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建了幾座叛逆張揚的迷宮城堡的他,又在寧波古鎮用木頭搭了一間超現代主義的南宋客棧

一根木頭, 營造空間;八卦水系, 盤活院落。

在這座縈繞木香的宅子裡, 新和舊, 過去和現在, 人工和自然, 都處在了一個平行時空。

我認為, 中國最具先鋒性的建築, 恐怕要數農村的住宅。

你可能要反駁, 那些簡陋廉價的農宅, 何來先鋒之說?

看完我的建築作品, 你就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說了。

我是王灝, 建築學專業出身, 2002年同濟大學畢業後去德國留學, 2006年畢業回國後, 加入設計學院工作。

2007年, 我給堂弟設計了一個新家:庫宅。

庫宅

這棟疊羅漢一樣的深灰色小樓, 有些叛逆, 也有些張揚。

長條狀的三層樓各成90度拼接在一起, 像是小朋友玩的堆積木。 房屋內部的樓梯呈螺旋狀盤旋而上, 有一種探索迷宮的感覺。

庫宅的旋轉樓梯

2009年, 我重建了自家老宅, 官方說法, 應該叫“王宅”。

這棟紅磚建築的民居, 是我為母親翻修的。

紅磚裸露的王宅

這也是一個“叛逆”的老宅, 裸露的紅磚, 粗獷的設計, 沒有門窗, 這些不可思議的“錯誤”, 讓村裡人充滿好奇。 但我母親卻住得非常舒服。

王宅內景, 空間全部打通

2011年, 我又給姨夫家裡設計建造了“柯宅”。

“柯宅”整體是灰色牆面, 看起來四面無窗, 形似一個方盒, 像是隱匿于民居之間的一個封閉空間。

柯宅,摒棄了傳統的開窗設計

設計之初,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設計和模型。由於擔心自己的構想被姨夫拒絕,還在施工時實行了嚴密的保密政策。建造期間,除了工匠以外,連姨夫也是被謝絕入內的。

柯宅建好後,姨夫略帶委屈地問我,“你建房子怎麼不開窗?”

我指著柯宅腰上一條30cm的黑色腰帶做了一番詳細的解釋後,老人家的神色才緩和過來。嘀咕了一句“房子還可以這麼造?”

柯宅的窗戶變成了一條細長的裂縫

在農村,蓋新房和翻新舊房,是一個持續存在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覺得,鄉村是中國青年建築師最好的試驗場。

前童古鎮的木磚結構

一些大房子沒辦法試驗,因為它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需求,付出的社會代價太大,它的基因裡,就不允許先鋒性的存在。而在一些小住宅上,我看到先鋒文化的可能性。

所以你現在能理解我開頭說的話了吧。中國的建築師們,多去農村走走,會有大收穫。

在江浙鄉下造了十幾棟“奇奇怪怪”的住宅後,我又來到前童古鎮,這一次,我用木頭創造了一個宋風民韻的中國風住宅。

潤舍中堂

古鎮裡的八卦水系,流遍整個村落,形成“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的局面。沿街的渠水,靈動、清澈,幾個年少的孩子正歡快地撲騰著。

孩子們在門前的水渠游泳

古鎮裡有大量的古建築群體,青藤白牆黛瓦,朱閣樓台雕花,內部還保留著南宋時期的建築風格。

屋簷的雕花

潤舍就位於古鎮中心環形商業街上,距離附近的高鐵站25分鐘車程。

前童古鎮三合院民居

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南宋時期寧波保國寺的榫卯結構。

它的做法很複雜,所以我們給它做減法,簡化處理,最終形成了潤舍裡別具一格的木結構。

左左圖為保國寺複雜的榫卯結構,右圖為潤舍簡化後的榫卯結構

因為這些木頭,一走進潤舍,一縷木香就會沁入心脾,讓人仿佛掉入了一個古色古香的書院。

潤舍入口

木頭,是極富創造力的一種材料,它能製造宏大,也能營造溫馨。

當你置身中堂,仰起頭,高大粗壯的圓柱撐起整個房梁,鏤空屏風圍繞四周,會頓生一種磅礴大氣的感覺。

中堂圓柱

而當你坐在木椅上,木桌和屏風隔出一塊空間,木制小擺件溫馨點綴,你安靜地吃飯飲茶,就會覺得有小情小景之美。

餐堂

潤舍建造一共用了三種木頭:杉木(當地最常用的木材)、山樟(大料)、鳳梨格(小構件)。傢俱所用木材也有三種:紅木、緬甸花梨木、北美黑胡桃木。

潤舍的木頭沒有上任何油漆,所以你會聞到絲絲縷縷的木香。它可能有瑕疵,但它看上去特別自然。

每個木構件都經過三遍以上的打磨,這意味著木頭表面的肌理都重新排列過,所謂匠心,說的就是這個了。

所有的木窗都經過多次打磨

“潤舍”由外到內還佈置了依循古鎮的“八卦水系”,客棧入口,一庭水塘泛若湖面,天光映照,時有變幻。

客棧入口的水塘

水面上並無遮擋,完全露天,下雨時,雨聲滴答,清音如許,仿佛天籟。

走過水面上的弓形石橋,到達客棧中堂,盡頭處一匹瀑布恍如銀紗,傾瀉而下,潺潺流入水系的各個區域。

雨水收集系統

這是潤舍的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會彙集到南邊的一個小池塘。

有了水,房子就活了。天光雲影,透過水的倒影,映照在木結構的花紋上,閃爍盈動,極有意境。

水光倒影

這樣的木結構裡面充滿了陽光,綠色,水的生活系統,其實就是我內心中想要的木結構房子。

潤舍水塘

潤舍既有南宋建築的血緣關係,同時也有現代氣息,比如製作工藝、房間的格局、公共區域的考量等。

一樓我們安排了一些多功能的公共空間,茶室、書房、客廳、餐廳。捨棄傳統建築的封閉、昏暗,取而代之的是開放、通透。

東客廳

二樓有兩個大套間,房間的整個區域沒有隔斷,各個區域的功能交錯在一起。只是通過碩大的斗拱一樣的東西,把床和起居室巧妙分開。

二層套間

衛生間和淋浴都是開放式的,沒有任何私密性可言,你一進到這個房間,就可以極為隨便和放鬆。

開放式的衛生間,和床沒有沒有分隔

老結構,新材質,仿佛“新和舊”、“過去和現在”、“人工和自然”都處在一個平行時空中,和諧共生。

版權說明:以上圖片部分為唐徐國拍攝,版權歸©唐徐國所有

我們做這間客棧意在於此,把中國傳統藏在背後的文化推到大家的眼前,作為一種體驗讓大家去吸收,讓村民意識到,這一直以來都是他們的歸屬。

柯宅,摒棄了傳統的開窗設計

設計之初,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設計和模型。由於擔心自己的構想被姨夫拒絕,還在施工時實行了嚴密的保密政策。建造期間,除了工匠以外,連姨夫也是被謝絕入內的。

柯宅建好後,姨夫略帶委屈地問我,“你建房子怎麼不開窗?”

我指著柯宅腰上一條30cm的黑色腰帶做了一番詳細的解釋後,老人家的神色才緩和過來。嘀咕了一句“房子還可以這麼造?”

柯宅的窗戶變成了一條細長的裂縫

在農村,蓋新房和翻新舊房,是一個持續存在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覺得,鄉村是中國青年建築師最好的試驗場。

前童古鎮的木磚結構

一些大房子沒辦法試驗,因為它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需求,付出的社會代價太大,它的基因裡,就不允許先鋒性的存在。而在一些小住宅上,我看到先鋒文化的可能性。

所以你現在能理解我開頭說的話了吧。中國的建築師們,多去農村走走,會有大收穫。

在江浙鄉下造了十幾棟“奇奇怪怪”的住宅後,我又來到前童古鎮,這一次,我用木頭創造了一個宋風民韻的中國風住宅。

潤舍中堂

古鎮裡的八卦水系,流遍整個村落,形成“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的局面。沿街的渠水,靈動、清澈,幾個年少的孩子正歡快地撲騰著。

孩子們在門前的水渠游泳

古鎮裡有大量的古建築群體,青藤白牆黛瓦,朱閣樓台雕花,內部還保留著南宋時期的建築風格。

屋簷的雕花

潤舍就位於古鎮中心環形商業街上,距離附近的高鐵站25分鐘車程。

前童古鎮三合院民居

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南宋時期寧波保國寺的榫卯結構。

它的做法很複雜,所以我們給它做減法,簡化處理,最終形成了潤舍裡別具一格的木結構。

左左圖為保國寺複雜的榫卯結構,右圖為潤舍簡化後的榫卯結構

因為這些木頭,一走進潤舍,一縷木香就會沁入心脾,讓人仿佛掉入了一個古色古香的書院。

潤舍入口

木頭,是極富創造力的一種材料,它能製造宏大,也能營造溫馨。

當你置身中堂,仰起頭,高大粗壯的圓柱撐起整個房梁,鏤空屏風圍繞四周,會頓生一種磅礴大氣的感覺。

中堂圓柱

而當你坐在木椅上,木桌和屏風隔出一塊空間,木制小擺件溫馨點綴,你安靜地吃飯飲茶,就會覺得有小情小景之美。

餐堂

潤舍建造一共用了三種木頭:杉木(當地最常用的木材)、山樟(大料)、鳳梨格(小構件)。傢俱所用木材也有三種:紅木、緬甸花梨木、北美黑胡桃木。

潤舍的木頭沒有上任何油漆,所以你會聞到絲絲縷縷的木香。它可能有瑕疵,但它看上去特別自然。

每個木構件都經過三遍以上的打磨,這意味著木頭表面的肌理都重新排列過,所謂匠心,說的就是這個了。

所有的木窗都經過多次打磨

“潤舍”由外到內還佈置了依循古鎮的“八卦水系”,客棧入口,一庭水塘泛若湖面,天光映照,時有變幻。

客棧入口的水塘

水面上並無遮擋,完全露天,下雨時,雨聲滴答,清音如許,仿佛天籟。

走過水面上的弓形石橋,到達客棧中堂,盡頭處一匹瀑布恍如銀紗,傾瀉而下,潺潺流入水系的各個區域。

雨水收集系統

這是潤舍的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會彙集到南邊的一個小池塘。

有了水,房子就活了。天光雲影,透過水的倒影,映照在木結構的花紋上,閃爍盈動,極有意境。

水光倒影

這樣的木結構裡面充滿了陽光,綠色,水的生活系統,其實就是我內心中想要的木結構房子。

潤舍水塘

潤舍既有南宋建築的血緣關係,同時也有現代氣息,比如製作工藝、房間的格局、公共區域的考量等。

一樓我們安排了一些多功能的公共空間,茶室、書房、客廳、餐廳。捨棄傳統建築的封閉、昏暗,取而代之的是開放、通透。

東客廳

二樓有兩個大套間,房間的整個區域沒有隔斷,各個區域的功能交錯在一起。只是通過碩大的斗拱一樣的東西,把床和起居室巧妙分開。

二層套間

衛生間和淋浴都是開放式的,沒有任何私密性可言,你一進到這個房間,就可以極為隨便和放鬆。

開放式的衛生間,和床沒有沒有分隔

老結構,新材質,仿佛“新和舊”、“過去和現在”、“人工和自然”都處在一個平行時空中,和諧共生。

版權說明:以上圖片部分為唐徐國拍攝,版權歸©唐徐國所有

我們做這間客棧意在於此,把中國傳統藏在背後的文化推到大家的眼前,作為一種體驗讓大家去吸收,讓村民意識到,這一直以來都是他們的歸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