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由終南山隱士想到“酒肉和尚”呂留良

時間過得真快, 不經意我在秦嶺終南山中呆了十六年, 人生的最青春的歲月全隱沒在終南山中的密林野草之中。 我談不上隱居,

偶爾住住, 爬爬山而已;比之現在真正常年隱居在山中的朋友們, 真是慚愧不已。

自古以來, 秦嶺終南山就是文人雅士的隱居之地, 太多的名人, 難以統計。 現在據初步估計, 在終南山因各種原因隱居者達五千人之多。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做官, 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 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 終於達到了做官的目的, 也便有了“終南捷徑”之說, 我想現在許多隱士可能最多想遠離喧囂的城市, 求得自然的回歸和心靈的慰籍, 至於官不官, 不是很重要吧?!

有人說“小隱隱於野, 大隱隱於市”。 在現代社會, 能隱於市, 不受各種誘惑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了。

寂寞的終南山作為中國的文化大山, 一直以來沒有被國人充分認識,

不想被一個名叫比爾·波特美國人, 遊歷終南山之後, 寫了一本《空谷幽蘭》, 在歐美引起轟動之後, 才被我們逐漸重視, 中國人對自己優秀文化的滯後繼承和反省值得深思;近年來對國學的過度熱愛和追捧, 實在有些“過猶不及”了。

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中將終南山比做了“月亮山”, 寫到:

“終南山, 有人將它解釋為‘月亮山’。 傳說中, 那裡是太陽和月亮睡覺的地方, 在它神秘的群峰中, 坐落著天帝在塵世的都城, 還有月亮女神的家。 於是這裡就成為某些人前來試圖接近月亮的神德和它的力量根源的地方, 因而也就成了隱士的天堂。 ”

終南山作為秦嶺的精髓, 其在中國文化源遠流長, 有其是佛道宗教文化, 具有世界廣泛性。

寄情山水, 洗滌靈魂, 養生健體, 何樂而不為?

從古到今, 隱居山林者甚多, 我卻想到了“酒肉和尚”呂留良。 當然我們現在隱居在終南山的隱士是自願修行的, 呂留良是被當時的大清康熙王朝逼的, 也為了維護自己一個崇高的人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呂留良這個人, 但是可能聽說過呂四娘傳奇, 呂四娘割掉雍正皇帝的頭顱, 為她爺爺呂留良報仇雪恨。 至於真假, 是民間野史而已。

呂留良(1629--1683), 字莊生, 又名光輪(一作光綸), 宇用晦.號晚村, 別號恥翁, 南陽布衣。 崇德(今祟福鎮)人, 因清代更崇德縣名為石門, 故亦作石門人。 祖父蠖, 字南文, 號心源, 任淮王府儀賓, 娶淮莊王之女南城郡主, 為明王室宗親。 現在崇德縣已經改為鎮, 屬於桐鄉市,

我九月剛去過那裡, 號稱“世界皮革貿易中心”。

明末清初, 嘉興、桐鄉、淞江等地屬於複社、幾社江南文人的聚集之地, 一直以來反清複明鬥爭不斷, 呂留良最為大明遺老, 一直以來沒有停止鬥爭, 順治十年, 二十五歲, 被迫易名光輪, 應清廷科舉考試, 成諸生。 留良反清思想一直未變, 深悔失足科場。 滿清康熙五年, 浙江學使至嘉興考核生員, 留良拒不血試, 被革除諸生。 此舉震驚社會, 而留良怡然自得。 從此歸隱崇德城郊南陽村東莊(在今桐鄉縣留良鄉), 自開天蓋樓刻局, 繼續選刻時文出售, 並提囊行醫, 以自隱晦。 其時詩朋文友大半散去, 獨與張履樣、何商隱、張佩蔥, 專攻程朱理學, 創立南陽講學堂, 設館授徒。 身益隱而名益高。

八年, 迎理學大懦張履樣至東莊, 刊行朱子遺書語類。 滿清康熙十七年, 清廷開博學鴻詞科, 以籠絡明朝遺逸。 浙扛當局首薦留良, 留良誓死不受。 十九年, 徵聘天下山林隱逸, 嘉興知府又薦留良。 自知難以推脫, 然拒不臣清之志不可變, 雖平時京憎佛遭, 權衡輕重, 決意出家為僧, 取法名耐可, 宇不昧, 號何求老人。 去吳興埭溪之妙山, 築風雨庵, 隱居講學, 門人弟子亦甚眾。 留良早衰, 年四十餘鬚髮灰白齒落過半, 且幼有咯血疾, 遇有怫鬱即發.隱居妙山后三年, 病逝。

呂留良以評選詩文而得名,以隱居來保全自己的清節。在他死後數十年,雍正十年(1732年)轟動一時的文字冤案——“曾靜案”把他又帶了出來,全家遭到滅門之災,被定為“大逆”,毀墓開棺戮屍。時長子葆中(滿清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翰林皖編修)已卒,亦株連戳屍;幼子毅中,斬首:家屬、親戚、門人淩遲處死,其孫輩大多流放東北甯古塔

其實曾靜和呂留良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只是慕其學說而已,“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是深受朱熹學說影響的呂留良的主要思想。從現代看來,有些民族狹隘思想,但是他的民族氣節,不屈不饒的獨立人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呂留良的出家隱居,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和黃宗羲、高旦中等在自家裡看了明末大畫家宋旭的《輞川圖》之後,流露出出家隱居思想的,寧肯賣掉此圖,也要“縱橫置屋數十間,左右可容吾友寄”。可惜沒有人回應,只好自己在南陽村隱居。可見,王維在終南山輞川的隱居生活對他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作為大明遺老,卻參加大清考試,儘管當時為生活形勢所迫,但成了呂留良清白人生的一大污點,“誰叫失腳下魚磯”,他也想隱居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在大清為了統治需要,穩定人心,大詔天下隱士之時,呂留良也難以脫身。

抗清志士陳子龍(曾為了贍養祖母而出家,祖母死後,毅然如俗抗清至死),夏完淳等等的壯烈犧牲。對呂留良思想打擊很大。當他于最要好的朋友因為學術觀點、治學方法,處事態度等不同,於康熙六年(1667年)尖銳惡化之後,他曾做詩《問燕》、《答燕》,對黃宗羲做了批評,從此老死不相往來。有人說二者是為了購買藏書而起的,仍是個謎。但是,摯友的分離,對呂留良生活影響很大。

多次大清朝廷徵召,呂留良都以歸隱不去。但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再次大征,嘉興知府力薦,不去對自己對親人對當地官員軍沒有好處。呂留良問後臥病在床,口吐鮮血,削去頭髮,披上袈裟,對外宣佈正式出家為僧,名為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清淡的一生和徹骨的失望由此可見一斑。

就這樣痛苦,他還在完成《朱子近思錄》和《知言集》,“一息尚存,不敢不勉”。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八月十三日病逝,年僅五十五歲。他在《自題僧裝像贊》中寫到:

“僧乎不僧,而不得不謂之僧;俗乎不俗,亦原不可既謂之俗。不參宗門,不講義錄......有妻有子,吃酒喝肉......”

“酒肉和尚”可能有些,但是像呂留良這樣的就他一個人,他的做人氣節,深刻自省,非常人所能及。

蔡元培曾為呂留良題寫“為民族爭存,碎屍無憾;以文章報國,沒世勿諼”。

在王朝更替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特別是明末清初的風雲際會之中,有洪承疇,吳三桂等等不同的人物出現,仕清也罷,隱居也罷,遠離廟堂,處於江湖,或隱居民間,做自己的學問也罷,都有許多具體的因素,我們無法撥開歷史的煙雲看到最清。

現代生活,面對激烈的競爭和生活的壓力,如何“入世”,“出世”,選擇去秦嶺終南山隱居,聆聽南山的天籟之音,領悟博大精深的南山文化,修身養性,獨立處世,為國分憂,才不枉自己隱於這座古老、美麗、豐潤的大山。

作者簡介

楊廣虎,男,74年生於寶雞陳倉鄉村,居長安大地,1989年初中時期開始發表小說和詩歌,曾獲得西安文學獎,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理論獎,第三屆陝西文藝評論獎、中華寶石文學獎、中國徐霞客散文遊記大獎等。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等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協評論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散文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副會長等。第三屆陝西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陝西省省委宣傳部、作協“十佳網路散文作家”,首屆全國青年散文大賽“十強”等。

高級經濟師,碩士,1996年至2016年在西安秦嶺終南山生活。

呂留良以評選詩文而得名,以隱居來保全自己的清節。在他死後數十年,雍正十年(1732年)轟動一時的文字冤案——“曾靜案”把他又帶了出來,全家遭到滅門之災,被定為“大逆”,毀墓開棺戮屍。時長子葆中(滿清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翰林皖編修)已卒,亦株連戳屍;幼子毅中,斬首:家屬、親戚、門人淩遲處死,其孫輩大多流放東北甯古塔

其實曾靜和呂留良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物,只是慕其學說而已,“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是深受朱熹學說影響的呂留良的主要思想。從現代看來,有些民族狹隘思想,但是他的民族氣節,不屈不饒的獨立人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呂留良的出家隱居,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和黃宗羲、高旦中等在自家裡看了明末大畫家宋旭的《輞川圖》之後,流露出出家隱居思想的,寧肯賣掉此圖,也要“縱橫置屋數十間,左右可容吾友寄”。可惜沒有人回應,只好自己在南陽村隱居。可見,王維在終南山輞川的隱居生活對他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作為大明遺老,卻參加大清考試,儘管當時為生活形勢所迫,但成了呂留良清白人生的一大污點,“誰叫失腳下魚磯”,他也想隱居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在大清為了統治需要,穩定人心,大詔天下隱士之時,呂留良也難以脫身。

抗清志士陳子龍(曾為了贍養祖母而出家,祖母死後,毅然如俗抗清至死),夏完淳等等的壯烈犧牲。對呂留良思想打擊很大。當他于最要好的朋友因為學術觀點、治學方法,處事態度等不同,於康熙六年(1667年)尖銳惡化之後,他曾做詩《問燕》、《答燕》,對黃宗羲做了批評,從此老死不相往來。有人說二者是為了購買藏書而起的,仍是個謎。但是,摯友的分離,對呂留良生活影響很大。

多次大清朝廷徵召,呂留良都以歸隱不去。但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再次大征,嘉興知府力薦,不去對自己對親人對當地官員軍沒有好處。呂留良問後臥病在床,口吐鮮血,削去頭髮,披上袈裟,對外宣佈正式出家為僧,名為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清淡的一生和徹骨的失望由此可見一斑。

就這樣痛苦,他還在完成《朱子近思錄》和《知言集》,“一息尚存,不敢不勉”。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八月十三日病逝,年僅五十五歲。他在《自題僧裝像贊》中寫到:

“僧乎不僧,而不得不謂之僧;俗乎不俗,亦原不可既謂之俗。不參宗門,不講義錄......有妻有子,吃酒喝肉......”

“酒肉和尚”可能有些,但是像呂留良這樣的就他一個人,他的做人氣節,深刻自省,非常人所能及。

蔡元培曾為呂留良題寫“為民族爭存,碎屍無憾;以文章報國,沒世勿諼”。

在王朝更替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選擇,特別是明末清初的風雲際會之中,有洪承疇,吳三桂等等不同的人物出現,仕清也罷,隱居也罷,遠離廟堂,處於江湖,或隱居民間,做自己的學問也罷,都有許多具體的因素,我們無法撥開歷史的煙雲看到最清。

現代生活,面對激烈的競爭和生活的壓力,如何“入世”,“出世”,選擇去秦嶺終南山隱居,聆聽南山的天籟之音,領悟博大精深的南山文化,修身養性,獨立處世,為國分憂,才不枉自己隱於這座古老、美麗、豐潤的大山。

作者簡介

楊廣虎,男,74年生於寶雞陳倉鄉村,居長安大地,1989年初中時期開始發表小說和詩歌,曾獲得西安文學獎,第五屆冰心散文獎理論獎,第三屆陝西文藝評論獎、中華寶石文學獎、中國徐霞客散文遊記大獎等。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等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協評論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散文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副會長等。第三屆陝西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陝西省省委宣傳部、作協“十佳網路散文作家”,首屆全國青年散文大賽“十強”等。

高級經濟師,碩士,1996年至2016年在西安秦嶺終南山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