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山東海事駐村第一書記:捋順百姓心氣兒 帶領村民致富

齊魯網3月24日訊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 在山東莒南縣相溝鎮, 黨委書記徐偉見證了鎮裡幾個村莊的轉變:“山東海事‘第一書記’來村裡後, 村民的生活漸漸有了變化, 村容村貌和過去也不是一個模樣了!”

5年前, 山東海事局積極回應山東省委號召, 先後派出韓培亮、梁喜運、李晟軍、郭德元、劉加海、王福奎、劉洪防、王宏、荊培峰9名幹部, 分別到莒南縣相溝鎮的西黃墊村、上澗村、二澗村和甄家溝村等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5年來, 9位任職幹部從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走到田間地頭、群眾身邊, 真蹲實駐, 全力履職盡責,

扎扎實實地撲下身子做好農村工作, 讓村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修通“堵心路”解決村裡老問題

走進相溝鎮, 上澗村的水泥村路通村達戶, 路旁的綠化景觀讓村裡四季宜人, 二澗村的街道乾淨整潔, 甄家溝村家家水電設施一應俱全。 誰能想到, 梁喜運、郭德元和荊培峰這三位海事“第一書記”剛上任的時候, 他們面前的是怎樣一番景象:上澗村因為路不好, 種點糧食也運不出去;二澗村草堆糞堆亂放, 污水糞水亂淌;而甄家溝村村民吃水用電都成問題……從機關辦公室到農村地頭, 從適應環境到做出成績, 難度可想而知。 出力氣不難, 難的是凝人心, 捋順百姓的心氣兒, 營造村與村之間的和諧融洽關係。

二澗村和上澗村是兩座相鄰的村子,

過去幾十年, 兩村之間一直有條一裡長的“堵心路”, 這條路遲遲沒有修通, 兩村村民往來交通很不方便。 海事“第一書記”梁喜運和李晟軍來到這兩個村子後, 走訪摸清了路一直“不通”的癥結, 原來修路牽扯佔用耕地, 而兩村對土地利益各不相讓。

兩位原本就是同事的海事“第一書記”, 把疏通兩村村際關係作為自己履職的一份責任, 分別跟村兩委班子和村民做起了工作。 他們協助村兩委多次商議, 說服兩村各讓一步, 先將路修通, 然後再由上澗村村委對因修路佔用二澗村的部分耕地進行補償。

“這樣既保證了我們兩村村民出行方便, 又做到了公平公正。 海事‘第一書記’幫著我們協調解決了幾十年的老問題!” 兩個村子不僅路通了,

人心也緊緊連在了一起, 多少年來的老麻煩、老問題漸漸解決了, 二澗村村支書楊現照看在眼裡, 樂在心上。

甄家溝村“老弱病殘”現象比較突出, “第一書記”荊培峰逢年過節就會去看望老黨員及困難群眾。 他還協調成立孝老愛親基金, 70歲以上老人的子女每月拿出一定的贍養資金, 村裡對每位70歲以上老人每月進行獎補, 推行孝老愛親贍養扶貧工作, 形成子女孝敬老人、老人更加關愛子女的家庭和睦好風尚。

因患病自年輕就行動不便的楊京會老人, 只能用手搬動小板凳來挪移身體。 即便如此, 聽說村裡的“第一書記”要離開時, 老人卻一定堅持要送行。 他說:“感謝‘第一書記’來到村裡, 為我們做了這麼多好事。

貧困戶有了致富新技能

幫扶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 歷任海事“第一書記”都著重摸清村情民意, 按照“先補血再造血”的扶貧方針, 有針對性制定系統幫扶計畫,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更加注重抓黨建促脫貧, 增強其自身發展機能。 前後幾撥海事“第一書記”都幫助貧困戶升級了“造血”功能, 找到致富的路子。

曾在西黃墊村連續履職兩任的海事“第一書記”王福奎領著村民和技術能手外出學習, 發現了發展中藥材種植等特色農業更適合村民增收的發展思路。 現在種植杭白菊、丹參等藥材和葡萄等經濟作物, 比原本的花生、小麥、玉米等, 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據悉, 杭白菊畝產可達900公斤, 每畝直接經濟效益近2000元。

在甄家溝村, 為確定符合實際的致富專案, 荊培峰多次邀請專家到村實地查看、瞭解情況, 為脫貧致富共同把脈。 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論證, 最終確定將肉牛養殖作為2015年度扶貧開發專案。 2016年8月, 第一批牛犢順利進場養殖。 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還註冊成立了程錦養殖專業合作社, 為下一步的規模養殖創造了條件。 荊培峰還對2016年度扶貧開發專案進行調整, 確定為紅薯儲存窖建設專案。 針對村內有農戶從事柳編加工的有利條件, 荊培峰積極引導部分柳編加工戶註冊成立了柳編加工專業合作社, 並牽頭同一柳編加工廠達成合作協定, 積極培育村內柳編加工產業,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有‘第一書記’幫扶的村子明顯看得到變化, 從普通村甚至後進村,變成現在外村人人都羡慕的相對富裕村。”徐偉說,鎮上的人無不對山東海事局選派的“第一書記”的工作豎大拇指。

從普通村甚至後進村,變成現在外村人人都羡慕的相對富裕村。”徐偉說,鎮上的人無不對山東海事局選派的“第一書記”的工作豎大拇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