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切莫忽視軍事技術“二次創新”

近日,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做客央視《開講啦》欄目, 講述他和同事們研究核潛艇的心路歷程。 他講到, 研製初期毫無經驗, “騎驢找馬”, 用玩具研究核潛艇, 過程非常艱難。 換個角度說, 如果有一定的技術和經驗作支撐, 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發和“二次創新”, 可能會少走一些彎路。

很多具有重大軍事潛力的高新技術, 民營企業都走在了前面。 把這些民用技術運用到軍事領域, 根據軍事需求進行“二次創新”, 是推動軍事科技進步的有效手段, 也是很多國家普遍採取的方法。 比如, 航空母艦的發明, 就是科學家在20世紀萊特飛機“首次創新”之後,

結合飛機和大型戰艦進行“二次創新”的產物。 再比如, 預警機的產生, 也是美軍把當時最先進的雷達安到小型飛機上, 使雷達拓寬了視野, 縮小了探測盲區, 預警機也因此迅速風靡世界。

毋庸置疑, 在一些關鍵領域和被“卡脖子”的地方需要加強原始創新, 因為軍事核心技術等不來、靠不來, 更要不來。 但還有很多領域的創新, 需要“拿來主義”, 補齊基礎短板, 這樣有利於縮短研發週期, 降低研發成本。 有人指出:“你投入巨大的資本搞研發, 到國外一看卻都是別人過時的技術了”。 實行“二次創新”, 可以有效避免做“無用功”, 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有效創新上。

當然, “二次創新”是在現有技術上的一種螺旋式上升,

而不能僅限於“拿來主義”。 把民用技術“拿來”, 不是簡單地打上軍事“標籤”, 而要實現技術的“嫁接”, 讓其在軍事領域長出新的“枝蔓”來。 把國外以及其它先進軍事技術“拿來”, 也不能只進行物理上的“組合”, 生硬的“拼裝”可能會產生“排異反應”, 必須進行技術上的“融合”, 進而產生化學反應, 形成倍增效應。 有人曾質疑, 我們有了殲-20, 為什麼還要買蘇-35?對此, 專家這樣解釋, 向量噴管是俄羅斯航空發動機的精華, 我們在結合國情和具體需要的基礎上對自身不足加以改進, 更有益於國產高端戰機的自主研發。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 而見者遠;順風而呼, 聲非加疾也, 而聞者彰。 ”站到高新技術的巨人肩膀上創新, 善用他山之石進行“攻玉”,

有利於取得後發優勢,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