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天氣特別熱找個地方涼快 盛夏時節遊五台

今年北京的天氣特別地炎熱, 讓人忍不住要找個地方涼快涼快, 就是過去說"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可是哪兒涼快昵?過去有一首好聽的歌, 是郭蘭英在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裡唱的, 第一句就是"人說山西好風光"。 估計風光好的地方應該涼快, 我們攝影小組的幾個找涼快死硬分子就合夥去山西涼快涼快。 山西其實是一個挺大的地方, 正經有十五萬平方公里呐!去向何邊昵?在家吃過午飯之後, 我們開車出京, 走河北進了山西, 就乾脆跟著前面的大多數車走, 走著走著就發現他們是要去五臺山。

看來他們都是要去山裡拜佛呀, 求菩薩給來個涼快天兒, 要不就是菩薩跟前兒涼快。 得, 我們也跟著去看看吧。

這五臺山現在設立了景區管理處, 在進山的交通要道紮營設寨, 我們要想過那個營寨進山, 每人都先要交一份投名狀, 沒多少, 一人一百四十五元;然後拿到一張投名狀票卡。 憑著這份投名狀, 我們可以在景區裡面滯留任意天。 一定時間以內還可以出來再進去, 你出來的時候在營寨那裡登記一下, 24小時之內還可以重新進入景區, 不需要再辦投名狀。 所以我管它叫投名狀而不是門票, 門票哪裡有這麼長的有效期?過了營寨再向前逶迤二十公里就到了五臺山的中心懷台鎮。 我們在發現前面的車都是去五臺山的時候,

就在攜程網上訂下了酒店房間, 可是到了那家酒店卻被拒之門外, 原來這裡的酒店沒有守約的傳統, 都是只吃窩邊草, 只要門口有草吃, 他就不吃網上的草。 沒辦法, 我們只好當了他家的門外漢。 好在懷台鎮街上每一個角落都有農家院的接待人員, 他們每天努力把我們這些門外漢都給接待到農家院裡去。 我們就被接入這麼一家農家院:

這裡的農家院基本都是一個價格, 週末一百五;平時一百二, 倒是不貴。 安頓下來之後, 也差不多該吃晚飯了, 這裡的特產是五臺山五個臺上長的蘑菇, 叫做苔蘑, 煎炒烹炸都行, 除了炒自己, 也可以搭配雞鴨魚肉或者豬馬牛羊。 我們要了一盤子苔蘑炒自己, 拿來拌在刀削麵裡, 這是最經典的山西農家飯:炒個菜煮鍋面。 吃了一口之後, 我覺得和威虎山五個山頭上長的松蘑味道無限趨近。 我們一邊吃飯, 一邊就看見住在進門第一間房的一位尼姑, 她也是自己擀麵條, 然後炒了一盤子菜, 吃得不亦樂乎。 原來這是遠方來拜名山大佛的游方僧人,

她可能沒訂上庵裡的客房, 就住到了施主這裡。

一邊吃飯, 一邊看看周邊的情況。 我們住的地方前面有很多帶有大屋頂的現代建築

這一片樓宇是稅務局的內部招待所, 不對外營業。 我們剛才看見有旅遊大巴停在它的門口,

不知道拉來的是不是稅務幹部和家屬。 遠處可以看見紅色的寺廟, 明天我們要去看看究竟。

轉過頭來就可以看見大青山, 還有山窩裡的寶塔。 房東說那座塔是五臺山佛學院, 不對外開放, 但是如果有人引薦, 可以進去請裡面的大師講解一下你的過去和未來。

說著說著,天光漸西:

我就詢問店家這山中晚間可有燈火闌珊處?店家答曰僅此塔有彩燈,其餘皆黑,寺廟也都山門緊閉。日落之後,那寶塔果然有彩燈大放:

天既黑,不可出。便回房間秉燭夜讀五臺山的過去。

山西說的是在太行山的西面,這五臺山就屬於太行山的一脈。站在五臺山的每一座山頭,"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還是太行,沒有呂梁。

這五臺山有五座主要的山峰,山峰的頂上是平臺,所以叫做五台,和河南的平頂山意思差不多。這五個台叫做東台望海峰,望的應該是雲海;西台掛月峰,月亮可能是從它後面出來;南台錦繡峰,在南台頂上看秋景應該很好;北台葉鬥峰,那裡的樹葉一定很多;中台翠岩峰,石頭上長滿了青苔。其中北台最高,山頂海拔3061米,終年積雪。其餘的也都是海拔二千五百米以上。五座山峰連起來有250公里,五座山的中間山窩裡是懷台鎮,海拔九百米。因為海拔高,這裡非常涼快。我們來的時候,北京氣溫三十五度,到這裡的時候,懷台鎮氣溫只有二十六度,如入仙境,真不愧為清涼山也。

你別說,最早的時候,五臺山還就是被稱為仙地,因為它是道教修煉的場所。那時候叫做紫府山,也叫五峰山道場。很多大小老道在這裡煉丹賣丹,街上買丹吃丹的凡人摩肩接踵,路邊溝裡吃完丹躺在那裡等著升天的半仙層層疊疊。秦漢時期的《仙經》就對此頗有記載,全本《仙經》早已失傳,只是在黃老道的遺物裡發現有殘本,裡面就有"五臺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我估摸著,那紫氣一定是老道煉丹燒炭冒出來的。真乃"群仙畢至,老少鹹集"。據傳說,西元前七百多年就有伏藏法王生根活佛在五臺山耳傳象雄佛法,這似乎是佛祖涅槃之前的事情,所以這個法在有歷史紀錄之前就失傳了。還有傳說文殊菩薩最早來中國的時候是寄宿在玄貞觀的石盆洞裡,這個也沒有史料記載。真正有記錄的是東漢時期漢明帝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來自印度的二位高僧在洛陽建造了白馬寺,之後又來到五臺山修建了文殊院叫做大孚靈鷲寺。還是靠當時的漢明帝幫了好大的忙,否則那些老道還不把他們倆填到煉丹爐裡?他們倆建了寺廟就開始編故事填補歷史空白,說文殊菩薩在這裡演教,還說山裡的阿育王塔有佛祖舍利等等。總之,文殊菩薩傳道的傳說慢慢都填寫圓滿了,這裡就成了文殊菩薩的道場。到了隋文帝的時候,五座山峰上都修了一座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東台望海寺裡是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裡是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裡是獅子吼文殊;北台靈應寺裡是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裡是孺童文殊。五臺山逐漸就變成了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另外三個是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此後,來五台拜佛的人就絡繹不絕,叫做朝台,虔誠的佛教徒應該把五座山峰上的菩薩都拜到。朝台的路非常辛苦,經常有人倒在路上就再沒有起來。現在時興戶外運動,有些驢友專門到五臺山走遍五座山峰,叫做走台。我們有同事二個半天走完了五座山峰,應該也算一段英雄壯舉吧?特別是北臺上的常年積雪,據我們店家說,今年北臺上的積雪不多,但是有冰。

五臺山最興旺和最悲慘的時候都是在唐代,唐武宗李適時期,也就是西元八百年左右,山上僧人已經差不多上萬。到了唐文宗李炎的時候,他在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詔拆毀寺宇僧尼還俗。全國包括五臺山拆了四萬多座寺,收回土地好幾千萬傾,這個叫做"會昌滅佛"。北京雲居寺和尚刻石經就是擔心這樣的滅佛事件發生。到了唐宣宗李忱,也就是西元846年以後,即又興佛,官府標配五臺山僧尼編制五千,其實加上私度和差旅僧人絕對超過一萬。既然是名山,五臺山就會有故事。宋代楊家將故事裡面說楊五郎兵敗金沙灘後到五臺山出家,那座寺叫做太平興國寺,後來俗稱五郎廟。民國的時候已經破敗不堪,七十年代拆毀要給林彪修避暑療養所,現在已經滅跡,只有路口的一個牌子上寫著"五郎廟"。《水滸傳》裡也有一段故事,說的是提轄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為逃人命官司被趙員外送去五臺山的文殊院出家。這五臺山史上並無文殊院,大約是施耐庵以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的原理杜撰的"文殊院"。後人在菩薩頂山門外立了一塊碑,說魯智深醉打山門就是發生在這裡,我看這就是旅遊局的故事二次方,了無新意。我還在開封大相國寺看見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銅像,但是沒有看見魯智深把那幫潑皮扔進去的化糞池。

來五臺山的人分成二類,一類是香客,燒香拜佛,虔誠的不得了。他們裡面有來許願求菩薩辦事的,也有來還原的;還有就是單純來禮佛的,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另外一類就是我們這樣的,參觀遊覽為主,包括走台的驢友。我們住的農家院裡有一批香客,第二天早上四點多天還沒亮就起來喝粥,不知道吃沒吃餅子,反正我在屋裡能聽見他們稀裡呼隆喝粥的動靜。不到五點就都走了,農家院老闆說他們要去趕燒大廟裡的第一批香。我們沒有他們勤奮,天亮之後才起床,刷牙洗臉吃雞子兒,然後出發去看人拜佛。

懷台鎮上最大的一片寺廟是以菩薩頂和塔院寺為中心的建築群,汽車可以開到菩薩頂上面的停車場,非常方便。我們既然不是專門來拜佛,就是從後門進去向前參觀也無妨。這一片寺廟是藏漢結合的,建築多為漢式,僧人多為藏式。

看看,漢式影壁,磚雕非常精緻:

琉璃牆,雙龍戲珠圖案:

五層香爐,漢人捐贈:

粥鍋,藏漢兩用,人神共食:

二個喇嘛上高臺:

在皇宮裡常見黑底金字的牌匾,這個卻是金底黑字,頗顯奢華,其實應該說浮華更貼切。一定是叉叉集團董事局主席捐贈了還願的。

門扇上的金龍木雕,龍頭不是側面的,而是正面的:

這個門扇上的金龍彩繪也是龍頭正面:

還有這個:

這裡的寺通常都是文殊殿在前,北魏風格的屋頂:

大雄寶殿在後:

大殿兩邊過道外面是僧房:

明清風格的屋頂:

少不了各種各樣的藏式轉經筒:

幾位官人在認真聆聽導遊的講解,可能是懷台鎮街道辦事處新入職的公務員在考察轄地設施:

見一女遊客獨行于烈日下,有一僧人繞過藏式香爐給女遊客送去一把紅色的陽傘:

菩薩頂山門兩邊沒有獅子,而是塔,靠內的是古建藏塔;靠外的是新建的仿阿育王塔:

山門下是康熙題寫的靈峰勝境牌樓:

靈鷲峰頂的這個菩薩頂是五臺山最高級的寺,清朝的時候改為喇嘛教寺,住有藏、漢、蒙、滿各族喇嘛。過去的達-賴和班禪都曾在這裡講道。

牌樓之下有一百零八級臺階,拜佛的香客應該從下往上登上這些臺階,象徵克服人世間一百零八種煩惱。具體是哪一百零八種煩惱?我也不知道,但是肯定有一個是爬完臺階累得不行的煩惱。

因為有這高臺階,菩薩頂的影壁就只能修在臺階下麵了。我站在影壁下面往上看靈峰勝境牌樓,突然發現有老頭老太太排隊舉著雙手閉眼往前走:

原來他們是要閉眼走過去力求摸到影壁上"佛"字的腳,這就是所謂的"平日不念佛,臨時抱佛腳"。要是在這裡再摸不到佛腳,那就會倒楣透頂,怎麼求菩薩都沒用了。

順著大路往下走,上面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遠處是連綿起伏的青山,兩邊是寺廟的紅牆,這景色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想想在北京悶熱的苦海中掙扎的芸芸眾生,往哪邊回頭都看不到岸;我們在五臺山乘此涼爽,真疑似有菩薩保佑啊!

山坡上有紅衣僧人在打豬草?這不科學呀!

下了山崗就是連成一片的寺廟,每座寺廟都有自己的特點。你看這個柱子和橫簷下的雀替,金色的鳳凰和蓮花,這種形制和尺寸的雀替在內地古建上十分罕見:

除了佛像是金身,有的大殿裡的十八羅漢也是金身:

這座藏經樓前面的兩座石像不是獅子,而是大象:

這個寺院欠整修了,連牌匾都掉地了:

很多佛殿門前簷廊下都有大理石板,信徒們可以在此匍匐拜佛,也可以在上面打坐念佛:

這一片寺廟群裡最著名的就是塔院寺裡的大白塔了:

最早的白塔建於何時已經無解,根據傳說在東漢時期就有了;按照北魏時期的文獻記載,那個時候這裡就有了白塔。一直到元大德六年之前,也就是西元1306年之前,這裡都一直有一座白塔。元大德六年,有一位尼泊爾建築師哥白尼,不對,是阿尼哥,在這裡建起了大白塔,把原來的小塔給裝在了裡面。這個阿尼哥就是北京白塔寺白塔的建築師。但是,這座白塔的建築形式不同于北京白塔寺的白塔,而是更像北海公園的白塔。它的塔基是一座正方形的台座,像北海公園白塔一樣,中間是佛殿。佛殿外面有一圈轉經筒,也叫轉法輪,信徒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一邊推動法輪;一邊口念佛號。

轉經筒上邊的牆上是精美的唐卡繪畫,非常漂亮。看看塔基的外牆:

大白塔的塔座是一個巨大的須彌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嵌套而成。這個須彌座和印度佛塔的有所不同,印度佛塔的須彌座通常是規則的多邊形,這個尼泊爾佛塔是不規則的。須彌座之上是一個倒扣的寶盆,上面有一圈浮雕佛像;之上就是覆缽式塔身了。塔身之上的塔刹是一座全規模的上層建築,首先是一座和塔座同形制的須彌座刹座,然後是最高規格的十三天相輪。相輪之上的華蓋非常華麗,金光閃閃,還有藏藍色的垂簷,垂簷上掛著無數的風鈴。你要是注意看,塔刹須彌座和相輪最下麵也有風鈴。覆缽塔身上似乎也有風鈴,不過風鈴已經掉了,只剩下掛鉤了。在塔院裡地面上看不見刹頂,在遠處或者高處可以看見寶瓶刹頂。

據說這座白塔最早是供奉阿育王送的佛祖舍利的。這個舍利塔通常有兩個地方存放佛舍利:一個是在塔刹頂上的寶瓶裡有一個寶函;或者是在地宮裡有一座阿育王塔。這座白塔沒見有地宮,就是有也是屬於還沒發掘的,上面的寶瓶經過多次重修,沒說發現佛舍利。當初阿育王贈送中國的佛舍利一共有十三顆,存放在十三座佛塔裡,五臺山大白塔應該是其中一座。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共有三顆。

看完大白塔,我們轉到前面大殿門前:

這座佛殿叫做"大慈延壽寶殿",不知道是年久失修還是成心做舊,反正大殿的外面油漆都脫落了,露出了下面的膩子顏色。但是門前有一座非常獨特的佛龕,最下面是一個漢白玉蓮花座,中間的一根柱子上又是一個蓮花託盤。上面的佛龕是一座四角攢尖頂的亭子,四根大紅色的立柱非常搶眼。

但是為什麼門前沒有香客和遊人呢?原來這裡正在做一場法事,上半場是在前面的天王殿。寺裡的保安僧把閒雜人等都阻攔在外,天王殿的儀式結束後,所有的和尚還要到延壽殿接著進行下半場,這不,他們來了,戴斗笠的是保安僧:

塔院寺旁邊的小寺裡還有一座白塔,比大白塔小一號,但是形式基本相同,上面塔刹的刹頂是仰月寶珠,也有叫做日月同輝的:

拐過一個彎,進入了另一個寺,遇到了洶湧的人流:

原來這是大名鼎鼎的"五爺廟",這個五爺是東海龍王的五太子。因為五爺樂善好施,有求必應,所以來拜的人就非常多。

五臺山的五座峰上修了五座文殊菩薩寺,要想全都拜到就會非常辛苦,為了讓更多的人拜到菩薩,五臺山就在懷台鎮的黛螺頂上修了一座寺廟,裡面供奉和五座臺上相同的文殊菩薩像。這個黛螺頂也叫大螺頂,香火非常旺。香客和遊客可以坐纜車登上山頂,很多旅行社組織拜佛團來這裡拜佛,我們就遇上一個團在山頂牌樓下面合影:

五臺山的寺廟多數不收門票,這個黛螺頂是少數收費寺廟之一。先要去門口的售票和尚那裡辦妥門票,然後就可以排隊進入寺裡拜佛。

大家都走這個旁門進去,出來的走另一邊的旁門,因為中間的山門兼做天王殿的不開門:

天王殿門前有石刻的經幡柱,不常見:

前面的這座旃檀殿裡用旃檀木雕刻的佛祖像也很有名,因為身上有水波紋:

後面就是五方文殊殿了:

殿裡供奉著五座不同法號的文殊菩薩像,金碧輝煌:

我正在觀賞,就聽見旁邊一個年輕的媽媽在對兒子說"跪下拜佛",那孩子果然就拜了佛。然後又聽她說"起來,讓媽拜拜",那孩子就坐在蒲團旁邊地上看他媽媽拜佛。最後,娘兒倆出了大門,還聽見媽媽說"這回咱們倆都圓滿了":

黛螺頂大雄寶殿旁邊有一座觀音菩薩殿,裡面供奉著一座自在觀音像。自在觀音像一般都是在大雄寶殿釋迦穆尼佛像背後的萬佛山,而不是像這裡這樣坐在前面。這裡最特殊的是觀音坐像後面的那幅壁畫,它不是其它寺廟裡的藏畫唐卡風格,而是明清風格壁畫。這幅壁畫讓我想起了北京石景山法海寺裡的壁畫,它們風格非常接近,但是這幅沒有立粉堆金,說明這是民間畫師的作品。

看完這些殿,我們就坐在五方文殊殿后面的長椅上休息。面前是某集團公司敬獻的千佛塔:

原來他們在閱讀我們身後牆上的黑板報,這樣手書的黑板報已經不多見了:

走過來一個游方小喇嘛,來自四 川甘孜,專門來五臺山拜佛,正在圍著五方文殊殿轉:

我們順著羊腸小路下山,上方可以看見坐纜車的乘客:

在半山腰遇見一位馬夫,如果遊客願意,可以騎他的馬,他可以為你牽馬執鐙:

再回首,黛螺頂旁邊的小白塔赫然在望:

山坡上的小樹上綁著紅絲帶,一定是有人在這裡許了願:

除了香火旺盛的大寺,五臺山也有很多沒什麼香火的寺廟。你看這是金界寺的牌樓:

看上去這寺裡人煙稀少:

這座七佛寺的牌樓非常漂亮,因為沒有遊人而顯得幽靜清涼:

懷台鎮走到頭有一座碧山寺:

裡面只有一、二個遊人。我們正在四處觀望,只見一個僧人匆匆忙忙走來,在雷音殿前放下雙肩背,在門前開始拜佛:

這座寺的大雄寶殿和其它寺廟的差不多,但是有一點特殊的,它的後身有一個開放式抱廈,在夕陽下栩栩生輝:

這座寺廟最大的特點是大雄寶殿後面的戒壇。這就是中國北方三大戒壇之一的碧山寺戒壇,另外二個是北京戒台寺戒壇和河北正定隆興寺戒壇。北京戒台寺戒壇是最大的,也是全國最大的,全國最大的三座戒壇還有福建泉州開元寺和浙江杭州招慶寺戒壇。北方的這三座這次算是看全了。據門口的值班僧說,過去五臺山只有這一座戒壇,其它寺廟的和尚都要來這裡受戒。現在其它寺廟修了小型戒壇,來這裡受戒的就越來越少了。

戒壇大門開著,可是門前有柵欄擋著進不去,只能從柵欄縫裡看進去,裡面有二座佛像,一尊臥佛;一尊坐佛:

戒壇後面就是藏經樓了:

這座藏經樓也有特殊的地方,它有二層簷板,外面的是鏤空的。它房檐下沒有斗拱,卻在二個門柱上各做了一個裝飾斗拱,上面還有龍頭和祥雲。裝飾斗拱的下面有一個垂花柱,它的蓮花不是向下伸展,而是向上伸展,蓮花下面就有一個底托。這樣的裝飾斗拱極為罕見:

大門旁邊坐著一位值班僧,雖然已經到了飯點,他卻沒有吃齋,而是在念佛。我見藏經樓大門緊閉,就上前詢問那值班僧能否進去一覽?此僧操著廣東話告訴我要去前院知客房去找掌鑰僧,他那裡有全寺大門鑰匙,可以開門放你們進去,連戒壇都可以進。暗喜,移步知客房。那裡的夜班僧已經接崗,說是掌鑰僧剛剛下班回家,你們明天早晨來吧。我們只好依依不捨地退出寺院,回去吃苔蘑刀削麵,然後倒頭便睡。

爬東台賞日出是遊覽五臺山可選節目之一,我們的店小二說需要早晨四點出發,非如此拜不到東台的頭柱日出香。我們一想,平時又不燒香拜佛,即使此刻拜到了頭柱日出香,菩薩也未必就信任我們。算了,把這個機會讓給別人吧。我們睡到自然醒,粥畢,駕車向東台頂趕去。少頃,登頂也。觀近處山頂,似有敖包等物:

去一看,果然是一座簡易敖包,瑪尼杆;就是經幡柱;已經無蹤,經旗亂搭在堆石上,混雜著應該在最下麵的白色哈達:

向遠處使勁看,可以看見懷台鎮:

再回頭向日出的方向望去,日頭已走遠,雲海依舊在。想來當日的晨曦一定相當壯觀,誰要是拜到了第一柱香,一定會官運亨通、財源滾滾:

再轉過身向東台山頂看去,可以看見望海寺門前的牌樓,還有正在施工的寺院。山坡上鬱鬱蔥蔥長滿了足球場裡的草皮,楊柳都被魯智深給拔光了:

看著大好風光,飲著萬里長風,嗟歎一番之後,我們就下山了。

五臺山這裡雖然天氣預報說白天最高氣溫三十度,可是給人的感覺也就是二十六、七度的樣子,涼爽宜人,非京城可比。此地離北京也就是三百多公里,駕車四個小時而已,兩頓飯之間的時間足夠了。再遇酷暑,當仍來此避之,甚好。

說著說著,天光漸西:

我就詢問店家這山中晚間可有燈火闌珊處?店家答曰僅此塔有彩燈,其餘皆黑,寺廟也都山門緊閉。日落之後,那寶塔果然有彩燈大放:

天既黑,不可出。便回房間秉燭夜讀五臺山的過去。

山西說的是在太行山的西面,這五臺山就屬於太行山的一脈。站在五臺山的每一座山頭,"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還是太行,沒有呂梁。

這五臺山有五座主要的山峰,山峰的頂上是平臺,所以叫做五台,和河南的平頂山意思差不多。這五個台叫做東台望海峰,望的應該是雲海;西台掛月峰,月亮可能是從它後面出來;南台錦繡峰,在南台頂上看秋景應該很好;北台葉鬥峰,那裡的樹葉一定很多;中台翠岩峰,石頭上長滿了青苔。其中北台最高,山頂海拔3061米,終年積雪。其餘的也都是海拔二千五百米以上。五座山峰連起來有250公里,五座山的中間山窩裡是懷台鎮,海拔九百米。因為海拔高,這裡非常涼快。我們來的時候,北京氣溫三十五度,到這裡的時候,懷台鎮氣溫只有二十六度,如入仙境,真不愧為清涼山也。

你別說,最早的時候,五臺山還就是被稱為仙地,因為它是道教修煉的場所。那時候叫做紫府山,也叫五峰山道場。很多大小老道在這裡煉丹賣丹,街上買丹吃丹的凡人摩肩接踵,路邊溝裡吃完丹躺在那裡等著升天的半仙層層疊疊。秦漢時期的《仙經》就對此頗有記載,全本《仙經》早已失傳,只是在黃老道的遺物裡發現有殘本,裡面就有"五臺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我估摸著,那紫氣一定是老道煉丹燒炭冒出來的。真乃"群仙畢至,老少鹹集"。據傳說,西元前七百多年就有伏藏法王生根活佛在五臺山耳傳象雄佛法,這似乎是佛祖涅槃之前的事情,所以這個法在有歷史紀錄之前就失傳了。還有傳說文殊菩薩最早來中國的時候是寄宿在玄貞觀的石盆洞裡,這個也沒有史料記載。真正有記錄的是東漢時期漢明帝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來自印度的二位高僧在洛陽建造了白馬寺,之後又來到五臺山修建了文殊院叫做大孚靈鷲寺。還是靠當時的漢明帝幫了好大的忙,否則那些老道還不把他們倆填到煉丹爐裡?他們倆建了寺廟就開始編故事填補歷史空白,說文殊菩薩在這裡演教,還說山裡的阿育王塔有佛祖舍利等等。總之,文殊菩薩傳道的傳說慢慢都填寫圓滿了,這裡就成了文殊菩薩的道場。到了隋文帝的時候,五座山峰上都修了一座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東台望海寺裡是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裡是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裡是獅子吼文殊;北台靈應寺裡是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裡是孺童文殊。五臺山逐漸就變成了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另外三個是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此後,來五台拜佛的人就絡繹不絕,叫做朝台,虔誠的佛教徒應該把五座山峰上的菩薩都拜到。朝台的路非常辛苦,經常有人倒在路上就再沒有起來。現在時興戶外運動,有些驢友專門到五臺山走遍五座山峰,叫做走台。我們有同事二個半天走完了五座山峰,應該也算一段英雄壯舉吧?特別是北臺上的常年積雪,據我們店家說,今年北臺上的積雪不多,但是有冰。

五臺山最興旺和最悲慘的時候都是在唐代,唐武宗李適時期,也就是西元八百年左右,山上僧人已經差不多上萬。到了唐文宗李炎的時候,他在會昌五年(西元845年)下詔拆毀寺宇僧尼還俗。全國包括五臺山拆了四萬多座寺,收回土地好幾千萬傾,這個叫做"會昌滅佛"。北京雲居寺和尚刻石經就是擔心這樣的滅佛事件發生。到了唐宣宗李忱,也就是西元846年以後,即又興佛,官府標配五臺山僧尼編制五千,其實加上私度和差旅僧人絕對超過一萬。既然是名山,五臺山就會有故事。宋代楊家將故事裡面說楊五郎兵敗金沙灘後到五臺山出家,那座寺叫做太平興國寺,後來俗稱五郎廟。民國的時候已經破敗不堪,七十年代拆毀要給林彪修避暑療養所,現在已經滅跡,只有路口的一個牌子上寫著"五郎廟"。《水滸傳》裡也有一段故事,說的是提轄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為逃人命官司被趙員外送去五臺山的文殊院出家。這五臺山史上並無文殊院,大約是施耐庵以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的原理杜撰的"文殊院"。後人在菩薩頂山門外立了一塊碑,說魯智深醉打山門就是發生在這裡,我看這就是旅遊局的故事二次方,了無新意。我還在開封大相國寺看見過"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銅像,但是沒有看見魯智深把那幫潑皮扔進去的化糞池。

來五臺山的人分成二類,一類是香客,燒香拜佛,虔誠的不得了。他們裡面有來許願求菩薩辦事的,也有來還原的;還有就是單純來禮佛的,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另外一類就是我們這樣的,參觀遊覽為主,包括走台的驢友。我們住的農家院裡有一批香客,第二天早上四點多天還沒亮就起來喝粥,不知道吃沒吃餅子,反正我在屋裡能聽見他們稀裡呼隆喝粥的動靜。不到五點就都走了,農家院老闆說他們要去趕燒大廟裡的第一批香。我們沒有他們勤奮,天亮之後才起床,刷牙洗臉吃雞子兒,然後出發去看人拜佛。

懷台鎮上最大的一片寺廟是以菩薩頂和塔院寺為中心的建築群,汽車可以開到菩薩頂上面的停車場,非常方便。我們既然不是專門來拜佛,就是從後門進去向前參觀也無妨。這一片寺廟是藏漢結合的,建築多為漢式,僧人多為藏式。

看看,漢式影壁,磚雕非常精緻:

琉璃牆,雙龍戲珠圖案:

五層香爐,漢人捐贈:

粥鍋,藏漢兩用,人神共食:

二個喇嘛上高臺:

在皇宮裡常見黑底金字的牌匾,這個卻是金底黑字,頗顯奢華,其實應該說浮華更貼切。一定是叉叉集團董事局主席捐贈了還願的。

門扇上的金龍木雕,龍頭不是側面的,而是正面的:

這個門扇上的金龍彩繪也是龍頭正面:

還有這個:

這裡的寺通常都是文殊殿在前,北魏風格的屋頂:

大雄寶殿在後:

大殿兩邊過道外面是僧房:

明清風格的屋頂:

少不了各種各樣的藏式轉經筒:

幾位官人在認真聆聽導遊的講解,可能是懷台鎮街道辦事處新入職的公務員在考察轄地設施:

見一女遊客獨行于烈日下,有一僧人繞過藏式香爐給女遊客送去一把紅色的陽傘:

菩薩頂山門兩邊沒有獅子,而是塔,靠內的是古建藏塔;靠外的是新建的仿阿育王塔:

山門下是康熙題寫的靈峰勝境牌樓:

靈鷲峰頂的這個菩薩頂是五臺山最高級的寺,清朝的時候改為喇嘛教寺,住有藏、漢、蒙、滿各族喇嘛。過去的達-賴和班禪都曾在這裡講道。

牌樓之下有一百零八級臺階,拜佛的香客應該從下往上登上這些臺階,象徵克服人世間一百零八種煩惱。具體是哪一百零八種煩惱?我也不知道,但是肯定有一個是爬完臺階累得不行的煩惱。

因為有這高臺階,菩薩頂的影壁就只能修在臺階下麵了。我站在影壁下面往上看靈峰勝境牌樓,突然發現有老頭老太太排隊舉著雙手閉眼往前走:

原來他們是要閉眼走過去力求摸到影壁上"佛"字的腳,這就是所謂的"平日不念佛,臨時抱佛腳"。要是在這裡再摸不到佛腳,那就會倒楣透頂,怎麼求菩薩都沒用了。

順著大路往下走,上面是"藍藍的天上白雲飄",遠處是連綿起伏的青山,兩邊是寺廟的紅牆,這景色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想想在北京悶熱的苦海中掙扎的芸芸眾生,往哪邊回頭都看不到岸;我們在五臺山乘此涼爽,真疑似有菩薩保佑啊!

山坡上有紅衣僧人在打豬草?這不科學呀!

下了山崗就是連成一片的寺廟,每座寺廟都有自己的特點。你看這個柱子和橫簷下的雀替,金色的鳳凰和蓮花,這種形制和尺寸的雀替在內地古建上十分罕見:

除了佛像是金身,有的大殿裡的十八羅漢也是金身:

這座藏經樓前面的兩座石像不是獅子,而是大象:

這個寺院欠整修了,連牌匾都掉地了:

很多佛殿門前簷廊下都有大理石板,信徒們可以在此匍匐拜佛,也可以在上面打坐念佛:

這一片寺廟群裡最著名的就是塔院寺裡的大白塔了:

最早的白塔建於何時已經無解,根據傳說在東漢時期就有了;按照北魏時期的文獻記載,那個時候這裡就有了白塔。一直到元大德六年之前,也就是西元1306年之前,這裡都一直有一座白塔。元大德六年,有一位尼泊爾建築師哥白尼,不對,是阿尼哥,在這裡建起了大白塔,把原來的小塔給裝在了裡面。這個阿尼哥就是北京白塔寺白塔的建築師。但是,這座白塔的建築形式不同于北京白塔寺的白塔,而是更像北海公園的白塔。它的塔基是一座正方形的台座,像北海公園白塔一樣,中間是佛殿。佛殿外面有一圈轉經筒,也叫轉法輪,信徒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一邊推動法輪;一邊口念佛號。

轉經筒上邊的牆上是精美的唐卡繪畫,非常漂亮。看看塔基的外牆:

大白塔的塔座是一個巨大的須彌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嵌套而成。這個須彌座和印度佛塔的有所不同,印度佛塔的須彌座通常是規則的多邊形,這個尼泊爾佛塔是不規則的。須彌座之上是一個倒扣的寶盆,上面有一圈浮雕佛像;之上就是覆缽式塔身了。塔身之上的塔刹是一座全規模的上層建築,首先是一座和塔座同形制的須彌座刹座,然後是最高規格的十三天相輪。相輪之上的華蓋非常華麗,金光閃閃,還有藏藍色的垂簷,垂簷上掛著無數的風鈴。你要是注意看,塔刹須彌座和相輪最下麵也有風鈴。覆缽塔身上似乎也有風鈴,不過風鈴已經掉了,只剩下掛鉤了。在塔院裡地面上看不見刹頂,在遠處或者高處可以看見寶瓶刹頂。

據說這座白塔最早是供奉阿育王送的佛祖舍利的。這個舍利塔通常有兩個地方存放佛舍利:一個是在塔刹頂上的寶瓶裡有一個寶函;或者是在地宮裡有一座阿育王塔。這座白塔沒見有地宮,就是有也是屬於還沒發掘的,上面的寶瓶經過多次重修,沒說發現佛舍利。當初阿育王贈送中國的佛舍利一共有十三顆,存放在十三座佛塔裡,五臺山大白塔應該是其中一座。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共有三顆。

看完大白塔,我們轉到前面大殿門前:

這座佛殿叫做"大慈延壽寶殿",不知道是年久失修還是成心做舊,反正大殿的外面油漆都脫落了,露出了下面的膩子顏色。但是門前有一座非常獨特的佛龕,最下面是一個漢白玉蓮花座,中間的一根柱子上又是一個蓮花託盤。上面的佛龕是一座四角攢尖頂的亭子,四根大紅色的立柱非常搶眼。

但是為什麼門前沒有香客和遊人呢?原來這裡正在做一場法事,上半場是在前面的天王殿。寺裡的保安僧把閒雜人等都阻攔在外,天王殿的儀式結束後,所有的和尚還要到延壽殿接著進行下半場,這不,他們來了,戴斗笠的是保安僧:

塔院寺旁邊的小寺裡還有一座白塔,比大白塔小一號,但是形式基本相同,上面塔刹的刹頂是仰月寶珠,也有叫做日月同輝的:

拐過一個彎,進入了另一個寺,遇到了洶湧的人流:

原來這是大名鼎鼎的"五爺廟",這個五爺是東海龍王的五太子。因為五爺樂善好施,有求必應,所以來拜的人就非常多。

五臺山的五座峰上修了五座文殊菩薩寺,要想全都拜到就會非常辛苦,為了讓更多的人拜到菩薩,五臺山就在懷台鎮的黛螺頂上修了一座寺廟,裡面供奉和五座臺上相同的文殊菩薩像。這個黛螺頂也叫大螺頂,香火非常旺。香客和遊客可以坐纜車登上山頂,很多旅行社組織拜佛團來這裡拜佛,我們就遇上一個團在山頂牌樓下面合影:

五臺山的寺廟多數不收門票,這個黛螺頂是少數收費寺廟之一。先要去門口的售票和尚那裡辦妥門票,然後就可以排隊進入寺裡拜佛。

大家都走這個旁門進去,出來的走另一邊的旁門,因為中間的山門兼做天王殿的不開門:

天王殿門前有石刻的經幡柱,不常見:

前面的這座旃檀殿裡用旃檀木雕刻的佛祖像也很有名,因為身上有水波紋:

後面就是五方文殊殿了:

殿裡供奉著五座不同法號的文殊菩薩像,金碧輝煌:

我正在觀賞,就聽見旁邊一個年輕的媽媽在對兒子說"跪下拜佛",那孩子果然就拜了佛。然後又聽她說"起來,讓媽拜拜",那孩子就坐在蒲團旁邊地上看他媽媽拜佛。最後,娘兒倆出了大門,還聽見媽媽說"這回咱們倆都圓滿了":

黛螺頂大雄寶殿旁邊有一座觀音菩薩殿,裡面供奉著一座自在觀音像。自在觀音像一般都是在大雄寶殿釋迦穆尼佛像背後的萬佛山,而不是像這裡這樣坐在前面。這裡最特殊的是觀音坐像後面的那幅壁畫,它不是其它寺廟裡的藏畫唐卡風格,而是明清風格壁畫。這幅壁畫讓我想起了北京石景山法海寺裡的壁畫,它們風格非常接近,但是這幅沒有立粉堆金,說明這是民間畫師的作品。

看完這些殿,我們就坐在五方文殊殿后面的長椅上休息。面前是某集團公司敬獻的千佛塔:

原來他們在閱讀我們身後牆上的黑板報,這樣手書的黑板報已經不多見了:

走過來一個游方小喇嘛,來自四 川甘孜,專門來五臺山拜佛,正在圍著五方文殊殿轉:

我們順著羊腸小路下山,上方可以看見坐纜車的乘客:

在半山腰遇見一位馬夫,如果遊客願意,可以騎他的馬,他可以為你牽馬執鐙:

再回首,黛螺頂旁邊的小白塔赫然在望:

山坡上的小樹上綁著紅絲帶,一定是有人在這裡許了願:

除了香火旺盛的大寺,五臺山也有很多沒什麼香火的寺廟。你看這是金界寺的牌樓:

看上去這寺裡人煙稀少:

這座七佛寺的牌樓非常漂亮,因為沒有遊人而顯得幽靜清涼:

懷台鎮走到頭有一座碧山寺:

裡面只有一、二個遊人。我們正在四處觀望,只見一個僧人匆匆忙忙走來,在雷音殿前放下雙肩背,在門前開始拜佛:

這座寺的大雄寶殿和其它寺廟的差不多,但是有一點特殊的,它的後身有一個開放式抱廈,在夕陽下栩栩生輝:

這座寺廟最大的特點是大雄寶殿後面的戒壇。這就是中國北方三大戒壇之一的碧山寺戒壇,另外二個是北京戒台寺戒壇和河北正定隆興寺戒壇。北京戒台寺戒壇是最大的,也是全國最大的,全國最大的三座戒壇還有福建泉州開元寺和浙江杭州招慶寺戒壇。北方的這三座這次算是看全了。據門口的值班僧說,過去五臺山只有這一座戒壇,其它寺廟的和尚都要來這裡受戒。現在其它寺廟修了小型戒壇,來這裡受戒的就越來越少了。

戒壇大門開著,可是門前有柵欄擋著進不去,只能從柵欄縫裡看進去,裡面有二座佛像,一尊臥佛;一尊坐佛:

戒壇後面就是藏經樓了:

這座藏經樓也有特殊的地方,它有二層簷板,外面的是鏤空的。它房檐下沒有斗拱,卻在二個門柱上各做了一個裝飾斗拱,上面還有龍頭和祥雲。裝飾斗拱的下面有一個垂花柱,它的蓮花不是向下伸展,而是向上伸展,蓮花下面就有一個底托。這樣的裝飾斗拱極為罕見:

大門旁邊坐著一位值班僧,雖然已經到了飯點,他卻沒有吃齋,而是在念佛。我見藏經樓大門緊閉,就上前詢問那值班僧能否進去一覽?此僧操著廣東話告訴我要去前院知客房去找掌鑰僧,他那裡有全寺大門鑰匙,可以開門放你們進去,連戒壇都可以進。暗喜,移步知客房。那裡的夜班僧已經接崗,說是掌鑰僧剛剛下班回家,你們明天早晨來吧。我們只好依依不捨地退出寺院,回去吃苔蘑刀削麵,然後倒頭便睡。

爬東台賞日出是遊覽五臺山可選節目之一,我們的店小二說需要早晨四點出發,非如此拜不到東台的頭柱日出香。我們一想,平時又不燒香拜佛,即使此刻拜到了頭柱日出香,菩薩也未必就信任我們。算了,把這個機會讓給別人吧。我們睡到自然醒,粥畢,駕車向東台頂趕去。少頃,登頂也。觀近處山頂,似有敖包等物:

去一看,果然是一座簡易敖包,瑪尼杆;就是經幡柱;已經無蹤,經旗亂搭在堆石上,混雜著應該在最下麵的白色哈達:

向遠處使勁看,可以看見懷台鎮:

再回頭向日出的方向望去,日頭已走遠,雲海依舊在。想來當日的晨曦一定相當壯觀,誰要是拜到了第一柱香,一定會官運亨通、財源滾滾:

再轉過身向東台山頂看去,可以看見望海寺門前的牌樓,還有正在施工的寺院。山坡上鬱鬱蔥蔥長滿了足球場裡的草皮,楊柳都被魯智深給拔光了:

看著大好風光,飲著萬里長風,嗟歎一番之後,我們就下山了。

五臺山這裡雖然天氣預報說白天最高氣溫三十度,可是給人的感覺也就是二十六、七度的樣子,涼爽宜人,非京城可比。此地離北京也就是三百多公里,駕車四個小時而已,兩頓飯之間的時間足夠了。再遇酷暑,當仍來此避之,甚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