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玉米葉上驚現一排小洞?千萬大意不得!

葉片上莫名出現一排小孔, 排列成一條直線。

怎麼會形成那麼整齊的一排孔呢, 看這個, 貌似是被蟲子鑽的。

看到這裡, 是不是大家就會理解如何形成的連珠孔了?

逐漸展開來看, 如果鑽蛀的過於厲害, 玉米上部的整體就會斷掉, 這樣水分養分供應不上,

玉米自然減產。

像這樣已經打苞的, 也是為害的主要對象, 逐漸扒開外面的葉片, 會發現什麼呢?

看這裡, 已經鑽到雄穗上, 那必然會影響授粉, 授粉不好, 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看了這麼多為害的症狀, 這下終於找到真凶了。 一排一排的孔就是它造成。 看清楚沒, 它是誰?

對了, 它就是玉米螟, 是玉米上的主要害蟲。

1、症狀識別

玉米螟幼蟲是鑽蛀性害蟲, 造成的典型症狀是心葉被蛀穿後, 展開的玉米葉出現整齊的一排排小孔。 雄穗抽出後, 玉米螟幼蟲就鑽入雄花為害, 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斷。

此穗出現以後, 幼蟲即轉移雌穗取食花絲和嫩苞葉, 蛀入穗軸或食害幼嫩的子粒。 另有部分幼蟲由莖稈和葉鞘間蛀入莖部, 取食髓部, 使莖稈易被大風吹折。 受害植株子粒不飽滿, 青枯早衰, 有些穗甚至無子粒, 造成嚴重減產。

2、發生特點

地理位置不同,地勢和氣溫不同,發生代數也不同。大部分地區一年發生3代,第1代幼蟲在6月中旬盛發,為害春玉米的心葉;第2代幼蟲在7月中旬盛發,為害夏玉米心葉、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為害夏玉米穗。最後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蟲在寄主秸稈、穗軸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長季節開始化蛹、羽化。

濕度對玉米螟的影響最大。相對濕度越大,產卵量越大,當空氣濕度為80%時產卵量達到高峰。乾旱環境不利於卵的孵化及幼蟲成活,溫差大於12℃時,對玉米螟的發生也極為不利。

3、蟲害發生的因素

(1)蟲口基數:

上一代蟲口基數的多少,是影響玉米螟為害輕重的重要因素。蟲口基數大,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往往造成嚴重的為害。

(2)溫濕度:

玉米螟適於高溫高濕條件下生長發育。各個蟲態生長發育的適溫為16-30℃,相對濕度60%以上。玉米螟主要發生在6-9月,溫度適宜。因此,玉米螟發生數量的變動,決定于濕度和雨水。

(3)玉米品種:

玉米品種不同,被害差異很大。玉米組織中存在一種抗螟物質丁布,成蟲將卵產于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種上,其孵化的幼蟲死亡率很高。另外,由於玉米組織形態不同,可避免成蟲產卵而減輕螟害,如葉面莖稈上的毛長而密,則螟害很輕。因此,玉米品種不同,玉米螟的種群數量和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

(4)天敵: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但對玉米螟抑制作用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寄生於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的幼蟲不能正常生長,對壓低螟蟲為害,能起一定的作用。

4、防治措施

玉米螟是防治有很多措施,如處理好越冬的寄主,也可以種植抗蟲的品種,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殺蟲燈誘殺,但是由於生產上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主要使用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具體如下: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玉米螟的天敵——赤眼蜂,赤眼蜂在消滅玉米螟方面有很顯著的作用,並且成本低。在玉米螟產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別放蜂,每666.7平方米放蜂1萬-3萬個,設2-4個放蜂點。用玉米葉把卵卡卷起來,卵卡高度距地面1米為宜。

“玉米螟幼蟲鑽蛀到玉米植株內部,打藥很難起作用,而赤眼蜂會自主去尋找害蟲,俗稱生物導彈,吃完了就會去尋找下一個目標,對抑制害蟲有連續效應。”密雲區植保植檢站站長張甯介紹說,相比使用化學農藥一人一天最多防治不超過5畝,投放赤眼蜂一人一天防治面積可達300畝至500畝,減少用工達99%,而且防治效果相當甚至高於化學農藥。通過該項措施的應用,玉米田每畝可減少化學農藥用量250克左右,而且安全無毒,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藥劑防治。用蘇雲金桿菌(Bt)或白僵菌顆粒劑。具體防治方法每畝用2000國際單位/微升Bt200-250克,或用90-100億孢子/克的白僵菌粉250克,拌5公斤細沙製成顆粒劑,每株投2克;或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瓶2-3畝,每株投15-20粒;或14%殺蟲雙顆粒劑每畝2000克,每株0.5-1克,均勻地投入玉米的喇叭口內。對玉米植株較矮的田塊,還可採用25%殺蟲雙水劑每畝250毫升或20%三唑磷100毫升/畝或10%醚菊酯40-50克/畝,兌水15公斤噴霧。

2、發生特點

地理位置不同,地勢和氣溫不同,發生代數也不同。大部分地區一年發生3代,第1代幼蟲在6月中旬盛發,為害春玉米的心葉;第2代幼蟲在7月中旬盛發,為害夏玉米心葉、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為害夏玉米穗。最後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蟲在寄主秸稈、穗軸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長季節開始化蛹、羽化。

濕度對玉米螟的影響最大。相對濕度越大,產卵量越大,當空氣濕度為80%時產卵量達到高峰。乾旱環境不利於卵的孵化及幼蟲成活,溫差大於12℃時,對玉米螟的發生也極為不利。

3、蟲害發生的因素

(1)蟲口基數:

上一代蟲口基數的多少,是影響玉米螟為害輕重的重要因素。蟲口基數大,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往往造成嚴重的為害。

(2)溫濕度:

玉米螟適於高溫高濕條件下生長發育。各個蟲態生長發育的適溫為16-30℃,相對濕度60%以上。玉米螟主要發生在6-9月,溫度適宜。因此,玉米螟發生數量的變動,決定于濕度和雨水。

(3)玉米品種:

玉米品種不同,被害差異很大。玉米組織中存在一種抗螟物質丁布,成蟲將卵產于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種上,其孵化的幼蟲死亡率很高。另外,由於玉米組織形態不同,可避免成蟲產卵而減輕螟害,如葉面莖稈上的毛長而密,則螟害很輕。因此,玉米品種不同,玉米螟的種群數量和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

(4)天敵: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但對玉米螟抑制作用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寄生於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的幼蟲不能正常生長,對壓低螟蟲為害,能起一定的作用。

4、防治措施

玉米螟是防治有很多措施,如處理好越冬的寄主,也可以種植抗蟲的品種,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殺蟲燈誘殺,但是由於生產上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主要使用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具體如下: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玉米螟的天敵——赤眼蜂,赤眼蜂在消滅玉米螟方面有很顯著的作用,並且成本低。在玉米螟產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別放蜂,每666.7平方米放蜂1萬-3萬個,設2-4個放蜂點。用玉米葉把卵卡卷起來,卵卡高度距地面1米為宜。

“玉米螟幼蟲鑽蛀到玉米植株內部,打藥很難起作用,而赤眼蜂會自主去尋找害蟲,俗稱生物導彈,吃完了就會去尋找下一個目標,對抑制害蟲有連續效應。”密雲區植保植檢站站長張甯介紹說,相比使用化學農藥一人一天最多防治不超過5畝,投放赤眼蜂一人一天防治面積可達300畝至500畝,減少用工達99%,而且防治效果相當甚至高於化學農藥。通過該項措施的應用,玉米田每畝可減少化學農藥用量250克左右,而且安全無毒,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非常顯著。

藥劑防治。用蘇雲金桿菌(Bt)或白僵菌顆粒劑。具體防治方法每畝用2000國際單位/微升Bt200-250克,或用90-100億孢子/克的白僵菌粉250克,拌5公斤細沙製成顆粒劑,每株投2克;或用3%呋喃丹顆粒劑每瓶2-3畝,每株投15-20粒;或14%殺蟲雙顆粒劑每畝2000克,每株0.5-1克,均勻地投入玉米的喇叭口內。對玉米植株較矮的田塊,還可採用25%殺蟲雙水劑每畝250毫升或20%三唑磷100毫升/畝或10%醚菊酯40-50克/畝,兌水15公斤噴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