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產美顏軟體為什麼能征服老外

自拍是潮流, 美顏是剛需。

繼老乾媽、辣條之後, 中國美顏軟體在海外一夜成名, 把所有人都幻化成了粉紅小甜心。 人類學者克裡斯特爾·阿比丁博士認為,

這是一種亞洲風情的文化擴散。

粉嫩的皮膚下, 無辜細眉, 墨綠瞳孔, 卷翹睫毛, 桃色小嘴, 紮克伯格的新形象在夢幻般的背景下驚豔亮相。 Facebook創始人怎麼也不會想到, 自己被網友用中國的美顏軟體P成了花仙子。

作妖的美國人已經玩瘋了。 擁有同樣“遭遇”的大咖還有91歲的英國女王、過氣的奧巴馬、全球首富比爾·蓋茨、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以及奧斯卡影后布麗·拉爾森等。 繼老乾媽和辣條之後, 中國的美顏術在海外一夜成名。 整個互聯網已經淪陷, Twitter和Instagram上已沒有素顏真人。

紮克伯格的照片被網友用中國美顏軟體P過多次後, 變成了外星人。

“亞洲四大邪術”之一的中國美顏術絕非浪得虛名。 被美化的照片有著共同的審美特徵:blingbling的大眼睛、吹彈可破的皮膚和陰柔的氣質, 所有人都幻化成了粉紅小甜心。

而這些自拍風格聽上去也有著虛無縹緲的主題名:天使、童話、花瓣、美人魚、女爵。 美顏後的照片有如卡通人物, 歐美人當然拒絕不了一秒變芭比的邀請。

同時, 他們也可選擇走日韓漫畫風或中國古典風, 不少人鐘意大熱古裝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同款仿妝。

Instagram網友把自己P成了芭比娃娃。

美圖是漂亮的種族主義者?

在國外社交網路上, 不可思議的驚歎佔據了半壁江山, 網友讚美道, “該死, 美圖會上癮,

而且能把你變得相當漂亮”, “我簡直愛死美圖了”, “笑到無法呼吸!這個軟體很強大”。

但也有網友直指這種美化相當辣眼。 即便在沒有手繪特效的美顏自拍中, 照片也將得到不同級別的磨皮, 第三級別看起來還算自然, 最高的第七級別就有點過於“殷勤”了。

英女王照片也被網友拿來美顏了一番。

僅僅做成美白神器顯然不夠, 來一場說變就變的“虛擬整容”才有些“黑科技”的調子。 科技博客編輯認為, 美顏出來的這種可愛“會毀掉你的偶像”:“雖然美圖是摧毀敵人的完美工具, 令其深陷卡哇伊的沼澤, 但也會將你偶像的顏值提高到人類未知的級別。 ”

此外, 軟體會自動放大你的眼睛, 縮小你的臉, 如果迴圈處理同一張照片, 你的臉將被模糊甚至腐蝕掉。 網友表示:“在4輪迴圈美圖後, 我的女兒被P消失了。 ”

推特網友 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範本為女兒P圖,經過四次修圖後,女兒被P沒了。

還有人聲稱,來自中國的美圖軟體是“黃色篩檢程式”,存在種族偏見。一些白人和黑人用戶將自己的照片美化後,都得到了黃種人的膚色效果。網友發佈了黑人饒舌歌手坎耶·維斯特美化後的照片,除了五官更加精緻,“侃爺”的膚色也變淡了不少,因此寫道:“美圖是漂亮的種族主義者。”

不少用戶也表達了對變美之外的擔憂。記者指出,這種自拍軟體可能跟蹤你的手機資料:“它需要允許的許可權名單未免也太長了:全網接入、USB存儲、通訊錄、短信和IMEI號碼等。美圖已經實現了它的15分鐘成名時間的軟體。它讓你好看,但卻不像你了。”

左至右:桑德斯,奧巴馬,庫克。

P圖冒充純天然的自拍,是否可恥?

儘管媒體在大肆報導,但中國美圖軟體在白人世界的走紅還沒有得到合理解釋。研究過文化他者化的人類學者克裡斯特爾·阿比丁博士指出,美圖是一種亞洲風情的文化擴散。

她提到,自2016年9月日本神曲“PPAP”病毒式流行過後,美圖成為又一個成功出口西方世界的產品,在英語世界裡激起大量興趣。它被吹捧為“奇妙怪誕的世界”和“不可思議的魅力自拍軟體”,置身於新奇事物和異國情調的報導語境。因此,這場流行被視為互聯網上的跨文化交流。

相比於老外,國人的自拍水準在美顏軟體的説明下遙遙領先。

美圖以中國女性的審美為標準,對照片進行“增強”和“修正”。儘管這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產品,代表中國文化現象,但阿比丁認為,這些手繪功能更多地被看作是日本文化語言——因為它所產生的卡哇伊動漫效果。

“歐美女性製造視覺上的可愛時,往往會從中日韓的文化裡尋找線索。”她說。

但自拍修圖似乎又觸犯了東亞人內隱的文化規範。有眼光地選擇自拍照並P圖,是否是一件值得羞愧或被鄙視的行為?使用數碼把戲將P好的照片冒充純天然的自拍,又是否可恥?

理性技術上,處理圖片的手段包括對曝光度、飽和度、顏色和尺寸的編輯。實際上,人們的調整小到眉毛,大到身高,這些修改將完善一個人的整體形象。殘酷地說,人無完人,如果照片裡的他們看起來很完美,那很可能是P過了。

推特用戶將自拍照美顏後,認為自己超可愛。

而在P圖界,作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特徵,白皙皮膚似乎成為不少亞洲女性在美顏時的第一要務。一種經常冒出來困擾阿比丁的觀點是,也有白人用戶認為,亞洲人用美圖軟體是企圖變得更白。但她認為,這種論述掩蓋了整個亞洲的多樣性。

“講英語的白人世界不可能是永遠的中心,東亞人也不只是追求高加索人的白皙皮膚。”阿比丁分析道。從歷史上看,在以戶外農耕為準則的社會,擁有嫩白肌膚被看作是貴族的標籤,因為上層階級的人們不用在烈日下辛勤勞作。

而在現代都市,古銅色皮膚反而被認為是休閒且高級的標誌,因為這個群體有時間和金錢享受戶外活動,閒散地在沙灘上打發時間。這是個過度簡化的例子,但阿比丁的重點是,“皮膚顏色不總是與種族嫉妒聯繫在一起”。

美顏之後的特朗普和希拉蕊。

其實自戀也有好處

自古以來,“認知自我”就是道難題,無論是在鏡子中、自畫像中,還是在自拍照中。在鏡子前,人們只能自戀地欣賞,而在自畫像和自拍照中,人們卻可以自戀地美化。

但不管是佛洛德給出的“自戀”定義,還是法國思想家拉康“自我認證和自我確立”的“鏡像階段”,自戀並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情,正如英國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所說,“現代病這麼多,別再對自戀症窮追不捨了,畢竟自戀也有好處”。

1839年攝影被發明後,人們好奇地走到鏡頭前,自拍也常因呈現出自戀傾向而飽受偏見。很多人認為,自拍根本稱不上合格的藝術創作,直到美國攝影師南·戈爾丁發佈了那張標誌性自拍《被毆打後一個月的南·戈爾丁》。照片裡的戈爾丁臉部腫脹,眼睛充血,淤青明顯,強勢展現了遭受男友折磨的不幸,自拍照裡的她卻也塗好了口紅,神情冷峻且倔強。

自拍是當代人面對自我的方式。

現代意義的自拍大多不需要背負沉重的主題,它們更多的是人們自娛自樂的發明。手機前置攝像頭和自拍杆的誕生拓寬了自拍的施展空間,Instagram等圖片編輯和社交軟體的遍地開花更是滿足了人們的分享精神——此時的自拍和P圖,都是為了之後上傳去收割萬千讚美。

享受個中樂趣的,有躲在曲棍球隊員自拍鏡頭後微笑的英國女王,有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自拍合影的一眾好萊塢巨星,有出的書整整352頁全是自拍照的名媛金·卡戴珊,甚至有印尼國家公園裡學攝影師人模人樣地拿起相機自拍的黑冠獼猴。

還有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小鎮的一個男孩,他在街頭發現了坐在長凳上聊天的沃倫·巴菲特和保羅·麥卡特尼,於是站在他們前面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獲得了一張堪稱史上最貴的自拍照片。想和大咖合照?直接把他們裝進你的自拍背景裡就好了。

男孩與巴菲特的自拍。

推特網友 用《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範本為女兒P圖,經過四次修圖後,女兒被P沒了。

還有人聲稱,來自中國的美圖軟體是“黃色篩檢程式”,存在種族偏見。一些白人和黑人用戶將自己的照片美化後,都得到了黃種人的膚色效果。網友發佈了黑人饒舌歌手坎耶·維斯特美化後的照片,除了五官更加精緻,“侃爺”的膚色也變淡了不少,因此寫道:“美圖是漂亮的種族主義者。”

不少用戶也表達了對變美之外的擔憂。記者指出,這種自拍軟體可能跟蹤你的手機資料:“它需要允許的許可權名單未免也太長了:全網接入、USB存儲、通訊錄、短信和IMEI號碼等。美圖已經實現了它的15分鐘成名時間的軟體。它讓你好看,但卻不像你了。”

左至右:桑德斯,奧巴馬,庫克。

P圖冒充純天然的自拍,是否可恥?

儘管媒體在大肆報導,但中國美圖軟體在白人世界的走紅還沒有得到合理解釋。研究過文化他者化的人類學者克裡斯特爾·阿比丁博士指出,美圖是一種亞洲風情的文化擴散。

她提到,自2016年9月日本神曲“PPAP”病毒式流行過後,美圖成為又一個成功出口西方世界的產品,在英語世界裡激起大量興趣。它被吹捧為“奇妙怪誕的世界”和“不可思議的魅力自拍軟體”,置身於新奇事物和異國情調的報導語境。因此,這場流行被視為互聯網上的跨文化交流。

相比於老外,國人的自拍水準在美顏軟體的説明下遙遙領先。

美圖以中國女性的審美為標準,對照片進行“增強”和“修正”。儘管這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產品,代表中國文化現象,但阿比丁認為,這些手繪功能更多地被看作是日本文化語言——因為它所產生的卡哇伊動漫效果。

“歐美女性製造視覺上的可愛時,往往會從中日韓的文化裡尋找線索。”她說。

但自拍修圖似乎又觸犯了東亞人內隱的文化規範。有眼光地選擇自拍照並P圖,是否是一件值得羞愧或被鄙視的行為?使用數碼把戲將P好的照片冒充純天然的自拍,又是否可恥?

理性技術上,處理圖片的手段包括對曝光度、飽和度、顏色和尺寸的編輯。實際上,人們的調整小到眉毛,大到身高,這些修改將完善一個人的整體形象。殘酷地說,人無完人,如果照片裡的他們看起來很完美,那很可能是P過了。

推特用戶將自拍照美顏後,認為自己超可愛。

而在P圖界,作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特徵,白皙皮膚似乎成為不少亞洲女性在美顏時的第一要務。一種經常冒出來困擾阿比丁的觀點是,也有白人用戶認為,亞洲人用美圖軟體是企圖變得更白。但她認為,這種論述掩蓋了整個亞洲的多樣性。

“講英語的白人世界不可能是永遠的中心,東亞人也不只是追求高加索人的白皙皮膚。”阿比丁分析道。從歷史上看,在以戶外農耕為準則的社會,擁有嫩白肌膚被看作是貴族的標籤,因為上層階級的人們不用在烈日下辛勤勞作。

而在現代都市,古銅色皮膚反而被認為是休閒且高級的標誌,因為這個群體有時間和金錢享受戶外活動,閒散地在沙灘上打發時間。這是個過度簡化的例子,但阿比丁的重點是,“皮膚顏色不總是與種族嫉妒聯繫在一起”。

美顏之後的特朗普和希拉蕊。

其實自戀也有好處

自古以來,“認知自我”就是道難題,無論是在鏡子中、自畫像中,還是在自拍照中。在鏡子前,人們只能自戀地欣賞,而在自畫像和自拍照中,人們卻可以自戀地美化。

但不管是佛洛德給出的“自戀”定義,還是法國思想家拉康“自我認證和自我確立”的“鏡像階段”,自戀並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情,正如英國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所說,“現代病這麼多,別再對自戀症窮追不捨了,畢竟自戀也有好處”。

1839年攝影被發明後,人們好奇地走到鏡頭前,自拍也常因呈現出自戀傾向而飽受偏見。很多人認為,自拍根本稱不上合格的藝術創作,直到美國攝影師南·戈爾丁發佈了那張標誌性自拍《被毆打後一個月的南·戈爾丁》。照片裡的戈爾丁臉部腫脹,眼睛充血,淤青明顯,強勢展現了遭受男友折磨的不幸,自拍照裡的她卻也塗好了口紅,神情冷峻且倔強。

自拍是當代人面對自我的方式。

現代意義的自拍大多不需要背負沉重的主題,它們更多的是人們自娛自樂的發明。手機前置攝像頭和自拍杆的誕生拓寬了自拍的施展空間,Instagram等圖片編輯和社交軟體的遍地開花更是滿足了人們的分享精神——此時的自拍和P圖,都是為了之後上傳去收割萬千讚美。

享受個中樂趣的,有躲在曲棍球隊員自拍鏡頭後微笑的英國女王,有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自拍合影的一眾好萊塢巨星,有出的書整整352頁全是自拍照的名媛金·卡戴珊,甚至有印尼國家公園裡學攝影師人模人樣地拿起相機自拍的黑冠獼猴。

還有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小鎮的一個男孩,他在街頭發現了坐在長凳上聊天的沃倫·巴菲特和保羅·麥卡特尼,於是站在他們前面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獲得了一張堪稱史上最貴的自拍照片。想和大咖合照?直接把他們裝進你的自拍背景裡就好了。

男孩與巴菲特的自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