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劉力紅:認識中醫,樹立新的健康觀念(下)

作者/劉力紅校對/高向晶

來源/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講座

導讀:前面我們談“醫為仁術”, 透過“禮”認識“仁”, 透過“和”認識“禮”, 透過“中節”去認識“和”,

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入。 通過這一串的認識, 我們對中醫大概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討論一個更重要的主題——“和”的物件是什麼?與什麼相和?這又回到了太史公對“仁”的定義:“天有時, 地有財, 能與人共之者, 仁也。 ”

這裡講到了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個元素——天、地、人。 《素問》裡說:“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長久。 ”能夠知道天、地、人及其相互關係是對醫者的基本要求, 這三者也是“仁”所具有的重要元素。 這三個元素也是“和”的主要對象。 能“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就是“平人”, “平人”則不病。 反過來, 與天失和、與地失和、與人失和的人就是“非平人”, “非平人”則病。

我們首先看“與天和”是與什麼相和。

太史公講“天有時”就是說“與天和”,

實際是指與“天時”相和, 跟天時保持一致。

《素問》裡有一篇“四氣調神大論”, 四氣指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氣, 如何調整人的心身, 以求與天合一, 是這一篇所講的主要內容。 人們如何在起居上、日用上與“天”保持一致, 保持相和呢?“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了春三月該怎麼辦, 夏三月該怎麼辦, 秋冬三月又該怎麼辦。

《素問》的“上古天真論”還特別強調“起居有常”, 工作學習為“起”, 休息睡眠為“居”, “常”就是規律。 由於天時有“常”, “天”不會說今天高興四點鐘就亮, 明天不高興了十二點鐘才亮。 天是有常的, 所以人的起居也要有常, 這樣才能與天相和, 與天保持一致性。 據此, 中醫認為夏天晝長夜短, 人們可以晚點睡、早點起, 以“與天相和”;冬天晝短夜長,

睡眠要增加, 也是“與天相和”。

熬夜是在同學們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當大家起居沒有常的時候, 你就與天失和了, 已經是三分之一的非平人了, 要想不生病, 實在有些困難。 因此, 我們要清楚人為什麼會生病, 要學會珍惜生命, 而不能糊裡糊塗。 如果花很多時間去學那些和生命沒有關係的東西, 我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更對不起這個至貴之重器了。

綜合前面講的, 我們談到“與天和”就是“與天時和”, 所以起居要有常。 “天時”的變化還帶來氣候的變化, 因此中醫還講調適寒溫, 注重保暖。

接下來我們看“與地和”地上生長了萬物, 所以“與地和”就是“與萬物和”。

“和”的右邊是一個“口”字, 很多時候, 我們是通過“口”來與萬物相和的。

“口”除了說話之外, 還用來吃東西。 吃東西很關鍵, 它是我們與“地”溝通的一個重要途徑。

這些東西用《內經》的語言就是“五味”, 我們所吃的一切東西都可以歸結為“五味”, 因此, 若“與地失和”就是與五味失和。 “上古天真論”還強調“飲食有節”這就是強調要與地相和。

我們為什麼要吃時令的東西?因為時令的東西都是老天送給你的, 這就是“和”當然在冬天我們可以吃一些能夠收藏的, 比如一些鹹菜、豆類、大白菜等, 這些可以儲藏的菜, 都具有冬的特徵, 因而也在時令的範圍之內。 吃時令菜就意味著“當其時為正”, 吃非時令的菜就意味著“非其時為邪”。 為什麼我們說吃五穀不生百病呢?因為你吃的是“正”肯定是不生病的, “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嘛。

“正”和“邪”我們要按上面的方法評判。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 古人講“未飽先放筷”, 不饑不飽稱為中節, 沒有太過, 沒有不及。 如果做不到這些就會“與地失和”。 有了這些原則, 大家就可以檢討一下自己的生活, 看看是否與天和了, 與地和了, 是不是處在“中節”的狀態上。 一旦出現了有違天和、有違地和的情況,我們就是“非平人”就有可能生病。

那生病了該如何調理呢?比如受寒了,要用溫熱去調理,亦即《內經》所說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與天失和實際就是與六氣失和,就會有傷風、受寒、中暑等疾病。此時,我們要用上面談到的方法去“損有餘而補不足”,使之達到“中節”和“平人”的狀態。如果大家留心,就可以發現每一味中藥的“性”裡面都有“氣”和“味”兩個元素。“氣”——“寒熱溫涼平”寒的如黃連,熱的如生薑,它解決的是“與天失和”的問題,解決的是時間層面的問題。在這個層面出現問題,都可以通過“寒熱溫涼平”來進行調節。

“與地失和”要用什麼去調節呢?需要用“味”去調節。每味中藥除了“寒熱溫涼平”之外,還有“酸苦甘辛鹹”。烏梅很酸,甘草很甜,薑很辣,黃連很苦,芒硝很鹹。《神農本草經》在講述每味中藥的時候,首先談到的就是“氣”和“味”,“氣味”所能調節的就是與天地失和的問題。中醫方劑解決的正是與天地失和而產生的問題,通過氣味構築方劑進而調節與天地之間的關係,這是中藥所以能成方治病的關鍵。

最後一個元素是“人”,什麼樣的因素會導致我們“與人失和”呢?

這一點也許大家會有經驗,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當我們有不良情緒的時候,我們就“與人失和”了,就變成了“非平人”。當我們“與人失和”以後,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去解決呢?比如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是否喝下一碗藥就不生氣了呢?有沒有這樣的藥呢?至少我目前還沒有看到。雖然方劑的疏肝可以調節情緒,但對於生氣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那麼,現代科學對這個問題有沒有辦法呢?

今年早些時候,我應邀在北大開一個關於中醫哲學的會議,樓宇烈老前輩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我也提出了上面的問題,結果樓老引用的一句話令四座皆驚:科學惟一不能解決的就是人的情緒問題!而人的情緒又是讓我們“與人失和”的最關鍵因素,這便意味著中醫的系列方法和現代醫學的方法都很難作用於人和的層面。《內經》時代的醫學模式強調“天地人”的因素,但總的看來,似乎用於解決天地層面的方法更豐富、更完善,而在解決“人”的層面上,只是提供了原則,缺少系列方法。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內經》時代,人類生產工具還很落後,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由此造成人類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非常低下——禦寒措施和降溫方法都很有限,食物也相對匱乏。一旦發生大的天地變化,往往就要付出十分慘重的代價。所以這一時期,與天地的失和便成為產生疾病的最重要因素。而那個時候離聖人不遠,聖人的教化猶在。行事的原則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每個人都在自己內心上用功,在“克己”上用功。當發生“與人失和”的問題時,大家都能從自身上找毛病。孔子說:“觀過,斯知仁矣。”

如果能夠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離“仁”就不遠了,而能夠處仁,人和就不會有大的問題。所以在《內經》的時代,即便發生了“與人失和”解決起來也不困難。我想,這應該是造成《內經》醫學狀況的歷史原因。

反觀現在,大家把重心放在了外面的世界,都在改造外部世界。凡事有所長必有所短,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外部,當我們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突飛猛進,也就意味著改造自身世界的能力不斷弱化。現代人處世,行有不得,不再反求諸己,而是反求諸人,都在怨恨,都在責怪,如此一來,“與人失和”的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了。

《內經》時代,疾病的主因是天地因素,人的因素相對次要。當今時代,科學如此發達,社會生產力不斷高漲,人類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對付與天地失和的手段不斷豐富,與此同時,人類的教化卻不斷弱化,加之社會競爭、人心浮躁等,我們調控自我情緒的能力,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差的。

由此而致的“與人失和”從原來的次要因素,上升到現在的主要因素,成為導致現代人類疾病的主因。如果不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們無法解釋現在面臨的醫學現狀:國家如此重視醫學,醫院越來越多,醫療手段越來越先進,為什麼疾病反而越來越多,看病越來越難?如果醫學沒有存在盲區,沒有大片的漏洞,現在的醫學不應該是這樣的局面。

我以為,這個重大的盲區就是沒有看到人和的因素,情緒所致的人失和,已經成為現代致病的主要原因。如果現在的醫療模式不轉變到對“人和”的重點關注上,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後果。這是我對當今醫學的總體認識。

如何解決“人和”這個重大的問題,是每個人需要努力的,當然也不是今天就能夠解決的。我今天只是想提出來,希望大家能夠正視這個問題,進而尋求解決的方法。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都是在解決人和的問題,但今晚我更想給大家推薦的是王鳳儀先生的學問。

王鳳儀先生是遼寧朝陽人,1937年去世。也是因為在北京的因緣,我有幸接觸到了鳳儀先生的學問。我認為鳳儀先生的學問對當今的中國,應該有一個劃時代的影響。鳳儀先生說,他來到這個世界是來給孔子補漏的,因為孔子一生主要致力於男教,沒有專門講女教,甚至還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言論。而鳳儀先生則專門抓女教,把女性的教育提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個人認為,鳳儀先生的學問的確是可以和孔子相提並論的,當然他用的教育方式跟孔子不同。我總結的不同點有如下三個方面:他的教育一是從疾病入手;二是從家庭入手;三是從“性情”入手。

首先看“從疾病入手”為什麼教育要從疾病入手?

因為在人沒有生病的時候,要想認識自身是很困難的,當我們還身強力壯的時候,當我們一帆風順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只會朝外看,只會讚歎:“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至於什麼是生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似乎與我們無關。而一旦人生了病,情況就不同了,這個時候也許他會停下來,思考上面的問題,從而獲得認識自身的機會。鳳儀先生講的雖然多為土話,但卻振聾發聵,我讀他的言行,常常是在震撼中感到慚愧,而作為一名醫生,更是意識到了作為醫者的盲區。鳳儀先生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因為不良情緒產生的,並且將這些不良情緒歸納為“氣”與“火”氣是寒的,火是熱的,“氣火”是病的根源。也可以說氣是病的飲,火是病的食。如果我們不停地生氣上火,不停地給疾病吃好的喝好的,那怎麼會不生病呢?

現在腫瘤病人非常多,為什麼有的病人逃不過幾個月,而有的病人卻幾十年活過來了?為什麼有的病人化療後復發了、轉移了,而有的病人沒有轉移?因為後一類的病人將腫瘤的糧食、飲料掐斷了。由於患上了這樣大的疾病,死亡隨時都可發生,反而能將人生的諸事放下,對人生看開了,該生氣的也不生氣了,該上火的也不上火了,這就等於給疾病斷水斷糧,腫瘤自然就死掉了,自然就沒有再復發的機會。而另一些病人正好相反,即使化療了,手術了,也上了中醫,但整天埋怨家人,整天生氣上火,腫瘤每日裡吃香喝辣,怎麼不茁壯成長呢?

從根本上說,如果要想生病,你就不停地生氣、上火,不停地給疾病飲食;而要想不生病,除了把握好天地的層面,還要管住氣火。鳳儀先生說,“氣火”是兩個“無常鬼”所以,若要想健康,其實也簡單,就是要把握住不生氣、不上火。鳳儀先生又將“氣火”和人的不良情緒歸結為五種,即怒、恨、怨、惱、煩,並與中醫的五行、五臟相對應:怒屬木,傷肝膽;恨屬火,傷心和小腸;怨屬土,傷脾胃;惱屬金,傷肺和大腸;煩屬水,傷腎與膀胱。

第二,我們來看“從家庭入手”儒家的路線是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說“家道”意為“道就在家庭裡面”人生的理想,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的理想、成佛做祖的理想,都可以在家裡面完成。而家庭的關鍵要從夫婦入手,因為夫婦是人倫之始。所有的情緒裡面,最不好解決的就是夫婦之間的情緒,現在有多少夫婦離婚,有多少夫婦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夫婦問題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問題。

鳳儀先生洞察到了這一點,提出了了不起的“夫婦道”夫婦不和,亦是最大的人失和,若夫婦不和,優生優育就絕無可能。現在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有智障問題,從鳳儀先生的學問看,這些都是夫婦的問題。夫婦有問題,生出來的孩子一定也會有問題。而夫婦中往往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又多在女方,所以鳳儀先生要抓女教。女人不好,男人想好也好不了,女人不壞,男人想壞也壞不到哪去。

我們看“安”字,寶蓋裡面就是一個“女”字,因此,女方若有問題,你想過安寧的日子,那是不可能的。男人再厲害也厲害不到哪去,官再高,錢再多,都是痛苦,因為沒有安寧。因此,鳳儀先生抓女教,的確是抓住了根本。而且在我們這個時代女人也確實是最苦的,我認為這個時代其實是男女最不平等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男人要做的事情女人要做,比如男人當官,女人也可以當官,男人要工作,女人也必須工作,但是有一點,女人能做,男人卻不能做——男人不能生孩子。所以實際上,男女之間沒法平等。

生理上不平等,卻在功能上要求平等,這無形中給現代女性增加了更重的負擔。女性在各種重壓之下,無法很好地相夫教子,家裡面整天雞飛狗跳,這不僅對一個家庭是損失,對國家更是損失。所以,我認為現在是對女性最不公平的時代,是真正要尋求女性自我解放的時代。而鳳儀先生的學問為此作了很好的準備,值得大家很好地參考。他的學問裡面有姑娘道,姑娘做好之後可以成就姑娘佛;有媳婦道,媳婦做好之後可以成就媳婦佛;有老太太道,老太太做好之後可以成就老太太佛。要真正實現女人的解放,實現家庭的安寧,鳳儀先生的學問實在值得好好地參學。

協力廠商面,鳳儀先生的學問從“性情”入手。

平時我們會覺得,偷雞摸狗是很齷齪很可惡的事,但發發脾氣卻沒什麼大不了。然而在鳳儀先生的學問中,偷雞摸狗只是小惡,而發脾氣則是大惡。

鳳儀先生將人的生命結構分成“性”、“心”、“身”三個層面,“性”是最高的層面,“身”是最低的層面,“心”居於中。發脾氣是“性”上的問題,是最高層面出了問題,而偷雞摸狗是“身”的不善,問題相對較小。若從能量級別來講,“性”對身體的影響最大,“心”次之,而“身”是最低的。

現實中,我們常將精力集中在最低層面,而對最重大的層面卻沒有認識,這是鳳儀先生指出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大家一定要好好檢點自己,尤其要檢點自己的情緒、脾氣,不要輕易生氣上火。輕易生氣上火就等於給疾病準備了很好的美食和可口的飲料,不生病是不可能的。

今天佔用大家寶貴的時間來跟各位談談我對中醫的認識,目的是要讓大家對中醫的基本脈絡有一個清晰的感受。我們從“醫為仁術”出發,將“仁”歸結到“和”上面。“和”的元素是三個: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對應的失和因素也是三個:與天失和,與地失和,與人失和。

一旦疾病發生,我們要檢點一下自己為什麼會生病——可能是起居沒有常,可能是飲食沒有節,也可能是經常生氣上火、情緒失衡。自己應該清楚,哪些問題是可以找醫生解決的,哪些是醫生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希望大家瞭解這些知識,如此才能對得起我們這個至貴之重器,對得起我們作為北大驕子的這個稱號。

——END——

推薦閱讀

中醫裡的讀心術,你瞭解多少?

水果吃出病的多,還是吃出健康的多

黃煌:為啥多病的長壽,沒病的早死?

乾貨 | 口臭、口苦、口酸……口味異常怎麼辦?中醫教你不再“重口味”!

60個只有醫生才知道的健康知識,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一旦出現了有違天和、有違地和的情況,我們就是“非平人”就有可能生病。

那生病了該如何調理呢?比如受寒了,要用溫熱去調理,亦即《內經》所說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與天失和實際就是與六氣失和,就會有傷風、受寒、中暑等疾病。此時,我們要用上面談到的方法去“損有餘而補不足”,使之達到“中節”和“平人”的狀態。如果大家留心,就可以發現每一味中藥的“性”裡面都有“氣”和“味”兩個元素。“氣”——“寒熱溫涼平”寒的如黃連,熱的如生薑,它解決的是“與天失和”的問題,解決的是時間層面的問題。在這個層面出現問題,都可以通過“寒熱溫涼平”來進行調節。

“與地失和”要用什麼去調節呢?需要用“味”去調節。每味中藥除了“寒熱溫涼平”之外,還有“酸苦甘辛鹹”。烏梅很酸,甘草很甜,薑很辣,黃連很苦,芒硝很鹹。《神農本草經》在講述每味中藥的時候,首先談到的就是“氣”和“味”,“氣味”所能調節的就是與天地失和的問題。中醫方劑解決的正是與天地失和而產生的問題,通過氣味構築方劑進而調節與天地之間的關係,這是中藥所以能成方治病的關鍵。

最後一個元素是“人”,什麼樣的因素會導致我們“與人失和”呢?

這一點也許大家會有經驗,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當我們有不良情緒的時候,我們就“與人失和”了,就變成了“非平人”。當我們“與人失和”以後,能不能用上面的方法去解決呢?比如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是否喝下一碗藥就不生氣了呢?有沒有這樣的藥呢?至少我目前還沒有看到。雖然方劑的疏肝可以調節情緒,但對於生氣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那麼,現代科學對這個問題有沒有辦法呢?

今年早些時候,我應邀在北大開一個關於中醫哲學的會議,樓宇烈老前輩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我也提出了上面的問題,結果樓老引用的一句話令四座皆驚:科學惟一不能解決的就是人的情緒問題!而人的情緒又是讓我們“與人失和”的最關鍵因素,這便意味著中醫的系列方法和現代醫學的方法都很難作用於人和的層面。《內經》時代的醫學模式強調“天地人”的因素,但總的看來,似乎用於解決天地層面的方法更豐富、更完善,而在解決“人”的層面上,只是提供了原則,缺少系列方法。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局面呢?

《內經》時代,人類生產工具還很落後,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由此造成人類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非常低下——禦寒措施和降溫方法都很有限,食物也相對匱乏。一旦發生大的天地變化,往往就要付出十分慘重的代價。所以這一時期,與天地的失和便成為產生疾病的最重要因素。而那個時候離聖人不遠,聖人的教化猶在。行事的原則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每個人都在自己內心上用功,在“克己”上用功。當發生“與人失和”的問題時,大家都能從自身上找毛病。孔子說:“觀過,斯知仁矣。”

如果能夠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離“仁”就不遠了,而能夠處仁,人和就不會有大的問題。所以在《內經》的時代,即便發生了“與人失和”解決起來也不困難。我想,這應該是造成《內經》醫學狀況的歷史原因。

反觀現在,大家把重心放在了外面的世界,都在改造外部世界。凡事有所長必有所短,當我們把目光放在外部,當我們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突飛猛進,也就意味著改造自身世界的能力不斷弱化。現代人處世,行有不得,不再反求諸己,而是反求諸人,都在怨恨,都在責怪,如此一來,“與人失和”的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了。

《內經》時代,疾病的主因是天地因素,人的因素相對次要。當今時代,科學如此發達,社會生產力不斷高漲,人類適應自然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對付與天地失和的手段不斷豐富,與此同時,人類的教化卻不斷弱化,加之社會競爭、人心浮躁等,我們調控自我情緒的能力,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差的。

由此而致的“與人失和”從原來的次要因素,上升到現在的主要因素,成為導致現代人類疾病的主因。如果不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們無法解釋現在面臨的醫學現狀:國家如此重視醫學,醫院越來越多,醫療手段越來越先進,為什麼疾病反而越來越多,看病越來越難?如果醫學沒有存在盲區,沒有大片的漏洞,現在的醫學不應該是這樣的局面。

我以為,這個重大的盲區就是沒有看到人和的因素,情緒所致的人失和,已經成為現代致病的主要原因。如果現在的醫療模式不轉變到對“人和”的重點關注上,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後果。這是我對當今醫學的總體認識。

如何解決“人和”這個重大的問題,是每個人需要努力的,當然也不是今天就能夠解決的。我今天只是想提出來,希望大家能夠正視這個問題,進而尋求解決的方法。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都是在解決人和的問題,但今晚我更想給大家推薦的是王鳳儀先生的學問。

王鳳儀先生是遼寧朝陽人,1937年去世。也是因為在北京的因緣,我有幸接觸到了鳳儀先生的學問。我認為鳳儀先生的學問對當今的中國,應該有一個劃時代的影響。鳳儀先生說,他來到這個世界是來給孔子補漏的,因為孔子一生主要致力於男教,沒有專門講女教,甚至還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言論。而鳳儀先生則專門抓女教,把女性的教育提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個人認為,鳳儀先生的學問的確是可以和孔子相提並論的,當然他用的教育方式跟孔子不同。我總結的不同點有如下三個方面:他的教育一是從疾病入手;二是從家庭入手;三是從“性情”入手。

首先看“從疾病入手”為什麼教育要從疾病入手?

因為在人沒有生病的時候,要想認識自身是很困難的,當我們還身強力壯的時候,當我們一帆風順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只會朝外看,只會讚歎:“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至於什麼是生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似乎與我們無關。而一旦人生了病,情況就不同了,這個時候也許他會停下來,思考上面的問題,從而獲得認識自身的機會。鳳儀先生講的雖然多為土話,但卻振聾發聵,我讀他的言行,常常是在震撼中感到慚愧,而作為一名醫生,更是意識到了作為醫者的盲區。鳳儀先生認為很多疾病都是因為不良情緒產生的,並且將這些不良情緒歸納為“氣”與“火”氣是寒的,火是熱的,“氣火”是病的根源。也可以說氣是病的飲,火是病的食。如果我們不停地生氣上火,不停地給疾病吃好的喝好的,那怎麼會不生病呢?

現在腫瘤病人非常多,為什麼有的病人逃不過幾個月,而有的病人卻幾十年活過來了?為什麼有的病人化療後復發了、轉移了,而有的病人沒有轉移?因為後一類的病人將腫瘤的糧食、飲料掐斷了。由於患上了這樣大的疾病,死亡隨時都可發生,反而能將人生的諸事放下,對人生看開了,該生氣的也不生氣了,該上火的也不上火了,這就等於給疾病斷水斷糧,腫瘤自然就死掉了,自然就沒有再復發的機會。而另一些病人正好相反,即使化療了,手術了,也上了中醫,但整天埋怨家人,整天生氣上火,腫瘤每日裡吃香喝辣,怎麼不茁壯成長呢?

從根本上說,如果要想生病,你就不停地生氣、上火,不停地給疾病飲食;而要想不生病,除了把握好天地的層面,還要管住氣火。鳳儀先生說,“氣火”是兩個“無常鬼”所以,若要想健康,其實也簡單,就是要把握住不生氣、不上火。鳳儀先生又將“氣火”和人的不良情緒歸結為五種,即怒、恨、怨、惱、煩,並與中醫的五行、五臟相對應:怒屬木,傷肝膽;恨屬火,傷心和小腸;怨屬土,傷脾胃;惱屬金,傷肺和大腸;煩屬水,傷腎與膀胱。

第二,我們來看“從家庭入手”儒家的路線是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說“家道”意為“道就在家庭裡面”人生的理想,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的理想、成佛做祖的理想,都可以在家裡面完成。而家庭的關鍵要從夫婦入手,因為夫婦是人倫之始。所有的情緒裡面,最不好解決的就是夫婦之間的情緒,現在有多少夫婦離婚,有多少夫婦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夫婦問題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問題。

鳳儀先生洞察到了這一點,提出了了不起的“夫婦道”夫婦不和,亦是最大的人失和,若夫婦不和,優生優育就絕無可能。現在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有智障問題,從鳳儀先生的學問看,這些都是夫婦的問題。夫婦有問題,生出來的孩子一定也會有問題。而夫婦中往往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又多在女方,所以鳳儀先生要抓女教。女人不好,男人想好也好不了,女人不壞,男人想壞也壞不到哪去。

我們看“安”字,寶蓋裡面就是一個“女”字,因此,女方若有問題,你想過安寧的日子,那是不可能的。男人再厲害也厲害不到哪去,官再高,錢再多,都是痛苦,因為沒有安寧。因此,鳳儀先生抓女教,的確是抓住了根本。而且在我們這個時代女人也確實是最苦的,我認為這個時代其實是男女最不平等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男人要做的事情女人要做,比如男人當官,女人也可以當官,男人要工作,女人也必須工作,但是有一點,女人能做,男人卻不能做——男人不能生孩子。所以實際上,男女之間沒法平等。

生理上不平等,卻在功能上要求平等,這無形中給現代女性增加了更重的負擔。女性在各種重壓之下,無法很好地相夫教子,家裡面整天雞飛狗跳,這不僅對一個家庭是損失,對國家更是損失。所以,我認為現在是對女性最不公平的時代,是真正要尋求女性自我解放的時代。而鳳儀先生的學問為此作了很好的準備,值得大家很好地參考。他的學問裡面有姑娘道,姑娘做好之後可以成就姑娘佛;有媳婦道,媳婦做好之後可以成就媳婦佛;有老太太道,老太太做好之後可以成就老太太佛。要真正實現女人的解放,實現家庭的安寧,鳳儀先生的學問實在值得好好地參學。

協力廠商面,鳳儀先生的學問從“性情”入手。

平時我們會覺得,偷雞摸狗是很齷齪很可惡的事,但發發脾氣卻沒什麼大不了。然而在鳳儀先生的學問中,偷雞摸狗只是小惡,而發脾氣則是大惡。

鳳儀先生將人的生命結構分成“性”、“心”、“身”三個層面,“性”是最高的層面,“身”是最低的層面,“心”居於中。發脾氣是“性”上的問題,是最高層面出了問題,而偷雞摸狗是“身”的不善,問題相對較小。若從能量級別來講,“性”對身體的影響最大,“心”次之,而“身”是最低的。

現實中,我們常將精力集中在最低層面,而對最重大的層面卻沒有認識,這是鳳儀先生指出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大家一定要好好檢點自己,尤其要檢點自己的情緒、脾氣,不要輕易生氣上火。輕易生氣上火就等於給疾病準備了很好的美食和可口的飲料,不生病是不可能的。

今天佔用大家寶貴的時間來跟各位談談我對中醫的認識,目的是要讓大家對中醫的基本脈絡有一個清晰的感受。我們從“醫為仁術”出發,將“仁”歸結到“和”上面。“和”的元素是三個: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對應的失和因素也是三個:與天失和,與地失和,與人失和。

一旦疾病發生,我們要檢點一下自己為什麼會生病——可能是起居沒有常,可能是飲食沒有節,也可能是經常生氣上火、情緒失衡。自己應該清楚,哪些問題是可以找醫生解決的,哪些是醫生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希望大家瞭解這些知識,如此才能對得起我們這個至貴之重器,對得起我們作為北大驕子的這個稱號。

——END——

推薦閱讀

中醫裡的讀心術,你瞭解多少?

水果吃出病的多,還是吃出健康的多

黃煌:為啥多病的長壽,沒病的早死?

乾貨 | 口臭、口苦、口酸……口味異常怎麼辦?中醫教你不再“重口味”!

60個只有醫生才知道的健康知識,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yzh7451@foxmail.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