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威尼斯電影節,有一部拍雲南留守兒童的《米花之味》入圍【好奇心日報】

近日, 威尼斯電影節公佈了“威尼斯日”和“影評人周”兩個競賽單元的電影片單。

“威尼斯日”創辦於 2004 年, 是一個以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為範本的單元,

旨在挖掘新銳導演。 今年入圍威尼斯日單元的 12 部作品中, 有 11 部是世界首映。

中國導演鵬飛的《米花之味》入圍了今年的“威尼斯日”單元。

“《米花之味》是一個留守兒童與母親的故事, 打工回家的母親與孩子太久沒有見面, 沒有溝通交流, 這種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 在母女關係的重塑過程中, 也有社工的幫助。 ”導演鵬飛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說。

片中角色除女主角英澤外, 全部由來自雲南當地的少數民族原住民演出。 主演中王一婷、王蘭都是滄源本地的13歲佤族小姑娘, 茶艾南是滄源本地的音樂人。

鵬飛 2015 年憑藉處女作《地下鄉》入圍了威尼斯日單元。 它和《米花之味》都是關注都市小人物現實生活的作品。 鵬飛旅法學習電影八年,

曾與洪尚秀、蔡明亮一起工作。 威尼斯電影節的選片人在評價《地下鄉》時說“影片就像詩一般美麗, 難以相信是導演的第一部作品。 ”

其他入圍“威尼斯日”單元的作品, 有憑藉《木屐樹》獲得了金棕櫚的義大利導演埃曼諾·奧爾米帶來的新作(將在展映單元放映)、有憑藉《戰地巫師》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的越南裔加拿大導演阮金的《目視茱麗葉》,

電影會從一架無人機視角來講述一個愛情故事。 泰國導演、泰國新浪潮推動者彭力·雲旦拿域安的《Samui Song》是一出對中產階級的諷刺。 美籍伊朗導演施林·奈沙的《Looking For Oum Kulthum》則關於一位放逐的藝術家對埃及著名演員兼歌手 Oum Kulthum 的追尋之旅。

威尼斯影評人周獎又叫國際影評人獎或者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它由國際影評人協會頒發, 用來鼓勵具有探索意識和獨立精神的電影。 歐洲三大電影節上都有這個獎項的身影, 但它不隸屬於任何影展單位。 它會在電影節頒獎大會前一步頒發獎項。

創辦於 1932 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是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電影節。

它和坎城、柏林電影節組成了歐洲的三大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電影節舉辦的時間與人們開始考慮奧斯卡提名的時間接近, 近年來和奧斯卡的聯結愈發緊密。 威尼斯電影節的威望也成為了影片角逐奧斯卡的賣點。

威尼斯的主競賽單元仍然維持了對歐洲藝術電影的關注, 但它這些年的開幕片都很奧斯卡:2013 年是《地心引力》, 2014 年是《鳥人》, 去年則是《愛樂之城》。 今年威尼斯的開幕影片延續了這種風格, 選的是馬特·達蒙主演的《縮身》。 第 74 屆威尼斯電影節將於 8 月 30 日開幕。

題圖來自:豆瓣電影《縮身》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