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0後農業企業家魏巍:為中國農業發展帶來新方向

財經·商業·人物

中國的農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幾乎漸漸被人遺忘了。

以“農業”的百度指數為例, 它的搜索熱度五年內下降了53%, 搜索規模僅是“小米手機”的20%。

“農業”百度指數

“農業”與“小米”百度指數對比

和農業的關注度同步下行的還有兩個關鍵經濟指標:

自2012年後, 農業占GDP的比重已經連續5年降到10%以下;

從事農業早已不是年輕人畢業時候選的工作, 在這個時代尤甚, 2015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2012年下降了18%。

中國的農業仿佛越來越跟不上這個國家的節奏了。

一個80後技術男想改變這個現狀。

魏巍農業董事長-魏巍

文 |無窮遠

幫助年輕人駕馭更大的土地

“在現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 農民其實和時代是割裂的, 他們事實上與我們這個社會沒有任何關係”,

魏巍農業董事長魏巍說道。

這個生於1983年的技術男, 被人們稱為“玉米王子”。

正和島智庫訪談魏巍

魏巍曾經兩次上過央視的節目, 其中一次是欄目組為了展現新老兩代人種植玉米的不同思路, 他們找到了2個80後, 一位是已經80多歲高齡的老一代玉米育種家,

另一位就是魏巍, 兩代人來自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向觀眾展現了半個世紀中國農業的變化。

新老兩代80後在玉米育種上的變化只是中國農業巨變的一個縮影, 另一個常被人忽視的現狀是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遠甚於城市。 這意味著, 一方面, 留守農村的年輕人群體規模已經很小, 另一方面, 高齡的農耕者雖然還在田間勞作, 但他們的勞動能力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

未來農村的土地是屬於這些年輕人的。 近千百年來中國社會難以想像的圖景將成為現實:堅守農村的年輕農人未來將有可能去經營幾百上千畝土地, 祖輩精耕一畝三分地的經驗將第一次失去作用。

這給了中國農業企業嶄新的機會,

“我們的的使命是幫助年輕人去駕馭更大的土地”, 魏巍自信的說道。

將外國競爭者請出中國農田

雖然情況在逐漸改善, 但中國農業企業一直受到歐美領先競爭者的打壓。

以玉米種子市場為例, 前幾年在國內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是杜邦先鋒公司的“先玉335”, 它在東北適應區域的佔有率在75%左右。 這也就意味著, 單就玉米這個品種來講, 剩餘數千家持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中國企業, 分得的市場份額不足四分之一。

種業是農業發展鏈條上“第一公里”的根基。 潛伏于種子行業的杜邦們, 實質上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挑戰。

魏巍和他的團隊正扛起將外國競爭者請出中國農田的重任。

“我們的優勢就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來搞育種,中國的環境比較複雜,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環境,我們更多的就是為每個細分區域去定制品種,”魏巍解釋道,“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多品種策略來打它的一個品牌。”

除了在產品上的佈局,魏巍的團隊在自己的大德長豐公司之外,與各個區域居於優勢的企業和優質經銷商去合作,共同開發、推廣自己的品種。

這種策略是成功的。在黑龍江牡丹江的一個縣內,依靠三個品種共同投入市場的方式,魏巍和合作夥伴的品種達到當地推廣面積的70%以上,漸漸讓歐美種子企業在當地難以立足。

農業的未來鎖定產業鏈合作

技術創新對魏巍和他的團隊來說是放在第一位的。和其他熱衷於在媒體上秀足存在感的企業家不同,魏巍大部分時間是待在試驗田裡做科研。

但魏巍對農業創新的設想已經超出了一片試驗田、一個具體的技術突破。

“很多時候,真正的競爭並不是我們橫向所看到的同行,而是整個縱向的、產業鏈上的跨界和融合”,在魏巍的思考中,站在產業鏈上的技術創新才會真正賦予農業新的生命力。

農業產業鏈是應該被貫通起來的。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是,過去食品行業很少有企業意識到能夠從種源的角度思考,種子端一個品種的改變能給食品的加工、最終的品質帶來哪些變化。

在數位化的時代,這些居於產業鏈不同層級的企業理應跳出自己的區塊和位置,與上下游的夥伴溝通與交流,去重新思考和佈局基於產業鏈的技術創新,重新打造產品,這是將來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農民社群聚攏新農人最大能量

國家也在努力促進農業、工業和商業的融合。農業應該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的一個環節參與到社會分工中來,農民也應該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融入現代社會。

在魏巍的心中有一個“農民社群”的計畫。

實際上最好的品種就是真正在自己地理長的好的品種。採用這一機制,農民就有了參與感,會爭先將試驗田放在自己農田。魏巍的下一步設想是建立會員制,吸納一些有高成長可能的年輕農民加入進來,成立“農民社群”,依託這個社群,通過互動、學習提高年輕農民經營自己土地的能力,讓他們真正有能力去駕馭自己的農場。

結語

“我希望如果有幸我們能成為一家存在100年、200年的具有持續創新力的企業,為農民不斷帶來更好的收益,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糧食,”這是魏巍對自己和企業的一個美好的願景。

“我們的優勢就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來搞育種,中國的環境比較複雜,不同區域有不同的環境,我們更多的就是為每個細分區域去定制品種,”魏巍解釋道,“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多品種策略來打它的一個品牌。”

除了在產品上的佈局,魏巍的團隊在自己的大德長豐公司之外,與各個區域居於優勢的企業和優質經銷商去合作,共同開發、推廣自己的品種。

這種策略是成功的。在黑龍江牡丹江的一個縣內,依靠三個品種共同投入市場的方式,魏巍和合作夥伴的品種達到當地推廣面積的70%以上,漸漸讓歐美種子企業在當地難以立足。

農業的未來鎖定產業鏈合作

技術創新對魏巍和他的團隊來說是放在第一位的。和其他熱衷於在媒體上秀足存在感的企業家不同,魏巍大部分時間是待在試驗田裡做科研。

但魏巍對農業創新的設想已經超出了一片試驗田、一個具體的技術突破。

“很多時候,真正的競爭並不是我們橫向所看到的同行,而是整個縱向的、產業鏈上的跨界和融合”,在魏巍的思考中,站在產業鏈上的技術創新才會真正賦予農業新的生命力。

農業產業鏈是應該被貫通起來的。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是,過去食品行業很少有企業意識到能夠從種源的角度思考,種子端一個品種的改變能給食品的加工、最終的品質帶來哪些變化。

在數位化的時代,這些居於產業鏈不同層級的企業理應跳出自己的區塊和位置,與上下游的夥伴溝通與交流,去重新思考和佈局基於產業鏈的技術創新,重新打造產品,這是將來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農民社群聚攏新農人最大能量

國家也在努力促進農業、工業和商業的融合。農業應該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的一個環節參與到社會分工中來,農民也應該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融入現代社會。

在魏巍的心中有一個“農民社群”的計畫。

實際上最好的品種就是真正在自己地理長的好的品種。採用這一機制,農民就有了參與感,會爭先將試驗田放在自己農田。魏巍的下一步設想是建立會員制,吸納一些有高成長可能的年輕農民加入進來,成立“農民社群”,依託這個社群,通過互動、學習提高年輕農民經營自己土地的能力,讓他們真正有能力去駕馭自己的農場。

結語

“我希望如果有幸我們能成為一家存在100年、200年的具有持續創新力的企業,為農民不斷帶來更好的收益,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糧食,”這是魏巍對自己和企業的一個美好的願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