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聚焦2017全國兩會|關注環境,更要關注老百姓的健康風險

日前,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接受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國策說”專訪。 她認為, 環保不僅要打擊環境犯罪, 加強環境監管, 還必須關心人的健康, 應在現有基礎上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 實現環境保護“以人民為中心”。

打擊環境犯罪 需要法律銜接

在環保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的今天, 單靠環保部門“單兵獨鬥”, 通過行政監督和行政處罰的手段, 約束污染企業的排汙行為顯然難成氣候。 法律成為捍衛環保必不可少的武器, 隨著新《環保法》的出臺, 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日趨完善。

當前, 我國環境立法已形成了較完善的法律架構, 立法數量蔚為可觀。 “但這些法律存在重複、衝突、不銜接等問題。 ”呂忠梅說。 為此, 她在今年提出了將環境法典編纂列入下一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計畫的議案, 希望建立環保法與單行法律間的有序銜接和關係,

保證相關法律間不打架。 在現行法律法規體系中, 綜合運用各種法律手段保護環境:民事法律加大對公民因污染和破壞造成的人身和財產受害的保護力度;刑法在打擊環境犯罪、制裁破壞環境者以及震懾環境違法行為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法律所無法比擬的。 近年來, 環境司法有了長足進步, 民事訴訟開局順利, 在刑事訴訟領域喜憂參半。

呂忠梅認為, 近年來環境犯罪的刑法手段運用雖有進步, 但並未達到預期效果。 通過對環境刑事案件的調查發現, 一方面是資源類犯罪案件較多, 如砍伐森林樹木、偷獵野生動物等, 這種犯罪對生態環境危害後果較重、甚至會導致某種物種滅絕, 但由於缺乏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衡量,

導致輕刑化現象明顯。 另一方面, 環境污染罪情況複雜, 如企業犯罪中指揮者與操作者間的定罪量刑規則不清晰, 偷排汙物的犯罪嫌疑人難以找到、取證困難等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新環保法做了一些規定, 刑法修正案(八)降低了環境犯罪的“門檻”。 2月初, 最高檢與環保部、公安部聯合出臺《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 為解決取證難問題提供了方案。 “《辦法》旨在通過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程式, 保證將環境行政執法過程中發現的犯罪行為、相關證據能夠比較好的移送給偵查起訴機關, 實現無縫對接。 ”呂忠梅指出。

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水準, 需要全民參與

環保關乎每一個人的利益,

如何真正加強公眾監督的力量?呂忠梅強調, 公眾參與是環境保護不可缺少的力量, 許多國家都通過建立環境資訊公開制度、公益訴訟制度, 鼓勵公眾參與。 公益訴訟是一種“勇敢者的訴訟”, 需要有更多的公益組織勇敢的站出來, 為保護生態環境, 將污染和破壞環境的企業和單位告上法庭。

關於備受關注的“常州毒地”案公益訴訟敗訴事件, 呂忠梅已經請代理律師提供相關資料, 對有關法律問題進行研究。 她認為, 這個案件無論最後是什麼結果, 都會因為彙集了公益訴訟涉及的幾乎所有問題而成為“標誌性案件”。

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 她認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天價訴訟費”只是程式問題並不能成為核心,

這個案件關鍵在實體法方面, 現行法律未對原土地使用權人、土地收儲中心、現土地使用權人的污染治理或者土地修復責任作出明確規定;現在已有的土地修復計畫是否能夠滿足生態保護的要求, 也缺乏科學依據。 環保組織認為雖修復但未達效果, 要求繼續進行修復。 “這個案件既有立法問題也有司法問題, 既有實體問題也有程式問題, 因為尚未看到全部證據資料, 無法對案件本身進行判斷, 但這些問題如何處理, 對於司法能力和智慧都是考驗。 ”呂忠梅期待這起案件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促進環境司法發展。

完善環境標準, 需建立健康風險評估體系

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也是呂忠梅近年來一直研究的問題。 “前幾年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排汙企業附近的兒童血鉛明顯升高,甚至出現了群體性事件,但調查結果卻是企業全部達標排放。” 呂忠梅說,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國沒有建立以保障人體健康為核心的環境標準體系,一些與人群健康有關的污染物,也沒有納入環境監測的範圍。

那麼環境污染究竟會帶來多大範圍和程度的健康影響?需要有長期科學研究和資料積累。一些環境保護比較先進的國家,做了幾十年的跟蹤研究。中國在2007年制定了第一個《環境與健康保護行動計畫(2007—2015)》,但沒有得到真正執行。2014年新環保法雖然建立了環境與健康制度,但也因缺乏配套沒有得到實施。在她看來,實施環境與健康制度,最重要的是對環境污染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這就需要建立專門的評估機構,組織力量對大氣污染、重金屬、有毒化學品所可能產生的人群健康風險進行調查、監測評估,這需要有穩定的平臺、多學科合作以及長期的資料積累,才能對各種污染物可能產生的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健康風險作出預測。目前,這些都還處於空白狀態。

“環境保護部門不能光做消防員,也要做守門人!”讓她欣慰的是,國家剛剛發佈了“十三五”環境與健康的規劃,開始對全國的重金屬污染進行調查。環保部也正在制定《環境與健康工作管理辦法》,還在醞釀設立國家健康風險評估中心,為運行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制度進行準備。呂忠梅說:“如何讓在污染發生時沒有人受害,或者最大程度的減少人群健康損害,才是以人為本的環境保護。”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國策說工作室 張姝欣 孟晨)

“前幾年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排汙企業附近的兒童血鉛明顯升高,甚至出現了群體性事件,但調查結果卻是企業全部達標排放。” 呂忠梅說,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在我國沒有建立以保障人體健康為核心的環境標準體系,一些與人群健康有關的污染物,也沒有納入環境監測的範圍。

那麼環境污染究竟會帶來多大範圍和程度的健康影響?需要有長期科學研究和資料積累。一些環境保護比較先進的國家,做了幾十年的跟蹤研究。中國在2007年制定了第一個《環境與健康保護行動計畫(2007—2015)》,但沒有得到真正執行。2014年新環保法雖然建立了環境與健康制度,但也因缺乏配套沒有得到實施。在她看來,實施環境與健康制度,最重要的是對環境污染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這就需要建立專門的評估機構,組織力量對大氣污染、重金屬、有毒化學品所可能產生的人群健康風險進行調查、監測評估,這需要有穩定的平臺、多學科合作以及長期的資料積累,才能對各種污染物可能產生的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健康風險作出預測。目前,這些都還處於空白狀態。

“環境保護部門不能光做消防員,也要做守門人!”讓她欣慰的是,國家剛剛發佈了“十三五”環境與健康的規劃,開始對全國的重金屬污染進行調查。環保部也正在制定《環境與健康工作管理辦法》,還在醞釀設立國家健康風險評估中心,為運行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制度進行準備。呂忠梅說:“如何讓在污染發生時沒有人受害,或者最大程度的減少人群健康損害,才是以人為本的環境保護。”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國策說工作室 張姝欣 孟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