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我在基層做信訪》 人間有味是輕歡

“人生中有一種味道叫平淡的歡愉”, 喜歡這樣的句子, 就像如同喜歡自己堅守了近10年的信訪工作崗位一樣, 相處了近10年的信訪群眾一樣,

在一個叫烏斯太的地方, 這座城不大, 卻美麗、富饒、現代、和諧···是阿拉善經濟開發區所在地。

父親賦予了我一個美麗堅強的名字-徐雪梅, 2008年我來到阿拉善經濟開發區, 相繼從事信訪接待一信訪督查--信訪辦公室工作, 見證信訪局從綜合辦--信訪辦---信訪局的成立歷程;見證信訪團體由1人--2人--3人--5人--8人的茁壯壯大;見證信訪局由最初20平方米的辦公室向500平方米的接訪場所的轉變;見證了信訪群眾從最初的橫衝直撞至現在的依法有序逐級上訪;見證了信訪事項從最初的“萬里長征”至現在的按期辦結,

見證了訴訪分離制度的貫徹落實;見證了信訪事項網上登記受理辦理督辦的全程紀錄;見證了最初的部門推諉扯皮至現在的部門聯動合力化解。

這就是信訪改革的意義所在, 將改革進行到底, 隨著信訪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 “陽光信訪”“法治信訪”“責任信訪”向我們走來, 國家、自治區、盟行署相繼出臺了《進一步規範信訪事項受理辦理程式引導來訪人依法逐級走訪的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初信初訪辦理工作辦法》《信訪事項網上辦理工作細則》《信訪工作責任制實施辦法》等政策法規, 進一步為信訪工作保駕護航。 走在信訪改革的康莊大道上, 十年來, 在《信訪條例》的引領下, 我們與時俱進, 在利益驅動大潮中,

我們不忘初心, 但總有一些故事常常縈繞, 總有一些群眾記在心頭。

—為你無聲的世界帶來歡笑

為你無聲的世界帶來歡笑

2009年1月30日, 一名戴著大棉帽, 身著綠色軍大衣, 約莫50歲樣子的男人走進信訪局。 同事為他砌上一杯熱茶, 當我問及其姓名等情況時,

他一邊從軍挎裡往外掏資料, 一邊指著耳朵嘴裡發出嗷嗷嗷的發音, 拿出一個小本開始和我對話。 這就是甘肅省古浪縣農民楊某, 2007年在開發區某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打工期間, 因與工友發生爭執遭毆打, 經寧夏醫院附屬醫院診斷, 楊某為“雙耳神經性耳聾”, 楊某以此為由, 先後4次到盟信訪局上訪, 要求賠償經濟損失。

接案後, 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 由開發區主要領導包案負責。 信訪局從實際出發, 協調通過司法部門調查處理, 但因案發時間超過司法鑒定時間, 無法形成醫學鑒定, 同時, 也超出法律規定的人身損害一年的訴訟時效。 一時無法從法律角度維護信訪人的權益, 怎麼辦?我們冥思苦想, 一方面牽頭相關部門與當事人不斷調解, 另一方面與信訪人曾經上班的企業進行聯繫。無奈,由於時間過長,對方當事人屢次聯繫不到,企業也因經濟下行已於2008年停產倒閉。但信訪人的生活還得繼續,記得有一次,天空下起鵝毛大雪,晚上8點值班保安發現大樓外蹲著一人瑟瑟發抖,原來是身無分文無處棲身的楊某,我們幾名工作人員為其籌足了住店費和餐費並將其送到烏斯太一家小旅店暫且安身,同時,為其尋找零活解決近期的生活開支。之後,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聯繫到毆打楊某的工友,經過四次調解,楊某得到其工友醫療、交通等相關費用 1萬元。2010年7月23日,受黨工委、管委會的委託,信訪辦武開明同志與維穩辦等3名工作人員,驅車千餘公里,到楊某家中實地走訪,為上訪人送去去了米、面、油等慰問品。回來後,根據楊某一家6口人居住山區,孩子都在上學階段,生活確實十分困難的實際情況,信訪辦提出從人道主義救助角度出發,給予其困難救助。經過多方努力,2010年11月17日,在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和上級信訪部門大力支持下,信訪人楊某領取了一定數額的困難救助金。

楊某在臨行前,為信訪辦送來了“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紅色錦旗,同時,掏出暫新的幾張百元人民幣,要還給我們幾位信訪幹部,我們讓他收好,好好回家安心生產,為孩子增添學習用具,經過一再的推讓,他將錢重新收好轉身離去,這個日子,離他出事已有近3年的時間。對法律常識的匱乏,讓他一度陷入黑暗;信訪管道的暢通,為其托起生活的希望。看著他無聲離去的背影,我們幾個會心的一笑,希望這份愛讓他無聲的世界充滿歡笑。

其實,你也有柔情的一面

“我要上訪,我要上訪,我要200萬···”,這是一名情緒激動、脾氣暴躁的女信訪人張某,自2012年以來,張某因財產糾紛和草原流轉補償資金分配等問題,多次到盟、開發區上訪甚至進京非訪,並因擾亂公共秩序和非訪行為被依法拘留和訓誡。

針對這樣的信訪人,信訪局一方面和信訪人交流,認真講解《信訪條例》相關規定和相關政策法規,明確告知信訪人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過程中,不要觸碰法律的底線;另一方面,和責任單位多次座談,按照“三到位一處理”的工作原則,從張某多而雜的訴求中逐條梳理出信訪人合理訴求、無理訴求,督促責任部門切實解決信訪人合理訴求,對無理訴求進行思想教育疏導,針對信訪人無職業且供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適度的救助,涉及法律問題建議其通過司法途徑進行解決。經過2年的共同努力,信訪人紛繁複雜的訴求得到有效的落實,信訪積案得到化解。

不久,偶遇信訪人,信訪人面色紅潤,身著一襲酒紅色的旗袍,談到家人她滿臉洋溢著幸福,臨走還邀請我們去她家做客,回想曾經那個指著我鼻子粗口大罵的不美好女子,想來,其實,她也有柔情的一面啊!

想起你嘴角總會上揚

信訪工作就是這樣,濃縮社會的大舞臺,連接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在近十年的基層信訪工作中,信訪群眾一個個含淚而來,一個個又含笑而歸,信訪群眾、信訪幹部的故事總也講不完。每當在工作時、在大街上、在公園裡、在茶餘飯後,在夜幕降臨,在人生的每個精彩瞬間,回味起這段平凡的經歷、素雅的親情,嘴角總會自覺上揚!

您看此文用·秒,轉發只需1秒呦~

把您的觀點看法告訴我們

點擊下方“寫留言”

另一方面與信訪人曾經上班的企業進行聯繫。無奈,由於時間過長,對方當事人屢次聯繫不到,企業也因經濟下行已於2008年停產倒閉。但信訪人的生活還得繼續,記得有一次,天空下起鵝毛大雪,晚上8點值班保安發現大樓外蹲著一人瑟瑟發抖,原來是身無分文無處棲身的楊某,我們幾名工作人員為其籌足了住店費和餐費並將其送到烏斯太一家小旅店暫且安身,同時,為其尋找零活解決近期的生活開支。之後,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聯繫到毆打楊某的工友,經過四次調解,楊某得到其工友醫療、交通等相關費用 1萬元。2010年7月23日,受黨工委、管委會的委託,信訪辦武開明同志與維穩辦等3名工作人員,驅車千餘公里,到楊某家中實地走訪,為上訪人送去去了米、面、油等慰問品。回來後,根據楊某一家6口人居住山區,孩子都在上學階段,生活確實十分困難的實際情況,信訪辦提出從人道主義救助角度出發,給予其困難救助。經過多方努力,2010年11月17日,在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和上級信訪部門大力支持下,信訪人楊某領取了一定數額的困難救助金。

楊某在臨行前,為信訪辦送來了“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紅色錦旗,同時,掏出暫新的幾張百元人民幣,要還給我們幾位信訪幹部,我們讓他收好,好好回家安心生產,為孩子增添學習用具,經過一再的推讓,他將錢重新收好轉身離去,這個日子,離他出事已有近3年的時間。對法律常識的匱乏,讓他一度陷入黑暗;信訪管道的暢通,為其托起生活的希望。看著他無聲離去的背影,我們幾個會心的一笑,希望這份愛讓他無聲的世界充滿歡笑。

其實,你也有柔情的一面

“我要上訪,我要上訪,我要200萬···”,這是一名情緒激動、脾氣暴躁的女信訪人張某,自2012年以來,張某因財產糾紛和草原流轉補償資金分配等問題,多次到盟、開發區上訪甚至進京非訪,並因擾亂公共秩序和非訪行為被依法拘留和訓誡。

針對這樣的信訪人,信訪局一方面和信訪人交流,認真講解《信訪條例》相關規定和相關政策法規,明確告知信訪人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過程中,不要觸碰法律的底線;另一方面,和責任單位多次座談,按照“三到位一處理”的工作原則,從張某多而雜的訴求中逐條梳理出信訪人合理訴求、無理訴求,督促責任部門切實解決信訪人合理訴求,對無理訴求進行思想教育疏導,針對信訪人無職業且供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適度的救助,涉及法律問題建議其通過司法途徑進行解決。經過2年的共同努力,信訪人紛繁複雜的訴求得到有效的落實,信訪積案得到化解。

不久,偶遇信訪人,信訪人面色紅潤,身著一襲酒紅色的旗袍,談到家人她滿臉洋溢著幸福,臨走還邀請我們去她家做客,回想曾經那個指著我鼻子粗口大罵的不美好女子,想來,其實,她也有柔情的一面啊!

想起你嘴角總會上揚

信訪工作就是這樣,濃縮社會的大舞臺,連接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在近十年的基層信訪工作中,信訪群眾一個個含淚而來,一個個又含笑而歸,信訪群眾、信訪幹部的故事總也講不完。每當在工作時、在大街上、在公園裡、在茶餘飯後,在夜幕降臨,在人生的每個精彩瞬間,回味起這段平凡的經歷、素雅的親情,嘴角總會自覺上揚!

您看此文用·秒,轉發只需1秒呦~

把您的觀點看法告訴我們

點擊下方“寫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