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道德文化

大暑的養生文化

一、大暑概述

(一)大暑的時與度

大暑的黃經度數

大暑度數信:以六月中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

以土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7月22日23:15:18;每年7月23日至24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20度

天地能量主運:土炁信德能量輸布尾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3胸椎體(T3)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 實為第15個

前後節氣:小暑, 大暑, 立秋

(二)大暑天氣氣候

《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氣詳解》:“大暑六月中。 大, 極也, 盛也;暑, 熱也。 季夏溫熱之氣極盛, 月半轉大, 故謂之大暑, 乃六月之中氣也。 ”

大暑期間, 我國大部份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 大部份地區天氣炎熱, 35度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 經常還會出現40度的高溫天氣, 全國各地溫差不大。

二、大暑的養生

(一)冬病夏治(編者注:“冬病夏治”內容, 僅供專業醫師參考。 建議讀者如有此類症狀, 到正規醫療機構治療。 )

對於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 例如肺金寒濕、氣虛陽弱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類疾病, 脾胃土虛寒沉積的慢性腹瀉、寒痛等疾病, 腎陽不足、寒濕客於筋骨關節類的風濕痹症等陽虛慢性疾病, 三伏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如果患有上述慢性病, 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順應天時, 把握自然的火候, 同步細心調養身內的陰陽平衡, 借勢而調, 重點防治。

1.慢性支氣管炎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 可內服外用並舉, 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右)歸丸等,

每日二次, 每次一丸, 連服一個月。

外敷藥, 可選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細辛12克、甘遂10克(編者注:此藥有毒性), 同研細末, 用薑汁調糊, 分成六份, 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釐米的油紙或塑膠薄膜上, 貼在後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 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 用膠布固定。 一般貼4~6小時, 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 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 如果起泡就讓它起, 把裡面的寒水帶著毒邪排出來, 然後消毒, 把水一放, 只要不感染就無妨。 局部微癢的時候, 可以多貼些時間。 有的人皮厚, 只有溫熱舒適的感覺, 有的人則有燒灼的感覺, 那就容易透發出來。

須注意的是, 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 每年三次,

(編者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 連續貼三年, 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 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 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 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症狀。 同時, 這一冬病夏治的方法, 還可以用於拔寒除濕祛風等類治療。

2.過敏性鼻炎

穴位:初伏, 取雙側百勞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肓俞穴;中伏, 取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末伏, 取雙側大杼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腎俞穴。

藥物:甘遂(編者注:此藥有毒性)、麻黃、細辛、半夏、麝香, 各等分研成粉末, 加新鮮的薑汁調勻, 做成直徑約為10毫米、厚約為3毫米大小的膏藥餅, 備用。

用法: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1天貼藥(最好是9~11點之間, 或者整個上午), 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 儘量選准穴位再貼。 每次貼藥, 保留4小時左右。

3.哮喘

穴位:取大椎穴、雙側肺俞穴。

藥物:白芥子、甘遂(編者注:此藥有毒性)、細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療前用薑汁及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用法: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約2.5釐米×3釐米、厚約0.3釐米的鮮生薑片,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釐米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3次;然後,把調好的膏藥貼到穴位上,一般貼4~24小時後撕掉即可。

類風濕性關節炎,取陽陵泉等穴位。各種常見的慢性病,既有常規的方法,也有特殊的方法,需要有中醫師的指導才行。

三伏灸是中醫學裡最具特色的伏天療法,其原理就是中醫理論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大都由於體質陽虛,體內陰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氣候的刺激而發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最盛,人體內的陽氣也最充沛,熱能溫陽,陽能祛寒;另外,天氣熱時,人體毛孔大開,藥性容易滲透進去,三伏灸借助天時,能一舉掃蕩體內的陰寒之氣,防止冬季復發。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療,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以外,還包括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屬於陽虛寒凝範圍的疾病。陽虛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後症狀會明顯加重等表現。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貼敷藥物,因為很多藥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貼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選擇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藥物和穴位也不盡相同,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要“辨證”選穴、選藥。

(二)大暑養生要點

1.大暑防中暑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氣逼人,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心氣易於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容易疰夏、中暑。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藿香正氣水、仁丹、十滴水等。

2.大暑防受涼

在酷暑難當的夏天,人體毛孔開放,汗出不斷,陽氣大泄,衛外不固,風寒之邪極易乘虛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陽暑”,也要防“陰暑”。“夏不欲窮涼”,過度貪涼可致“熱傷風”,伏天不可貪涼飲冷和貪涼露宿,以及過吹穿堂風。

淋雨後要及時更衣,注意保暖。風扇和空調不可開得過大、過猛,或對人直吹,冷氣調溫不可過低,室內外溫差不可過大,老年人不宜長時間生活在冷氣環境中。

3.大暑防傷濕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此時降雨不斷,水分上騰,潮濕充斥,空氣濕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濕易傷脾,且易與暑熱相兼為患。濕熱交蒸,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不適,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仁等健脾利濕之品,並注意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4.大暑防陰火

三伏天,外濕入內,使水濕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而暑濕對脾非常不利。三伏天容易讓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在不過度的情況下,“喜”能夠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心為萬法王,為一身之大主,所以夏季養生重點要調適心情,以免陰火生害。

5.大暑要補水

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愈升愈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天熱汗多,大暑養生首先要重視補水,多喝開水,適當補充鹽糖水,以維持身體所必須。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還應重視飲食養生。

(三)大暑身識養生

1.靈劍子導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舉,前曲,前後同行。至六月半後用之,去腰脊腳膝痹風,散膀胱邪熱。

2.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大暑

大暑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手太陰肺濕土。

坐功:每日醜、寅時,雙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視,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盤坐,雙手握拳拄在腿前,兩臂伸直與肩同寬,兩拳眼相對,身體重心前移,上體前俯,扭項轉頭向左右上方虎視。重心後移,頭轉向前;重心再前移,頭轉向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十五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頭項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膈滿、臑臂痛、掌中熱、臍上或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欠、淹泄、皮膚痛,及健忘、愁欲哭、灑淅寒熱。

(四)大暑口識養生

大暑時節高溫悶熱,濕氣充斥,故易挾濕。暑濕之氣乘虛而入,最易使人心氣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會引發苦夏、中暑等病。因此,大暑飲食養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宜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蕎麥等,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欲,解熱祛暑消除疲勞。

1.大暑宜食

大暑時節,可以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健脾功效,是脾虛患者夏日食療佳品。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2.養生粥品

薏米紅小豆粥:

原料:薏米50克、紅小豆25克。

做法:二者洗淨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浸泡3~4小時後同煮至熟,冷卻後食用。

功效:清熱、利尿、解毒。尿頻、尿急、尿痛的患者可經常食用。

苦瓜菊花粥:

原料:苦瓜150克,菊花30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

做法: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塊。粳米和菊花洗淨,二者同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水開後,將苦瓜塊、冰糖加入鍋中,改用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可。

功效:清暑熱、止痢解毒。適用於中暑煩渴、下痢等症的輔助食療。禁忌:忌同時食用濕燥、麻辣、厚膩的食物。

西瓜皮粥:

原料:西瓜皮150克,大米60克。

做法:將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乾淨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轉用小火煮成粥,調入白糖。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消腫,常食可防中暑。

綠豆粳米粥:

原料:綠豆8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綠豆放入溫水中浸泡2個小時,再和粳米一起加1000毫升清水煮粥。

用法: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

功效:祛熱毒、止煩渴、消水腫,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3.養生菜品

熗拌什錦:

原料:豆腐1塊,嫩豆角50克,番茄50克,木耳10克,香油、植物油、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豆角、番茄、木耳均切成丁。鍋內加水燒開,將豆腐、豆角、番茄、木耳分別焯透(番茄略燙即可),撈出淋幹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鍋,熗出香味,再將鹽、番茄同入鍋內,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攪勻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濕。

涼拌金針菜:

原料:黃花菜、鹽、麻油。

做法:將幹的黃花菜浸水泡發。將洗淨的黃花菜放入開水裡汆燙至熟,約2~3分鐘。汆熟後,濾幹水分,倒入碗中,加入適量鹽和麻油,拌勻即可。

荷葉冬瓜湯:

原料:鮮荷葉一張(洗淨、切碎),鮮冬瓜300克。

做法:將鮮荷葉和鮮冬瓜加水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冬瓜。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生津止渴。特別適合暑天口渴心煩,咳嗽,痰黃稠,小便量少、色黃,口腔潰瘍者服用。

綠豆南瓜湯:

原料:綠豆50克,老南瓜300克,食鹽少許。

做法:綠豆清水洗淨,趁水氣未幹時加入食鹽少許(3克左右)攪拌均勻,醃制幾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淨,切成2釐米見方的塊待用。鍋內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淋入少許涼水,再煮沸,將南瓜入鍋,蓋上鍋蓋,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暑、解毒、利尿、生津益氣。

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出自《溫熱經緯》,以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等成藥,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

4.養生飲品

烏梅醬:

《千金月令》中記載,六月可以吃烏梅醬止渴。以烏梅搗爛,加蜜適中,調湯微煮飲之。

香薷飲:

香薷飲,可治療為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所致的陰暑證。香薷飲是中醫有名的方劑,由香薷散演變而來,藥味相同,製成散劑叫香薷散,熬成煎劑就是香薷飲。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樸。主要功用為祛暑解表,和中化濕。

5.養生藥膳

黃瓜生津止渴:

黃瓜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身熱煩渴、咽喉腫痛、風熱眼疾、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病症。

綠豆清熱解毒:

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非常適用於夏天出現濕熱鬱滯、口幹口渴、小便赤熱、便秘、目赤腫痛等症狀時食用。綠豆性寒,容易損傷胃氣,慢性胃炎、慢性腸炎及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

西洋參補虛抗乏:

性涼而補,能扶正氣,降火,生津液,除煩倦。酷暑盛夏,炎熱多汗會損耗正氣,損耗人體的陰津,傷陰生虛火,出現疲乏體怠、心煩意亂等症狀,可在湯料裡添加一味西洋參,其補虛抗乏效果顯著。

金針菜清熱解憂:

可補氣養血、清熱去濕、解除憂愁憤怒,也含蛋白質、胡蘿蔔素、纖維質、鈣、磷、鐵等營養素。

6.大暑飲食養生禁忌

夏季,天氣炎熱,特別是進入盛夏後,濕度明顯增大,空氣流通性差,更加顯得悶熱異常,常在室外勞作的人們或抵抗力低的人,很容易中暑。中暑後除及時採取治療外,在飲食上也有四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於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

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後,暑氣未消,雖有虛症,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捲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節選自中國國學院學術常委及青少年國學院院長熊春錦教授《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熱文推薦: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以“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備最快樂”為教育目標,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明明德”教育方法,運用現代文化教育語言和科學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闡述,在體系的構建、理法的建立等方面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全國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保留4小時左右。

3.哮喘

穴位:取大椎穴、雙側肺俞穴。

藥物:白芥子、甘遂(編者注:此藥有毒性)、細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療前用薑汁及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用法: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約2.5釐米×3釐米、厚約0.3釐米的鮮生薑片,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釐米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3次;然後,把調好的膏藥貼到穴位上,一般貼4~24小時後撕掉即可。

類風濕性關節炎,取陽陵泉等穴位。各種常見的慢性病,既有常規的方法,也有特殊的方法,需要有中醫師的指導才行。

三伏灸是中醫學裡最具特色的伏天療法,其原理就是中醫理論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大都由於體質陽虛,體內陰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氣候的刺激而發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最盛,人體內的陽氣也最充沛,熱能溫陽,陽能祛寒;另外,天氣熱時,人體毛孔大開,藥性容易滲透進去,三伏灸借助天時,能一舉掃蕩體內的陰寒之氣,防止冬季復發。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療,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以外,還包括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屬於陽虛寒凝範圍的疾病。陽虛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後症狀會明顯加重等表現。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貼敷藥物,因為很多藥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貼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選擇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藥物和穴位也不盡相同,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要“辨證”選穴、選藥。

(二)大暑養生要點

1.大暑防中暑

夏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氣逼人,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心氣易於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容易疰夏、中暑。

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清解濕熱之方,如鮮藿香葉、佩蘭葉各10克,飛滑石、炒麥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也可在暑熱之季服用藿香正氣水、仁丹、十滴水等。

2.大暑防受涼

在酷暑難當的夏天,人體毛孔開放,汗出不斷,陽氣大泄,衛外不固,風寒之邪極易乘虛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陽暑”,也要防“陰暑”。“夏不欲窮涼”,過度貪涼可致“熱傷風”,伏天不可貪涼飲冷和貪涼露宿,以及過吹穿堂風。

淋雨後要及時更衣,注意保暖。風扇和空調不可開得過大、過猛,或對人直吹,冷氣調溫不可過低,室內外溫差不可過大,老年人不宜長時間生活在冷氣環境中。

3.大暑防傷濕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此時降雨不斷,水分上騰,潮濕充斥,空氣濕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濕易傷脾,且易與暑熱相兼為患。濕熱交蒸,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不適,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仁等健脾利濕之品,並注意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4.大暑防陰火

三伏天,外濕入內,使水濕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而暑濕對脾非常不利。三伏天容易讓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在不過度的情況下,“喜”能夠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心為萬法王,為一身之大主,所以夏季養生重點要調適心情,以免陰火生害。

5.大暑要補水

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愈升愈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天熱汗多,大暑養生首先要重視補水,多喝開水,適當補充鹽糖水,以維持身體所必須。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還應重視飲食養生。

(三)大暑身識養生

1.靈劍子導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舉,前曲,前後同行。至六月半後用之,去腰脊腳膝痹風,散膀胱邪熱。

2.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大暑

大暑坐功圖勢

運:主太陰四氣。

時:配手太陰肺濕土。

坐功:每日醜、寅時,雙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視,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吐納,咽液。即:每天1~5時之間,盤坐,雙手握拳拄在腿前,兩臂伸直與肩同寬,兩拳眼相對,身體重心前移,上體前俯,扭項轉頭向左右上方虎視。重心後移,頭轉向前;重心再前移,頭轉向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十五次。然後,叩齒、咽津、吐納而收功。

主治:頭項胸背風毒、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膈滿、臑臂痛、掌中熱、臍上或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欠、淹泄、皮膚痛,及健忘、愁欲哭、灑淅寒熱。

(四)大暑口識養生

大暑時節高溫悶熱,濕氣充斥,故易挾濕。暑濕之氣乘虛而入,最易使人心氣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會引發苦夏、中暑等病。因此,大暑飲食養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宜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蕎麥等,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欲,解熱祛暑消除疲勞。

1.大暑宜食

大暑時節,可以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健脾功效,是脾虛患者夏日食療佳品。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2.養生粥品

薏米紅小豆粥:

原料:薏米50克、紅小豆25克。

做法:二者洗淨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浸泡3~4小時後同煮至熟,冷卻後食用。

功效:清熱、利尿、解毒。尿頻、尿急、尿痛的患者可經常食用。

苦瓜菊花粥:

原料:苦瓜150克,菊花30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

做法:苦瓜洗淨去瓤,切成小塊。粳米和菊花洗淨,二者同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水開後,將苦瓜塊、冰糖加入鍋中,改用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可。

功效:清暑熱、止痢解毒。適用於中暑煩渴、下痢等症的輔助食療。禁忌:忌同時食用濕燥、麻辣、厚膩的食物。

西瓜皮粥:

原料:西瓜皮150克,大米60克。

做法:將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乾淨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轉用小火煮成粥,調入白糖。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消腫,常食可防中暑。

綠豆粳米粥:

原料:綠豆8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綠豆放入溫水中浸泡2個小時,再和粳米一起加1000毫升清水煮粥。

用法: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

功效:祛熱毒、止煩渴、消水腫,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3.養生菜品

熗拌什錦:

原料:豆腐1塊,嫩豆角50克,番茄50克,木耳10克,香油、植物油、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豆角、番茄、木耳均切成丁。鍋內加水燒開,將豆腐、豆角、番茄、木耳分別焯透(番茄略燙即可),撈出淋幹水分,裝盤備用。炒鍋燒熱,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鍋,熗出香味,再將鹽、番茄同入鍋內,攪拌均勻,倒在燙過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攪勻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濕。

涼拌金針菜:

原料:黃花菜、鹽、麻油。

做法:將幹的黃花菜浸水泡發。將洗淨的黃花菜放入開水裡汆燙至熟,約2~3分鐘。汆熟後,濾幹水分,倒入碗中,加入適量鹽和麻油,拌勻即可。

荷葉冬瓜湯:

原料:鮮荷葉一張(洗淨、切碎),鮮冬瓜300克。

做法:將鮮荷葉和鮮冬瓜加水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冬瓜。

功效:清熱解暑,利尿除濕,生津止渴。特別適合暑天口渴心煩,咳嗽,痰黃稠,小便量少、色黃,口腔潰瘍者服用。

綠豆南瓜湯:

原料:綠豆50克,老南瓜300克,食鹽少許。

做法:綠豆清水洗淨,趁水氣未幹時加入食鹽少許(3克左右)攪拌均勻,醃制幾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淨,切成2釐米見方的塊待用。鍋內加水500毫升,燒開後,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淋入少許涼水,再煮沸,將南瓜入鍋,蓋上鍋蓋,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至綠豆開花,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暑、解毒、利尿、生津益氣。

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出自《溫熱經緯》,以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等成藥,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

4.養生飲品

烏梅醬:

《千金月令》中記載,六月可以吃烏梅醬止渴。以烏梅搗爛,加蜜適中,調湯微煮飲之。

香薷飲:

香薷飲,可治療為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所致的陰暑證。香薷飲是中醫有名的方劑,由香薷散演變而來,藥味相同,製成散劑叫香薷散,熬成煎劑就是香薷飲。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藥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樸。主要功用為祛暑解表,和中化濕。

5.養生藥膳

黃瓜生津止渴:

黃瓜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身熱煩渴、咽喉腫痛、風熱眼疾、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病症。

綠豆清熱解毒:

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非常適用於夏天出現濕熱鬱滯、口幹口渴、小便赤熱、便秘、目赤腫痛等症狀時食用。綠豆性寒,容易損傷胃氣,慢性胃炎、慢性腸炎及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

西洋參補虛抗乏:

性涼而補,能扶正氣,降火,生津液,除煩倦。酷暑盛夏,炎熱多汗會損耗正氣,損耗人體的陰津,傷陰生虛火,出現疲乏體怠、心煩意亂等症狀,可在湯料裡添加一味西洋參,其補虛抗乏效果顯著。

金針菜清熱解憂:

可補氣養血、清熱去濕、解除憂愁憤怒,也含蛋白質、胡蘿蔔素、纖維質、鈣、磷、鐵等營養素。

6.大暑飲食養生禁忌

夏季,天氣炎熱,特別是進入盛夏後,濕度明顯增大,空氣流通性差,更加顯得悶熱異常,常在室外勞作的人們或抵抗力低的人,很容易中暑。中暑後除及時採取治療外,在飲食上也有四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於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

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後,暑氣未消,雖有虛症,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捲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節選自中國國學院學術常委及青少年國學院院長熊春錦教授《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夏》,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熱文推薦: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被忽視的生命真相!老子》被誤傳了幾千年,事關性命!美國哈佛教授盛讚中國文化,西方到底瞄準了中國文化中的什麼內容?新高考”第一年,考題就有易經太極,您的孩子怎麼辦?

中國文化的千年弊病 並非讀經之過 !

當代著名國學家、教育家熊春錦先生創立的中華德慧智教育理念,源出於中華傳統道德根文化,以伏羲創立的易道文化、黃帝創立的法道文化和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為理論基石,根據生命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確定教育體系;以“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備最快樂”為教育目標,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明明德”教育方法,運用現代文化教育語言和科學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闡述,在體系的構建、理法的建立等方面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德慧智國學教育已經向全社會推廣了十幾年,已超過百萬人從中華傳統根文化的教育中獲益。全國各地公益活動,請關注本號相關置頂文章及愛活動版塊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