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職業種樹人紮根深山17年 300多公里荒山變綠林

四川線上消息(黃輝 記者 王林 文/圖)人勤春來早, 植樹節來到。 3月9日清晨, 廣安華鎣觀音溪鎮田壩子村, 華鎣山獅子屋脊半山腰上的大霧還未散去, 31歲的華鎣山職業植樹隊隊長盧明便帶著30多名隊員來到了這裡, 對去年栽種的300多畝油樟進行除草管護。

華鎣山職業植樹隊由盧明的父親盧友組建, 從2000年至今, 隊員們一直在華鎣山周邊植樹,隊員人數維持在30至70人, 隊伍的平均年齡在50歲。 17年來, 這些人穿梭在華鎣山脈的各個山頭, 讓曾經荒蕪的山頭披上了綠衣, 他們大多數人在華鎣山脈裡, 青絲變白髮, 臉上佈滿了皺紋, 雙手長滿了老繭。 這17年裡, 他們共植樹4多萬畝、8000余萬株, 腳步遍佈整個華鎣山脈。

退耕還林

村民自建職業植樹隊

1999年, 四川、陝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 由此揭開了我國退耕還林的序幕。 蜿蜒300多公里的華鎣山需要大面積種樹, 一些業主也開始承包荒山, 種植經濟林。

植樹需要大量勞動力。 2000年, 華鎣市慶華鎮石佛溝村6組村民盧友響應國家的“退耕還林”號召,

組織了華鎣市慶華、溪口、觀音溪等地60余名村民, 成立了華鎣山職業植樹隊。

“像以前的華鎣山遊擊隊一樣, 哪裡需要植樹, 我們就往哪裡跑。 ”盧友說, 他曾帶著隊員們到過鄰水、岳池、重慶等地, 但華鎣一帶植樹最多。 “石佛橋村3000多畝, 李子埡村5000多畝, 柏木山村2000多畝……”

“以前, 隊員們只能算是半個‘職業植樹人’。 ”盧友說, 由於隊員們都是農民, 他們都有自己的土地, 在家還種有莊稼, 只有在農閒時參與植樹。 如今, 隊員們大多沒有種莊稼了, 一年四季都在各地奔跑, 成了真正的“職業植樹人”。

“一個植樹點少則一個月, 多則半年。 ”盧友說, 他們不僅要負責植樹, 還要負責護樹, 鋤草、施肥等活都是他們幹, 所以隊員們長年累月都生活在荒山上。

起初, 植樹隊隊員一天的工資就二三十元錢, 如今, 工人的日薪也漲到了150元, 月薪近5000元, 隊員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很多都在城裡買了房屋或在家修了新房。

2005年, 盧友把隊伍交給兒子盧明。 接過接力棒, 盧明不僅帶領隊員植樹, 還成立了種植合作社, 自己承包荒地, 種植經濟林, 一些隊員也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

睡覺打地鋪

打撲克是唯一娛樂方式

臨近中午, 距離植樹點10公里外的營地, 炊事員盧玉蘭已蒸好了米飯。 當天中午一共39人, 盧玉蘭用了20斤大米, 15斤豬肉。

12時30分, 盧明開著車準時把飯菜送到山腰植樹點。 午餐很簡單, 青椒回鍋肉、炒青菜, 一壺米湯和兩斤白酒。 野外沒有桌子, 沒有凳子, 盧明把菜分到四個盆裡, 大家八九個人一團, 蹲在路邊,圍著菜盆,吃得很香。

68歲的賀大中是隊伍裡最年長的人,從隊伍組建,他一直都在。賀大中說,栽樹是個體力活,累了中午就喝二兩白酒,幹起活來,更有力氣。

植樹點一般都在荒山上。以前,山上大多地方沒有通公路,隊員們得只能帶著乾糧和水、扛著工具和樹苗上山,有時要走兩三個小時才能到植樹點。如今,大多數村子已經通了公路,植樹、吃飯都方便很多。

飯後,像賀大中這樣的“老煙槍”喜歡點一隻旱煙,小憩一會。抽完煙,喝點鹽開水,抖抖身上的泥土和煙灰,扛著鋤頭,又得開始下午的工作。

植樹大多在深山,隊員們住宿和娛樂成了一大難題,沒有網路,沒有電視,甚至連床都沒有,他們只能在地板上鋪稻草,打地鋪。

下午6時,隊伍準時收工。經過40分鐘的車程,隊員們回到營地,卸下一天的疲憊。炊事員盧玉蘭開始張羅晚飯,晚餐依然是一葷一素再加兩斤白酒。

吃過晚飯,時間尚早,女隊員們坐在營地外聊天,向家裡打個電話,問問孩子,聊聊孫子,畢竟有時出門一個月,未必能回家。

男隊員們也有他們的娛樂方式,圍在一起“炸金花”,這個傳統他們堅持了很多年,不為賭博,只為消磨深山裡寂靜夜晚的無聊時光。

臨近深夜,營地開始安靜下來了,隊員們各自散去,簡單洗漱後,躺在草席上。他們期待著第二天別下雨,別耽誤了明天的活。

隊長的雄心

讓植樹隊未來在這片林地養老

隨著退耕還林的不斷推進,17年的時間,這支隊伍足跡遍佈整個山脈,華鎣山大多數荒地已經變綠,國有林場植被恢復良好,需要植樹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小規模經濟林成為發展趨勢。

最近幾年,盧明以“領班”的身份,帶著隊伍,給其他業主打工,維持著隊員的收入。盧明說,在廣安市,並沒有他們這樣常年維持50人以上的植樹隊伍,他們是唯一的一支。

在盧明心中,隊員們的養老成了他最擔心的事情。“再過幾年,大家都老了,不能上山植樹了,沒收入收入怎麼辦。”隊員們大多是華鎣溪口鎮一帶村民,盧明開始在這一帶承包隊員家中荒地種植經濟林,讓他們的土地入股,這樣一來,經濟林有了效益,隊員們也能夠從中分紅。“植了十多年樹,要讓他們最終從這些樹上獲取效益。”盧明說。

在田壩子村獅子屋脊的半山腰上,去年3月種植的油樟樹已有半人高。

56歲的村民賀中福細心地鋤著雜草,在這個隊伍裡已經待了17年。在賀中福看來,植樹已是他的職業,這份職業確實也還不錯,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中患有癲癇的妻子。

去年,盧明承包了田壩子村300多畝荒地,種植油樟樹,賀中福以土地入了股,再過四年,油樟樹葉便可制油了,每噸樟油售價在7萬元左右,近年來,在國際市場,樟油一路走俏,盧明看重的是油樟的經濟價值。

年近六旬,上山植樹對於賀中福來說,已經有些吃力,賀中福看准了閒置土地能夠帶來收入,跟著盧明幹,這片油樟地的分紅是他養老的基礎。

年齡是這個隊伍的“尷尬”,隊伍裡最小的是隊長盧明,今年31歲,年齡最大的賀大中已經68歲了,其餘隊員均是50歲左右。

盧明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承包的林場面積越來越廣,而隊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數也在慢慢減少,隊伍更新換代成了一大難題。“年輕人或許吃不了這苦,耐不住這寂寞。”盧明說,或許有一天,從父親傳到他手上的這支隊伍會面臨解散。“那樣也挺好,至少說明綠化已成功,不需要再種樹了嘛。”望著眼前大片的幼苗,他咧著嘴笑了。

蹲在路邊,圍著菜盆,吃得很香。

68歲的賀大中是隊伍裡最年長的人,從隊伍組建,他一直都在。賀大中說,栽樹是個體力活,累了中午就喝二兩白酒,幹起活來,更有力氣。

植樹點一般都在荒山上。以前,山上大多地方沒有通公路,隊員們得只能帶著乾糧和水、扛著工具和樹苗上山,有時要走兩三個小時才能到植樹點。如今,大多數村子已經通了公路,植樹、吃飯都方便很多。

飯後,像賀大中這樣的“老煙槍”喜歡點一隻旱煙,小憩一會。抽完煙,喝點鹽開水,抖抖身上的泥土和煙灰,扛著鋤頭,又得開始下午的工作。

植樹大多在深山,隊員們住宿和娛樂成了一大難題,沒有網路,沒有電視,甚至連床都沒有,他們只能在地板上鋪稻草,打地鋪。

下午6時,隊伍準時收工。經過40分鐘的車程,隊員們回到營地,卸下一天的疲憊。炊事員盧玉蘭開始張羅晚飯,晚餐依然是一葷一素再加兩斤白酒。

吃過晚飯,時間尚早,女隊員們坐在營地外聊天,向家裡打個電話,問問孩子,聊聊孫子,畢竟有時出門一個月,未必能回家。

男隊員們也有他們的娛樂方式,圍在一起“炸金花”,這個傳統他們堅持了很多年,不為賭博,只為消磨深山裡寂靜夜晚的無聊時光。

臨近深夜,營地開始安靜下來了,隊員們各自散去,簡單洗漱後,躺在草席上。他們期待著第二天別下雨,別耽誤了明天的活。

隊長的雄心

讓植樹隊未來在這片林地養老

隨著退耕還林的不斷推進,17年的時間,這支隊伍足跡遍佈整個山脈,華鎣山大多數荒地已經變綠,國有林場植被恢復良好,需要植樹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小規模經濟林成為發展趨勢。

最近幾年,盧明以“領班”的身份,帶著隊伍,給其他業主打工,維持著隊員的收入。盧明說,在廣安市,並沒有他們這樣常年維持50人以上的植樹隊伍,他們是唯一的一支。

在盧明心中,隊員們的養老成了他最擔心的事情。“再過幾年,大家都老了,不能上山植樹了,沒收入收入怎麼辦。”隊員們大多是華鎣溪口鎮一帶村民,盧明開始在這一帶承包隊員家中荒地種植經濟林,讓他們的土地入股,這樣一來,經濟林有了效益,隊員們也能夠從中分紅。“植了十多年樹,要讓他們最終從這些樹上獲取效益。”盧明說。

在田壩子村獅子屋脊的半山腰上,去年3月種植的油樟樹已有半人高。

56歲的村民賀中福細心地鋤著雜草,在這個隊伍裡已經待了17年。在賀中福看來,植樹已是他的職業,這份職業確實也還不錯,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中患有癲癇的妻子。

去年,盧明承包了田壩子村300多畝荒地,種植油樟樹,賀中福以土地入了股,再過四年,油樟樹葉便可制油了,每噸樟油售價在7萬元左右,近年來,在國際市場,樟油一路走俏,盧明看重的是油樟的經濟價值。

年近六旬,上山植樹對於賀中福來說,已經有些吃力,賀中福看准了閒置土地能夠帶來收入,跟著盧明幹,這片油樟地的分紅是他養老的基礎。

年齡是這個隊伍的“尷尬”,隊伍裡最小的是隊長盧明,今年31歲,年齡最大的賀大中已經68歲了,其餘隊員均是50歲左右。

盧明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承包的林場面積越來越廣,而隊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數也在慢慢減少,隊伍更新換代成了一大難題。“年輕人或許吃不了這苦,耐不住這寂寞。”盧明說,或許有一天,從父親傳到他手上的這支隊伍會面臨解散。“那樣也挺好,至少說明綠化已成功,不需要再種樹了嘛。”望著眼前大片的幼苗,他咧著嘴笑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