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軌道經濟不只炒了地皮,1865年的鐵路狂熱還能動搖國本

在工業革命後, 英國經濟飛速成長, 但仍然陷入一個瓶頸, 隨著生產力的急劇擴張, 大宗商品及原物料急待送往市場及工廠, 為了解決運輸問題, 在工業革命早期, 許多銀行、企業等資本家熱烈參與了運河修建, 甚至出現專門營運運河的公司, 堪稱運河時代。 但隨著工業及現代化擴張, 許多工廠及礦場都轉移到更內陸的地區, 這些地方可能是水路運輸無法到達的地區, 而馬車等陸上交通工具的運力有限, 交通再次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

不過可幸的是一名在英國礦坑工作的土木工程及機械技師史蒂文生(George Stephenson),

在1816 年造出了第一輛真正的火車頭, 同年他的軌道設計也就成為沿用至今的標準軌距, 往後比這寬的軌道就叫寬軌, 更窄的就叫窄軌。 從1820 年起, 他的發明開始被接受, 並被雇用於建造一條約13 公里的赫特頓煤礦鐵路(Hetton Colliery Railway), 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條不使用畜力的交通軌道, 於1822 年正式開放。

▲ 1816 年, 鐵路之父史蒂文生所造的火車頭。

取代河運的蒸氣怪物

不過當時, 火車這樣的交通工具其實還不太被市場接受, 首先, 賣相不是很好, 為了能真正用於商業運輸的火車頭, 畢竟相當龐大, 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是第一次看見這麼大的機器, 且嗚嗚嗚的冒黑煙並發出轟隆轟隆的吼聲, 宛如幻想中的怪物。 當時甚至有人認為, 火車冒出的黑煙會殺死天上的飛鳥, 毒害地上的牛只。 雖然當時火車時速僅約 24 公里, 但乘客仍然是坐得心驚膽跳。

更重要的是, 在尚未營運前, 外界對其經濟效益沒有很看好, 因為如果真的要乘載大量貨物及旅客, 就必須改用鍛鐵製造的軌道, 而非普通木頭或鑄鐵軌道,

就算當時已有一定工業水準, 仍不是一筆小投資。 且鐵路的興建, 肯定會遭到原有的馬車業者反對。 然而在第一條鐵路正式營運後, 其更勝於畜力運輸的優點就完全發揮出來。 尤其是 1825 年一條為了替代運河而從斯托克(Stockton)到達林頓(Darlington)的鐵路建成後, 掀起了一陣瘋狂的鐵路投資浪潮。

▲ 1825 年, 英國斯托克-達林頓鐵路開幕。

隨著鐵路熱潮開始, 英國政府也非常快速通過數條鐵路法案, 然而同年底卻迎來了一場經濟危機, 不過是因為工業生產過剩所致, 與鐵路無關。 當時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壓榨勞動力, 雖然社會上的商品在數量和種類都因此增加, 然而卻使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 反而使市場縮小, 導致生產過剩, 著名經濟學家馬克思(Karl Marx)也因此建立了經濟危機理論及反對資本主義的思想雛形。

自由放任的鐵路經濟

這場危機在數年後才平息, 鐵路重回民眾的視野, 要直到利物浦(Liverpool)與曼徹斯特(Manchester)的紡織品鐵路開通後, 讓需要大量進口的棉花更快速運至工廠, 也更快銷往海外。

尤其是史蒂文生推出新型蒸汽車頭並再次提升運力, 又證明了使用火車遠較馬車及其他固定式蒸汽機械更有效率。 當然這也是因為當初運河公司藉由壟斷地位大肆抬價, 逼使商人不得不轉投鐵路事業所致, 當然還產生許多官場上的糾葛, 不過最後, 鐵路的勝出使其再度掀起熱潮。

▲ 1830 年,史蒂文生建造的新型火車頭「火箭號」,被應用在英國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而獲得極大成功。

那時候英國經濟還是相當不景氣,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想要吸引市場投資各種債券,尤其是基礎建設,其中,當然是脫穎而出的鐵路最受關注。那時的英國法律甚至允許鐵路公司強制購買通行權,不過一些強勢的地主仍有能力對抗這些鐵道公司在他們的土地修建鐵路,或是要求高額的通行費,因此鐵路興建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初規劃的線路並不總是最好的。

雖然也曾有輿論認為英國政府應該出面管理,以規劃最好的路線,但因當時經濟放任思想當道,且政治協商不易,而漸被淡忘。不過到了1842 年這些地主逐漸發現,鐵路經過的土地會增值,便不再反對,且後來真正讓鐵路成為一種信仰及潮流的,恰恰就是這些地主及資本家,他們利用媒體等管道開始大肆渲染鐵路的好處,這才是鐵路經濟與之前運河熱潮不同之處,房價與媒體成為軌道經濟的特色。

炒地皮只是小事

其中有一位英國商人哈德遜(George Hudson)脫穎而出,甚至控制了約 1,600 多公里的鐵路,堪稱鐵路大亨。身為一個金融家,他非常懂得煽動民眾情緒,吸引投資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其跨足政界之後,更變本加厲,不僅舉辦豪華的剪綵儀式,並不停宣揚鐵路的美好,聲稱這是新時代的開始,他甚至還當選了約克市市長。

當然事實上哈德遜也並非完全對鐵路事業沒有任何貢獻,早期各家鐵路公司各行其是,結果反而導致旅客不便。因為沒有統一規劃,所以車輛調度甚至購買車票都非常繁雜,令旅途充滿不便。而他就是看中此商機,陸續吞併了幾間鐵路公司,促成了米德蘭鐵路(Midland Railway),並統一營運,以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是他影響力的主要來源。

▲ 1844 年,哈德遜被冠上鐵路之王的稱號。

不過好景不長,哈德遜因為市場對他瘋狂崇拜,而開始失控,不僅生活奢靡,對公司的管理也是任意妄為,為了降低成本甚至導致數起安全事故。其中媒體的放縱是很大的催化劑,當時很多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靠吹捧鐵路而來的廣告收益,鐵路之王的稱號也因此誕生。不僅如此,那時候只要隨便找幾個名人學者掛名成立委員會就能建造鐵路,並大肆募資,甚至獲取土地也不需要中央政府同意,頂多只要地方議會核可。

有哈德遜的例子,就可以簡單得知,官商勾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那個時代的《泰晤士報》甚至有社論諷刺,根本無法在那些鐵路委員會中找到心不黑的人。當然這也是因為在英國南海泡沫之後,政府廢除了泡沫法案,使新創公司可以隨意募資。所以在地主、媒體、地方官員的「合作」之下,鐵路熱潮如火如荼展開,盛況更勝從前。

雖然也有不少旁觀者對此發出警告,但中央政府正忙於是否廢除《穀物法》的紛爭,而「無視」社會狂熱的氛圍。儘管央行警覺此事,卻也無能為力,因為情勢已經糜爛到找不到無利益相關的官員來組成審議會,以處理鐵路問題,只能進行道德呼籲。

失去控制的火車頭

有趣的是,當時鐵路投資在相對不景氣的狀況下,被鼓吹為避險資產,甚至允許投資人以10% 的存款購買股票,其他作為抵押,吸引了許多中產階級將儲蓄押注在鐵路事業上,然而在如哈德遜直接挪用資本為股利的狀況下,仍然被市場接受,情勢的確可謂之瘋狂,而這樣盲目的熱潮居然可以持續近20 年。

到了1845 年,鐵路狂熱達到高點,鐵路股票轉手利潤可能達到500%,當時英國已有超過1,200 件計畫送到貿易局審議,總長度超過12,875 公里足夠環繞英國20 圈,預計費用約5 億5 千萬英鎊,已超過英國GDP,亦即除非大家都不吃不喝,不然基本上不可能蓋完這些鐵路,所以英國的鐵路建設,當然遠大於市場需求。

泡沫破裂的那天,鐵路股價瘋狂下跌,原本的績優股統統變成廢紙,尤其是哈德遜的公司。在泡沫崩潰後,他過往的行為就被逐一翻出來檢視,包括貪腐官商勾結以及挪用公款等罪名,都逐一浮現,最終進了監獄,從鐵路大亨變成詐欺者,度過窮苦的後半輩子。不過當泡沫破裂的時候,有更多人失去了一切,陸續傳出自殺事件,受害者很多都是中產階級,所以不僅經濟,整個社會都面臨崩潰的危險。

雖然是悲劇收場,但英國的鐵路狂熱還是有一些地方與其他泡沫不一樣。基本上金融危機都充斥著炒作、貪腐及內線交易,但此次事件還留下一個大幅擴展的英國鐵路網。如今很多英國重要鐵路,如東北鐵路及大北方鐵路等,的確都是當時完成基礎的,如果沒有這次狂熱,恐怕也很難募集到足夠資金完成龐大的建設,這與後來的網路泡沫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這就是交通建設泡沫的特色。

金獎章-全球資產配置專家

訪問我們

G-medal.com

▲ 1830 年,史蒂文生建造的新型火車頭「火箭號」,被應用在英國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而獲得極大成功。

那時候英國經濟還是相當不景氣,為刺激經濟發展,政府想要吸引市場投資各種債券,尤其是基礎建設,其中,當然是脫穎而出的鐵路最受關注。那時的英國法律甚至允許鐵路公司強制購買通行權,不過一些強勢的地主仍有能力對抗這些鐵道公司在他們的土地修建鐵路,或是要求高額的通行費,因此鐵路興建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初規劃的線路並不總是最好的。

雖然也曾有輿論認為英國政府應該出面管理,以規劃最好的路線,但因當時經濟放任思想當道,且政治協商不易,而漸被淡忘。不過到了1842 年這些地主逐漸發現,鐵路經過的土地會增值,便不再反對,且後來真正讓鐵路成為一種信仰及潮流的,恰恰就是這些地主及資本家,他們利用媒體等管道開始大肆渲染鐵路的好處,這才是鐵路經濟與之前運河熱潮不同之處,房價與媒體成為軌道經濟的特色。

炒地皮只是小事

其中有一位英國商人哈德遜(George Hudson)脫穎而出,甚至控制了約 1,600 多公里的鐵路,堪稱鐵路大亨。身為一個金融家,他非常懂得煽動民眾情緒,吸引投資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其跨足政界之後,更變本加厲,不僅舉辦豪華的剪綵儀式,並不停宣揚鐵路的美好,聲稱這是新時代的開始,他甚至還當選了約克市市長。

當然事實上哈德遜也並非完全對鐵路事業沒有任何貢獻,早期各家鐵路公司各行其是,結果反而導致旅客不便。因為沒有統一規劃,所以車輛調度甚至購買車票都非常繁雜,令旅途充滿不便。而他就是看中此商機,陸續吞併了幾間鐵路公司,促成了米德蘭鐵路(Midland Railway),並統一營運,以提供更好的服務,也是他影響力的主要來源。

▲ 1844 年,哈德遜被冠上鐵路之王的稱號。

不過好景不長,哈德遜因為市場對他瘋狂崇拜,而開始失控,不僅生活奢靡,對公司的管理也是任意妄為,為了降低成本甚至導致數起安全事故。其中媒體的放縱是很大的催化劑,當時很多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靠吹捧鐵路而來的廣告收益,鐵路之王的稱號也因此誕生。不僅如此,那時候只要隨便找幾個名人學者掛名成立委員會就能建造鐵路,並大肆募資,甚至獲取土地也不需要中央政府同意,頂多只要地方議會核可。

有哈德遜的例子,就可以簡單得知,官商勾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那個時代的《泰晤士報》甚至有社論諷刺,根本無法在那些鐵路委員會中找到心不黑的人。當然這也是因為在英國南海泡沫之後,政府廢除了泡沫法案,使新創公司可以隨意募資。所以在地主、媒體、地方官員的「合作」之下,鐵路熱潮如火如荼展開,盛況更勝從前。

雖然也有不少旁觀者對此發出警告,但中央政府正忙於是否廢除《穀物法》的紛爭,而「無視」社會狂熱的氛圍。儘管央行警覺此事,卻也無能為力,因為情勢已經糜爛到找不到無利益相關的官員來組成審議會,以處理鐵路問題,只能進行道德呼籲。

失去控制的火車頭

有趣的是,當時鐵路投資在相對不景氣的狀況下,被鼓吹為避險資產,甚至允許投資人以10% 的存款購買股票,其他作為抵押,吸引了許多中產階級將儲蓄押注在鐵路事業上,然而在如哈德遜直接挪用資本為股利的狀況下,仍然被市場接受,情勢的確可謂之瘋狂,而這樣盲目的熱潮居然可以持續近20 年。

到了1845 年,鐵路狂熱達到高點,鐵路股票轉手利潤可能達到500%,當時英國已有超過1,200 件計畫送到貿易局審議,總長度超過12,875 公里足夠環繞英國20 圈,預計費用約5 億5 千萬英鎊,已超過英國GDP,亦即除非大家都不吃不喝,不然基本上不可能蓋完這些鐵路,所以英國的鐵路建設,當然遠大於市場需求。

泡沫破裂的那天,鐵路股價瘋狂下跌,原本的績優股統統變成廢紙,尤其是哈德遜的公司。在泡沫崩潰後,他過往的行為就被逐一翻出來檢視,包括貪腐官商勾結以及挪用公款等罪名,都逐一浮現,最終進了監獄,從鐵路大亨變成詐欺者,度過窮苦的後半輩子。不過當泡沫破裂的時候,有更多人失去了一切,陸續傳出自殺事件,受害者很多都是中產階級,所以不僅經濟,整個社會都面臨崩潰的危險。

雖然是悲劇收場,但英國的鐵路狂熱還是有一些地方與其他泡沫不一樣。基本上金融危機都充斥著炒作、貪腐及內線交易,但此次事件還留下一個大幅擴展的英國鐵路網。如今很多英國重要鐵路,如東北鐵路及大北方鐵路等,的確都是當時完成基礎的,如果沒有這次狂熱,恐怕也很難募集到足夠資金完成龐大的建設,這與後來的網路泡沫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這就是交通建設泡沫的特色。

金獎章-全球資產配置專家

訪問我們

G-medal.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