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人家的孩子”何時走下神壇

原標題:“別人家的孩子”何時走下神壇

暑假一到, 很多孩子奔波在培訓班、興趣班之間, 苦澀地度過“第三學期”。 有家長在媒體發文寫到為何給孩子報班, “我家的孩子玩了一個暑假, 人家的孩子學了一個暑假, 再開學, 我家孩子恐怕會落入班級鄙視鏈的底端, 只能硬著頭皮給孩子報班”。

多年前,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寫了本《虎媽戰歌》, 轟動中西教育界, 讓“虎媽”一詞走紅。 其實, 在當下, 競爭已經大大提前, 焦慮成了許多家庭的主要表情。 不管是“虎媽”“貓爸”, 還是“貓媽”“虎爸”, 在承受職場壓力的同時, 還要為孩子的前途殫精竭慮,

肩上勒痕累累。 中國社科院曾有調查顯示, 對子女的發展期望排在國人生活動力第一位。 可見, 為了實現對孩子的期待, 鞭策“熊孩子”上進, 迸發出攀比“別人家的孩子”這一教育現象也不足為奇。

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 都是很多父母耳提面命孩子時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且給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畫一幅畫像:他是一種奇特的“生物”, 十全十美, 外語棒呆, 寫字好看, 乖巧聽話, 刻苦努力, 成績單好看, 才藝了得, 考得上名牌大學, 拿得到高薪OFFER……被符號化的“別人家的孩子”暴露出我們不少中國家長攀比式的教育心態, 他們太著急, 恨不得揠苗助長, 期待自己孩子做周圍孩子中最好的那一個。

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實際是父母為自己孩子勾勒出的理想圖畫,

折射出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攀比式教育心態。 他們的願景是打造理想的孩子, 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你不夠優秀”的心理暗示, 傷害孩子的自尊。 帶著焦慮情緒的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孩子的負擔, 其真實的效果往往是在“別人家的孩子”光環的陰影之下, 自己的孩子不敢大步前進, 縮手縮腳, 低估自己的進步, 對自身缺乏肯定。

為什麼在不少家庭裡, 自由和愛經常站在對立的兩面?為人父母者, 會下意識地以愛之名苛求孩子, 罔顧孩子的真實想法, 把自己的願景強加在孩子身上, “給你報班是為了不被別的同學落下”“批評你是為了你好”之類, 而不少孩子也于內心深處或者行動上抗拒這種約束,

他們會感覺父母的期待多於對自己的愛。 不少父母在遭遇孩子這種抗拒時會暗自傷心, 期待孩子成才給孩子加碼, 這種做法有問題嗎?為啥不能讓孩子放鬆一些, 從而讓自己也放鬆一些呢?

減負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方向, 然而, 孩子的不滿, 家長的無奈一時間似乎都是無解難題。 嚴格要求孩子是為了他的將來好, 這是不少家長教育孩子樸素的出發點, 哪怕自己的教育方式違背教育規律, 也是一個容易被諒解的理由。 其實, 當孩子的教育出現問題, 首先應該改變的是父母, 很多家長不去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 而是一味地責怪孩子, 這是懶惰的表現。 父母的眼裡、心裡, 應該有鮮活的、真實的自家孩子,

哪怕他有些小毛病小缺點, 卻也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但願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儘快走下神壇, 媽媽們別在盲目比較中以親情之名給孩子綁上重負。

此外, 要紓解中國家庭的攀比式教育心態, 除了家長要把孩子真正的快樂放在心頭, 還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資金投入, 地方政府的積極推進, 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讓更多家長看到教育不公的裂隙一點點彌合, 教育資源配置的相對公平, 更多優質資源的湧現, 育人過程中的個性保護、個人能力的充分挖掘、對孩子志趣的充分尊重。 如此, 治療帶著鮮明時代標籤的教育焦慮病庶幾可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