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鎮安發現明代石塔 塔身刻有玄奘取經圖

陝西省文保部門日前在鎮安縣發現一處始建於元代密宗寺院——毗盧寺遺址, 根據發掘石刻記載, 考古人員推斷寺院範圍約數公里, 其中, 發掘的修建明代弘治六年的四邊石塔為全省首次發現。

發掘

毗盧寺遺址約有數公里

遺址內四邊形石塔較為罕見

毗盧寺遺址位於鎮安縣茅坪鎮五星村一處半山腰, 石塔、廂房面朝南, 四周環山相對偏僻。 遺址曾在60年代遭到破壞, 村民將石塔用來壘砌石坎, 90年代遺址還曾被盜, 當地文保部門在普查時發現了這處遺址, 後又發現了石塔塔基, 2016年當地組織文保專家開始發掘。

3月24日, 據考古人員介紹, 根據石刻記載, 寺院建於元末明初, 石塔為明代所建, 遺址內原來建有前殿、院落、東西廂房等, 現存的大殿為清代, 發掘的過程中還發現了石燈、石臺階等。 “遺址的特點非常典型, 屬於秦嶺山區四合院形式的建制, 從廂房現有基礎來看, 一處廂房是作為當時佛像存放的地方, 另外一個地方可能是當時僧人活動的地方。 ”考古人員說, 根據目前發掘情況推斷, 毗盧寺只是其中一個寺院, 不排除周圍有其他寺院, 整個遺址約有數公里。

驚奇

石塔殘件刻有玄奘取經圖

孫悟空和牛魔王打鬥場景

考古發現四邊形的石塔塔基, 邊長4.7米, 這座石塔在上世紀60年代遭到拆毀, 散落的殘件被村民用來壘砌田坎。 從收回的殘件中考古人員發現, 部分殘件上刻有玄奘取經圖和各式佛像。 根據石刻殘件上的部分文字記載判斷,

這座石塔修建於明代弘治六年, 也就是1493年, 紋飾由富平匠人刻畫, 塔高8米左右。

“最特別之處是石塔構造為四邊形, 而明代塔多為六邊形或八邊形, 四邊形的石塔非常罕見, 為全省目前發現唯一一個四邊形石塔。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毗盧寺遺址考古隊隊長劉呆運說,

石塔構件雕刻有玄奘取經圖, 講述了玄奘取經的故事, “這幅畫面表現的是玄奘取經回來之後的一個場景, 這邊有孫悟空, 沙僧, 然後有一匹白馬駝的經, 有專門的人員把經從馬上取下來, 然後放到這個檯子上:這幅畫面是伏妖降魔圖, 孫悟空與牛魔王的打鬥場景栩栩如生。 ”

保護

毗盧寺遺址曾遭焚毀

石塔有望年底修復亮相

根據當地村民的說法,當時這個寺院有數百名僧人活動,大約在明末時期,寺院遭到焚毀,僧人被趕走,考古人員發掘進一步證實了遺址確有焚毀跡象。到了清代又複建了大殿,之後又遭毀壞,到了民國又進行了再次複建,至今還保存有現狀。遺址所在地,在清代有回民遷居于此,或因宗教信仰不同,可能遭到人為破壞,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考古人員介紹,毗盧寺遺址地處偏僻,為密宗寺院,為陝西富平工人修建,90年代這裡才通車,可見當時修建時破費力氣。通過遺留的文字發現,石塔為當時其他寺院主持長老捐建。“這處遺址的發現,對研究秦嶺山區寺院結構以及明清宗教興衰有重要意義。”

3月24日,鎮安縣博物館館長李廣表示,鎮安縣政府非常重視遺址保護,已經投資60多萬元,對遺址進行發掘和保護,目前,石塔的400多塊殘件已經收集,考古人員正在對石塔進行拼接復原,預計修復需要數月,年底復原後有望在鎮安金臺山廣場亮相。

華商記者 陳永輝

保護

毗盧寺遺址曾遭焚毀

石塔有望年底修復亮相

根據當地村民的說法,當時這個寺院有數百名僧人活動,大約在明末時期,寺院遭到焚毀,僧人被趕走,考古人員發掘進一步證實了遺址確有焚毀跡象。到了清代又複建了大殿,之後又遭毀壞,到了民國又進行了再次複建,至今還保存有現狀。遺址所在地,在清代有回民遷居于此,或因宗教信仰不同,可能遭到人為破壞,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考古人員介紹,毗盧寺遺址地處偏僻,為密宗寺院,為陝西富平工人修建,90年代這裡才通車,可見當時修建時破費力氣。通過遺留的文字發現,石塔為當時其他寺院主持長老捐建。“這處遺址的發現,對研究秦嶺山區寺院結構以及明清宗教興衰有重要意義。”

3月24日,鎮安縣博物館館長李廣表示,鎮安縣政府非常重視遺址保護,已經投資60多萬元,對遺址進行發掘和保護,目前,石塔的400多塊殘件已經收集,考古人員正在對石塔進行拼接復原,預計修復需要數月,年底復原後有望在鎮安金臺山廣場亮相。

華商記者 陳永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