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茶馬古道上的千年鹽田,美如仙境

文·攝影|白英

伴著奔騰呼嘯的瀾滄江,

沿著214國道一路向南跋涉在昔日的茶馬古道,

來到滇藏交界處的深谷裡,

有一座延續了千年制鹽技藝的鹽田

——芒康鹽井。

這裡固守著1 300年的曬鹽技藝,

採用最原始的風吹日曬方式制鹽。

當鹵水充滿一塊塊鹽田時,

映襯著天際,

仿佛一塊塊平整清亮的鏡面, 美麗如畫。

如畫鹽田 千年設

芒康鹽田集中分佈在一段

2 000米長的S型峽谷之中。

東岸是上下鹽井村, 西岸是加達村。

遠遠望去, 陡峭的山崖上,

密密麻麻地豎著上萬根木頭架子,

支撐無數塊緊密相連的方形頂棚,

洋洋灑灑, 層層疊疊。

從高處俯瞰, 鹽田順著河谷整齊排列,

猶如一面面波光粼粼的鏡子。

隨著角度的變化,

倒映出藍天、白雲、山巒,

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塊。

這裡的每塊鹽田都是由崖壁、木質鹽台和支撐木三位一體構成。 搭建時先用粗大的原木搭骨架, 再在上面橫鋪一層結實的木板, 最後再鋪一層細細的沙土。 這樣鹵水向上可以蒸發, 向下可以滲透, 簡單卻非常實用。

鹽架下面是迷宮般的通道, 可供人通過, 小道七歪八拐岔路很多, 但每一條道都可直上崖頂, 不由得感歎先人們的智慧。

細看支著鹽架的一根根木樁,

老朽得仿佛會頃刻倒塌。

其實, 它們長期受到鹽鹵的浸潤,

內部木質非常堅硬且不易生蟲腐爛,

可使用百年。

在木架之間躬身前行,

鹵水沿著土層和鹽架縫隙滲漏下來,

風乾後形成一根根白色的“鹽掛”。

鹽掛的形態好似喀斯特溶洞中的鐘乳鵝管,

這種鐘乳晶鹽質地雪白、雜質少,

是鹽井最上好的產品。

古老鹽藝 千年傳

強烈的光照在36歲的次仁玉珍的臉上,為她過早地刻上了歲月痕跡,但她的臉上卻始終洋溢著質樸、燦爛的笑容。

鹽田的制鹽方式是從唐朝流傳下來的。

與別處不同,這裡的制鹽工作

一直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

清晨時分,井裡的鹵水最為充盈,

曬鹽女早早帶著簡單的乾糧趕到鹽田,

開始一天的勞作。

曬鹽女先把鹵水汲上來,注入鹽田,

讓鹵水經過風吹日曬自然濃縮。

芒康鹽井的手工制鹽技藝,

不僅生產工具原始,

天然風乾的製作方式也原始,

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

如此辛苦,一年下來,一戶人家大概也只有兩三萬元的收入。

曬鹽辛苦,起早貪黑,頂著毒日晾曬。春夏日烈風大,曬鹽最多只需一兩天就能好,而秋冬則日薄風寒,曬鹽則需四五天。唯有7月雨季可以休息。但上漲的江水,也會帶來苦難。一般雨季結束後,村裡不少人家鹽田和儲鹵水池都會被沖壞,光維修就要花一個月時間。

東岸紅鹽 西岸白

芒康鹽田分佈在瀾滄江東西兩岸,

神奇的是東岸是白鹽,西岸是紅鹽。

紅鹽也稱桃花鹽,白鹽也叫雪花鹽。

兩者所用的鹵水與曬鹽方法都相同,

為何出現兩種不同顏色的鹽?

這些鹽,幾近正方,濕漉漉的,很像溪水裡的沙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放進嘴裡,鹹味並不重。

其實是因為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村鹽田用當地的紅粘土墊底,所以曬出的鹽為紫紅色;而鹽井村鹽田用白砂土墊底,所以曬出來的鹽為白色。紅鹽在藏區很受歡迎,用它打制出的酥油茶格外紅亮,味道也好。

茶馬古道運鹽雕塑。

女人在家裡曬鹽,男人到外面賣鹽。在茶馬互市的時代,鹽井因其傳統制鹽術和井鹽而出名,是藏區有名的富庶之地。從前,賣鹽人趕著騾馬,去臨近的雲南德欽、香格里拉,還要遠赴西藏昌都和四川巴塘、康定等地。一走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個月。

那時候,鹽不是直接銷售,而是以物易物,價格隨行就市。如今,收鹽的就在鹽田邊上,產了鹽直接拉走。如果想要賣得價格高一點,自家男人就開上農用車出去銷售。

彩虹下的加達村,猶如世外桃源。

“只要鹽井還在冒出溫熱苦鹹的鹵水,

我們就要珍惜這大地的饋贈。”

芒康鹽井的人,

把鹽看做風和太陽的禮物,

是用淚水和汗水製成,

五味陳雜,卻飽含了生命的意義。

願這延續了千年的勞作方式,

會繼續流傳下去……

中華手工·世界工藝文化之旅

探尋手工藝的文化魅力

2017年9月 法國巴黎 2018年2月 英國牛津

↙ 點擊“閱讀原文” 開啟世界工藝之旅

強烈的光照在36歲的次仁玉珍的臉上,為她過早地刻上了歲月痕跡,但她的臉上卻始終洋溢著質樸、燦爛的笑容。

鹽田的制鹽方式是從唐朝流傳下來的。

與別處不同,這裡的制鹽工作

一直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

清晨時分,井裡的鹵水最為充盈,

曬鹽女早早帶著簡單的乾糧趕到鹽田,

開始一天的勞作。

曬鹽女先把鹵水汲上來,注入鹽田,

讓鹵水經過風吹日曬自然濃縮。

芒康鹽井的手工制鹽技藝,

不僅生產工具原始,

天然風乾的製作方式也原始,

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

如此辛苦,一年下來,一戶人家大概也只有兩三萬元的收入。

曬鹽辛苦,起早貪黑,頂著毒日晾曬。春夏日烈風大,曬鹽最多只需一兩天就能好,而秋冬則日薄風寒,曬鹽則需四五天。唯有7月雨季可以休息。但上漲的江水,也會帶來苦難。一般雨季結束後,村裡不少人家鹽田和儲鹵水池都會被沖壞,光維修就要花一個月時間。

東岸紅鹽 西岸白

芒康鹽田分佈在瀾滄江東西兩岸,

神奇的是東岸是白鹽,西岸是紅鹽。

紅鹽也稱桃花鹽,白鹽也叫雪花鹽。

兩者所用的鹵水與曬鹽方法都相同,

為何出現兩種不同顏色的鹽?

這些鹽,幾近正方,濕漉漉的,很像溪水裡的沙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放進嘴裡,鹹味並不重。

其實是因為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村鹽田用當地的紅粘土墊底,所以曬出的鹽為紫紅色;而鹽井村鹽田用白砂土墊底,所以曬出來的鹽為白色。紅鹽在藏區很受歡迎,用它打制出的酥油茶格外紅亮,味道也好。

茶馬古道運鹽雕塑。

女人在家裡曬鹽,男人到外面賣鹽。在茶馬互市的時代,鹽井因其傳統制鹽術和井鹽而出名,是藏區有名的富庶之地。從前,賣鹽人趕著騾馬,去臨近的雲南德欽、香格里拉,還要遠赴西藏昌都和四川巴塘、康定等地。一走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個月。

那時候,鹽不是直接銷售,而是以物易物,價格隨行就市。如今,收鹽的就在鹽田邊上,產了鹽直接拉走。如果想要賣得價格高一點,自家男人就開上農用車出去銷售。

彩虹下的加達村,猶如世外桃源。

“只要鹽井還在冒出溫熱苦鹹的鹵水,

我們就要珍惜這大地的饋贈。”

芒康鹽井的人,

把鹽看做風和太陽的禮物,

是用淚水和汗水製成,

五味陳雜,卻飽含了生命的意義。

願這延續了千年的勞作方式,

會繼續流傳下去……

中華手工·世界工藝文化之旅

探尋手工藝的文化魅力

2017年9月 法國巴黎 2018年2月 英國牛津

↙ 點擊“閱讀原文” 開啟世界工藝之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