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快樂

作者:杜書瀛

什麼是快樂?樂在何處?李漁《閒情偶寄·頤養部·行樂第一》之“貴人行樂之法”有雲:“樂不在外而在心。 心以為樂, 則是境皆樂, 心以為苦, 則無境不苦。 ”這是說, 快樂是一種內心的感覺。 金聖歎評《西廂》有三十三個“不亦快哉”, 皆詮釋如是感覺。 如, 其一:“夏七月, 赤日停天, 亦無風, 亦無雲, 前後庭赫然如洪爐, 無一鳥敢來飛, 汗出遍身, 縱橫成渠, 置飯於前, 不可得吃, 呼簟欲臥地上, 則地濕如膏, 蒼蠅又來緣頸附鼻, 驅之不去, 正莫可如何, 忽然大黑車軸, 疾澍澎湃之聲, 如數百萬金鼓, 簷溜浩於瀑布, 身汗頓收, 地燥如掃,

蒼蠅盡去, 飯便得吃, 不亦快哉!”其二:“十年別友, 抵暮忽至, 開門一揖畢, 不及問其船來陸來, 並不及命其坐床坐榻, 便自疾趨入內, 卑辭叩內子:‘君豈有鬥酒如東坡婦乎!’內子欣然拔金簪相付, 計之可作三日供也, 不亦快哉!”其三:“空齋獨坐, 正思夜來床頭鼠耗可惱, 不知其戛戛者是損我何器, 嗤嗤者是裂我何書, 中心回惑, 其理莫措, 忽見一狻貓, 注目搖尾, 似有所瞷。 歛聲屏息, 少複待之, 則疾趨如風, 唧然一聲, 而此物竟去矣, 不亦快哉!”

遊春人在畫中行 豐子愷/繪

不同的人, 處於不同境況之下, 有著不同的或苦或樂的感覺。 身為平民很難想像達官貴人的快樂;反之亦如是。 但我想權勢和財富絕不等於快樂。 根據我所接觸的史料, 在中國古代長達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統治時代,

論貴, 誰能貴過皇帝?然而, 看看歷代皇宮裡的殘酷爭鬥, 弑父殺兄, “快樂”幾何?有的人把做官視為樂事, 袁宏道則相反。 他在《答林下先生》的信中認為, 為官者“奔走塵土, 無複生人半刻之樂”。 對於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他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然真樂有五, 不可不知。 目極世間之色, 身極世間之安, 口極世間之譚, 一快活也。 堂前列鼎, 堂後度曲, 賓客滿席, 觥罍若飛, 燭氣熏天, 巾簪委地, 皓魄入帷, 花影流衣, 二快活也。 篋中藏萬卷書, 書皆珍異。 宅畔置一館, 館中約同心友十余人, 就中擇一識見極高如司馬遷、羅貫中、關漢卿者為主, 分曹部署, 各成一書, 遠文唐宋酸儒之陋, 近完一代未竟之篇, 三快活也。
千金買一舟, 舟中置鼓吹一部, 知己數人, 遊閑數人, 泛家浮宅, 不知老之將至, 四快活也。 然人生受用至此, 不及十年, 家資田地蕩盡矣。 然後一身狼狽, 朝不謀夕, 托缽歌妓之院, 分餐孤老之盤, 往來鄉親, 恬不為怪, 五快活也。 ”

李漁的觀點是: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如何, 才是苦樂感之源。 這個思想至少包含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真理。 同樣一種環境和遭際, 有人以為樂, 有人以為苦。 《論語·雍也》中孔子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像顏回這樣“一簞食, 一瓢飲”的“陋巷”生活, 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不堪其憂”;而對於顏回, 則“不改其樂”, 樂在其中。 同樣一種行為, 在某人看來是樂, 而對於另外的人則是苦。

譬如, “吃虧”。 晚于李漁的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曰“吃虧是福”, 至少吃虧對他來說並不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而對於《儒林外史》中嚴監生這樣一個斤斤計較的守財奴, 這樣一個想盡千方百計自己佔便宜而讓別人吃虧的人, 假如他吃一點虧, 大概能一夜睡不好覺, 苦不堪言。

若想人生快樂, 還需具有非常重要的一種生活態度, 即有所作為、有所寄託。 一個為理想而工作(哪怕是十分辛苦的勞作)的人, 是快樂的。 晚明袁宏道在致其妻舅李子髯公的信中說:“人情必有所寄, 然後能樂。 故有以弈為寄, 有以色為寄, 有以文為寄。 古之達人, 高人一層, 只是他情有所寄, 不肯浮泛虛度光景。 每見無寄之人, 終日忙忙, 如有所失,

無事而憂, 對景不樂, 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 這便是一座活地獄, 更說甚鐵床銅柱, 刀山劍樹也?可憐!可憐!”一個無理想、無寄託的人, 生活如行屍走肉, 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

有的朋友說:李漁“心以為樂, 則是境皆樂, 心以為苦, 則無境不苦”, 是唯心主義。 假如在三十或二十多年前, 我可能說出同樣的話。 但是現在我不這麼看, 而是認為:這裡談不上“唯心”“唯物”的問題。 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是哲學概念。 只有面對認識論上“心”和“物”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提問時, 才產生“唯心”“唯物”的分野。 而且, 即使“唯心”, 也並非一無是處。 李漁此處所論, 只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的一種心理現象, 屬於心理學範疇。 即使堅定的革命的“唯物主義者”, 如《紅岩》中的江姐,在敵人監獄中那樣極端殘酷的環境裡為迎接新中國誕生而繡紅旗時,心裡也感到無比快樂和幸福。

至於李漁所說“故善行樂者,必先知足”,我則一半贊成,一半反對。贊成者,是因為人應有自知之明,應該正視現實,不要有過分之想。不是每一個“灰姑娘”都能遇上“白馬王子”,倘遇不上,就尋死覓活,那是自找苦吃,且不值得同情;劉德華在中國也只有一個,若非劉德華不嫁,或者父親傾盡家產而滿足女兒同劉德華會面之奢望,那是自造悲劇,而且貽笑天下。反對者,是因為“不知足”乃是發展的動力。只要符合科學規律,越是不知足,越是有輝煌和快樂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24日 16版)

如《紅岩》中的江姐,在敵人監獄中那樣極端殘酷的環境裡為迎接新中國誕生而繡紅旗時,心裡也感到無比快樂和幸福。

至於李漁所說“故善行樂者,必先知足”,我則一半贊成,一半反對。贊成者,是因為人應有自知之明,應該正視現實,不要有過分之想。不是每一個“灰姑娘”都能遇上“白馬王子”,倘遇不上,就尋死覓活,那是自找苦吃,且不值得同情;劉德華在中國也只有一個,若非劉德華不嫁,或者父親傾盡家產而滿足女兒同劉德華會面之奢望,那是自造悲劇,而且貽笑天下。反對者,是因為“不知足”乃是發展的動力。只要符合科學規律,越是不知足,越是有輝煌和快樂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24日 16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