設施、綜合管理、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環境品質、飲用水源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目標考核幾大類, 既明確了責任, 避免混為一談, 又能以此為據, 對症下藥。 目前, 8924個問題整改完成率已超過80%, 整改的成效初步顯現。

“問題不查清不放過, 整改不到位不放過, 群眾不滿意不放過”。 督察不放鬆, 領導幹部自然會認識到, 督察後的整改沒有擦邊球可打。 中央環保督察的主要目標是推動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 通過督促地方黨委、政府切實落實環保主體責任。 在這一輪省級環保督察中, 四川同樣牢牢抓住“關鍵少數”, 強化組織推動,層層壓實環保責任,化解了一批頑疾。比如土法造紙在宜賓已有上百年歷史,嚴重影響水環境,督察組4月指出問題後,兩縣的1864戶土法造紙作坊實施關閉取締,所涉鄉鎮的河流水質明顯好轉。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從四川的實踐看,環保督察動真碰硬,解決了一批環境真問題。但僅僅解決現有問題依然不夠,更重要的是通過督察,倒逼新發展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讓綠色發展成為主動選擇。同時,在對督察成果進一步強化運用的過程中,要做到追責和激勵兩手都硬。對督察發現的突出環境問題和線索,通過移送追責,形成震懾態勢,保持制度威力。比如,在本次環保督察中,督察組對明顯不作為、慢作為的,已向紀檢監察和組織部門移交了線索;同時,也可以嘗試通過將督察結果和幹部選任相結合,激勵更多“綠色幹部”。

堅持綠色發展,是一場發展觀的革命。良好生態環境,造福每一個人,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以督察倒逼落實,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污染的減法,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四川,定能守護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後代子孫留下綠水青山。

以下為光明日報原文——

綠滿巴蜀 美潤天府

——四川堅持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每隔一周,四川省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就要通報全省環保督察發現的8900多個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自去年開始,四川開始了污染防治的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戰役”,實施綠化全川行動,在全國率先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使命,形成了下真功、見成效的綠色發展四川路徑。

為綠色發展劃紅線標底線

四川是長江上游、黃河之源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省委出臺“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章立制。

“舉全省之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四川省環境保護廳負責人給出今年的目標:努力讓2017年全省藍天數多於去年、持續霧霾天數少於去年、持續污染時長短於去年。為此,四川建立污染源清單;在成都平原地區8市實行專人巡查,確保每一寸土地都有專人值守;組建71位國家級專家、院士構成的四川大氣污染治理專家顧問團……

2016年,四川全面啟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5年要完成人工造林1400萬畝,修復保護濕地2500萬畝、草原生態3000萬畝。去年5月,四川出臺《四川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成立由省長尹力任組長、省級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環保督察進行明察暗訪,受理公眾舉報,加大問責力度,率先在全國實現省內環保督察全覆蓋。為將環保督察落地、落實,四川實施環保督察“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先後出臺了環境督察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政策檔,為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劃紅線標底線。

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說,要以環保督察為抓手,切實提高全省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真正把綠色發展在四川落地落實。

鐵拳出擊 環保督察全覆蓋

在眉山市彭山區,通濟堰兩側1000米範圍內的養殖場全部拆除。堰旁的公義鎮農樂村雖然少了租金收入,但村民劉明清卻很高興:沒有了臭味和蚊蠅的紛擾,飲用水也更乾淨安全,通濟堰沿線村落將變身旅遊休閒農莊,可預期的收入不降反增。鐵腕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僅是眉山市治汙的系列舉措之一。眉山市僅今年就完成環境問題整改200多項。眉山市已經設立和完善了資金投入機制,設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今年安排2億元,以後每年不少於1億元。

在洪雅縣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內,因歷史原因形成的30家小水電廠6月30日前全部關停,區內礦山企業的52個礦硐已全部封停。洪雅縣相關負責人坦言,關閉礦場電廠,洪雅要承受就業、稅收減少等壓力,化解遺留問題、恢復生態植被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是作為國家生態示範縣,生態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和品牌,必須壯士斷腕保護好環境。

像彭山區、瓦屋山這樣的治理線索來源於四川省全覆蓋的環保督察。對於督察發現的問題及基層自查、群眾舉報發現的環境突出問題,四川省市縣分級督辦,逐一落實。截至目前,四川已關停6000多家小散亂企業,對發現的8900多個問題逐一整改,對重大問題全省督辦;已立案查處703件環境違法行為,約談各級黨政領導幹部52人、問責299人,實施行政處罰479起。

建立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盛夏時節,黃河源頭若爾蓋縣水浸草原,鮮花遍地,傳統的雅敦(意為“盛夏慶典”)節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若爾蓋縣縣長余開勇說:“我們的任務就是守護好這片高原濕地。”對於像若爾蓋這樣的限制開發區和生態脆弱縣,四川不再考核其地區生產總值,而是將生態保護、民生發展作為考核指標。

作為經濟總量超3萬億元的大省,在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背景下,四川仍然堅持關停小煤礦、小水電、淘汰落後產能,提前完成減排目標。一面減落後產能,一面是全面創新,電子資訊、高端製造等產業在四川全面壯大。今年上半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好於年初預期。

在四川全境,重點工程造林、長江廊道造林、草原生態修復等9大行動正成為全省的行動。四川正在川西和盆周山區79個縣市區開展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3年之後,四川縣級以上城市均要建成一個以上森林公園或濕地公園。

在成都,綠地、河流將城市有機分割,市民步行10分鐘就可抵達附近的公園。共用單車註冊超過460萬人,日均騎行300萬次。某知名共用單車公司發佈的“騎行指數”顯示,成都共用單車騎行次數和時間等均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以綠色為底色,四川正全力宣導和弘揚綠色生活方式。節約一滴水、少扔一點垃圾、多一天綠色出行,正成為絕大多數四川人的選擇。

以下為新聞每日電訊原文——

讓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抱怨者變為建設者

環保廳長面對面“接招”記

“請問噪音污染怎麼解決和管理?”

“成都去年冬天連續20天嚴重霧霾,今年會怎樣?”

“彭州石化究竟有沒有污染?”

……

一個一個尖銳問題拋了出來。

23日,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在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與19位各界代表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坦率回應了當下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超過9萬線民即時收看了對話的網路直播,參與互動,氣氛熱烈。

創新的互動方式取得了積極的良好效果。讓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抱怨者變為建設者是公眾參與環保的關鍵。

“投訴找到門 電話打對人”

“請問噪音污染怎麼解決和管理?”來自成都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的劉懿問。

“其實我也受過噪音困擾,還打過舉報電話,當時沒起到作用。”于會文的回答讓大家一愣。“我孩子上學離家遠,我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樓上住了四五個人,每天晚上打麻將。一用空調,房子就共振。我打舉報電話,也不行。後來打市長熱線才解決問題。”

大家發出會意的笑聲。環保廳長對問題有親身體驗,好事啊!

于會文說:“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投訴找到門,電話打對人’,噪音有工業噪音、建築施工、交通噪音和生活噪音等。工業噪音歸我們環保管,其餘的涉及城管、交通部門等。要找對主管部門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于會文還給大家表態:“不僅僅針對噪音,對其他的環保投訴,只要超過3次,環保部門立即啟動環保督查,必須辦結,否則在年底目標考核中要體現出懲罰。”

“少來大道理,就說行不行”

在這場交流活動之前,于會文曾公開承諾:與網友交流“拒絕套路,啥都能問”。網友很快就拋來熱門話題:“成都去年冬天連續20天嚴重霧霾,今年會怎樣?”

于會文樂了:“我夫人在家就這麼問過我,今年能不能把霧霾天數和時長降下來。我解釋了半天,什麼逆溫層、大氣平行流動啊。夫人說,你少來大道理,就說行不行吧。”

“我們的目標是霧霾的天數、時長都要好於去年。我們採取6條措施,一是嚴格清單管理,成都平原有多少污染源,我們基本已經摸清,預判根據不同局面,對哪些該關停,哪些該錯峰心中有數。”

“二是嚴格網格化管理;三是請71位元專家院士對全省情況研判,初步找到污染物成因;四是摸索出一套大氣污染防控的應對做法;五是聯防聯控聯治,成都平原8個市要一起上;六是對偷排漏排零容忍。”

“成都的天氣有特殊性,簡單說就是老天爺不給力,但人要更努力。今年1到6月,就算有1、2月份嚴重霧霾的影響,但和去年相比,大氣優良天數仍上升了0.5%,PM2.5下降了0.9%。”

話音剛落,會議室裡響起了掌聲。

“沒有尖銳的問題,只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網友一個接一個地向環保廳長“發招”,內容也越來越“尖銳”。

交警譚喬問:“大家管我們交警叫馬路上的吸塵器。網上說PM2.5的監測點主要設在風景秀麗、環境優美、人口比較稀少的地方,是嗎?”

四川省環保廳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昝學軍說:“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監測點位的設置,國家有非常嚴格的規範。我們8個空氣品質監測點都沒有在公園裡,而是在真實環境中。”

四川大學教授楚英豪問:“彭州石化究竟有沒有污染?”

于會文說:“彭州石化和其他化工廠在排放上無區別,彭州石化全年大氣排放相當於一個60萬千瓦的火電廠一年滿負荷運轉的排放。而且我們24小時即時監測,專人駐點,買了20多架無人機,到煙囪上面去取樣,實施超標零容忍。”

討論越來越深入,于會文說:“大家問得越多,就越能幫助政府部門找到問題,也才能讓環保工作持續改進。沒有尖銳的問題,只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會議室裡不時響起掌聲,這場面對面交流即時在網上直播,超過9萬名線民參與,創新了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互動的方式。(記者謝佼)

據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

《四川觀察》編輯 紀元

強化組織推動,層層壓實環保責任,化解了一批頑疾。比如土法造紙在宜賓已有上百年歷史,嚴重影響水環境,督察組4月指出問題後,兩縣的1864戶土法造紙作坊實施關閉取締,所涉鄉鎮的河流水質明顯好轉。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從四川的實踐看,環保督察動真碰硬,解決了一批環境真問題。但僅僅解決現有問題依然不夠,更重要的是通過督察,倒逼新發展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讓綠色發展成為主動選擇。同時,在對督察成果進一步強化運用的過程中,要做到追責和激勵兩手都硬。對督察發現的突出環境問題和線索,通過移送追責,形成震懾態勢,保持制度威力。比如,在本次環保督察中,督察組對明顯不作為、慢作為的,已向紀檢監察和組織部門移交了線索;同時,也可以嘗試通過將督察結果和幹部選任相結合,激勵更多“綠色幹部”。

堅持綠色發展,是一場發展觀的革命。良好生態環境,造福每一個人,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以督察倒逼落實,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污染的減法,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四川,定能守護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後代子孫留下綠水青山。

以下為光明日報原文——

綠滿巴蜀 美潤天府

——四川堅持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每隔一周,四川省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就要通報全省環保督察發現的8900多個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自去年開始,四川開始了污染防治的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戰役”,實施綠化全川行動,在全國率先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使命,形成了下真功、見成效的綠色發展四川路徑。

為綠色發展劃紅線標底線

四川是長江上游、黃河之源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來抓,省委出臺“關於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章立制。

“舉全省之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四川省環境保護廳負責人給出今年的目標:努力讓2017年全省藍天數多於去年、持續霧霾天數少於去年、持續污染時長短於去年。為此,四川建立污染源清單;在成都平原地區8市實行專人巡查,確保每一寸土地都有專人值守;組建71位國家級專家、院士構成的四川大氣污染治理專家顧問團……

2016年,四川全面啟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5年要完成人工造林1400萬畝,修復保護濕地2500萬畝、草原生態3000萬畝。去年5月,四川出臺《四川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成立由省長尹力任組長、省級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環保督察進行明察暗訪,受理公眾舉報,加大問責力度,率先在全國實現省內環保督察全覆蓋。為將環保督察落地、落實,四川實施環保督察“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先後出臺了環境督察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政策檔,為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劃紅線標底線。

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說,要以環保督察為抓手,切實提高全省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真正把綠色發展在四川落地落實。

鐵拳出擊 環保督察全覆蓋

在眉山市彭山區,通濟堰兩側1000米範圍內的養殖場全部拆除。堰旁的公義鎮農樂村雖然少了租金收入,但村民劉明清卻很高興:沒有了臭味和蚊蠅的紛擾,飲用水也更乾淨安全,通濟堰沿線村落將變身旅遊休閒農莊,可預期的收入不降反增。鐵腕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僅是眉山市治汙的系列舉措之一。眉山市僅今年就完成環境問題整改200多項。眉山市已經設立和完善了資金投入機制,設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今年安排2億元,以後每年不少於1億元。

在洪雅縣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內,因歷史原因形成的30家小水電廠6月30日前全部關停,區內礦山企業的52個礦硐已全部封停。洪雅縣相關負責人坦言,關閉礦場電廠,洪雅要承受就業、稅收減少等壓力,化解遺留問題、恢復生態植被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是作為國家生態示範縣,生態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和品牌,必須壯士斷腕保護好環境。

像彭山區、瓦屋山這樣的治理線索來源於四川省全覆蓋的環保督察。對於督察發現的問題及基層自查、群眾舉報發現的環境突出問題,四川省市縣分級督辦,逐一落實。截至目前,四川已關停6000多家小散亂企業,對發現的8900多個問題逐一整改,對重大問題全省督辦;已立案查處703件環境違法行為,約談各級黨政領導幹部52人、問責299人,實施行政處罰479起。

建立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盛夏時節,黃河源頭若爾蓋縣水浸草原,鮮花遍地,傳統的雅敦(意為“盛夏慶典”)節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若爾蓋縣縣長余開勇說:“我們的任務就是守護好這片高原濕地。”對於像若爾蓋這樣的限制開發區和生態脆弱縣,四川不再考核其地區生產總值,而是將生態保護、民生發展作為考核指標。

作為經濟總量超3萬億元的大省,在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背景下,四川仍然堅持關停小煤礦、小水電、淘汰落後產能,提前完成減排目標。一面減落後產能,一面是全面創新,電子資訊、高端製造等產業在四川全面壯大。今年上半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好於年初預期。

在四川全境,重點工程造林、長江廊道造林、草原生態修復等9大行動正成為全省的行動。四川正在川西和盆周山區79個縣市區開展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3年之後,四川縣級以上城市均要建成一個以上森林公園或濕地公園。

在成都,綠地、河流將城市有機分割,市民步行10分鐘就可抵達附近的公園。共用單車註冊超過460萬人,日均騎行300萬次。某知名共用單車公司發佈的“騎行指數”顯示,成都共用單車騎行次數和時間等均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以綠色為底色,四川正全力宣導和弘揚綠色生活方式。節約一滴水、少扔一點垃圾、多一天綠色出行,正成為絕大多數四川人的選擇。

以下為新聞每日電訊原文——

讓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抱怨者變為建設者

環保廳長面對面“接招”記

“請問噪音污染怎麼解決和管理?”

“成都去年冬天連續20天嚴重霧霾,今年會怎樣?”

“彭州石化究竟有沒有污染?”

……

一個一個尖銳問題拋了出來。

23日,四川省環保廳廳長于會文在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與19位各界代表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坦率回應了當下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超過9萬線民即時收看了對話的網路直播,參與互動,氣氛熱烈。

創新的互動方式取得了積極的良好效果。讓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抱怨者變為建設者是公眾參與環保的關鍵。

“投訴找到門 電話打對人”

“請問噪音污染怎麼解決和管理?”來自成都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的劉懿問。

“其實我也受過噪音困擾,還打過舉報電話,當時沒起到作用。”于會文的回答讓大家一愣。“我孩子上學離家遠,我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樓上住了四五個人,每天晚上打麻將。一用空調,房子就共振。我打舉報電話,也不行。後來打市長熱線才解決問題。”

大家發出會意的笑聲。環保廳長對問題有親身體驗,好事啊!

于會文說:“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投訴找到門,電話打對人’,噪音有工業噪音、建築施工、交通噪音和生活噪音等。工業噪音歸我們環保管,其餘的涉及城管、交通部門等。要找對主管部門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于會文還給大家表態:“不僅僅針對噪音,對其他的環保投訴,只要超過3次,環保部門立即啟動環保督查,必須辦結,否則在年底目標考核中要體現出懲罰。”

“少來大道理,就說行不行”

在這場交流活動之前,于會文曾公開承諾:與網友交流“拒絕套路,啥都能問”。網友很快就拋來熱門話題:“成都去年冬天連續20天嚴重霧霾,今年會怎樣?”

于會文樂了:“我夫人在家就這麼問過我,今年能不能把霧霾天數和時長降下來。我解釋了半天,什麼逆溫層、大氣平行流動啊。夫人說,你少來大道理,就說行不行吧。”

“我們的目標是霧霾的天數、時長都要好於去年。我們採取6條措施,一是嚴格清單管理,成都平原有多少污染源,我們基本已經摸清,預判根據不同局面,對哪些該關停,哪些該錯峰心中有數。”

“二是嚴格網格化管理;三是請71位元專家院士對全省情況研判,初步找到污染物成因;四是摸索出一套大氣污染防控的應對做法;五是聯防聯控聯治,成都平原8個市要一起上;六是對偷排漏排零容忍。”

“成都的天氣有特殊性,簡單說就是老天爺不給力,但人要更努力。今年1到6月,就算有1、2月份嚴重霧霾的影響,但和去年相比,大氣優良天數仍上升了0.5%,PM2.5下降了0.9%。”

話音剛落,會議室裡響起了掌聲。

“沒有尖銳的問題,只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網友一個接一個地向環保廳長“發招”,內容也越來越“尖銳”。

交警譚喬問:“大家管我們交警叫馬路上的吸塵器。網上說PM2.5的監測點主要設在風景秀麗、環境優美、人口比較稀少的地方,是嗎?”

四川省環保廳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昝學軍說:“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監測點位的設置,國家有非常嚴格的規範。我們8個空氣品質監測點都沒有在公園裡,而是在真實環境中。”

四川大學教授楚英豪問:“彭州石化究竟有沒有污染?”

于會文說:“彭州石化和其他化工廠在排放上無區別,彭州石化全年大氣排放相當於一個60萬千瓦的火電廠一年滿負荷運轉的排放。而且我們24小時即時監測,專人駐點,買了20多架無人機,到煙囪上面去取樣,實施超標零容忍。”

討論越來越深入,于會文說:“大家問得越多,就越能幫助政府部門找到問題,也才能讓環保工作持續改進。沒有尖銳的問題,只有群眾最關心的問題。”

會議室裡不時響起掌聲,這場面對面交流即時在網上直播,超過9萬名線民參與,創新了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互動的方式。(記者謝佼)

據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

《四川觀察》編輯 紀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