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國南北分界線 秘境秦嶺

泱泱大國, 名為“中國”。 那麼, 你知道國之中央在哪裡嗎?有這麼一座山脈, 它把中國一分為二, 從此就有了中國的北方和南方。 這個地方便是“秦嶺-淮河”的秦嶺。

秦嶺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 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 最終分入河南。 全長1600公里, 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 面積廣大, 氣勢磅礴, 蔚為壯觀。

秦嶺就像是一條橫貫東西的巨大屏障, 巍峨雄渾, 氣貫中原,

將整個中國分為南北兩半。 同時, 它又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道天然庇護。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雲橫秦嶺”, 遮天蔽日, 回顧長安, 不知“家何在”?有時候, 對家

的懷念在詩人眼裡其實就是家鄉的那座巍峨山脈。 家鄉的一切可以物是人非, 山脈卻永遠靜謐地坐落在那裡。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王維《山居秋暝》

在秦嶺深處, 有一條靜謐幽深的山谷, 名叫輞川。 遠在

1400多年前的唐代, 王維就是在這裡忘情山水, 吟詩作畫的。

秦嶺是一種雄健, 是一種精神, 如果說長江在我心目當中是母親河的話, 那麼秦嶺在我心目當中就是一座父親山。

生活在終南山裡的人大概都知道, 他們現在賴以生存的這座山嶺曾經養育了他們的祖先。 他們的祖先是秦人。 但是有一件事他們未必都很清楚, 那就是這些被稱之為秦人的人後來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帝國。

自古以來, 秦嶺就充滿著令人嚮往的神秘色彩,就連它名字的由來都還是個謎。究竟出自誰口,得於何時,史學界至今還莫衷一是,只有一種觀點被普遍認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國的威名。所以,這座橫亙在中國內陸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嶺。

古老的地理學認為,中國大陸眾多山脈的根是昆侖山。因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昆侖;後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

比如咱們老話說的什麼南稻北麥、南船北馬都是指的以秦嶺分界的南北差異。

冬天到了,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寒風凜冽,冰天雪地,人們守著熱炕、爐火,才能度過這個寒冷的季節;而秦嶺以南與關中地區僅一山之隔的漢中盆地,卻依然青山綠水,春意融融。人們忙碌著撒網捕魚,播種收穫,盡情享受陽春三月般的舒適與溫暖。

寒流過後,皚皚白雪覆蓋了大江南北,霜凍天氣可以越過南嶺,把逼人的寒意推進到北回歸線橫穿而過的廣東。而遠離北回歸線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卻依然百花吐豔,遍地流芳,成為中國境內除海南島以外,唯一一個免受霜凍之害的省份,而這一切秦嶺山脈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一座山脈居然能夠改變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顯赫足以令人崇拜。而還是這同一座山脈,孕育滋養出一個日後創立千秋偉業,統一全中國的古老族群,面對這時的秦嶺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了。

這個由秦嶺庇護的古老族群,也就是兩千多年前被稱之為秦人的人,從秦嶺出發歷經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華夏大地上掀開了一場波瀾壯闊,最終改變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帷幕。

漢民族、漢人、漢字、漢文化、漢語,就是一個國家文化中間、種族中間最重要的符號,都被冠以漢字,所以漢朝這個朝代就由一個具體的歷史朝代化為一種血液,流到了我們每一個漢人的血管裡邊,而這個是被遺傳下來的,這是一種文化基因。

正是兩千多年前,尹喜與老子在秦嶺山下的結緣,使《道德經》這部偉大的著作從這裡得以流傳,這一切都為秦嶺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不同凡響的豪邁,也註定了秦嶺與中國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交相融的歷史夙命。

撥開歷史的雲霧,博大寬厚的群山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搖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500年前,就在老子宣講《道德經》的地方,如今早已是人去樓空,只有那巍巍秦嶺,青山依舊,寧靜安詳。

從秦嶺流淌而出的河流穿過漫漫歲月,澆灌了中國歷史金色的童年和英氣勃發的青少年時代。十三個封建王朝在秦嶺北麓的渭河岸邊,花開花落,演繹了數千年的風雲大劇。透過歷史的輝煌,我們似乎還能想像出當年秦嶺山脈那青春偉岸的身姿和渭河河水蜿蜒前行的壯闊身影。

有人說,秦嶺北麓的渭河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而南麓的漢江則牽繫著中國的未來。

面對跨越千年時空至今還在恩澤人類的秦嶺山河,除了豐富的聯想和深深地感恩之外,對於秦嶺,我們又應該做些什麼呢?

秦嶺,一座美麗的山。

在地理學家眼裡,秦嶺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裡,秦嶺將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

用通俗的話講,秦嶺北麓的動物多為北方物種,而南麓多為南方物種。由於秦嶺山地南北存在著地貌氣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顯著差異,因此造成動物生活環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這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都是極為罕見的。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在一座山交會、融合;使秦嶺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動物樂園。

大地就是這樣在劇烈的創痛中開始形成山脈。長達1600公里的秦嶺正是兩個地質版塊的縫合帶。可以說這個偉大的碰撞和拼合,從地質意義上完成了中國大陸的統一。

李利安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教授):離開了秦嶺,中華文明的歷史就可能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

地質縫合帶上的巨大傷疤,最終成為隆起在地表的山脈。大地的拼接與傷殘產生出無限的豐富與壯美。

伴隨著地質運動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湧動、奔流,生命在毀滅的同時又在誕生。各種植物慢慢地出現在適合生長的地表層上,使大地變得鬱鬱蔥蔥。

劉昌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心目中認為秦嶺不僅是中國的寶山也是世界的寶山。

理查•沃特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考察團成員):如果說要將秦嶺和西安其它重要旅遊地,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做一比較的話,那麼我認為秦嶺是更具有潛力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宣傳環境保護的一個舞臺。

郝彥偉 (陝西省環境保護廳總工程師):秦嶺是地球獻給我們人類的寶貴禮物。

周天游 (原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所以我們現在要十分珍惜秦嶺、愛護秦嶺,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就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去保護它。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起時”,他就打破了我們那種日

王雷泉 復旦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行到水窮處,坐看

雲常的坐井觀天的、刻舟求劍的思維方式,用種更加圓通的,更加活潑的,更加中道的智慧來把握這個世界,來把握我們人生的順暢的,或者違逆的境界,也就所謂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維中年以後就厭倦俗塵,信奉佛教了。他獨自一人悠然自得地在山中隨意遊走。當來到河水的源頭再也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坐了下來,抬起頭觀看白雲悠悠地舒卷。在這寂靜的深山裡,即便是與人偶然相遇和聊天,也讓人是那麼的舒心,以至於忘卻了回家的時間。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中國許多山雖然有名,但大多數山假如從不存在,對中國也沒什麼,可是假如沒有秦嶺,中國將不成其為中國。在中國的中心和中部,秦嶺這座大山東西這麼一橫,山南山北的景觀就驟然變了。”

作者:秦巴君

秦嶺就充滿著令人嚮往的神秘色彩,就連它名字的由來都還是個謎。究竟出自誰口,得於何時,史學界至今還莫衷一是,只有一種觀點被普遍認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國的威名。所以,這座橫亙在中國內陸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嶺。

古老的地理學認為,中國大陸眾多山脈的根是昆侖山。因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昆侖;後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

比如咱們老話說的什麼南稻北麥、南船北馬都是指的以秦嶺分界的南北差異。

冬天到了,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寒風凜冽,冰天雪地,人們守著熱炕、爐火,才能度過這個寒冷的季節;而秦嶺以南與關中地區僅一山之隔的漢中盆地,卻依然青山綠水,春意融融。人們忙碌著撒網捕魚,播種收穫,盡情享受陽春三月般的舒適與溫暖。

寒流過後,皚皚白雪覆蓋了大江南北,霜凍天氣可以越過南嶺,把逼人的寒意推進到北回歸線橫穿而過的廣東。而遠離北回歸線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卻依然百花吐豔,遍地流芳,成為中國境內除海南島以外,唯一一個免受霜凍之害的省份,而這一切秦嶺山脈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一座山脈居然能夠改變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顯赫足以令人崇拜。而還是這同一座山脈,孕育滋養出一個日後創立千秋偉業,統一全中國的古老族群,面對這時的秦嶺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了。

這個由秦嶺庇護的古老族群,也就是兩千多年前被稱之為秦人的人,從秦嶺出發歷經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華夏大地上掀開了一場波瀾壯闊,最終改變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帷幕。

漢民族、漢人、漢字、漢文化、漢語,就是一個國家文化中間、種族中間最重要的符號,都被冠以漢字,所以漢朝這個朝代就由一個具體的歷史朝代化為一種血液,流到了我們每一個漢人的血管裡邊,而這個是被遺傳下來的,這是一種文化基因。

正是兩千多年前,尹喜與老子在秦嶺山下的結緣,使《道德經》這部偉大的著作從這裡得以流傳,這一切都為秦嶺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不同凡響的豪邁,也註定了秦嶺與中國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相交相融的歷史夙命。

撥開歷史的雲霧,博大寬厚的群山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搖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500年前,就在老子宣講《道德經》的地方,如今早已是人去樓空,只有那巍巍秦嶺,青山依舊,寧靜安詳。

從秦嶺流淌而出的河流穿過漫漫歲月,澆灌了中國歷史金色的童年和英氣勃發的青少年時代。十三個封建王朝在秦嶺北麓的渭河岸邊,花開花落,演繹了數千年的風雲大劇。透過歷史的輝煌,我們似乎還能想像出當年秦嶺山脈那青春偉岸的身姿和渭河河水蜿蜒前行的壯闊身影。

有人說,秦嶺北麓的渭河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而南麓的漢江則牽繫著中國的未來。

面對跨越千年時空至今還在恩澤人類的秦嶺山河,除了豐富的聯想和深深地感恩之外,對於秦嶺,我們又應該做些什麼呢?

秦嶺,一座美麗的山。

在地理學家眼裡,秦嶺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裡,秦嶺將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

用通俗的話講,秦嶺北麓的動物多為北方物種,而南麓多為南方物種。由於秦嶺山地南北存在著地貌氣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顯著差異,因此造成動物生活環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這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都是極為罕見的。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在一座山交會、融合;使秦嶺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動物樂園。

大地就是這樣在劇烈的創痛中開始形成山脈。長達1600公里的秦嶺正是兩個地質版塊的縫合帶。可以說這個偉大的碰撞和拼合,從地質意義上完成了中國大陸的統一。

李利安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教授):離開了秦嶺,中華文明的歷史就可能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

地質縫合帶上的巨大傷疤,最終成為隆起在地表的山脈。大地的拼接與傷殘產生出無限的豐富與壯美。

伴隨著地質運動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湧動、奔流,生命在毀滅的同時又在誕生。各種植物慢慢地出現在適合生長的地表層上,使大地變得鬱鬱蔥蔥。

劉昌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心目中認為秦嶺不僅是中國的寶山也是世界的寶山。

理查•沃特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考察團成員):如果說要將秦嶺和西安其它重要旅遊地,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做一比較的話,那麼我認為秦嶺是更具有潛力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旅遊勝地,更是宣傳環境保護的一個舞臺。

郝彥偉 (陝西省環境保護廳總工程師):秦嶺是地球獻給我們人類的寶貴禮物。

周天游 (原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所以我們現在要十分珍惜秦嶺、愛護秦嶺,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就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去保護它。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起時”,他就打破了我們那種日

王雷泉 復旦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行到水窮處,坐看

雲常的坐井觀天的、刻舟求劍的思維方式,用種更加圓通的,更加活潑的,更加中道的智慧來把握這個世界,來把握我們人生的順暢的,或者違逆的境界,也就所謂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維中年以後就厭倦俗塵,信奉佛教了。他獨自一人悠然自得地在山中隨意遊走。當來到河水的源頭再也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坐了下來,抬起頭觀看白雲悠悠地舒卷。在這寂靜的深山裡,即便是與人偶然相遇和聊天,也讓人是那麼的舒心,以至於忘卻了回家的時間。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中國許多山雖然有名,但大多數山假如從不存在,對中國也沒什麼,可是假如沒有秦嶺,中國將不成其為中國。在中國的中心和中部,秦嶺這座大山東西這麼一橫,山南山北的景觀就驟然變了。”

作者:秦巴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