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作為丹陽人的你,你瞭解丹陽旅遊景點嗎?

小編

管理員

古城丹陽號稱文物之邦, ,地處江南長江之畔, 是三國孫吳王朝的發跡聖地, 是南北朝時齊、梁兩朝蕭氏帝王故里, 歷經六千年華夏文明潤澤, 名勝古跡城鄉到處可見。 外地人來丹陽, 想看看丹陽的山水風景與名勝古跡, 有哪些去處呢?本人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列述於下, 謹讓四海遊客參考。

旅遊景點

天地石刻園AAAA

1

這是亞洲最大的石刻文化遊園。 坐落在城西北胡橋鄉秀麗的鳳凰湖畔, 擁有40萬平米的景觀面積, 1.5萬平米的建築面積。 石刻園內展列上至西漢, 下至民國, 跨越2000年的8000餘件石刻珍品;園區特設一廳七館的室內石刻主題區, 石塔石佛薈萃, 麒麟天祿成群, 石獸碑碣林立, 小有幾十斤, 大至20多噸, 個個形態逼真、呼之欲出。 石刻均為加拿大籍華人吳傑森先生畢生所捐贈。 館藏之多, 規模之大, 不僅在中國, 就是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數。 是集文化鑒賞與大眾休閒為一體的國家4A級文化旅遊風景區。

園內還有一隻2011年出土的翹尾天祿(一說為辟邪), 這是南朝石刻群中的新成員, 其形制僅見於丹陽, 已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重視。 流覽石刻, 欣賞湖光山色, 是到天地石刻園一遊的收穫。

延陵季子廟AA

2

季子廟景區位於丹陽市西南16公里處的九裡村, 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吳季子而建的寺廟。 季子名季劄, 又稱延陵季子。 吳王壽夢的第四子, 是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文藝評論家。 他自幼聰慧、懂禮儀、有德行、才智過人, 是傑出的德者, 賢者,

仁者。 季劄仰慕秦伯遺風, 三讓王位, 成為了千古的美談, 在中國的歷史上被稱為“至德第三人”。 之後他隱退延陵, 死後葬在九裡鎮, 其後人為了紀念他, 以古吳為姓, 尊季子為延陵吳氏的氏宗, 建廟祭祀。 自秦漢以來, 季子廟的香火不斷, 已延綿兩千多年的歷史, 宋朝, 季子廟被冊封為嘉賢廟, 季子也被稱為嘉賢大帝。 清朝的時候季子廟規模宏大, 尤其是大殿, 宏偉高聳, 數十裡以外, 就可以看到殿宇屋頂, 季子廟一度成為這一帶最大、最繁華的道家寺廟。

季子廟之所以聞名遐邇, 不僅是有珍稀的孔碑, 八字碑等名勝古跡, 更得益於這裡有世上獨有, 被譽為“天下奇觀”的千年古井──“沸井湧泉”。 據記載, 古代這裡有井百口, 其中一部分是沸井。

現存古沸井有六口, 井水三清三濁, 彼此毗鄰、大者如沸騰的開水, 小者如魚兒呼出“水”氣。 稍遠看去, 井欄古樸典雅, 神韻別具;走近細瞧, 井內水面翻騰鼎沸, 滾浪有聲。 井水可直接飲用, 且味道各不相同。 這奇特的景觀令遊人稀奇不已, 有人將其與黃山、九寨等相提並論, 譽為“黃山歸來不看嶽, 九寨歸來不看水, 九裡歸來不看泉”!

嘉山龍慶寺AA

3

嘉山,在丹陽以東後巷鎮,九曲河畔,海拔雖然只有149米,卻是“橫臥長江邊,壁立千仞,狀如伏牛”,山勢逶迤,這在一馬平川的江南倒也並不多見,頗具特色。山的南部,石怪水秀,幽雅清靜,鬱鬱蔥蔥的林木中,掩映著名噪千年的古寺--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龍慶寺。初建於北宋紹聖七年。明宣德,萬歷時兩次修葺,一度

有房屋94間,曾有“複禮”、“顯慶”、“旌孝”、“真珠”四大禪院,寺宇龐大,供奉釋伽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和地藏王菩薩。

嘉山寺寺前有一數畝大小的龍池,池上有亭,傳說是白龍的化身;寺內有一古井,上窄下闊,地下最闊處有半畝大小;井水甘冽,且無論多大的旱災之年,從沒乾涸過。

嘉山寺依山傍水,遠近聞名。相傳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兩次到嘉山寺,並御筆親賜“龍慶禪寺”匾。嘉山寺因此得以與鎮江金山的“江天禪寺”齊名,人們“燒香去金山,先要到嘉山”,而由於“嘉”與家同音,使眾信徒更感親切。

近些年,嘉山寺經過多次修繕,已建成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齋堂、地藏殿、三聖殿、觀音殿、客堂、祖堂、法堂等建築,占地40多畝。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匾的藏經樓,現收藏有中國佛教協會贈送的“房山石經--大藏經”一部。

龍慶禪寺屬曹洞禪宗,現任主持釋禮相為曹洞禪宗第四十九世,法名為法性。如今,這裡佛徒香客雲集,每到農曆二三月間,龍慶廟會更是吸引了眾多遊客。 規劃中的嘉山旅遊風景區以佛教文化為依託,利用採石宕口山體,化劣為秀,在上面雕刻巨形《金剛金》,形成“天下第一經山”,在山頂、山腰重建菩薩院,形成“江蘇佛教名山”,利用山中舊有的防空洞,建全國“第一羅漢洞”。在山頂建寶塔,形成“寧滬第一塔”景觀,並恢復古刹規模。另修七峰山景區,包括修建七峰山莊,開採千畝七峰湖面,造千畝七峰竹海,再現水鄉特色。向北以管山等為中心,建設千畝的現代觀光休閒農業區、千畝森林公園。

皇塘白龍寺

4

白龍寺原名龍母祠、慈感廟,俗稱白龍廟,始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年),由裡人奉梁武帝旨而建。相傳古時有個吳女,名善珍。某日,與其嫂一起汲水,偶拾路上遺卵三個,揣懷而歸,然三卵不知所去,遂孕。於五月十八夜,忽產一青龍飛天而逸。旋腹中乃呼:“我白龍也,當升飛,應從脅出。”果破脅而生。白龍令母閉目,負以淩雲。母聞空中雷雨大作,甚懼,睜目視之,隨即墮地而死。白龍見母歿,悲傷欲絕,即著地跳躍,陷數十裡為塘,從此這裡有了白龍塘。此事大聞于天下,武帝感事,下詔賜塘地廿畝建廟,並敕封“慈感”額名。明正統年間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十三年帝賜“普天行化”金字大匾,並旨令冬至加祭一次,永為慣例。咸豐十年(1860年)遭兵燹。1960年又遭毀壞。1996年9月釋禮相多方籌資,次年修復大殿、長廊、天井等,改名白龍寺。該寺目前占地30餘畝,兩面環水,寺周空曠幽靜,一派田園古寺風光。寺內現建有江蘇省第一石塔、又稱萬佛塔,還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千佛殿、放生池等多個景觀建築,氣勢恢宏,與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融為一體。近年來,四方的遊客、香客紛紛慕名而來,或觀光、或進香、或踏青,千年古刹重又煥發了光彩和生機。

南朝帝王陵墓石刻 ,重點在三城巷陵區

5

在丹陽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精美的石獸雕刻,它們雄渾魄麗、流暢生動、蓄勢待發,極富動感,乃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他們的藝術價值可以和同時代的北魏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它們就是馳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地位舉足輕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或坐西朝東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三種:天祿、麒麟與辟邪。三種石獸形態基本相似,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張口露齒,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利爪畢現,縱步若飛,神態威猛莊嚴。天祿頂部雕飾雙角,麒麟為獨角,而辟邪則無角。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祿與麒麟僅見於帝陵,辟邪則專用于諸侯王墓,等級嚴明,不能隨意僭越更改。

丹陽的蕭氏家族成了齊、梁兩代的帝王後,不忘葉落歸根,紛紛在故鄉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禮制,鎮墓神獸大都為天祿、麒麟。而南京多為齊、梁兩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鎮墓神獸為辟邪。所以,天祿便成了丹陽的象徵,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徵。有“丹陽的天祿,南京的辟邪”之說。

丹陽南朝石刻主要地點為陵口鎮蕭梁河兩岸、獅子灣、仙塘、前艾廟、金王陳村、爛石壟、三城巷、水經山村等八地十一處,二十六件,其中有齊宣帝蕭承之的永安陵、齊景帝蕭道生的修安陵、齊武帝蕭賾的景安陵、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陳村、爛石壟、水經山村已經無從考證而失名的陵墓。此外,新近在三城巷又發現了二根南朝石柱,一塊方石,出土了一隻石天祿。這樣丹陽的南朝石刻數應當是30件了。這些陵墓石刻屹立在鄉野農田中,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淋,戰爭變革和人為破壞,已經風蝕嚴重,大部分殘缺不全。儘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還是以它的殘美古韻呈現出完美的造型,讓遊客驚歎不已。

總前委紀念館

6

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座落在市中心人民廣場北側,舊址為戴家花園,也是唐朝香岩寺的舊址,建於1934年。現有二層樓房三間,建築面積254平方米,門樓一座,園內天井占地1344平方米,是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解放上海的前線總指揮部。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勝利後,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從南京到達丹陽,在這裡組織和指揮了上海戰役。

1949年5月6日——5月26日,鄧小平、陳毅一直住在這裡主持全域工作。這裡會聚了中共七屆中央委員6人、候補委員2人;還會聚了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和上海局等領導機關及主要領導幹部;還有黨、政、軍、財、文各界精英,總人數達3萬多人,這是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為江蘇革命史增添了壯麗篇章。

1991年7月31日,總前委駐丹陽舊址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19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04年被中共江蘇省委授予“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展廳分為五部分

展廳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光輝的征程”, 第二部分“群英會丹陽”, 第三部分“運籌丹陽城”, 第四部分“決勝大上海”, 第五部分“不朽的豐碑”。

萬善公園

7

萬善公園是市區東側的一處集休閒、遊樂、遊覽、觀光為一體的勝地。這裡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多次下塌休息的城霞閣舊址。萬善公園的構築,是以萬善古塔為主題,配以萬善城樓、浮屠勝境、禦舫漣漪、鳳穀鳴琴四大仿古景區而建

成的觀覽園。萬善古塔始建於1627年,塔高47.76米,為磚木混砌結構,外內7層,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跡,也是明清時代丹陽的最高建築。新的海會寺正在園東興建,目前大雄寶殿主體建築已完工,寺與園之間有三拱石橋相聯。

丹陽市博物館 (已拆除,等重建後開放)

8

原丹陽市博物館在萬善公園西側,是一棟仿古建築。展出的文物品種豐富,數量很大,後又重新調整,使展出文物由原來的176件(組)增加到250件(組)。在佈局上,改變原先單純的“中國通史”式陳列,而將二樓展廳調整為齊梁文化主題展廳,展出90件(組)六朝齊、梁時期的文物,其中有青瓷雞首壺、虎子,六朝時期貨幣等。同時,一樓“中國通史”展廳也進行了調整,增加了近年來在丹陽地方出土文物的數量,其中有許多文物是首次面世。在展出文物的同時,此次市博物館還在牆面上增加了許多文物知識介紹。丹陽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宋代石刻 “古墓石馬”被安置到了該市博物館大院內。這尊石馬是在對開發區長灣村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在這次考古發掘中,同時出土了一方完整的墓誌,根據墓誌記載,這是北宋追增戶部尚書邵亢夫婦的墓葬,石馬是北宋時期無疑。據悉,這尊石馬是該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宋墓石刻。

丹陽市古代墓葬曾遺留大量石刻,除了聞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外,目前遺留較多的是明代石刻,如原位於該市西門外楊家莊附近的明代尚書儲懋墓石刻群等。為了保護這件珍貴的宋代文物,丹陽市文化部門組織專人將石馬移至該市博物館大院內,與明代尚書儲懋墓石刻群安放在一起。

高橋腰通山天王寺

9

腰通山天王寺,位於丹陽新橋鎮腰通山,在高橋以南,北與嘉山隔九曲河相望。因其修建不久而“養在深閨人未識”,其實不失為探奇覽勝之地。

天王寺原名千華庵,俗稱天花安,因猛將菩薩能保五穀豐登,年年吉祥,歲歲平安,故而設廟祭典。相傳宋元年間,江南一帶屢遭蝗災,劉猛將軍督兵滅蝗,為保黎民百姓免遭蝗災,不幸被蝗食之,但保下了萬頃莊稼,百姓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滅蝗英雄,便建廟祭之。

千華庵原址在新橋紅五月牛皮峰,後因九曲河拓寬改道被拆。1994年選沿江公路邊的腰通山重建,經過多次修繕,現已初具規模,建成了山門,天王殿,敬香亭,財神亭,寺內設置了天爐,大鐘,大鼓等器物,有佛像數十尊,另外還有龍門橋,靠一靠不腰痛石板,另外在山腰上還建了巨形鐵塔,在山最高峰建了頂宮,遙遠望去,山頂上林木蔥籠,怪石縱橫,幽徑暗藏。那古韻樓閣,飛簷畫棟,尖聳佛塔,與斷崖峭壁以及山下樹叢中的屋宇飛簷相互掩映,氣勢恢宏,蘊含著濃郁的古鎮寺廟文化特色,

寺內亭臺樓閣佈局緊湊,斗拱重疊,層層疊疊,相連成片,令人目不暇接。遠遠望去,天王寺就像一顆紅色的明珠,鑲嵌在斷崖峭壁之中,使腰通山顯得更加美麗。到了山頂俯瞰西北,一汪巨澤盡在眼底,這是長期開山取石後留下的窪坑,注入天水而成了美麗的湖泊,正是遊客暢泳的好去處。

寺因山而幽,山因水而秀,水因人而麗。天王寺,這座突起在江南原野上的山寺,以其山秀水麗,寺幽人靜而吸引著八方來客。一位詩人游了腰通山天王寺後,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腰通山美,美得深入骨髓;腰通山靜,靜得滲透心魂;腰通山淳,淳得溫厚清新。在這裡,你可以穿越都市的喧囂與塵埃,放下心中的

繁蕪,投身大自然的懷抱,看花開花落,望雲卷雲舒,享受這份難得的隨性、樸實和闃寂。”這話一點也不過。

水晶山風景區

10

水晶山坐落在我市東北郊、埤城境內,主峰海拔166米。又名經山,金牛山,即古彭山,因有異僧在此講經得名,是我市的風景名勝絕佳處之一,古時曾有金牛洞、仙人石、牛鼻泉、講經台等八景,史稱經山八景,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可循之景只剩下了五處。近來,經山山腳下一片低窪地出現人造石林景觀,為經山新添一景。這片低窪區以前是仙人石水庫,後作電廠粉煤灰的儲積池。殘留下多根高大的垂直樹立的輸送管道,上面附著物上長出了各種各樣的灌木野草,看上去像是一座座的尖聳的小山,有如桂林石林一般,成了秀麗誘人的大自然奇觀,讓人流連忘返。

沿著金牛山山道可拾階而上,一路賞景,經過一個龍鳳華表,就見一個石牌坊,上有“得大自在”四字,得大自在是指消除一切違緣障道、疾病、災難,能令他人敬愛,得財增福,所求如願,令世間和平,吉祥如意,其樂融融。

爬上山頂,有個亭子,上題“水晶山亭”。身處其中,休息、觀景,陶醉於山光水色之中,清新而自然。遠處,煙霧繚繞,群山起伏,阡陌縱橫連向遠方;近處,湖水泛波、綠樹繞峰,山體蔥蔥郁鬱綿延盤亙。

埤城鎮是丹陽的“生態名鎮”,“白龍寺”正恢復重建;水晶山休閒區已建成體育公園,以水晶山為自然載體,整合了“山崗、清泉、古木、名刹”等特色資源,規劃了水晶樂園、森林氧吧、健身步道、拓展訓練等體育運動功能區。白龍寺生態園也已規劃,該景點規劃占地5000畝,目前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 古白龍寺簡介:

位於今埤城鎮荒田村南,經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詳。初為彭山龍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賜額“顯濟廟”。寺內有龍池靈異,與山泉相通,終年不涸。時邑士戎姓買地170餘畝建廟。清咸豐十年(1860年)毀,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龍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兩次重建,敕賜“利濟蒼生”。原該寺3進1院,前進5大間,中進3大間,兩側為四大金剛塑像,中間為如來佛像;後進5間,中有龍王殿,殿梁懸3匾,兩側置有鐘、鼓,鼓徑4尺許。白龍寺池置於院中央,池圍築牆,牆中砌有石碑3塊。

在寺門前建有過街蓬,供過往行客小憩。民國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軍拆除。解放後僅存後進及白龍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學,今存寺池,已用大理石護欄圈起。

古崇教寺簡介:

初名經山院,俗稱經山寺。位於今埤城鎮,始建于東晉咸康年間。唐時重建,宋治平二年(1065年)帝賜額“崇教寺”。明永樂時重修,有寺舍百餘楹。清末時,寺舍傾圮,僅存偏屋數間。舊時,此處為古邑名勝之地,其勝景有菩提井、方竹林、晉杏、金牛沿、仙人石、衲衣石、牛鼻泉、講經台等。今菩提井、金牛洞、牛鼻泉等尚存。

夏墅大同寺

11

大同寺又名大同庵、同林寺,位於胡橋夏墅村南300米處,座西朝東,距丹陽城9公里。西晉太康初始建,元朝延佑(1317年)重建,改名為大同古寺。

舊時寺院內有井三,即西來泉、南斗井、北斗井。寺後有五層的爪發塔、放生池等。民國時共有3進,第一進3開間,塑有四大金剛;第二進3開間,為大雄寶殿,塑有釋加牟尼、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三進5開間,塑有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和十殿閻王以及陰間的上刀山、下油鍋等情景。寺院的後院空地上,原有一棵約有三個人才能合抱的銀杏樹,樹齡足有六百年以上,高約二十米左右,每年可產優質白果三四百斤。此外,寺院中的大雄寶殿前還有一隻大鼓和一個一噸多重的古鐘,鐘鼓專供寺內和尚誦經念佛。另在大殿北邊還有偏房,約有宇舍18間。

古寺在歷史上曾遭受不少災難,多次被毀壞,不過屢毀屢修,香火照樣延存至今。民間就有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寺內有和尚百名之眾,每當中午放工回來,都把勞動工具整整齊齊擺放在寺院大門外牆旁,由於強烈的陽光照得鐵器工具特別亮,一隊清兵路過寺前的一條大路時,忽見對面大同古寺門前擺放著大量的“兵器”,以為寺內和尚要“造反”,便前來圍剿,寺內和尚被迫拿起工具進行抵抗,不少和尚被殺或被俘,押解入牢,寺廟的房屋也遭清兵焚毀殆盡。然其影響深遠,若些年後,古寺又修復了,只是規模遜色了些。

上世紀五十年代,古寺又一次出現危機,廟產分給僧人與農民居住,後逐步被拆毀,廟內塑像和器物也在歷次運動中全部被損毀,只存1井,曰北斗井。 2003年,在夏墅村一些熱心人士和眾善男信女的努力下,多方籌集資金,逐漸重建古寺殿宇建築,目前已恢復了原有的規模。現寺院大門上方雕刻著“大同古寺”4字。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大同寺的廟會,進香拜佛之人絡繹不絕。傳說這日是地藏王的生日。地藏王是地府的幽靈教主,是地府的主裁者,據說他是從大同寺經馬跡山到安徽九華山出家成真果得道的。

由於大同寺東鄰鳳凰湖畔的天地石刻園,其旅遊價值日益凸顯,只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設施,前景可瞻,極有可能成為丹陽旅遊的熱門景點。

九曲河水利樞紐---省級水利風景區AA

12

2008年經省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審議,丹陽市九曲河樞紐風景區被批准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九曲河水利樞紐位於丹陽市後巷鎮和新橋鎮交界的九曲河上,工程於2002年1月正式開工,2007年8月通過省廳組織的竣工驗收,是鎮江水利建設史上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總投資近1.53億元,具有防洪、排澇、灌溉、供水、航運、水環境保護等多種功能,使九曲河成為內聯湖西、外通長江的黃金水道。目前,工程已成為丹陽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和群眾喜進樂往的休閒景區,管理區內芳草如茵、綠樹成蔭,景區建設規劃分為工程和江灘風光兩個景區。

除以上十二處所述外,其它值得去看的還有以下:

大泊彭隍庵,800年古銀杏樹

延陵柳茹貢家祠堂

全州培棠岳家祠堂

司徒譚巷孫堅墓——高陵,這是丹陽第一帝陵

河陽北陵許渾故里,高甸許杏虎紀念館

呂城河北的大覺堂

建山倪山孫方墓石刻群

開發區的華甸廟、公善橋、荊村橋

前艾鎮北的雲蓮禪寺,大同觀

延陵的莊湖、觀音閣、土地

城西的練湖舊址,五孔閘

城南的開泰橋景區

城北的天下第四泉-——玉乳泉井

省丹中內的文廟景區

開發區枕頭山景區

吳塘水庫——丹陽最大的水域景區,在司徒鎮西

丹陽最美的湖面——上灣水庫,在胡橋寶山西北

丹陽眼鏡市場AA

人民公園,江蘇第一鐘

老西門大街,三思橋,警鐘樓,石牌坊,林家大院

吳國第一城——葛城遺址,位於裡莊西北,珥陵黃墊橋以西,土名為黑城

胡橋張巷的古老的寺院——皇業寺,已有1500年歷史了

嘉山,在丹陽以東後巷鎮,九曲河畔,海拔雖然只有149米,卻是“橫臥長江邊,壁立千仞,狀如伏牛”,山勢逶迤,這在一馬平川的江南倒也並不多見,頗具特色。山的南部,石怪水秀,幽雅清靜,鬱鬱蔥蔥的林木中,掩映著名噪千年的古寺--嘉山寺。

嘉山寺又名龍慶寺。初建於北宋紹聖七年。明宣德,萬歷時兩次修葺,一度

有房屋94間,曾有“複禮”、“顯慶”、“旌孝”、“真珠”四大禪院,寺宇龐大,供奉釋伽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和地藏王菩薩。

嘉山寺寺前有一數畝大小的龍池,池上有亭,傳說是白龍的化身;寺內有一古井,上窄下闊,地下最闊處有半畝大小;井水甘冽,且無論多大的旱災之年,從沒乾涸過。

嘉山寺依山傍水,遠近聞名。相傳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兩次到嘉山寺,並御筆親賜“龍慶禪寺”匾。嘉山寺因此得以與鎮江金山的“江天禪寺”齊名,人們“燒香去金山,先要到嘉山”,而由於“嘉”與家同音,使眾信徒更感親切。

近些年,嘉山寺經過多次修繕,已建成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齋堂、地藏殿、三聖殿、觀音殿、客堂、祖堂、法堂等建築,占地40多畝。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匾的藏經樓,現收藏有中國佛教協會贈送的“房山石經--大藏經”一部。

龍慶禪寺屬曹洞禪宗,現任主持釋禮相為曹洞禪宗第四十九世,法名為法性。如今,這裡佛徒香客雲集,每到農曆二三月間,龍慶廟會更是吸引了眾多遊客。 規劃中的嘉山旅遊風景區以佛教文化為依託,利用採石宕口山體,化劣為秀,在上面雕刻巨形《金剛金》,形成“天下第一經山”,在山頂、山腰重建菩薩院,形成“江蘇佛教名山”,利用山中舊有的防空洞,建全國“第一羅漢洞”。在山頂建寶塔,形成“寧滬第一塔”景觀,並恢復古刹規模。另修七峰山景區,包括修建七峰山莊,開採千畝七峰湖面,造千畝七峰竹海,再現水鄉特色。向北以管山等為中心,建設千畝的現代觀光休閒農業區、千畝森林公園。

皇塘白龍寺

4

白龍寺原名龍母祠、慈感廟,俗稱白龍廟,始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年),由裡人奉梁武帝旨而建。相傳古時有個吳女,名善珍。某日,與其嫂一起汲水,偶拾路上遺卵三個,揣懷而歸,然三卵不知所去,遂孕。於五月十八夜,忽產一青龍飛天而逸。旋腹中乃呼:“我白龍也,當升飛,應從脅出。”果破脅而生。白龍令母閉目,負以淩雲。母聞空中雷雨大作,甚懼,睜目視之,隨即墮地而死。白龍見母歿,悲傷欲絕,即著地跳躍,陷數十裡為塘,從此這裡有了白龍塘。此事大聞于天下,武帝感事,下詔賜塘地廿畝建廟,並敕封“慈感”額名。明正統年間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十三年帝賜“普天行化”金字大匾,並旨令冬至加祭一次,永為慣例。咸豐十年(1860年)遭兵燹。1960年又遭毀壞。1996年9月釋禮相多方籌資,次年修復大殿、長廊、天井等,改名白龍寺。該寺目前占地30餘畝,兩面環水,寺周空曠幽靜,一派田園古寺風光。寺內現建有江蘇省第一石塔、又稱萬佛塔,還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千佛殿、放生池等多個景觀建築,氣勢恢宏,與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融為一體。近年來,四方的遊客、香客紛紛慕名而來,或觀光、或進香、或踏青,千年古刹重又煥發了光彩和生機。

南朝帝王陵墓石刻 ,重點在三城巷陵區

5

在丹陽大地上,有一座座高大精美的石獸雕刻,它們雄渾魄麗、流暢生動、蓄勢待發,極富動感,乃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他們的藝術價值可以和同時代的北魏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它們就是馳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地位舉足輕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或坐西朝東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三種:天祿、麒麟與辟邪。三種石獸形態基本相似,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張口露齒,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利爪畢現,縱步若飛,神態威猛莊嚴。天祿頂部雕飾雙角,麒麟為獨角,而辟邪則無角。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祿與麒麟僅見於帝陵,辟邪則專用于諸侯王墓,等級嚴明,不能隨意僭越更改。

丹陽的蕭氏家族成了齊、梁兩代的帝王後,不忘葉落歸根,紛紛在故鄉建陵安葬,按照帝陵的禮制,鎮墓神獸大都為天祿、麒麟。而南京多為齊、梁兩代的王侯墓,其陵前鎮墓神獸為辟邪。所以,天祿便成了丹陽的象徵,辟邪就成南京的象徵。有“丹陽的天祿,南京的辟邪”之說。

丹陽南朝石刻主要地點為陵口鎮蕭梁河兩岸、獅子灣、仙塘、前艾廟、金王陳村、爛石壟、三城巷、水經山村等八地十一處,二十六件,其中有齊宣帝蕭承之的永安陵、齊景帝蕭道生的修安陵、齊武帝蕭賾的景安陵、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陳村、爛石壟、水經山村已經無從考證而失名的陵墓。此外,新近在三城巷又發現了二根南朝石柱,一塊方石,出土了一隻石天祿。這樣丹陽的南朝石刻數應當是30件了。這些陵墓石刻屹立在鄉野農田中,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淋,戰爭變革和人為破壞,已經風蝕嚴重,大部分殘缺不全。儘管如此,南朝陵墓石刻還是以它的殘美古韻呈現出完美的造型,讓遊客驚歎不已。

總前委紀念館

6

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座落在市中心人民廣場北側,舊址為戴家花園,也是唐朝香岩寺的舊址,建於1934年。現有二層樓房三間,建築面積254平方米,門樓一座,園內天井占地1344平方米,是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解放上海的前線總指揮部。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勝利後,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從南京到達丹陽,在這裡組織和指揮了上海戰役。

1949年5月6日——5月26日,鄧小平、陳毅一直住在這裡主持全域工作。這裡會聚了中共七屆中央委員6人、候補委員2人;還會聚了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和上海局等領導機關及主要領導幹部;還有黨、政、軍、財、文各界精英,總人數達3萬多人,這是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為江蘇革命史增添了壯麗篇章。

1991年7月31日,總前委駐丹陽舊址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19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2004年被中共江蘇省委授予“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展廳分為五部分

展廳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光輝的征程”, 第二部分“群英會丹陽”, 第三部分“運籌丹陽城”, 第四部分“決勝大上海”, 第五部分“不朽的豐碑”。

萬善公園

7

萬善公園是市區東側的一處集休閒、遊樂、遊覽、觀光為一體的勝地。這裡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多次下塌休息的城霞閣舊址。萬善公園的構築,是以萬善古塔為主題,配以萬善城樓、浮屠勝境、禦舫漣漪、鳳穀鳴琴四大仿古景區而建

成的觀覽園。萬善古塔始建於1627年,塔高47.76米,為磚木混砌結構,外內7層,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跡,也是明清時代丹陽的最高建築。新的海會寺正在園東興建,目前大雄寶殿主體建築已完工,寺與園之間有三拱石橋相聯。

丹陽市博物館 (已拆除,等重建後開放)

8

原丹陽市博物館在萬善公園西側,是一棟仿古建築。展出的文物品種豐富,數量很大,後又重新調整,使展出文物由原來的176件(組)增加到250件(組)。在佈局上,改變原先單純的“中國通史”式陳列,而將二樓展廳調整為齊梁文化主題展廳,展出90件(組)六朝齊、梁時期的文物,其中有青瓷雞首壺、虎子,六朝時期貨幣等。同時,一樓“中國通史”展廳也進行了調整,增加了近年來在丹陽地方出土文物的數量,其中有許多文物是首次面世。在展出文物的同時,此次市博物館還在牆面上增加了許多文物知識介紹。丹陽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宋代石刻 “古墓石馬”被安置到了該市博物館大院內。這尊石馬是在對開發區長灣村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在這次考古發掘中,同時出土了一方完整的墓誌,根據墓誌記載,這是北宋追增戶部尚書邵亢夫婦的墓葬,石馬是北宋時期無疑。據悉,這尊石馬是該市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宋墓石刻。

丹陽市古代墓葬曾遺留大量石刻,除了聞名中外的南朝陵墓石刻外,目前遺留較多的是明代石刻,如原位於該市西門外楊家莊附近的明代尚書儲懋墓石刻群等。為了保護這件珍貴的宋代文物,丹陽市文化部門組織專人將石馬移至該市博物館大院內,與明代尚書儲懋墓石刻群安放在一起。

高橋腰通山天王寺

9

腰通山天王寺,位於丹陽新橋鎮腰通山,在高橋以南,北與嘉山隔九曲河相望。因其修建不久而“養在深閨人未識”,其實不失為探奇覽勝之地。

天王寺原名千華庵,俗稱天花安,因猛將菩薩能保五穀豐登,年年吉祥,歲歲平安,故而設廟祭典。相傳宋元年間,江南一帶屢遭蝗災,劉猛將軍督兵滅蝗,為保黎民百姓免遭蝗災,不幸被蝗食之,但保下了萬頃莊稼,百姓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滅蝗英雄,便建廟祭之。

千華庵原址在新橋紅五月牛皮峰,後因九曲河拓寬改道被拆。1994年選沿江公路邊的腰通山重建,經過多次修繕,現已初具規模,建成了山門,天王殿,敬香亭,財神亭,寺內設置了天爐,大鐘,大鼓等器物,有佛像數十尊,另外還有龍門橋,靠一靠不腰痛石板,另外在山腰上還建了巨形鐵塔,在山最高峰建了頂宮,遙遠望去,山頂上林木蔥籠,怪石縱橫,幽徑暗藏。那古韻樓閣,飛簷畫棟,尖聳佛塔,與斷崖峭壁以及山下樹叢中的屋宇飛簷相互掩映,氣勢恢宏,蘊含著濃郁的古鎮寺廟文化特色,

寺內亭臺樓閣佈局緊湊,斗拱重疊,層層疊疊,相連成片,令人目不暇接。遠遠望去,天王寺就像一顆紅色的明珠,鑲嵌在斷崖峭壁之中,使腰通山顯得更加美麗。到了山頂俯瞰西北,一汪巨澤盡在眼底,這是長期開山取石後留下的窪坑,注入天水而成了美麗的湖泊,正是遊客暢泳的好去處。

寺因山而幽,山因水而秀,水因人而麗。天王寺,這座突起在江南原野上的山寺,以其山秀水麗,寺幽人靜而吸引著八方來客。一位詩人游了腰通山天王寺後,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腰通山美,美得深入骨髓;腰通山靜,靜得滲透心魂;腰通山淳,淳得溫厚清新。在這裡,你可以穿越都市的喧囂與塵埃,放下心中的

繁蕪,投身大自然的懷抱,看花開花落,望雲卷雲舒,享受這份難得的隨性、樸實和闃寂。”這話一點也不過。

水晶山風景區

10

水晶山坐落在我市東北郊、埤城境內,主峰海拔166米。又名經山,金牛山,即古彭山,因有異僧在此講經得名,是我市的風景名勝絕佳處之一,古時曾有金牛洞、仙人石、牛鼻泉、講經台等八景,史稱經山八景,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可循之景只剩下了五處。近來,經山山腳下一片低窪地出現人造石林景觀,為經山新添一景。這片低窪區以前是仙人石水庫,後作電廠粉煤灰的儲積池。殘留下多根高大的垂直樹立的輸送管道,上面附著物上長出了各種各樣的灌木野草,看上去像是一座座的尖聳的小山,有如桂林石林一般,成了秀麗誘人的大自然奇觀,讓人流連忘返。

沿著金牛山山道可拾階而上,一路賞景,經過一個龍鳳華表,就見一個石牌坊,上有“得大自在”四字,得大自在是指消除一切違緣障道、疾病、災難,能令他人敬愛,得財增福,所求如願,令世間和平,吉祥如意,其樂融融。

爬上山頂,有個亭子,上題“水晶山亭”。身處其中,休息、觀景,陶醉於山光水色之中,清新而自然。遠處,煙霧繚繞,群山起伏,阡陌縱橫連向遠方;近處,湖水泛波、綠樹繞峰,山體蔥蔥郁鬱綿延盤亙。

埤城鎮是丹陽的“生態名鎮”,“白龍寺”正恢復重建;水晶山休閒區已建成體育公園,以水晶山為自然載體,整合了“山崗、清泉、古木、名刹”等特色資源,規劃了水晶樂園、森林氧吧、健身步道、拓展訓練等體育運動功能區。白龍寺生態園也已規劃,該景點規劃占地5000畝,目前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 古白龍寺簡介:

位於今埤城鎮荒田村南,經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詳。初為彭山龍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賜額“顯濟廟”。寺內有龍池靈異,與山泉相通,終年不涸。時邑士戎姓買地170餘畝建廟。清咸豐十年(1860年)毀,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龍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兩次重建,敕賜“利濟蒼生”。原該寺3進1院,前進5大間,中進3大間,兩側為四大金剛塑像,中間為如來佛像;後進5間,中有龍王殿,殿梁懸3匾,兩側置有鐘、鼓,鼓徑4尺許。白龍寺池置於院中央,池圍築牆,牆中砌有石碑3塊。

在寺門前建有過街蓬,供過往行客小憩。民國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軍拆除。解放後僅存後進及白龍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學,今存寺池,已用大理石護欄圈起。

古崇教寺簡介:

初名經山院,俗稱經山寺。位於今埤城鎮,始建于東晉咸康年間。唐時重建,宋治平二年(1065年)帝賜額“崇教寺”。明永樂時重修,有寺舍百餘楹。清末時,寺舍傾圮,僅存偏屋數間。舊時,此處為古邑名勝之地,其勝景有菩提井、方竹林、晉杏、金牛沿、仙人石、衲衣石、牛鼻泉、講經台等。今菩提井、金牛洞、牛鼻泉等尚存。

夏墅大同寺

11

大同寺又名大同庵、同林寺,位於胡橋夏墅村南300米處,座西朝東,距丹陽城9公里。西晉太康初始建,元朝延佑(1317年)重建,改名為大同古寺。

舊時寺院內有井三,即西來泉、南斗井、北斗井。寺後有五層的爪發塔、放生池等。民國時共有3進,第一進3開間,塑有四大金剛;第二進3開間,為大雄寶殿,塑有釋加牟尼、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三進5開間,塑有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和十殿閻王以及陰間的上刀山、下油鍋等情景。寺院的後院空地上,原有一棵約有三個人才能合抱的銀杏樹,樹齡足有六百年以上,高約二十米左右,每年可產優質白果三四百斤。此外,寺院中的大雄寶殿前還有一隻大鼓和一個一噸多重的古鐘,鐘鼓專供寺內和尚誦經念佛。另在大殿北邊還有偏房,約有宇舍18間。

古寺在歷史上曾遭受不少災難,多次被毀壞,不過屢毀屢修,香火照樣延存至今。民間就有這樣一個傳說:在清代,寺內有和尚百名之眾,每當中午放工回來,都把勞動工具整整齊齊擺放在寺院大門外牆旁,由於強烈的陽光照得鐵器工具特別亮,一隊清兵路過寺前的一條大路時,忽見對面大同古寺門前擺放著大量的“兵器”,以為寺內和尚要“造反”,便前來圍剿,寺內和尚被迫拿起工具進行抵抗,不少和尚被殺或被俘,押解入牢,寺廟的房屋也遭清兵焚毀殆盡。然其影響深遠,若些年後,古寺又修復了,只是規模遜色了些。

上世紀五十年代,古寺又一次出現危機,廟產分給僧人與農民居住,後逐步被拆毀,廟內塑像和器物也在歷次運動中全部被損毀,只存1井,曰北斗井。 2003年,在夏墅村一些熱心人士和眾善男信女的努力下,多方籌集資金,逐漸重建古寺殿宇建築,目前已恢復了原有的規模。現寺院大門上方雕刻著“大同古寺”4字。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大同寺的廟會,進香拜佛之人絡繹不絕。傳說這日是地藏王的生日。地藏王是地府的幽靈教主,是地府的主裁者,據說他是從大同寺經馬跡山到安徽九華山出家成真果得道的。

由於大同寺東鄰鳳凰湖畔的天地石刻園,其旅遊價值日益凸顯,只要進一步完善相關設施,前景可瞻,極有可能成為丹陽旅遊的熱門景點。

九曲河水利樞紐---省級水利風景區AA

12

2008年經省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審議,丹陽市九曲河樞紐風景區被批准為“省級水利風景區”。

九曲河水利樞紐位於丹陽市後巷鎮和新橋鎮交界的九曲河上,工程於2002年1月正式開工,2007年8月通過省廳組織的竣工驗收,是鎮江水利建設史上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總投資近1.53億元,具有防洪、排澇、灌溉、供水、航運、水環境保護等多種功能,使九曲河成為內聯湖西、外通長江的黃金水道。目前,工程已成為丹陽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和群眾喜進樂往的休閒景區,管理區內芳草如茵、綠樹成蔭,景區建設規劃分為工程和江灘風光兩個景區。

除以上十二處所述外,其它值得去看的還有以下:

大泊彭隍庵,800年古銀杏樹

延陵柳茹貢家祠堂

全州培棠岳家祠堂

司徒譚巷孫堅墓——高陵,這是丹陽第一帝陵

河陽北陵許渾故里,高甸許杏虎紀念館

呂城河北的大覺堂

建山倪山孫方墓石刻群

開發區的華甸廟、公善橋、荊村橋

前艾鎮北的雲蓮禪寺,大同觀

延陵的莊湖、觀音閣、土地

城西的練湖舊址,五孔閘

城南的開泰橋景區

城北的天下第四泉-——玉乳泉井

省丹中內的文廟景區

開發區枕頭山景區

吳塘水庫——丹陽最大的水域景區,在司徒鎮西

丹陽最美的湖面——上灣水庫,在胡橋寶山西北

丹陽眼鏡市場AA

人民公園,江蘇第一鐘

老西門大街,三思橋,警鐘樓,石牌坊,林家大院

吳國第一城——葛城遺址,位於裡莊西北,珥陵黃墊橋以西,土名為黑城

胡橋張巷的古老的寺院——皇業寺,已有1500年歷史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