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阿波羅登月結果:月壤覆蓋整個月面,月壤形成之謎目前已被解開!

月壤是指月球土壤, 是根據阿波羅採集的月球樣品的分類處理進行定義的。 科學家在對採集的月球樣品進行分類時, 先按細微性大小進行分級篩選, 分成>1 cm、1 cm~4 mm、4mm~2 mm、2 mm~1 mm和<1 mm幾個部分。 顆粒直徑≥1 cm的部分在研究工作中被當作岩石樣品來進行研究, 稱為月岩;顆粒直徑<1 cm的部分當作土壤樣品對待, 按習慣也稱為月壤。 其中顆粒直徑<1 mm的部分是整個月壤樣品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大部分月壤樣品中占總重量的90%以上。

目前已經知道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 其厚度在2至10米之間, 稱之為月壤。

科學家認為, 月球外層的岩石受隕石撞擊破碎後, 因晝夜溫差變化懸殊而發生脹縮差異, 導致岩石崩碎, 由此而成月壤.這種解釋是對的嗎?真如科學家所說, 必須有像落雨般的、遍及整個月海的隕石撞擊, 才有可能形成遍及整個月海的、厚度達2米以上的月壤。 如此多的隕石撞擊, 必定在整個月海表面餘留下密密麻麻的隕石坑。 由於月球上既沒有風、也沒有雨, 所以這些隕石坑是不會消失的。 但從宇航員和環繞月球衛星拍攝的照片上來看, 月海表面的隕石坑並不是很多。 這表明月壤不是由隕石撞擊產生的。 既然月壤不是由隕石撞擊產生的, 那麼, 它是如何形成的?

40億年前, 月球不是地球的衛星。 39億年前, 月球突然降臨地球, 以每秒50至6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 導致地殼大爆炸。 地球上的水就是在這次爆炸中產生的。 月海也是在這次爆炸中形成的。 詳情請看“地球水的起源”,網址為: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52876

月球撞擊地球, 月殼必定被撞碎, 被撞碎的面積如月海般大小。 月球脫離地球表面之後, 以超過每秒7.9公里的速度向外逃逸。

由於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大6倍左右, 在它的作用下, 月球上鬆散的、流動性的物質就會被地球的引力吸走。 首先被吸走的是被撞碎的月殼, 接著是流動性的月幔熔岩。 月球向上逃逸, 月幔熔岩通過被撞碎的、如月海般大小的巨大缺口急速地流向地球, 這種情況就像上升的火箭。 火箭向後飛出的是氣體, 而月球向後飛出的是熔岩。 火紅色的、如月海般面積大小的熔岩從地球開始一直延伸至快速飛升的月球, 這種場面必定非常壯觀。

當月球逃離到距離地球193公里的高度時(稱此處為A點), 在A點處地球的引力剛好等於月球的引力, A點處的物質暫時處於失重狀態。 月球越過A點之後, 月球表面的物質主要受月球引力的控制,

地球再也無法吸走月球表面的物質。 但在流動慣性的作用下, 離開A點沒多遠的月幔熔岩仍然會向A點方向運動。 月球繼續向上飛升, 流出月球的熔岩越來越少, 最終停止下來。 這時, 在A點和月球之間已經充滿了大量的熔岩。 在這段距離範圍內, 月球的引力起主導作用, 漂浮在空中的大部分熔岩受月球引力的影響, 向月球方向運動。 此時, 月球相對地球的運動速度非常快, 但漂浮在空中的熔岩相對地球的運動速度卻接近零。 結果不難想像, 月球吸引著大量的、漂浮在空中的熔岩快速遠離地球, 這種情況有點象拖著長長尾巴的彗星。 由於太空中的溫度低於攝氏零下150度, 漂浮在空中的熔岩便快速冷卻。
因為這些熔岩幾乎處於失重狀態, 所以在冷卻過程中它們是無法凝聚在一起的, 變成了大小不一的塵埃。 當月球變成地球衛星之後, 漂浮在空中的大片塵埃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 緩慢回落至月球表面, 形成月壤。 至此, 迷惑了科學家40多年的月壤形成之謎已經被解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