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惠州土壤污染防治:年底前設土壤環境品質監測點

我市將未污染和輕微污染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 實行嚴格保護。 《東江時報》記者江勇龍 通訊員勞韓 攝

昨日,

東時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 《惠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工作方案》(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 我市將建立土壤環境監管體系、建設用地分用途風險管控制度等。

農用地:

未污染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

《方案》指出, 我市將以耕地為重點, 兼顧園地、林地和草地, 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品質詳細調查, 並協同開展食用農產品品質調查。 明年底前, 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佈及其對農產品品質的影響, 構建農用地土壤環境品質基礎資料庫。 建立農用地土壤環境品質狀況定期調查制度, 每10年開展一次。

根據《方案》, 我市將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 保障農產品品質安全, 將未污染和輕微污染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

實行嚴格保護, 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品質不下降, 除法律規定的重點建設專案選址確實無法避讓外, 其他任何建設不得佔用。

《方案》要求, 我市將大力推行秸稈還田、增施無環境風險的有機肥、少耕免耕、糧菜輪作、農膜減量與回收利用等措施, 保障土壤環境品質不下降。 同時, 加強對農民、農民合作社的技術指導和培訓, 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合理使用化肥農藥, 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 減少化肥使用量。

據悉, 今年起, 我市將在惠陽區、惠城區等地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試點。

監測機制:

建立完善土壤環境資訊大資料

我市將結合惠州實際, 進一步完善優化全市土壤監測網路建設, 開展土壤環境品質監測。

根據《方案》, 今年底前, 基本完成土壤環境品質監測點位和風險監控點位的設置;明年底前, 按要求完成土壤環境監測網路建設並投入運行;2020年底前, 實現土壤環境監測點位市域內全覆蓋。

今年底前, 我市將建立環保、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等部門間的資訊溝通機制, 實行聯動監管, 加強土地環評、供地、規劃、建設等環節的審查把關等。 同時, 利用國土資源、環保、農業等部門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資料, 建立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 並建立完善土壤環境資訊共用機制, 發揮土壤環境大資料在污染防治、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此外, 《方案》還指出, 我市將實施重點監管企業名錄製度, 加強對重點行業企業土壤環境監管,

自明年起, 根據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情況以及土壤環境品質狀況, 定期公佈全市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 環保部門要定期對重點監管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土壤進行監測。

防治技術:

引進和培養土壤監測專業人才

《方案》指出, 我市將加強土壤監測人才隊伍建設, 強化對土壤監測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制定土壤環境監測技術培訓計畫, 每年至少開展1次土壤環境監測培訓。

同時, 我市將借助相關國家、省、市環保、科技專項(基金)等, 依託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研資源, 推進土壤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廣泛開展國內外合作研究與技術交流,

引進消化土壤污染風險識別、土壤污染物快速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協同處置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加快治理修復實用材料和裝備國產化步伐。

相關連結

各縣區土壤防治重點

1.惠城區、惠陽區、仲愷高新區等要加強重點行業企業關閉搬遷地塊土壤調查評估與治理修復環境管理, 結合現有工作基礎, 2017年底前各開展1項污染地塊治理修復工程。

2.惠東縣、博羅縣以蔬菜種植基地為重點, 積極推進耕地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與評價, 確保農產品安全。

3.惠東縣、博羅縣等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社區)為重點, 探索開展養殖場標準化改造和建設、種養業有機結合迴圈發展試點。

4.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減少農藥、化肥、農用薄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量。江勇龍 整理

東江時報 記者江勇龍 通訊員惠環宣

減少農藥、化肥、農用薄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量。江勇龍 整理

東江時報 記者江勇龍 通訊員惠環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