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村改革需要工匠式人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調優產品結構, 突出一個“優”字;需要調好生產方式, 突出一個“綠”字;需要調順產業體系, 突出一個“新”字。 上述目標的實現, 需要打破傳統的生產經營理念, 對人才的數量、品質要求都很高。

農村人才還有很大缺口

第一, 從傳統數量型農業到新型品質型農業, 需要新的綠色生產方式和新的生產經營型人才。 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這是對舊的生產模式進行變革, 而這些變革的完成需要新的思維, 需要新的人才隊伍、新的技術變革以及新型經營主體, 這類“新農人”在當下還有比較大的缺口。

第二, “三區”“兩園”、三位一體等新業態新發展模式, 可以大大提升中國農業的優質水準, 但這些模式對人才的需求也很高, 單純依靠目前已平均年齡57歲的傳統農民, 顯然很難完成重任。

第三, 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 發展鄉村休閒農業與養老產業, 這些功能的挖掘也需要新型專業人才。 這迫切需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住宅設計等相關專業和課程, 培養一批鄉村工匠式人才。

農民工是最大潛力股

如何營造良好的氛圍, 吸引各類人才下鄉, 成為“新農人”。 “新農人”包括投資農業的企業家、返鄉務農的農民工、基層創業的大學生、農村內部的帶頭人等。

2.8億農民工是“新農人”的最大潛力股——在各類人才中,

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才尤其重要。 返鄉創業一直是我國農村發展的一個法寶, 當下不少已經富起來的村莊, 大部分的帶頭人都是走出去見過世面的回鄉創業者。 回鄉創業的農民與傳統的農民相比, 一個最大的優勢是既瞭解外邊的世界如何精彩, 也知道外面世界的不少無奈。 這些人與大學生村官相比, 不是“飛鴿牌”而是“永久牌”。 充分利用好兩億多外出打工的農民, 是未來我國農村發展面臨的最主要課題之一。

要促進農民工回鄉創業, 既需要在教育培訓方面下功夫, 更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和國家層面的各政策部門通力合作, 從資金支持、政策保障、財政優惠、公共服務、投資環境等各方面, 為回鄉創業者建立起全面的保障體系。

培養“新農人”應從娃娃抓起

針對16歲以下的農村青少年, 應該引入“雙元制”教育理念, 增設勞動技能課程, 適當安排適應當地需要的勞動技能和技術教育。 培育學生的職業興趣, 使得技能課程教育能夠更好地貼近農村生產與經濟發展的需要, 並使學生在結束義務教育後, 能夠有充分準備選擇未來的職業生涯, 為將來進一步的職業培訓打下基礎。

此外, 應在課程設置上, 適當增加鄉土教材尤其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自編鄉土教材, 使得學生加深對農村、對家鄉的熱愛和瞭解與認同感。 同時在教育目標定位上, 培養一批立志農村經濟發展的人才。 (摘自《新城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