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膝骨關節炎患者如何選擇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時機

膝關節由大腿骨(股骨)遠端和小腿骨(脛骨)近端組成, 前方是膝蓋骨(髕骨)。 正常膝關節各組成部分的骨表面覆蓋著一層光滑、柔韌的透明軟骨, 使關節可以自如地活動。 當膝關節發生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時, 關節軟骨退變、剝脫, 使軟骨下方的骨與骨直接接觸, 導致嚴重疼痛。 此外, 關節還會出現畸形、骨贅形成、僵硬、日常行走及上下樓梯困難, 甚至坐著或躺著時都能感到關節疼痛。 如果通過服用止痛藥物、減少活動量、使用拐杖等都不能有效緩解疼痛時, 可考慮做人工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通過切除磨損的軟骨面, 包之以一層金屬表面, 可有效解除疼痛, 矯正畸形, 幫助患者恢復日常活動, 是目前治療晚期關節炎的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20世紀骨科領域最重要的技術突破之一。 近年來, 隨著假體材料和手術技術的突飛猛進,

關節置換術後效果也顯著提高, 目前在國內外已得到普遍開展, 美國每年約有58萬例膝關節置換術。

既然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如此有效, 那是不是越早進行手術, 效果也越好呢?對於大多數疾病來說, 越早採用有效的治療方法, 治療效果通常也越好。 但與之不同, 人工膝關節有一定的使用壽命, 通常在術後15-20年左右可出現磨損、鬆動等問題, 就像汽車輪胎行駛到一定公里數後出現了磨損, 需要進行更換。 此時, 就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翻修手術, 但翻修手術的難度較大, 且術後效果也遜於第一次手術, 一般僅用於少數手術失敗病人。 對於年輕患者, 由於關節活動量較大也較劇烈, 關節磨損也更快;且年輕患者的預期壽命超過假體使用壽命,

這樣就使翻修手術在所難免。 因此,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 大多數醫生信奉“一次手術, 終生得益”原則, 認為進行關節置換的適當年齡應在55歲以上。 結果使一些年齡55歲以下的膝關節退變病人均因“太年輕”而被拒絕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然而, 近年來, 隨著人工關節材料和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 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和術後療效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一些因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嚴重毀損而行人工全膝置換術的年輕病人也獲得了良好的長期療效。 在過去, 緩解疼痛是膝關節置換的主要目的, 但在現代生活中, 患者們特別是年輕患者更加關注關節置換術後的功能, 術後關節功能不但要滿足日常生活需要, 還要能夠從事體育、休閒等活動, 認為“Quality of li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quantity of life.”(生命的品質比生命的長短更重要)。 因此, 只要年輕患者對術後療效的預期合理, 能夠理解關節活動劇烈可加速關節磨損, 並學會在體育、休閒活動中正確使用人工關節, 那麼, 年輕患者為提高生活品質、享受豐富多彩的人生而選擇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應該得到鼓勵的。

強調“手術年齡不能太小”和“生命品質更為重要”兩派之間有時也存在激烈爭議。 以下是網路上一名患者家屬的求助, 以及不同醫生、患者或家屬的回應, 對您考慮手術時機或許有一些借鑒。

n 求助者(楊女士):我丈夫今年46歲, 膝關節生病以來疼痛難忍, 幾乎已嘗試了所有的治療方法, 中藥、理療、止痛藥、軟骨營養藥、打關節針等等, 但疼痛使他每走一步都艱難無比。 給我們看病的是一位知名的關節外科醫生, 他說只有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才可以徹底解決問題, 但一定要等我丈夫到50歲以上才能手術。 我們問是否還有其它方法, 醫生說可以做截骨矯正手術, 也就是把骨頭截斷、擺直、鋼板固定起來,這樣可以將人工關節手術的時間推遲10年,但這個手術比關節置換術難度大得多。我丈夫一聽嚇懵了,不敢做這個手術。但這也意味著今後幾年內,他仍不得不忍著劇痛,一瘸一拐地走路。看著他如此痛苦,我心裡很難受,大家有什麼建議嗎?

n 一位醫生的回答:46歲做膝關節置換手術太年輕了。原因是這個年齡的人活動量大,假體容易磨損,使用壽命縮短,未來不得不做人工關節翻修手術。但翻修手術難度大,效果不如第一次手術,也容易產生併發症。我個人建議還是採用消炎止痛藥物、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等方法緩解症狀。您所提到的截骨矯形術也並不是對所有的關節炎都有效。所以,您丈夫得在關節疼痛和人工關節手術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之間進行權衡。如果選擇了人工關節置換術,那就沒有回頭路了。我的意見是您丈夫太年輕,不太適合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n 一位患者的回答:我想從患者的角度談一談。我今年44歲,剛做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5周。我認為什麼時候進行手術取決於醫生。有的醫生告訴我一定要等到50歲以後,但我不甘心。當時我每天下班後只能蜷縮在沙發上或床上,看著我的兩個孩子蹦蹦跳跳地玩耍,而不能陪他們,我失去了太多的生活樂趣。我試過關節內注射、消炎止痛藥、理療等等,沒有一個真正有效,但也為我爭取來2年時間,現在終於做了關節置換手術。醫生告訴我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取決於你如何使用它,一般情況下能使用15到20年。我建議你找其他醫生看看。

n 另一位患者的回答:我認為生活的品質比壽命的長短更重要。如果你丈夫如此痛苦,日常活動都受到限制,我建議他做人工關節置換術。我27歲時因為膝關節病及繼發骨關節炎做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當時,我的生活品質受到了極大影響,也是猶豫了很久才下定決心手術。很多專家給我講了大量的手術風險,勸我不要手術。但很高興我遇到了一位醫生,他贊同“生活的品質比生命的長短更有意義”,支持我的決定,並給我做手術。我不要求我的生活一下子能夠變成和同齡人一樣精彩,但我非常高興我的關節疼痛明顯減輕了。我正在考慮什麼時候做另一個腿的膝關節手術。

n 第三位患者的回答:我今年43歲,3個月前換的人工膝關節,我現在又可以享受生活了!我認為如果關節疼痛到每天唯一的生活就是吃止痛藥片,那麼還是去做手術吧!我現在可以騎自行車,上街購物。我從沒後悔過做這個手術。

由此可見,年輕病人膝關節炎一旦到了晚期,人工全膝置換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其它替代治療如口服消炎止痛藥、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理療、甚至截骨矯形常常只是“杯水車薪”,難於真正達到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的目的。一些長期保守治療的患者甚至出現嚴重下肢肌肉費用性萎縮。然而年青病人較高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較長的關節使用時間對手術技術和人工關節材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總體上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機的選擇應該從病人膝關節損傷的程度、日常生活需求、對人工關節使用的正確認識、以及手術醫生對人工關節理論與手術技術掌握程度等綜合因素考慮。我們認為,年齡不是手術與否的絕對決定因素。符合以下條件的病人均有人工全膝置換手術的指征。

1)年齡大於55歲,膝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2)年齡小於55歲,雙側膝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3)年齡小於55歲,膝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4)年齡小於55歲,創傷性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年輕病人在施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前,應充分瞭解如何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避免高強度膝關節活動,防止人工關節過度磨損、破壞。同時盡可能選擇較好的耐磨損的人工關節假體和有經驗的手術醫生。並在手術後定期到醫院隨訪,從而使自己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20-30年)獲得良好的膝關節功能改善

也就是把骨頭截斷、擺直、鋼板固定起來,這樣可以將人工關節手術的時間推遲10年,但這個手術比關節置換術難度大得多。我丈夫一聽嚇懵了,不敢做這個手術。但這也意味著今後幾年內,他仍不得不忍著劇痛,一瘸一拐地走路。看著他如此痛苦,我心裡很難受,大家有什麼建議嗎?

n 一位醫生的回答:46歲做膝關節置換手術太年輕了。原因是這個年齡的人活動量大,假體容易磨損,使用壽命縮短,未來不得不做人工關節翻修手術。但翻修手術難度大,效果不如第一次手術,也容易產生併發症。我個人建議還是採用消炎止痛藥物、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等方法緩解症狀。您所提到的截骨矯形術也並不是對所有的關節炎都有效。所以,您丈夫得在關節疼痛和人工關節手術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之間進行權衡。如果選擇了人工關節置換術,那就沒有回頭路了。我的意見是您丈夫太年輕,不太適合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n 一位患者的回答:我想從患者的角度談一談。我今年44歲,剛做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5周。我認為什麼時候進行手術取決於醫生。有的醫生告訴我一定要等到50歲以後,但我不甘心。當時我每天下班後只能蜷縮在沙發上或床上,看著我的兩個孩子蹦蹦跳跳地玩耍,而不能陪他們,我失去了太多的生活樂趣。我試過關節內注射、消炎止痛藥、理療等等,沒有一個真正有效,但也為我爭取來2年時間,現在終於做了關節置換手術。醫生告訴我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取決於你如何使用它,一般情況下能使用15到20年。我建議你找其他醫生看看。

n 另一位患者的回答:我認為生活的品質比壽命的長短更重要。如果你丈夫如此痛苦,日常活動都受到限制,我建議他做人工關節置換術。我27歲時因為膝關節病及繼發骨關節炎做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當時,我的生活品質受到了極大影響,也是猶豫了很久才下定決心手術。很多專家給我講了大量的手術風險,勸我不要手術。但很高興我遇到了一位醫生,他贊同“生活的品質比生命的長短更有意義”,支持我的決定,並給我做手術。我不要求我的生活一下子能夠變成和同齡人一樣精彩,但我非常高興我的關節疼痛明顯減輕了。我正在考慮什麼時候做另一個腿的膝關節手術。

n 第三位患者的回答:我今年43歲,3個月前換的人工膝關節,我現在又可以享受生活了!我認為如果關節疼痛到每天唯一的生活就是吃止痛藥片,那麼還是去做手術吧!我現在可以騎自行車,上街購物。我從沒後悔過做這個手術。

由此可見,年輕病人膝關節炎一旦到了晚期,人工全膝置換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其它替代治療如口服消炎止痛藥、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理療、甚至截骨矯形常常只是“杯水車薪”,難於真正達到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的目的。一些長期保守治療的患者甚至出現嚴重下肢肌肉費用性萎縮。然而年青病人較高的日常生活需求和較長的關節使用時間對手術技術和人工關節材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此,總體上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機的選擇應該從病人膝關節損傷的程度、日常生活需求、對人工關節使用的正確認識、以及手術醫生對人工關節理論與手術技術掌握程度等綜合因素考慮。我們認為,年齡不是手術與否的絕對決定因素。符合以下條件的病人均有人工全膝置換手術的指征。

1)年齡大於55歲,膝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2)年齡小於55歲,雙側膝關節疼痛,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3)年齡小於55歲,膝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4)年齡小於55歲,創傷性關節炎,保守治療無效,伴明顯關節間隙狹窄。

年輕病人在施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前,應充分瞭解如何在日常生活和運動中避免高強度膝關節活動,防止人工關節過度磨損、破壞。同時盡可能選擇較好的耐磨損的人工關節假體和有經驗的手術醫生。並在手術後定期到醫院隨訪,從而使自己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20-30年)獲得良好的膝關節功能改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