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汾酒廠一提到制曲就都誇這個老頭?

從東方的“盤古開天”, 到西方的“上帝造人”都詮釋了同一個命題——人是萬物之靈。 離開了人, 地球上所有的技藝都無法得到傳承。

中國白酒界有句老話兒:“曲是酒之骨, 人是曲之魂”。 人, 是中國白酒的發現者、創造者和傳承者。 因此, 有“酒通人性, 酒品人品”的說法。

霍永健, 原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制曲車間大師傅, 培曲高級技師。 “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 “山西省優秀班組長”。

霍永健的採訪很順利。

當“一五一十說汾酒”專案小組說明來意後, 汾酒集團的領導便和廠裡另外一位老前輩, 一致推薦已經退休的霍永健大師傅。

廠長撥通了霍永健的電話, 不到幾分鐘, 他就到了。

這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人, 一頭烏髮, 戴一副粗黑框老花鏡, 身材微微發胖, 如果不說他是一個高級制曲大師傅, 大家都以為這是社區裡一位和藹可親的鄰家大爺。

專訪安排在大麯廠的會議室,

是一個不算大的方形房間, 裡面的擺設與尋常的會議室無二, 最引人矚目的是, 一面牆上掛滿了自從民國以來, 汾酒制曲廠歷屆制曲大師傅的照片, 霍永健指著其中一個目光炯炯、神清氣爽的老人說, “這是我師父”。

(鄧同旺)

1972年9月, 年僅17歲的霍永健進入了汾酒廠,

從事制曲工作, 師從于鄧同旺大師傅。 霍永健提起自己的師父, 一臉的驕傲。 他的師父是汾酒廠第二屆“十大標兵”之一, 號稱“實幹家”。 在師父的言傳身教中, 他印象最深的, 是師父在傳授自己制曲工藝的過程中, 對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

霍永健在做學徒的時候, 自己練習擺曲, 師父就在一旁看著, 不說一句話, 只要徒弟擺不好, 哪怕只有幾釐米微不起眼的差錯, 直接就給推倒重新擺。

汾酒廠裡, 擺曲的要求是“擺成一條龍”。 霍永健曾有好幾次因為擺曲不整齊, 挑曲不認真, 翻完的曲被師傅一把推倒。 這時, 他眼含淚水, 也不敢吭聲, 只好重新挑, 重新擺。

還有一次, 他重新擺起的曲塊又一次被師傅推倒,這一次他傷心地抽泣起來,

內心也感到十分委屈。 此時師傅也看出了他的心事, 告訴他一個口訣——“操作要領掌握好, 練好功夫品質高”。 於是與他一起擺了起來, 邊幹邊指點幫助他翻完了一房曲。

在師父的嚴格教育和手把手的傳授下, 霍永健也從一個普通的學徒工人, 走上了一個制曲師傅的位置。

1982年,霍永健正式擔任制曲大師傅, 主要從事清茬曲培制。 成為師傅也需要帶徒弟,面臨著一些管理的問題, 於是,他想到從理論上總結操作經驗, 把思考的重點放在管理和技術進步上。

除了基本操作沿用鄧師傅的嚴狠准標準外, 又大膽提出了“三化”管理, 即:“操作規範化, 控溫術語化, 紀律軍事化”。 操作規範化、紀律軍事化可以理解, 那麼什麼是控溫術語化呢?其實就是將看曲過程中的測溫分為下熱、微熱、溫熱、初熱、內熱、外熱等, 這樣既可以給曲的狀況下準確定論, 又便於同事間相互溝通,避免了諸多含糊。

在探索大麯製作技術中, 他更是深入探討, 潛心研究, 大膽試驗。 無數次他鑽進曲房, 又回到休息室思考,再進入曲房,最後總結出了較為理想的制曲“三法”,即:“上黴決定法,晾黴定皮法,排水控制法。”將前人的一些操作方法與自己的實踐摸索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科學的制曲理論。

霍永健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勤於研究,一切都是從實踐中來,樣樣工作都是帶頭完成。他以身作則,從來不講資歷,不擺架子。為了摸索諸多因素對大麯的影響。他與組員一起到粉碎組攉面子,認識面子結構均勻程度對大麯品質的影響,他還在40℃的高溫下與徒弟們一起翻曲,掌握更多的制曲經驗和技。針對存在的問題,他大膽創新,敢想敢幹,面對清茬曲紅心多和無紅心兩種極端情況,他將“七層十二行一火道”,改為“九層八行三火道”。這一嘗試,有效地提高了產品品質,收到較好效果,也成為他總結排水控制法的主要實踐依據。

也正是霍永健的這股鑽勁和嚴格要求帶出了一批好徒弟, 目前跟過他的徒弟已有5名成為大師傅。在分廠組織的勞動競賽與技術比武過程中,個人操作、班組集體成績均名列前茅。制曲品質也從1983年至1992年連續9年合格率第一,班組多次被評為“優秀班組”、“信得過班組”、“優秀黨小組”。他本人也被評為優秀班組長,1994年在山西省總工會“五一”表彰會上,被評為“山西省優秀班組長”;1994年、1995年連續兩年被公司樹為“黨員標兵”並在公司職工大會上進行了事蹟彙報演講。1996年6月,霍永健調入大麯分廠生產科,負責評曲和品質分析工作。

“操作要領掌握好,練好功夫品質高”,霍永健一輩子不斷提高培曲技術,他從學徒做起,先是從組員、副組長,升到組長,成為大師傅,評上中級技師職稱,在汾酒廠,只有大師傅才可以評中級技師,其工資相當於正科長的工資。

2008年,霍永健成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他參加汾酒第一批技術資格考試並考取了培曲高級技師,可惜自己退休了,無法繼續為制曲貢獻力量,說到這裡時,霍永健臉上露出了有一些遺憾。

談到家人,霍永健說自己是酒廠子弟,母親是汾酒廠第一批十大標兵的“老黃牛”,母親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深深影響了自己,激勵自己在制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自己的女兒是在廣播站工作,自己兒子在黨委工作部上班,三代人都紮根在汾酒廠,可謂是“汾酒世家”。

年輕的時候,霍永健和妻子都很忙,“大麯看曲第一條,精心操作最重要”,自己堅持在曲房看曲,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就把自己的兒子拴在床腿上,等自己和妻子下班回來,兒子已經哭完了。

談到制曲的工匠精神,老霍說,“沒有汾酒廠就沒有我的生活,自己寧肯少睡多吃苦,也不能讓品質受損”。

“曲是酒之骨,人是曲之魂”,汾酒的工藝品質,離不開酒麴的神奇,更離不開無數個像霍永健一樣的制曲人。他們用一生的時間,堅守工匠精神,寫就“制曲事業”的一部傳奇。

【汾酒1510系列之四十二】

又回到休息室思考,再進入曲房,最後總結出了較為理想的制曲“三法”,即:“上黴決定法,晾黴定皮法,排水控制法。”將前人的一些操作方法與自己的實踐摸索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科學的制曲理論。

霍永健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勤於研究,一切都是從實踐中來,樣樣工作都是帶頭完成。他以身作則,從來不講資歷,不擺架子。為了摸索諸多因素對大麯的影響。他與組員一起到粉碎組攉面子,認識面子結構均勻程度對大麯品質的影響,他還在40℃的高溫下與徒弟們一起翻曲,掌握更多的制曲經驗和技。針對存在的問題,他大膽創新,敢想敢幹,面對清茬曲紅心多和無紅心兩種極端情況,他將“七層十二行一火道”,改為“九層八行三火道”。這一嘗試,有效地提高了產品品質,收到較好效果,也成為他總結排水控制法的主要實踐依據。

也正是霍永健的這股鑽勁和嚴格要求帶出了一批好徒弟, 目前跟過他的徒弟已有5名成為大師傅。在分廠組織的勞動競賽與技術比武過程中,個人操作、班組集體成績均名列前茅。制曲品質也從1983年至1992年連續9年合格率第一,班組多次被評為“優秀班組”、“信得過班組”、“優秀黨小組”。他本人也被評為優秀班組長,1994年在山西省總工會“五一”表彰會上,被評為“山西省優秀班組長”;1994年、1995年連續兩年被公司樹為“黨員標兵”並在公司職工大會上進行了事蹟彙報演講。1996年6月,霍永健調入大麯分廠生產科,負責評曲和品質分析工作。

“操作要領掌握好,練好功夫品質高”,霍永健一輩子不斷提高培曲技術,他從學徒做起,先是從組員、副組長,升到組長,成為大師傅,評上中級技師職稱,在汾酒廠,只有大師傅才可以評中級技師,其工資相當於正科長的工資。

2008年,霍永健成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他參加汾酒第一批技術資格考試並考取了培曲高級技師,可惜自己退休了,無法繼續為制曲貢獻力量,說到這裡時,霍永健臉上露出了有一些遺憾。

談到家人,霍永健說自己是酒廠子弟,母親是汾酒廠第一批十大標兵的“老黃牛”,母親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深深影響了自己,激勵自己在制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自己的女兒是在廣播站工作,自己兒子在黨委工作部上班,三代人都紮根在汾酒廠,可謂是“汾酒世家”。

年輕的時候,霍永健和妻子都很忙,“大麯看曲第一條,精心操作最重要”,自己堅持在曲房看曲,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就把自己的兒子拴在床腿上,等自己和妻子下班回來,兒子已經哭完了。

談到制曲的工匠精神,老霍說,“沒有汾酒廠就沒有我的生活,自己寧肯少睡多吃苦,也不能讓品質受損”。

“曲是酒之骨,人是曲之魂”,汾酒的工藝品質,離不開酒麴的神奇,更離不開無數個像霍永健一樣的制曲人。他們用一生的時間,堅守工匠精神,寫就“制曲事業”的一部傳奇。

【汾酒1510系列之四十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