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堅定“四個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述評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17-07-26

自信, 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樑;

自信, 一個國家的前行動力;

自信, 一個政黨的勇氣擔當!

穿越數千年厚重歷史,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明能像中華文明一樣, 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在傳承與賡續中賦予中華兒女不竭動力。

歷經百年苦難輝煌, 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像中國共產黨一樣, 矢志不移、奮鬥不懈, 帶領中華民族走過風雨如晦的歲月迎來世紀夢圓的曙光。

面向未來,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 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昂首闊步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大道之行——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信心滿懷

2017年6月5日, 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布朗, 登上了從南京駛往北京的高鐵列車。

“高鐵看起來很不錯, 車很棒, 很高興能乘坐。 ”這位美國經濟實力第一大州的州長在車廂裡興奮地來回走動, 不時與中國乘客握手交談, 對中國高鐵列車的速度、服務稱讚有加。

此時此刻, 中國高速鐵路通車里程已居世界首位。

時光流轉。 1978年10月26日, 正在日本訪問的鄧小平登上了從東京開往京都的“光—81號”新幹線列車。

工作人員問他對乘坐新幹線有什麼感受。 鄧小平回答說:就感覺到快,

有催人跑的意思。

時空轉換, 映射出一個國家和民族史詩般的巨變。

從駛向世界的中國高鐵到飛向藍天的國產大飛機, 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 在現代化道路上加速奮進;從一窮二白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30%;從探索大洋深處的蛟龍號到遨遊星漢的神舟飛船, 中國向世界展示著下五洋上九天的自信與豪情……

習近平總書記用堅定的語氣揭示出這一切奇跡背後的精神底色——

“當今世界, 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 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

2017年7月1日晚的維多利亞港灣, 溢彩流光,

恍若仙境。 綻放的煙花、動人的音樂、歡樂的市民, 演繹著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的盛況。

曾記否, 20年前, 美國《財富》週刊封面上寫著大大的幾個字:“香港將死”, 斷言香港回歸後前途黯淡。

如今的香港, 風華正茂。

“今天的香港, 超出了20年前人們的期望。 ”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唐偉康說。

從唱衰回歸後的香港特區, 到唱衰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從懷疑新中國, 到懷疑改革開放……面對疾馳而來的“中國號列車”, 那些戴著“有色眼鏡”者卻一再“大跌眼鏡”。 當“中國崩潰論”一次次在中國奇跡面前崩潰時, 升騰的是中國人民與日俱增的自信心。

是的, 中國有理由自信!

30多年高速增長, 7億人擺脫貧困, 世界穩定一極……中國道路鋪就了中國奇跡,

中國奇跡印證著中國道路。 當世人慨歎“我們的星球病了”的時候, 中國正堅定不移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奮力前行。

2017年1月9日, 瑞士日內瓦雪花飛舞。

在中國主題圖書全球新年展銷月活動啟動儀式上, 日內瓦大學博士研究生皮埃裡克·波爾謝手捧一本法文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我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 大家都說這是瞭解中國領導人治國理念、執政方略的必讀書目。 ”

這部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圖書出版千日, 已以600余萬冊的發行量覆蓋了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風行天下。

是的, 中國人有理由自信!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實踐豐富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 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領航中國奔向偉大復興。

春天的西藏乃村, 爛漫野花點綴著綠綠的草場, 為千年古村換上新裝。 這裡有個美麗的傳說:周邊環繞的雪山是鳳凰翅膀, 乃村就坐落鳳凰之背。

2015年4月, 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 乃村幾乎被夷為平地。 兩年過去了, 村民們親眼見證了家園一步步走出災難、實現鳳凰涅般木的歷程。

“新房正在蓋, 兩層, 200平方米。 ”村民次旺多吉高興地告訴記者, 政府為每戶補貼近20萬元, “沒有共產黨、沒有人民政府, 這是不可能的。 ”

“制度的優越性都是在比較中產生的。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 這種優越性不僅表現為能夠在危機面前空前團結、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攻堅克難, 更表現為能夠在危機過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高效運作、迅速崛起。

是的,中國人有理由自信!

應對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衝擊……一個個教科書般的典型案例、一次次浴火重生的成功實踐,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力量。

2016年,一場名為“跨越時空的對話——紀念文學巨匠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文化巡展走向全球20多個國家。

兩種偉大文明的碰撞輝耀出人類精神之光: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福德,莎翁的“粉絲”為《牡丹亭》的唱腔凝神駐足;在湯顯祖的故鄉臨川,湯公的後人隆重紀念莎翁……當莎士比亞與“東方的莎士比亞”攜手同行,世人對中國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展現出獨特魅力。正如德國《南德意志報》所指出的:“面對西方的文化輸出,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一味照單全收的時代已經結束。”

是的,中國人有理由自信!

通過繼承傳統文化、昇華革命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最核心的呈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從物質層面上升為物質、精神的全面復興,文化自信也日益成為中國自信的根基所在。

2017年春節,一組中國百姓自拍的短視頻《厲害了我的國》在互聯網上火了起來。

當長征火箭帶著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奔向未知的宇宙時,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高高飄揚時,當中國科學家接過諾貝爾獎章時,當中國軍艦護衛著華僑、華人撤離戰亂地區時……

人們以這種自發的形式為國家和民族點贊。“厲害了,我的國!”滿滿的自信通過短短的6個字讓億萬人的心靈同頻同振。

“上溯100年,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自信。”在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振峰看來,這種自信表現在方方面面——做好自己事情的堅持上、大步走向世界的胸懷上、全面從嚴治黨的勇氣上、主動調低經濟增速的定力上,甚至“四個自信”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這種自信正化為中國航船繼續前行的推動力、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向心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生機無限。

自信者強——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今年21歲的浙江台州人陳楚白,剛剛從中國科大少年班畢業。這幾天,他仍在加緊學習,為即將赴美留學做準備。

“學成以後回國工作。”已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的陳楚白憧憬著五年後的人生,“中國發展那麼快,國家每年的科技研發投入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如果有條件,相信大多數人都想回來。”

每年數以萬計出國留學人員,每年數以萬計海外引進人才……今天,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正以博采眾家之長的自信將莘莘學子送向世界各地學習深造,又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著千萬海外人才前來建功立業。

然而,一個多世紀前,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的求學與歸國之路是怎樣的沉重和無奈?

1872年,被兩次鴉片戰爭洞穿國門的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器不如人”的現實,選派120名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幼童赴美留學,希望他們學成歸來後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

誰知短短9年後,這次原定15年的留學計畫就夭折了。清政府的官員們發現,這些留學生不僅難以成為垂死封建王朝的挽救者,反倒更有可能成為舊制度的掘墓人。

留美幼童的悲情結局如同一個歷史的注腳,清晰展現出這個“老大帝國”的深深自卑。

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中國人一次次奮起,又一次次失敗,直到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中華民族才真正走上了再造自信的人間正道。

時空可以壓縮,但過程無法省略。

回望來路,中國人歷經百年的精神重構比自信本身更發人深省、更令人震撼。

“一個民族的自信心總是與她的興衰榮辱交織在一起。”在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看來,“四個自信”是從中華民族百年復興進程中走來的、從中國5000年文明史中走來的、從人類發展的長河中走來的。

——這種自信植根于中華文明深沉醇厚又海納百川的文化沃土。

儘管近代中國曾墮入歷史的深淵,但如果將時間的尺規放大到百年、千年,輝耀世人的仍是綿延數千年不曾斷絕、長期引領世界風氣之先的中華文明。以這個時空尺度,曾經的挫折和低迷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次蓄勢。

實事求是典出《漢書》,小康之喻語出《禮記》,選賢舉能、德法相依、和衷共濟的理念來自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全國政協常委楊勝群認為,所謂中國特色,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具有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這種自信來源於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威力。

2017年6月,國歌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聽聞此訊,曾經無數次指揮奏唱國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一級指揮于海感慨萬千:“‘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傳遞出超越時空的危機意識;‘冒著敵人的炮火’,彰顯勢不可擋的鋼鐵力量;‘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展現了中華兒女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國歌中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人民一次次書寫出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史詩,不斷創造出人類的奇跡、築造起自信的大廈。

——這種自信堅定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2016年12月30日上午,全國政協禮堂。

党和國家領導人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等歡聚一堂,共迎元旦。全場齊聲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熱烈的氣氛達到高潮。

70多年前,當19歲的八路軍戰士曹火星在京西的山溝溝裡創作這首歌曲時,他恐怕沒有想到,這首歌會有一天響徹祖國大地、唱進億萬人民的心坎裡。

從萬里長征的悲壯史詩到全民抗戰的砥柱中流,再到解放戰爭的神州既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再次挺起不屈的脊樑,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

作為中國道路的開拓者、理論的踐行者、制度的創立者、文化的弘揚者……人們從這個永葆先進本色、勇立時代潮頭的政黨身上看到了民族復興之光。

“中國體制優越性最大的體現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中國共產黨這樣的政治組織、制度安排、治理方式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是中國體制既高效又靈活、既民主又集中、既多樣又團結的根本所在。由此,中國政治體制才更具生命力、創造力和競爭力。

——這種自信昇華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之時,鄧小平同志預言:“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只要手握真理,目光總能穿透歷史的迷霧。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高擎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接力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在中國的實踐中煥發出新的光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是堅定自信的理論源泉。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中華民族跨越式前行。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充滿自信。

長風破浪——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2017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視窗。

約2000名外國記者報名參加這次報導,規模甚至超過了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與之相伴隨的是,“中國貢獻”“中國模式”“中國方案”頻頻登上外媒頭條。

中國的一舉一動越來越為世界所關注,也越來越大地影響著全球發展的脈動。

獲悉中國“慧眼”衛星發射成功、量子技術取得突破、超級電腦蟬聯冠軍,法新社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國力正在增強;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正在減少到外企工作的興趣,CNN第一時間評論指出,中國本土公司發展迅速且更具有創新精神;南昌一夜之間拆除了一座立交橋,英國《每日郵報》驚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效率!

中國奇跡提升了中國自信。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縱觀近代以來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堅定“四個自信”無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是凝聚磅礴力量的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物質的復興,更是精神的復興,是民族自信的完整重塑。”中央黨校教授祝靈君說。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道路自信是根本,理論自信是引領,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支撐,‘四個自信’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韓振峰指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須堅持我們的道路、創新我們的理論、完善我們的制度、弘揚我們的文化,才能永遠保持昂揚自信的姿態。

——堅持我們的道路,就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党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力求把自身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

“為什麼要把党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想所寄,使命所使,事業所需。”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撰文指出,在興党強黨問題上,必須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嚴治黨,砥礪前行,使黨具有強大的政治引領力、民心感召力、組織動員力和自我革新力,才能不斷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

——創新我們的理論,就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

“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近年來,國外學界不斷追問。

英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有生命力和成功的原因,就是她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當地語系化和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的條件。而這一過程仍在繼續。

在新的時代,結合新的實踐,針對新的任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新飛躍,將為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也將進一步堅定我們的理論自信。

“在未來的時代進程中,人類將不斷見證與體認這一歷史性轉折的意義。”暢銷書《大道之行》的作者之一白鋼說。

——完善我們的制度,就要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制度自信源於制度效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增強制度自信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歸根結底還要體現在國家綜合實力的持續提高、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保障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認為,只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把各方面制度和機制的優勢轉化為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實際效能,才能不斷堅定我們的制度自信。

——弘揚我們的文化,就要對中華文化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固守傳統和拋棄傳統,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斷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陳先達說,文化自信是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自信。

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再到“心有大我”的黃大年,愛國主義精神生生不息;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為人民而死”的焦裕祿,再到“不忘初心”的廖俊波,家國情懷一脈相承……

陳先達認為,文化自信既是基於我們民族苦難和奮鬥史的文化自覺與自豪,又是我們民族尋找自身偉大復興之路的文化史的展示;是一種既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一種既積極奮進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今天,我們能夠清晰感受到一個民族復興進程中的自信之力。那是挺立潮頭勇於擔當的責任,是著眼長遠計定千年的手筆,是無懼挑戰勇於開拓的氣魄,是放眼全球引領世界的胸懷……這種力量激勵自我,感召世人。

2017年,火熱的夏天——

一條由中國公司主持修建並全部採用中國最新技術的鐵路,在非洲大陸正式開通運營,它使肯亞首都奈洛比和海岸城市蒙巴薩緊密連接在一起;

一場由中國公司阿裡巴巴舉辦的中小企業論壇在美國底特律舉行,3000多名美國中小企業主與合作夥伴把握商機、蜂擁而至;

一輛載著尼泊爾主流媒體與友好團體考察團的大巴駛入浙江省委黨校,專程傾聽有關治國理政新實踐的專題講座,希望把中國經驗帶回國內;

……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說,中國的持續成功發展不僅解決了中國問題,也為西方走出困境提供著啟示。

一個蓬勃向上的世界離不開13億多自信的中國人,日益自信的中國正在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繁榮提供著越來越多的經驗、方案和正能量。

以開放彰顯自信——從籌建亞投行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向世界傳遞出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誠意和決心。

以文化詮釋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彰顯文化軟實力,一個越來越豐富和生動的中國形象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

以引領塑造自信——通過宣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謀求共同發展,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進程中,中國展現大國風範,引領前行方向。

“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斬釘截鐵的話語向世人展現出中國自信的宏闊格局。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新的使命,新的召喚。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斷堅定“四個自信”,我們就能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跡。(檢察日報 秦傑 霍小光 張曉松 羅宇凡)

是的,中國人有理由自信!

應對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衝擊……一個個教科書般的典型案例、一次次浴火重生的成功實踐,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力量。

2016年,一場名為“跨越時空的對話——紀念文學巨匠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文化巡展走向全球20多個國家。

兩種偉大文明的碰撞輝耀出人類精神之光: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福德,莎翁的“粉絲”為《牡丹亭》的唱腔凝神駐足;在湯顯祖的故鄉臨川,湯公的後人隆重紀念莎翁……當莎士比亞與“東方的莎士比亞”攜手同行,世人對中國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展現出獨特魅力。正如德國《南德意志報》所指出的:“面對西方的文化輸出,以中國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一味照單全收的時代已經結束。”

是的,中國人有理由自信!

通過繼承傳統文化、昇華革命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最核心的呈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從物質層面上升為物質、精神的全面復興,文化自信也日益成為中國自信的根基所在。

2017年春節,一組中國百姓自拍的短視頻《厲害了我的國》在互聯網上火了起來。

當長征火箭帶著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奔向未知的宇宙時,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高高飄揚時,當中國科學家接過諾貝爾獎章時,當中國軍艦護衛著華僑、華人撤離戰亂地區時……

人們以這種自發的形式為國家和民族點贊。“厲害了,我的國!”滿滿的自信通過短短的6個字讓億萬人的心靈同頻同振。

“上溯100年,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自信。”在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振峰看來,這種自信表現在方方面面——做好自己事情的堅持上、大步走向世界的胸懷上、全面從嚴治黨的勇氣上、主動調低經濟增速的定力上,甚至“四個自信”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這種自信正化為中國航船繼續前行的推動力、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向心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生機無限。

自信者強——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今年21歲的浙江台州人陳楚白,剛剛從中國科大少年班畢業。這幾天,他仍在加緊學習,為即將赴美留學做準備。

“學成以後回國工作。”已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的陳楚白憧憬著五年後的人生,“中國發展那麼快,國家每年的科技研發投入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如果有條件,相信大多數人都想回來。”

每年數以萬計出國留學人員,每年數以萬計海外引進人才……今天,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正以博采眾家之長的自信將莘莘學子送向世界各地學習深造,又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著千萬海外人才前來建功立業。

然而,一個多世紀前,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的求學與歸國之路是怎樣的沉重和無奈?

1872年,被兩次鴉片戰爭洞穿國門的清政府終於意識到“器不如人”的現實,選派120名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幼童赴美留學,希望他們學成歸來後能夠“師夷長技以制夷”。

誰知短短9年後,這次原定15年的留學計畫就夭折了。清政府的官員們發現,這些留學生不僅難以成為垂死封建王朝的挽救者,反倒更有可能成為舊制度的掘墓人。

留美幼童的悲情結局如同一個歷史的注腳,清晰展現出這個“老大帝國”的深深自卑。

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中國人一次次奮起,又一次次失敗,直到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中華民族才真正走上了再造自信的人間正道。

時空可以壓縮,但過程無法省略。

回望來路,中國人歷經百年的精神重構比自信本身更發人深省、更令人震撼。

“一個民族的自信心總是與她的興衰榮辱交織在一起。”在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看來,“四個自信”是從中華民族百年復興進程中走來的、從中國5000年文明史中走來的、從人類發展的長河中走來的。

——這種自信植根于中華文明深沉醇厚又海納百川的文化沃土。

儘管近代中國曾墮入歷史的深淵,但如果將時間的尺規放大到百年、千年,輝耀世人的仍是綿延數千年不曾斷絕、長期引領世界風氣之先的中華文明。以這個時空尺度,曾經的挫折和低迷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一次蓄勢。

實事求是典出《漢書》,小康之喻語出《禮記》,選賢舉能、德法相依、和衷共濟的理念來自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全國政協常委楊勝群認為,所謂中國特色,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具有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這種自信來源於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威力。

2017年6月,國歌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聽聞此訊,曾經無數次指揮奏唱國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一級指揮于海感慨萬千:“‘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傳遞出超越時空的危機意識;‘冒著敵人的炮火’,彰顯勢不可擋的鋼鐵力量;‘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展現了中華兒女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國歌中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讓中國人民一次次書寫出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史詩,不斷創造出人類的奇跡、築造起自信的大廈。

——這種自信堅定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2016年12月30日上午,全國政協禮堂。

党和國家領導人同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等歡聚一堂,共迎元旦。全場齊聲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熱烈的氣氛達到高潮。

70多年前,當19歲的八路軍戰士曹火星在京西的山溝溝裡創作這首歌曲時,他恐怕沒有想到,這首歌會有一天響徹祖國大地、唱進億萬人民的心坎裡。

從萬里長征的悲壯史詩到全民抗戰的砥柱中流,再到解放戰爭的神州既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再次挺起不屈的脊樑,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

作為中國道路的開拓者、理論的踐行者、制度的創立者、文化的弘揚者……人們從這個永葆先進本色、勇立時代潮頭的政黨身上看到了民族復興之光。

“中國體制優越性最大的體現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中國共產黨這樣的政治組織、制度安排、治理方式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是中國體制既高效又靈活、既民主又集中、既多樣又團結的根本所在。由此,中國政治體制才更具生命力、創造力和競爭力。

——這種自信昇華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之時,鄧小平同志預言:“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只要手握真理,目光總能穿透歷史的迷霧。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高擎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接力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在中國的實踐中煥發出新的光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是堅定自信的理論源泉。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中華民族跨越式前行。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充滿自信。

長風破浪——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2017年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視窗。

約2000名外國記者報名參加這次報導,規模甚至超過了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與之相伴隨的是,“中國貢獻”“中國模式”“中國方案”頻頻登上外媒頭條。

中國的一舉一動越來越為世界所關注,也越來越大地影響著全球發展的脈動。

獲悉中國“慧眼”衛星發射成功、量子技術取得突破、超級電腦蟬聯冠軍,法新社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國力正在增強;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正在減少到外企工作的興趣,CNN第一時間評論指出,中國本土公司發展迅速且更具有創新精神;南昌一夜之間拆除了一座立交橋,英國《每日郵報》驚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效率!

中國奇跡提升了中國自信。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縱觀近代以來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堅定“四個自信”無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是凝聚磅礴力量的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物質的復興,更是精神的復興,是民族自信的完整重塑。”中央黨校教授祝靈君說。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道路自信是根本,理論自信是引領,制度自信是保障,文化自信是支撐,‘四個自信’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韓振峰指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須堅持我們的道路、創新我們的理論、完善我們的制度、弘揚我們的文化,才能永遠保持昂揚自信的姿態。

——堅持我們的道路,就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党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力求把自身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

“為什麼要把党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想所寄,使命所使,事業所需。”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撰文指出,在興党強黨問題上,必須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嚴治黨,砥礪前行,使黨具有強大的政治引領力、民心感召力、組織動員力和自我革新力,才能不斷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

——創新我們的理論,就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

“中國為什麼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近年來,國外學界不斷追問。

英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有生命力和成功的原因,就是她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當地語系化和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的條件。而這一過程仍在繼續。

在新的時代,結合新的實踐,針對新的任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新飛躍,將為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也將進一步堅定我們的理論自信。

“在未來的時代進程中,人類將不斷見證與體認這一歷史性轉折的意義。”暢銷書《大道之行》的作者之一白鋼說。

——完善我們的制度,就要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制度自信源於制度效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增強制度自信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歸根結底還要體現在國家綜合實力的持續提高、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保障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認為,只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把各方面制度和機制的優勢轉化為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實際效能,才能不斷堅定我們的制度自信。

——弘揚我們的文化,就要對中華文化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固守傳統和拋棄傳統,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斷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陳先達說,文化自信是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自信。

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再到“心有大我”的黃大年,愛國主義精神生生不息;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為人民而死”的焦裕祿,再到“不忘初心”的廖俊波,家國情懷一脈相承……

陳先達認為,文化自信既是基於我們民族苦難和奮鬥史的文化自覺與自豪,又是我們民族尋找自身偉大復興之路的文化史的展示;是一種既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一種既積極奮進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今天,我們能夠清晰感受到一個民族復興進程中的自信之力。那是挺立潮頭勇於擔當的責任,是著眼長遠計定千年的手筆,是無懼挑戰勇於開拓的氣魄,是放眼全球引領世界的胸懷……這種力量激勵自我,感召世人。

2017年,火熱的夏天——

一條由中國公司主持修建並全部採用中國最新技術的鐵路,在非洲大陸正式開通運營,它使肯亞首都奈洛比和海岸城市蒙巴薩緊密連接在一起;

一場由中國公司阿裡巴巴舉辦的中小企業論壇在美國底特律舉行,3000多名美國中小企業主與合作夥伴把握商機、蜂擁而至;

一輛載著尼泊爾主流媒體與友好團體考察團的大巴駛入浙江省委黨校,專程傾聽有關治國理政新實踐的專題講座,希望把中國經驗帶回國內;

……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說,中國的持續成功發展不僅解決了中國問題,也為西方走出困境提供著啟示。

一個蓬勃向上的世界離不開13億多自信的中國人,日益自信的中國正在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繁榮提供著越來越多的經驗、方案和正能量。

以開放彰顯自信——從籌建亞投行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向世界傳遞出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誠意和決心。

以文化詮釋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彰顯文化軟實力,一個越來越豐富和生動的中國形象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

以引領塑造自信——通過宣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治理,謀求共同發展,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的進程中,中國展現大國風範,引領前行方向。

“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斬釘截鐵的話語向世人展現出中國自信的宏闊格局。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新的使命,新的召喚。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斷堅定“四個自信”,我們就能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堅定不移開闢新天地、創造新奇跡。(檢察日報 秦傑 霍小光 張曉松 羅宇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