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春華秋實三十五載 甘做生命禁區的“守護神”——南陽醫專一附院神經內科一病區主任潘瑞華

大腦是人的神經中樞, 結構複雜而精細, 稍有損傷, 輕則功能喪失, 重則危及生命, 被稱為“生命禁區”。

三十五年, 平凡又漫長的歲月裡, 她一直堅守這一“生命禁區”, 醫治搶救了無數腦出血、腦梗死、癲癇、腦炎等患者, 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三十五載, 從風華正茂, 到兩鬢添霜, 她堅持在臨床第一線, 凝結自己全部心血, 致力於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 甘做生命禁區“守護神”。

她, 就是南陽醫專一附院神經內科一病區主任, 我市知名神經內科專家——潘瑞華。

潘瑞華, 1982年畢業於新鄉醫學院醫療系, 醫學學士, 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教授, 南陽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南陽醫專首屆臨床名醫。 兼任:河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河南省醫學會腦卒中分會委員、河南省抗癲癇學會委員、河南省臨床神經電生理分會委員、河南省卒中學會理事、河南省卒中學會卒中重症分會委員、南陽市神經腦血管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南陽市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副會長、南陽市卒中學會常務理事、南陽市卒中學會卒中重症分會副主任委員

先後在國家級、省級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40餘篇, 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南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 出版專著6部, 完成國家發明專利1項。

專業特長:擅長診治各種腦血管疾病、癲癇、神經變性病、周圍神經病、頭痛、頭暈、失眠症等, 尤其在腦血管病預防和危險因素控制、腦梗死超早期個體化溶栓治療、腦出血微創治療、腦血管病介入治療、神經系統疑難危重症搶救等方面經驗豐富。

追逐夢想, 衣帶漸寬終不悔

潘瑞華是我市較早從事神經內科專業的專家之一。

大學讀書時, 她就立志成為一名能為病人解除痛苦、值得百姓信賴的好大夫。 她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時, 內科還沒有二級分科, 大家要在急診、內科門診、病房輪轉, 這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比較全面的基礎。 由於神經系統結構精細複雜, 知識枯燥深奧, 加之受當時條件所限, 沒有CT, 更沒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成像等檢查設備, 神經疾病定位診斷困難, 定性診斷更不易, 不少人對此專業望而卻步, 整個南陽地區從業者也寥寥無幾, 我們醫院當時神經內科專業只有王國慶副院長一人。 她目睹了因診斷不明, 導致神經疾病致殘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現狀, 看到生命垂危患者和家屬對健康的渴求和對生命的期望,
她的心震動了…為了醫院的發展, 她知難而進, 暗下決心, 一定要熟練掌握神經專科技術。 她擠出時間, 刻苦學習, 研讀經典, 之後又赴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進修深造, 專修神經內科。 進修期間勤奮努力, 不放過每一個學習機會, 為了掌握神經解剖結構, 在解剖室屍體上一條神經一條神經逐一對照學習, 觀察其走行、毗鄰結構及分支, 從而打造了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知識結構。 學成返院後, 她積極投身神經內科建設。 組建神經內科病房伊始, 由於人員少、設備簡陋等, 她不怕苦, 不怕累, 門診病房連軸轉, 不分上下班, 不分節假日, 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風雪黑夜, 只要病人需要, 總是隨喊隨到。 她真誠負責的態度和嫺熟的專業技能,
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任, 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面, 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神經專科醫生。

精益求精, 求索之路無止境

在神經內科, 醫師在探索疾病診斷時, 如同偵探抽絲剝繭地尋找案件線索一樣, 需要通過詳細的詢問病史和體檢收集資料來明確診斷, 通過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征來判斷患者病灶的定位,並根據發病特點和病史來推測疾病的性質。潘瑞華常說:“真正出色的神經科醫師是靠一雙手、一雙眼來判斷患者病灶的位置,先進的神經影像技術(CT、MRI)是用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推斷。”她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學術上要做到精益求精。

神經內科的發展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汗水。她始終站在學術前沿,緊跟本專業發展方向,根據臨床需要,以新的技術助推學科發展。在王院長的帶領下,率先開展了“頸動脈加壓注射治療腦梗死”、“不同途徑溶栓治療腦梗死”、“支架輔助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每一新技術的開展,都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展的“綜合療法治療腦囊蟲病”因療效好、方法簡便、經濟易行而受到患者歡迎和好評。打破內科治療重症腦出血的“禁區”,將微創技術應用到出血性腦血管病領域,先後開展了“微創血腫清除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可解脫彈簧圈栓塞治療腦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新技術,立竿見影的療效,更是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她歷任總住院醫師、科室副主任、主任等職,見證了一附院神經內科從無到有,並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並以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診治及康復訓練為研究方向,開展的腦血管病系列研究受到同行的關注和好評。現在,她所在的神經內科已成為擁有三個病區、一個重症單元、各項工作領先的市重點專科,自己也在組織培養下,成長為神經內科專業的學科帶頭人。

心系病人,妙手仁心著華章

君子懷德,醫者仁心終不改。從醫三十五年,潘瑞華救治過無數的病人,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贊許。

有一名患者,上班時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來醫院途中,肢體無力加重,完全不能活動,突發的病情讓病人及家屬難以接受…潘主任接診後,邊穩定病人及家屬情緒,邊立即進行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後,立即行溶栓治療,一小時後患者肢體功能逐漸恢復,言語轉清,病人和家屬激動不已,喜極而泣。

一天深夜,方城縣廣陽鎮一患者突發腦出血,昏迷不醒,又合併上消化道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當地醫院急救後,病情不見好轉,急轉來我院。時間就是生命,潘主任聞之立馬趕到病房,評估、定位、穿刺、引流、沖洗…搶救工作在她帶領下有條不紊緊張進行,經過努力,患者終於轉危為安,最後康復出院。病人家屬感動地說:“我們原想沒救了,你們精湛的技術,給了我母親第二次生命,真是太感謝你們啦!”

這些場景,在潘主任行醫生涯中太多太多…病人的回饋是一個醫生醫術水準的最真實反映。

“我爸和伯伯得的是一樣的病,伯伯找的也是很有名氣的醫院,但還是落下了後遺症,出院兩年多了仍然不能正常走路。而今我爸在潘醫生的治療下,雖然發病比伯伯還急,現在都快完全好了。”

“不少病人都是治好的病人介紹來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隨意採訪的病人、家屬,提起潘主任都是滿滿的尊重和讚歎。

面對病人和家屬的信任,潘主任說:“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病人的信任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看到患者病情好轉、痊癒出院,比什麼都高興。”

潘瑞華不但技術好,而且她高尚的醫德更是有口皆碑。

神經內科病區的患者中,七成以上是腦血管病患者,致殘臥

床的較多,部分患者病程長、複查次數多。對待患者,潘瑞華總

是特別耐心,力求治療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為患者減輕家庭負擔。她的這份耐心和細心在患者中間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假如沒有您的及早確診,也許我們還在四處奔波;因為有了你們的精心救治,才可以讓親人陪伴在我們身邊。”這是神經內科一位格林巴厘患者家屬發自肺腑的感激。

“我父親得的是腦血栓,已經兩次住院了。他期間體溫升高或者哪裡不舒服,潘主任都是親自到病房來看。她對待所有病人,都是那麼和藹可親,我覺得她就像自家大姐一樣親切,她們寇里的醫生護士都很好。”在神經內科一病區給父親陪床的張先生說。病床上躺著的張老先生雖不能開口說話,聽到兒子對潘瑞華的描述,頻頻向筆者投來贊同的眼神。

一切以病人為中心,這是潘瑞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對科室其他人的要求。不但要治好病,還要對病人熱心、耐心、細心,不能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要科學設計治療方案,千方百計降低病人的醫療費用,甚至幫病人墊付費用。曾經有位病人,在火車上突發抽搐、昏迷,搶救成功後,病人卻意識不清,姓名籍貫一概不知。見此情況,潘主任和科室人員決定救人要緊,自費為病人買飯,買生活用品,全科人員輪流餵食擦洗,精心護理,全力治療,直到半個多月後病人最終恢復清醒。

“上醫治未病”,面對腦血管病人日益增多,作為神經內科主任的她,深感肩上疾病防治擔子之重。“我一輩子還沒量過一次血壓呢,更不知道高血壓是什麼症狀。”在一次下鄉義診中,一句出自農村老人的話深深觸動了潘瑞華。潘瑞華覺得,只在醫院等著給患者看病治病已經遠遠不夠了,需要讓老百姓懂得健康知識,防患於未然。她和她的團隊不管是下鄉義診,還是日常查房、治療時間,從不忘向病人、家屬及群眾傳授腦血管病預防知識,她還在工作之餘,抽時間寫一些科普文章,不少發表在《南陽日報》上,備受群眾歡迎。

淡泊致遠 同事心中“老黃牛”

潘瑞華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細緻觀察病人的每一個症狀,無論是當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還是主任醫師、科主任,都是親自觀察監護每一個急危重病人,及時解決治療難題,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在每週一專家門診時間內,由於前來就診的病人較多,經常不能按時下班,哪怕再晚,也要把每一位掛她專家號的病人認真看完。

“作為醫生,加班是常事。”潘瑞華說,“有時候急著下班回家給孩子做飯,可是患者就站在門口,特別是那些遠道而來的病人,怎麼忍心讓他們等著呢?”

從醫三十五年,她勤勤懇懇,謙虛謹慎,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似幽蘭,默默地散發出自己的馨香。她常說:“做人,不一定要風風光光,但一定要堂堂正正;處事,不一定要盡善盡美,但一定要問心無愧。以真誠的心,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以感恩的心,感謝擁有的一切。”

在科室,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作風正派、團結同志,她既是指揮員,帶領大家向前走,又是寇里的機動隊員,哪裡有需要她就補充到哪裡。她對年輕同志愛護有加,工作上嚴格要求,技術上毫不保留,做好傳幫帶,通過精心培養,使他們成為本專業技術骨幹。在生活上對他們細心照顧,不少春節,她自己放棄休息,主動在年三十、初一值班,好讓家在外地的同志回去過個團圓年。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大年初一,先後收住了4個危重病人,連續兩頓飯都沒顧上吃。

儘管科室成長進步得特別快,各項指標不斷提升,連年被評為醫院標兵文明科室,但潘主任從不居功自傲,反而十分低調。她常說:“工作是大家幹的,成績也是大家的,我們是一個團隊,團隊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

赤心報院,一片冰心在玉壺

潘瑞華說“醫生面對的是威脅生命的病魔,而病情往往變化無常、兇險複雜,要求醫生必須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細緻的洞察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這樣才能掌控病情,使病人轉危為安,還要不斷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活到老學到老,為了病人安危,再苦再累也值得!”

無論做一名普通職工,還是當一位科室領導,她都非常關心醫院的建設和發展,她也為醫院的快速健康發展,感到由衷的高興!她說:“我在醫專一附院工作了一輩子,與醫院同呼吸共命運。”目前,我院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三甲現場評審通過了,醫療集團成立了,病房大樓也快建成了,醫院為每位同志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和空間。她籌畫著帶領自己的團隊,一方面繼續打造技術優勢,進一步規範化開展急性腦梗死超早期個體化動、靜脈溶栓治療、橋接治療,支架輔助取栓、碎栓治療以及出血性腦血管病微創、介入治療等國內先進治療技術,提高腦血管病治癒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神經內科急危重病人搶救及疑難病症診治水準;再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和機會,及時向群眾做好腦卒中預防宣教工作,為降低南陽腦卒中發病率貢獻一份力量,為創建國家級卒中中心而努力。我們深深地相信醫院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更加輝煌!

春去秋來三十五載,潘瑞華把寶貴的青春和真誠的愛無私奉獻給了病人,獻給了她所熱愛的專業和醫院,以她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公眾的信賴和讚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巾幗不讓鬚眉的讚歌。

通過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征來判斷患者病灶的定位,並根據發病特點和病史來推測疾病的性質。潘瑞華常說:“真正出色的神經科醫師是靠一雙手、一雙眼來判斷患者病灶的位置,先進的神經影像技術(CT、MRI)是用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推斷。”她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學術上要做到精益求精。

神經內科的發展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汗水。她始終站在學術前沿,緊跟本專業發展方向,根據臨床需要,以新的技術助推學科發展。在王院長的帶領下,率先開展了“頸動脈加壓注射治療腦梗死”、“不同途徑溶栓治療腦梗死”、“支架輔助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每一新技術的開展,都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展的“綜合療法治療腦囊蟲病”因療效好、方法簡便、經濟易行而受到患者歡迎和好評。打破內科治療重症腦出血的“禁區”,將微創技術應用到出血性腦血管病領域,先後開展了“微創血腫清除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可解脫彈簧圈栓塞治療腦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新技術,立竿見影的療效,更是為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她歷任總住院醫師、科室副主任、主任等職,見證了一附院神經內科從無到有,並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並以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診治及康復訓練為研究方向,開展的腦血管病系列研究受到同行的關注和好評。現在,她所在的神經內科已成為擁有三個病區、一個重症單元、各項工作領先的市重點專科,自己也在組織培養下,成長為神經內科專業的學科帶頭人。

心系病人,妙手仁心著華章

君子懷德,醫者仁心終不改。從醫三十五年,潘瑞華救治過無數的病人,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贊許。

有一名患者,上班時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來醫院途中,肢體無力加重,完全不能活動,突發的病情讓病人及家屬難以接受…潘主任接診後,邊穩定病人及家屬情緒,邊立即進行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後,立即行溶栓治療,一小時後患者肢體功能逐漸恢復,言語轉清,病人和家屬激動不已,喜極而泣。

一天深夜,方城縣廣陽鎮一患者突發腦出血,昏迷不醒,又合併上消化道出血,生命危在旦夕…當地醫院急救後,病情不見好轉,急轉來我院。時間就是生命,潘主任聞之立馬趕到病房,評估、定位、穿刺、引流、沖洗…搶救工作在她帶領下有條不紊緊張進行,經過努力,患者終於轉危為安,最後康復出院。病人家屬感動地說:“我們原想沒救了,你們精湛的技術,給了我母親第二次生命,真是太感謝你們啦!”

這些場景,在潘主任行醫生涯中太多太多…病人的回饋是一個醫生醫術水準的最真實反映。

“我爸和伯伯得的是一樣的病,伯伯找的也是很有名氣的醫院,但還是落下了後遺症,出院兩年多了仍然不能正常走路。而今我爸在潘醫生的治療下,雖然發病比伯伯還急,現在都快完全好了。”

“不少病人都是治好的病人介紹來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隨意採訪的病人、家屬,提起潘主任都是滿滿的尊重和讚歎。

面對病人和家屬的信任,潘主任說:“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病人的信任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看到患者病情好轉、痊癒出院,比什麼都高興。”

潘瑞華不但技術好,而且她高尚的醫德更是有口皆碑。

神經內科病區的患者中,七成以上是腦血管病患者,致殘臥

床的較多,部分患者病程長、複查次數多。對待患者,潘瑞華總

是特別耐心,力求治療與康復訓練相結合,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為患者減輕家庭負擔。她的這份耐心和細心在患者中間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假如沒有您的及早確診,也許我們還在四處奔波;因為有了你們的精心救治,才可以讓親人陪伴在我們身邊。”這是神經內科一位格林巴厘患者家屬發自肺腑的感激。

“我父親得的是腦血栓,已經兩次住院了。他期間體溫升高或者哪裡不舒服,潘主任都是親自到病房來看。她對待所有病人,都是那麼和藹可親,我覺得她就像自家大姐一樣親切,她們寇里的醫生護士都很好。”在神經內科一病區給父親陪床的張先生說。病床上躺著的張老先生雖不能開口說話,聽到兒子對潘瑞華的描述,頻頻向筆者投來贊同的眼神。

一切以病人為中心,這是潘瑞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對科室其他人的要求。不但要治好病,還要對病人熱心、耐心、細心,不能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要科學設計治療方案,千方百計降低病人的醫療費用,甚至幫病人墊付費用。曾經有位病人,在火車上突發抽搐、昏迷,搶救成功後,病人卻意識不清,姓名籍貫一概不知。見此情況,潘主任和科室人員決定救人要緊,自費為病人買飯,買生活用品,全科人員輪流餵食擦洗,精心護理,全力治療,直到半個多月後病人最終恢復清醒。

“上醫治未病”,面對腦血管病人日益增多,作為神經內科主任的她,深感肩上疾病防治擔子之重。“我一輩子還沒量過一次血壓呢,更不知道高血壓是什麼症狀。”在一次下鄉義診中,一句出自農村老人的話深深觸動了潘瑞華。潘瑞華覺得,只在醫院等著給患者看病治病已經遠遠不夠了,需要讓老百姓懂得健康知識,防患於未然。她和她的團隊不管是下鄉義診,還是日常查房、治療時間,從不忘向病人、家屬及群眾傳授腦血管病預防知識,她還在工作之餘,抽時間寫一些科普文章,不少發表在《南陽日報》上,備受群眾歡迎。

淡泊致遠 同事心中“老黃牛”

潘瑞華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細緻觀察病人的每一個症狀,無論是當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還是主任醫師、科主任,都是親自觀察監護每一個急危重病人,及時解決治療難題,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在每週一專家門診時間內,由於前來就診的病人較多,經常不能按時下班,哪怕再晚,也要把每一位掛她專家號的病人認真看完。

“作為醫生,加班是常事。”潘瑞華說,“有時候急著下班回家給孩子做飯,可是患者就站在門口,特別是那些遠道而來的病人,怎麼忍心讓他們等著呢?”

從醫三十五年,她勤勤懇懇,謙虛謹慎,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似幽蘭,默默地散發出自己的馨香。她常說:“做人,不一定要風風光光,但一定要堂堂正正;處事,不一定要盡善盡美,但一定要問心無愧。以真誠的心,對待身邊的每個人,以感恩的心,感謝擁有的一切。”

在科室,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作風正派、團結同志,她既是指揮員,帶領大家向前走,又是寇里的機動隊員,哪裡有需要她就補充到哪裡。她對年輕同志愛護有加,工作上嚴格要求,技術上毫不保留,做好傳幫帶,通過精心培養,使他們成為本專業技術骨幹。在生活上對他們細心照顧,不少春節,她自己放棄休息,主動在年三十、初一值班,好讓家在外地的同志回去過個團圓年。記憶最深的是有一年大年初一,先後收住了4個危重病人,連續兩頓飯都沒顧上吃。

儘管科室成長進步得特別快,各項指標不斷提升,連年被評為醫院標兵文明科室,但潘主任從不居功自傲,反而十分低調。她常說:“工作是大家幹的,成績也是大家的,我們是一個團隊,團隊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

赤心報院,一片冰心在玉壺

潘瑞華說“醫生面對的是威脅生命的病魔,而病情往往變化無常、兇險複雜,要求醫生必須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細緻的洞察能力和綜合判斷能力,這樣才能掌控病情,使病人轉危為安,還要不斷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活到老學到老,為了病人安危,再苦再累也值得!”

無論做一名普通職工,還是當一位科室領導,她都非常關心醫院的建設和發展,她也為醫院的快速健康發展,感到由衷的高興!她說:“我在醫專一附院工作了一輩子,與醫院同呼吸共命運。”目前,我院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三甲現場評審通過了,醫療集團成立了,病房大樓也快建成了,醫院為每位同志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平臺和空間。她籌畫著帶領自己的團隊,一方面繼續打造技術優勢,進一步規範化開展急性腦梗死超早期個體化動、靜脈溶栓治療、橋接治療,支架輔助取栓、碎栓治療以及出血性腦血管病微創、介入治療等國內先進治療技術,提高腦血管病治癒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神經內科急危重病人搶救及疑難病症診治水準;再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和機會,及時向群眾做好腦卒中預防宣教工作,為降低南陽腦卒中發病率貢獻一份力量,為創建國家級卒中中心而努力。我們深深地相信醫院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更加輝煌!

春去秋來三十五載,潘瑞華把寶貴的青春和真誠的愛無私奉獻給了病人,獻給了她所熱愛的專業和醫院,以她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公眾的信賴和讚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巾幗不讓鬚眉的讚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