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鋦瓷,殘缺成就美

鋦瓷工藝品

七月中旬, 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一個小工作室, 8個年輕人聚在這裡, 只為參加鋦瓷藝術分享會。 臺上, 分享者正在示範修復瓷器的手藝——只見她從銅片中裁剪出一條條鋦釘, 用錘子和鉗子製成書釘狀, 然後在瓷器裂痕兩側鑽孔, 再將鋦釘微微向內傾斜打進鑽孔, 最後打磨鋦釘, 直至瓷器表面恢復光滑且可以重新使用……修復過程讓在場的年輕人驚呼不已。

分享者是有13年手工藝從業經驗的香港玻璃藝術家陸珊。 她在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設工作室, 並且開辦各種手工班。

對於瓷器修復, 陸珊直言自己還未完全出師, 舉辦分享會只是想與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學習鋦瓷的經歷和作品, 並讓更多年輕人認識這門技藝。

201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 陸珊在媒體上讀到關於瓷器修復的文章, 被這門傳統技藝的精工細緻深深地吸引, 於是她決心北上, 到內地尋訪被稱為“王老邪”的中國鋦瓷第一人——王振海拜師學藝。 陸珊的師父王振海是民間藝人“王神手”之孫, 家族傳承第五代傳人。 相傳, 王振海的爺爺曾是慈禧太后的宮外御用工匠。 由於王氏鋦瓷屬隔代相傳, 王振海自小跟隨爺爺學習鋦瓷。 只是這門從不外傳的家族技藝, 為何會傳授給陸珊呢?時間來到2007年, 王振海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而此前與他一起申請的兩位老鋦瓷匠已經過世。 王振海恐工藝失傳, 不顧家族反對, 毅然決定公開授徒。 陸珊這才有了學習的機會。

陸珊說:“現代器物修復可以分為觀賞性和實用性兩種, 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屬於前者, 因為瓷器不會再使用, 修復的目的是為了還原本身的樣貌;中國傳統的鋦瓷工藝則是後者, 要恢復瓷器的功能, 讓人可以重新使用它。 ”

鋦補修復瓷器與中國瓷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起源已無法考證, 最早見於宋代張擇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中一處鋦匠做活的一幕。 “沒有金鋼鑽, 別攬瓷器活。 ”這句俗話就來自鋦瓷, 因為鋦瓷的重要工具就是金剛鑽。 當然, 鋦瓷不僅僅是為了修復瓷器,

其本身就是一種裝飾。 明清時代, 一些人故意將品相完好的紫砂壺裝上豆子, 再倒入水撐裂, 然後鋦出特定的圖案, 以此把玩。 由於現代制瓷業的發展, 民間普通的鋦活手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但鋦瓷工藝流傳了下來, 並加入符合現代審美的新元素, 使得瓷器更具個性化的靈動之美。

鋦瓷可以修復紫砂、玻璃、寶石、甚至是薄得透光的白瓷茶杯, 過程繁複, 也需要很多心血。 其精彩之處在於:工匠不用一滴膠水, 只用一顆顆書釘似的鋦釘沿裂縫“縫住”, 或是用梅花形的鋦釘修補破洞, 細看碗內, 只是隱約見到裂紋, 卻不見駁口。 “每一個步驟都考驗人的耐性。 比如前期拼貼破碎器具, 需要拼到用手指甲刮也感覺不到裂痕的程度。

這個拼貼過程往往需要一天時間。 ”陸珊介紹說, 有時候需要用指甲銼為每顆鋦釘拋光, 再以多種不同密度的砂紙反復打磨, 直至鋦釘融入杯身、手感光滑舒服為止。 此外, 如果鑽孔較大, 還需要以瓷粉或石灰粉混合蛋白, 製成天然的黏液填補鑽孔。 這一步驟要3個月才能幹透, 少一點耐性都不行。

要將原來的器物變成一件工藝作品, 除了考驗人的耐性, 鋦瓷也在表達每個工匠的修復理念和對美的追求。 陸珊希望自己可以在西式器具上突顯中國手藝, 通過中西合壁的方式創作出一種具有香港地區特色的鋦瓷鑲嵌, 讓更多中外人士瞭解這門傳統技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