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乞力馬札羅尋找豹子皮丨地理

象群經過乞力馬札羅

在西高峰的近旁, 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的屍體。 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 沒有人作過解釋。

——海明威 《乞力馬札羅的雪》

實在想不起到底是艾迪還是邁克說:6000米不到的山, 就像爬滑梯一樣, 你一口氣還沒喘完, 就已經站到了平頂上, 邊歎冰川、邊享受照進非洲大陸的第一縷陽光了。

一口?我數著那從肚臍眼被泵上肺葉、被抽進支氣管, 最後到了鼻腔和舌苔上時滾燙似火的氣息, 從五十口到一百口, 再到更多, 天上的飛星亮起又滑落, 眼前卻還是一片冰雪頑石的荒漠。

艾迪見我越走越慢, 氣也喘得越來越粗, 可又硬著脖頸不願意讓他幫忙背包, 歎氣說:不要老去數你的步子, 越數越難熬, 思考下那些看不見的事情嘛。

於是我便開始在腦子裡構建漫無邊際的山嶺江河和荒城廢池:下一秒太陽會不會無預兆地蹦躂出來,

眼前這個忽而風暴忽而冰雹的亂紀元就會被萬物復蘇的恒紀元所替代?那被馬賽人稱作“納加奇-納加依”的西主峰, 會不會一轉過下個崖角, 就能讓人忽然看見峭壁裡被凍住的豹子屍體?風乾了應該只能剩下一副皮和一具骨了吧, 血和肉都沒了, 估計看起來挺滑稽駭人。

這麼多人在找它, 不曉得它又在找什麼呢?

艾迪

這是旱季, 金合歡樹大傘似的影子投在乞力馬札羅(以下簡稱“乞力”)山腳下那片開闊的淺棕色平原上, 平原上還遠遠地長著更多的合歡和灌木叢, 被混合了砂石的飛塵罩著, 顯得有些朦朧。 更遠一些的地方起了一陣旋風, 看起來像條被搭到半山腰上的土梯子。

艾迪說, “影子投在平原上”的“投(reflect)”字用得挺妙。

我告訴他那是海明威寫的, 我只是隨手借用一下。 他瞥一眼我手邊那本小說, 扯了扯嘴角:“看來我們這些靠山而活的人, 能維持生計還真多虧了Uhuru(乞力最高點)上的那一丁點兒雪呢, 假如十年後這雪化光了, 我們估計也吃不成這口飯了。 ”

那是登山的頭一天下午, 由我、同在孤兒院當志願者的瑞士姑娘和一個德國中年男人組成的迷你非專業隊伍, 來到了山腳下幾乎所有登山者都必定經過的小鎮, 摩什。

艾迪一手舉著接機牌, 圓滾的手指搭在紙皮上, 像木頭砧板上四根待宰的香腸, 另一隻手揣在沙灘褲的褲兜裡, 啤酒肚穩妥擋在兩臂之間, 拱出一座曲面光滑的小山丘。

“嘿夥計們, 我是即將帶領你們在未來六天裡征服非洲第一高峰的登山嚮導,

歡迎來到Kili。 ”

之後, 32歲土生土長的摩什人艾迪開車載我們在鎮上吃飯、試裝備, 時不時插播幾則不好笑的土段子, 最後在夜幕降臨之前, 把我們卸在了賓館門口。

“溫馨提示:爬山簡單得很, 登頂成功率為85%, 只要四肢健全、心臟、腦筋和血壓沒病, 吃好睡好, 玩似的你會發現自己怎麼就已經到頂了。 ”

德國男瞄了眼他那缺乏鍛煉的體格和氣場, 一臉不滿:“隊長, 請問你自己登上過Uhuru多少次?”

艾迪笑了, 露出一小片卡在大牙縫隙之間的淡粉色泡泡糖:“上過, 次數不多, 也就八十多次吧。 ”

第二天當我們在乞力1879米的入口處再見到隊長先生時, 心中的問號便又多了幾個。 除去換了件同樣菜幹似的T恤之外,

他的打扮和接機時一摸一樣, 甚至連腳上穿的, 也還是昨天那雙看起來快要開膠的沙灘涼鞋, 只不過不是光腳, 而是套了一雙虎紋的棉襪子。

沒有衝鋒衣速幹衣登山杖, 要是不加那個50升的戶外背囊的話, 艾迪看起來就和絕大多數美劇裡標配的那種胖子沒多大區別。

從1800米至2700米的這段距離, 登山客都需要在熱帶雨林中徒步三個小時左右。 雨林裡特有的巨樹雖然替人遮了陽, 卻也把風擋得嚴嚴實實。 我們身上汗如大潮, 艾迪更是濕了個透, 肚子看起來比之前還無精打采。 他雙手插在褲袋, 隨著有一搭沒一搭的步子左右晃動著懸在外頭的那兩節胳膊肘, 隔不了多久就停下來往嘴裡灌水、撩起T恤下擺來胡亂擦臉。

我和瑞士姑娘嫌幾個男人爬得太過沒勁, 便自顧自小跑上到了1號營地。

一個小時後男人們才現了身。

“現在跑得飛快,到最後登頂那500米可別哭著讓我背哦。”艾迪叼著根棒棒糖,吧唧吧唧地吮著,眯眼上下來回打量著我們,“不過看你們也沒幾斤肉,我吃點虧也能背一下。”

瑞士姑娘翻著白眼,在我耳朵旁邊抱怨:早知道就不該省那一丁點錢找這家便宜的旅行社,看這下好了,來個像他這樣的人要跟我們六天。

艾迪大概聽見了什麼,也不變臉色,笑得更黏。他肚子一挺,把胖臉湊到我們鼻尖前說:“六天哪夠,要是下了山你們捨不得,我就再免費多陪kitties(小貓們)幾天。”

荒漠段,從左至右依次為德國男、艾迪、瑞士姑娘和邁克 圖/陳又禮

連他身邊站著的副隊長邁克也聽不下去,把他肩膀一撞,進了休息室。

艾迪還是笑嘻嘻,甩了一句:“OK OK,你們都是有格調有品行的人,只有我低能又俗氣。6點餐廳吃飯,別太晚過來……”

廚子

兩個小時後當我們看見餐桌上擺放整齊的碗盤鍋碟和裡頭分量充足、熱氣騰騰的雞汁煎土豆塊、黑椒牛柳、新鮮沙拉和大片的牛油果時,說實話,有些驚豔。

艾迪已經坐在桌前,正對著手機螢幕用兩根大拇指飆車,見我們盯著桌上的食物不放,又笑,邊站起來邊一手勾過來旁邊一個端著託盤的小夥子:“這是在這一路保證我們能強健而愉快地活著的關鍵人之一,我們的廚師達弗克。”

年輕的廚子不說話,只是淺淡地點個頭,把桌子上被艾迪碰歪的一支叉子輕輕扶正,朝我們一揮手,便從後門出了餐吧,走到屋簷拐角的陰影裡,點了一支煙。其實所有營地都是不允許抽煙的。

窗外的夕陽還剩下最後一縷冷橘色的光,懸在重山和青空之間,任何時候都可能消失不見。星星卻已經漫天閃爍。在馬賽部落的荒涼裡、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火山頂上的熔岩湖旁、衣索比亞高原的夜空下、納米比亞沙漠公路邊的帳篷外,我都看過壯闊非凡的星空,但從沒有哪一個夜,能夠像乞力這樣感人至深。

記得在5500米以上登頂的最後一晚,一場風雪過後,蒼穹明晰得讓人心悸。邁克朝山那邊肯亞的方向看了半晌,說了這麼一句話:只有在乞力,天空才不是sky(天空),而是universe(宇宙)。

後來有次我問艾迪覺得sky和universe有什麼區別,那是在幾天的相處之後,我們的關係已不算糟。他還是在飆車,聽了我的問題沒按暫停,連頭也沒抬,說:大概吧,universe是邁克那種有點想法、卻又苦於現實的人用的;sky是達弗克那種現實又鎮定的人用的。對了,還有一個詞,是heavens(同譯為“天空”,也有天堂、極樂世界之意),這就是你們這種來爬山還捧著海明威小說的人用的。

“那你呢?”

“我?我跟你們都不一樣,”這下他按了暫停,皮笑肉不笑地看了我一眼,“我這種人,根本不談論什麼天不天的。我不用這些詞。”

不知道廚子達弗克自己怎麼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個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每個傍晚在不同的營地給我們上好熱乎乎的飯菜,他都默然走出後門,在暗處用火柴點煙,然後望著天邊抽一小會兒,再把剩下的半支放回煙盒。

每天晚飯前的十分鐘達弗克過來擺桌,晚飯後再過來收桌,這是我們惟一能碰面的一刻鐘,白天或爬山或小憩,從不曾見到他。

對所有的登山隊伍來說,一般只有正副嚮導與遊人同路,其餘所有的隨隊工人,都走另一條更為省時而風景稍微遜色的“員工通道”,其中每個遊人都必須配備(乞力馬札羅國家公園規定)至少兩名搬運工、一個廚子和至少兩名嚮導,有些還帶安保、醫務人員和專職服務生。即便選擇最低配置,一個三人登山隊怎麼也得有九人隨行。於是,這九個人的吃喝、工資以及最後行程結束時所期望得到的小費,自然都由登山客負責。

乞力馬札羅的搬運工們。登山客在登山期間所用、所吃、所喝的全部東西,都由他們背負 圖/陳又禮

如此一來,繳給旅行社的六天人均900美金的費用,便顯得合情合理。

第二天晚餐後閒聊,不知不覺便扯到了高昂的“團費”話題上。

“我們已經是最便宜的啦,你們這些白人(在幾乎所有非洲人的眼裡,黑皮膚之外的所有人種,都是“白人”)在自己的國家賺得那麼多,區區1000美金不到還斤斤計較……”

德國男一聽,臉色瞬間暗了兩度:“這不是給多少錢的問題,而是浪費資源的問題,你看,我們每人必須帶兩個搬運工,一個難道不夠嗎?我們又沒多少東西,帳篷都不用。”

剛好達弗克來收拾碗碟,聽見這話手上的活停了停,不過也就兩秒鐘不到的樣子。他掃了我們一眼,還是沉默,離開了。

那是他惟一一次,連晚安都沒有說。

第四天清晨吃過早餐,我背靠營地前那塊標示著海拔3720米的木牌坐著,俯視不遠處那些小型峰巒上披著的薄霧。有好些同樣肥碩的山鼠和烏鴉在露臺邊上,忙活著吃剛才那支義大利隊伍掉下的法式麵包屑。

這時達弗克和六個搬運工從工人休息區魚貫而出,他們已經打好了大包小包,準備出發到下一個營地。他看見我,停了腳步,扭頭對身後的搬運工說了幾句,那人便跟著他朝我走過來。

到了跟前,這個瘦削的中年男人從肩上卸下一個看不出顏色的特大帆布包,叮鈴哐啷地擱到地上,再解開袋口的麻繩。

“Ray,你來看。”達弗克說,聲音不帶什麼情緒。

裡面是一套合金做成的鍋碗瓢盆、平時飯桌上擺的那一整套餐具,還有一個20公斤裝的小型煤氣罐。

他伸出手,依次按順序指向正怔怔看向我們的另外幾個人,“瓦裡瑪,背六天所有的蔬菜水果;約翰,所有乾糧和肉;柯林斯、艾維特和卡倫,所有的水,喝的礦泉水、給你們煮咖啡的和煮飯的、洗碗的;還不光是這些,你們的衣服、睡袋也都是我們在背。每次你們到一個營地前,我們就必須先到,燒水、做飯、鋪床,為了把一切都弄好,不被遊客投訴,天天拼命趕路,有時天氣不好走得不夠快了,連午飯都沒得吃。你看看他們,有幾個是還能站得直的?讓你那個朋友來試試,恐怕走半個小時就趴下了!要不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誰願意幹這樣的工作?”

廚子達弗克 圖/陳又禮

達弗克還想接著再說什麼,卻又咽了回去,帶著瓦裡瑪約翰柯林斯他們走了。

最後他看了我一眼,像是一個父親看無知的孩子做錯了事的那種目光,沒有太多責備,反而摻了些好笑和憐憫。

守夜人

從海拔3720到4720這1000米,我們經歷了不說四季吧,至少也有三季。上午還穿著短袖、頭頂烈日走得大汗滿身,中午在休息區才吃了個三明治,20分鐘的功夫,一陣妖風便卷著鉛雲不速而至。

先是一股像霧又像煙的氣體從四周將人包圍,濃稠到似乎只要你伸出手去,就能從中抓出一把棉絮。接著是小雨,小到你幾近感受不到任何水滴,能見度隨之下跌到十米之內,一棵棵Senecio(乞力特有的荒漠樹種)用它們粗壯且不帶任何旁枝的軀幹奮力向東西南北擴張,企圖掙脫迷霧。

“我說啊,達弗克這小子就像Senecio一樣,樹幹太直,就算長錯了方向,也還是不懂得讓枝子拐個彎再接著長。但你別看他個性這麼硬,裡頭其實很講究,尊嚴啊人權啊什麼鬼的,這和Senecio是一個道理,你在之前的熱帶雨林裡看見過它麼?沒有吧,而且一會兒進了沙漠,一樣找不到。它就是外表皮實,其實很講究,水分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且光挑最乾淨的水源邊上長……”艾迪邊說邊笑,“不過這樹雖然說起來有些做作,但長出來還是很好看的,你說是吧?”

他早晨遠遠看到了達弗克和我對話的場景,怕我放在心上,便左拉右扯地打探口風。

天越來越陰,烏雲不但沒有散去的跡象,反而越積越厚。為了儘量不被大雨淋個正著,我們囫圇啃完便當盒裡的東西,抓緊上路。結果該濕的還是濕了。

沙漠之雨並不常見,但一按下播放鍵,便像有人端了盆涼水,朝你劈頭蓋腦潑過來,而且還加了碎冰。我們冷得牙齒和四肢一起打顫,手忙腳亂翻出雨衣雨褲,好不容易在狂風中掙扎著穿好,冰雹冷雨卻忽的停了。

緊接著火球再次登場,天晴得離奇。剛披上的塑膠材質,因為已經濕了所以沒辦法脫掉放回包裡,加上底下被汗和雨輪流浸泡過的短袖,一層兩層,像焗桑拿一樣軟綿綿地捆在身上。

“我們雖然賣力賣命累死累活,但其實還算幸運,至少不用住在這兒。可真不是人呆的呀……”艾迪邊嚼泡泡糖邊感歎。

“就是,你說像那些Kibo營地的守夜人,兩三個月才下山一次,聯手機信號都沒有,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邁克連連點頭。

Kibo Hut是登頂乞力前的最後一個營地,海拔4750米。放眼四顧,沒有一點綠色,連土黃焦黃橘黃棕黃梨黃也不見,只有雪的亮白、天的湖藍、凍土的黑褐以及巨岩碎石的幹灰。

高德菲從營地最中間的小屋裡探出頭,看見終於有人來了,咧大了嘴笑著,臉上肌肉一活動,被風刃刻出的條條裂紋頓時在眼耳口鼻周圍織成了一張網。他把手從大棉襖兜裡掏出來,要跟我們握,掌背上的口子比臉上還多。

我們跟他進了既是“管理處”又是宿舍的木房子裡簽到,裡頭三張高低床、一個煤爐子、一套糙木桌椅加一個漆已經掉得七七八八的櫥櫃,惟一醒目的,是牆角立著的一把民謠吉他和一隻中型獸皮鼓。

高德菲冷得嗷嗷直叫,問他為什麼不點爐子,他搓著一雙手說,現在是最淡季,為了節省開支,他們只能等晚上全部人都回到房間之後,才能用電用煤。房間裡除了他,還住了兩名守夜人、兩名醫護人員和一名士兵。

“現在還早,你們休息一下之後要是沒事幹,來這兒大家聊聊天唱唱歌嘛,這段時間爬山的人好少,挺無聊的。”

高德菲說話時眼睛裡是天真又活潑無忌的神色,卻滿臉滄桑,讓人不禁猜測他的年紀。兩個小時後,當我們應邀來“聊天唱歌”時,瑞士姑娘便按捺不住好奇心,打聽起來。

“我啊,我已經快三十啦,在山上時間看著挺難捱的,其實過得可真快。”

“在Kibo呆多少年了呢?”

“到今年7月就滿五年了。”

她和我交換了個眼神,我們心裡都在琢磨著同一個問題:究竟是怎麼活下來的?

窗外下起了雪,撒鹽似的。

“最初的兩年,我是被派來搞醫務的,本來在上職中的時候學的就是基礎護理。那時也確實覺得挺有意義,救死扶傷嘛。直到有一次,一個法國登山客從Uhuru下來,半路上心臟病發,結果中午之前就不行了,我和另外一個醫務人員扛著擔架跑上去抬他,還沒到kibo就斷了氣。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大公司的總裁,一切都好,人也很好,就是心臟一直不好。我當時想,這不是變相自殺嗎?人活著啊……”

從那以後,高德菲就向乞力國家公園的人力資源部提出了從醫務人員轉為守夜人的申請。守夜人的工作量比醫護人員大、薪水還低,一般不好招人,所以上頭一下子就批了。

“為什麼不乾脆下山去找份輕鬆又舒服些的工作呢?”

“這個怎麼說呢,我自己覺得啊,輕不輕鬆、舒不舒服,是由喜歡不喜歡來決定的。我要是不喜歡,就算下了山,換個不苦不累的工作,下班回到家躺在沙發上還有人給我切牛排剝龍蝦,但我不高興的話,日子怎麼可能好過?”

“可你……”話還沒問完,高德菲的其他幾個同事就露了面,他們身上夾帶著寒氣,從屋外呼啦啦湧進來。

他們見終於來了客,興奮地邊寒暄邊點煤爐子,有人在摘帽子圍巾、有人啃壓縮餅乾、有人邊喝滾燙的姜茶邊打了個響亮的飽嗝,刹那間,煤味兒風雪味兒糕點味兒姜味兒灌滿了十幾平米的小屋,一下子就暖和起來。

高德菲也顯得愈發開心,他一個箭步邁到牆角,抄起那把舊吉他,開始交替彈起GCED幾個和絃。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埃略得也拿過鼓,用兩隻大掌和著敲起來。倆人對了個眼神,笑,張嘴,開唱。

也是巧,所唱的那一段,正好是我們三人都會的、為數不多的斯瓦希裡語(屬班圖語系,是坦尚尼亞的官方語言,也是非洲語言當中最多人使用的一種)歌之一。準確說來,它並不是一首歌,而是一首很古老的讚美詩,平時周日在維多利亞湖邊的孤兒院裡做禮拜,時不時會唱到,大致意思是:你真美好,真美好,每個清晨、夜晚,耶穌,你對我真好。

另外幾個人也不知在什麼時候加入了不同聲部,他們嗓子裡那股被大風吹出的顆粒感,混合著臉上的褶子、皮屑和小疤,被詩裡的明亮一照,味道便更加複雜。

之後我們一起在外面的空地上生起了一堆篝火。天黑得很早,雪已經停了,連微風也沒有,周圍安靜得讓人能聽見頭頂上冰川消融的聲音。

除了守夜人之外,嚮導、廚子、搬運工們,以及營地除我們之外惟一的一撥印度登山客也被火光的溫暖給吸引了過來,大家圍坐成一圈,烤手也烤土豆。

星星依舊多如海沙。高德菲說,這樣的天,不論看多少次,總會讓人不知不覺想起些一般不會想起的事。他用的是heavens。

旁邊的男人們笑著揶揄:別講些讓人聽不懂的話,想女人就想女人嘛。

他也不還嘴,繼續喃喃自語道:“倒有點想家裡人。”

瑞士姑娘安慰似的說他們肯定也很想你的。

高德菲沒有接話,倒是之前打鼓的埃略得說:“想什麼想,你以為我們這兒像你們發達國家呀,吃穿不愁了才把小孩當神拜,這裡隨便一家都是一生七八個十幾個,父母能把這些孩子都養活早點送出去就不錯了,那都是有錢人幹的事情……”

德國男立刻表示反對,“這是人的情感需求,跟有沒有錢一點關係都沒有,照你這麼說,唯獨有錢人才講親情講友情,沒錢的就因為物質缺乏,連精神世界也營養不良了?”

埃略得像是一時半會理不順回擊思路,艾迪卻從手機遊戲裡抬起頭來:“銀行家(德國男在來非洲當志願者前一直是慕尼克銀行的高管)我問你,你到底有沒有過過真正的窮日子,就是餓得眼冒金星、只能靠喝水喝到吐來往肚子裡灌東西、看到老鼠黑螞蟻飛蛾都想抓了烤來吃的那種,哪怕是一天?”

“沒有,但是……”

“既然沒有的話,我勸你就不要用自己的歐洲標準去猜想那種日子會是什麼樣,連試都不要試,因為那是你再怎麼使勁、裝作能感同身受也想像不來的。”

德國男不講話,盯著劈啪作響的火苗不放。光隨著氣流在他臉上飄來蕩去,很難看出表情。

埃略得見對方辯友理虧,嘚瑟起來:你以為我們沒錢,就連腦筋也不清不楚麼?

這又踩到了德國男的尾巴,“你們不要老是給自己裝一顆被殖民者楚楚可憐又忿忿不平的玻璃心,現在非洲已經獨立了,這麼好的一片土地,為什麼總是發展不起來?不就是因為你們的這些不正常的心態,你說餓得快死看到老鼠蝗蟲都想吃,這難道是發達國家造成的?就像我們德國這個NGO在坦尚尼亞建學校、醫院、孤兒院,還派志願者過來,能得到什麼好處?為了錢嗎?不就是為了糾正你們這種意識上的問題,幫你們學會勤勞、思考、創造,現在看來,路還長得很!”

我和瑞士姑娘都突然意識到,這好像已經不是在討論物質層面富裕與否的問題了。此刻,“居高臨下”不再單單因為擁有金錢和權力,而升級成為一種精神甚至道德上的優越感。

“那是因為你們德國人以前做了連自己的良心都過意不去的事兒,現在跑來贖罪了……”

德國人把手上的一顆生土豆用力砸向火裡。趕在他發飆之前,高德菲開了腔。“其實你們到底在吵什麼呢?不過是人的驕傲在裡面,越膨脹越搖晃,又沒辦法講贏,於是只好去戳對方的傷口。設想一下你們如果一直這樣下去,說不定就要動手,動手動腳還不過癮的話,就要動刀動槍,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以前我也像這樣,爭啊爭啊,什麼都希望能攢在自己手裡,結果拳頭卡在瓶頸拿不出來又塞不回去,也不知道到底在找什麼。直到那一年到這裡以後,看見遠處的風景那麼好,又體會到眼前的生活那麼難,這種矛盾竟慢慢改變了我,漸漸感覺,好像除了生命本身之外,其他的都不那麼重要了。一下子把玻璃瓶敲碎,反而自由了。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也找到了。”

廚子達弗克抽完昨天剩下的半支煙,又點了一支新的。

艾迪清了清嗓子,又回到了沒正形的胖子形象,說:“想不想明天早上6點半在冰川旁邊看日出?想的話就乖乖聽隊長的話趕緊去睡四個小時,我們半夜12點出發,可是要爬一整夜呢!”

邁克

“艾迪,我們不爬了,實在不行了……”因為強烈的高原反應,德國男和瑞士姑娘一個小時前就開始四肢並用、左搖右擺,眼神迷離。

那是淩晨4點,零下12度,那從遠處看起來“像蛋糕上的糖霜一樣光滑”的雪變得愈發張牙舞爪,我們頂過了兩場驟雪夾冰雨,以60度或更大的坡度爬到了頂峰的第一個點——吉爾曼點,海拔5685米,標示牌上寫著:你現在正站在非洲大陸之巔……

至此德國男已經提出過兩次想要放棄,瑞士姑娘還咬牙逞強,嘴唇卻已經紫得發黑,身為滑雪和潛水教練的她,實在很難接受自己竟然在登山上打了敗仗。我卻並不覺得太辛苦,大概是因為前年冬天在阿裡高原呆了兩個月。其實論體能的話,他們隨便都勝我好幾籌。

上到吉爾曼點前,艾迪一路都在鼓勵他們,說堅持一下馬上就要到了呀,直到瞥見瑞士姑娘幾乎要失去平衡一頭栽進旁邊的深淵裡,要不是邁克在後面把她的背包用力一拽,說不定就香消玉殞了。

艾迪一下就變得嚴肅起來,他站住,瞪著一雙眼睛打量著他們。

副隊長邁克(左)與隊長艾迪 圖/陳又禮

“邁克你帶他們兩個回Kibo營地,”他又順帶掃了我一眼,“我帶她繼續上去。”

瑞士姑娘一下就醒了幾分:“不是說還有一個多兩個小時就到Uhuru了嗎?我可以堅持的。”

“那是為了讓你們覺得好過一點騙你們的,至少還要三個小時才能到,到時候你累得半死了,還得下山,下山更危險。而且到了吉爾曼也算是到頂了,只不過沒有到最高點,一樣有國家公園發的登頂證書。”瑞士姑娘聽過這話,只好答應。

“這就通情達理了,丟了命多不划算是不是?邁克,這兩個人交給你了,一路小心。”

在艾迪頭燈的照射下,邁克眉間的紋路、眼裡的血絲和唇上的死皮像被放到了手術臺上,讓他看起來老了十歲。

他並沒有立刻接話,也沒有動,幾秒之後,才壓低了聲音用斯瓦希裡語說:“我們上一次不是說好了?如果再出現這樣的狀況,我帶人繼續上,你帶不行的人下營地嗎?”

艾迪瞄了我們一眼,用英文回答道:“邁克,現在不是爭這個的時候,我是正隊長,成功登頂的次數也是你的兩倍,我上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而且你現在討論這些有的沒的,他們兩個一會兒反應更劇烈,連下都下不去了,你負得起這個責任?”

“唉,你這個人……”

“邁克,誰上誰下有什麼關係呢,你早跟我們回去還能多休息幾個小時,快走吧,你看她(指瑞士姑娘)都快吐了。”德國男說。

當時我們都不明白,這個一向少言少語的副隊長為什麼在登頂的問題上如此堅持。

見四個人都直直盯著他,似乎他就是決定全隊生死存亡的那塊扳機,邁克緩慢低了低頭,拿過他們二人的隨身背包,轉了身。

艾迪和我沿峭壁邊緣繼續前進。說也奇怪,隨著海拔的升高,艾迪反而搖身一變成了一隻“mountain goat(山地羊,本地人對登山好手的稱謂)”,渾身帶勁,連兩隻眼睛都炯炯地發著光。

我們一路都沒有再說話。我一邊喘粗氣一邊聽隊長大人的指引拼命胡思亂想;艾迪還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嘴裡嚼著泡泡糖,不知道在想什麼,也可能什麼都沒有想。

惟一的響動,依然只有冰川消融的聲音。思維發散來發散去,邁克臨下山前的最後那個神情卻總在眼前晃悠,不知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三體2》裡關於“誰走誰留”的情節。

天悄悄地就亮了起來。早晨6點28分,照進非洲大陸的第一束光終於映在了我們臉上。

艾迪費解地盯著我,問:哭什麼?

“對比你第一次登頂的感覺和這一次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他撓頭想了一下,“大致差不多,那時更辛苦一點,現在就不怎麼費勁了。”

“站在非洲最高點不激動嗎?”

“工作嘛,為了養活自己,有什麼好激動的?”他又翻了個白眼。

“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能讓你激動的?”

“……賺錢吧。”

我拍完照,在冰川前的雪地上坐了會兒,默默喝了一杯保溫壺裡的咖啡,跟著艾迪下了山。

乞力馬札羅頂峰的冰川 圖/陳又禮

在Kibo有三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用來吃東西和睡覺。我沒怎麼睡著,便在營地轉悠,想找邁克聊聊,結果沒找到,反而碰到了高德菲,我問他:對於一個嚮導來說,能帶隊員上到Uhuru,和只上到吉爾曼點的區別在哪裡?

“區別大了,作為正副嚮導,只有帶隊員上到了Uhuru,才算是登頂。一年下來的獎金、轉正和升級的機會,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登頂次數決定的。”

繼續下行的過程中,邁克還是一臉鬱結。趕路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不高興,他沒正面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講起了他的家庭生活和理想。他說等到當上正嚮導、再存夠錢,就要開家自己的旅行社,專門做登山,不坑錢也不勢利的那種,“就是想讓外國人看看,坦尚尼亞也有他們沒有的風景。”

“你現在基礎都打得差不多了,這個目標應該也不難實現吧。”

這下卻又把邁克的話給剪斷了,過了五分鐘,他才接著說:“怕就怕我這樣在山裡轉到老,大半輩子都耗完,最終也還是別人的副手。”

小費

習慣來說,乞力之行結束前的最後一夜,是讓登山客和隊伍裡所有工作人員道別的。

在員工休息室裡,艾迪組織所有人圍了一圈,給我們又蹦又跳地唱了一首《乞力之歌》。休息室裡的低瓦數燈泡特別暗,又不能生火,他們就戴著頭燈,深深淺淺的光打在彼此臉上,看起來讓人發笑。

歌畢,我們互相握手擁抱、調侃祝福,溫溫融融歡樂無限。接著,程式進入下一個環節:給小費。

出發前我們就在論壇裡向其他背包客打聽過關於小費的數目,綜合各種回復,基本情況是:搬運工每人30,廚子40,嚮導每人50。總共320刀。

我們準備錢的時候銀行家還在犯嘀咕:一般國外的遊客覺得沒什麼,我在坦尚尼亞生活了三年就知道,這收入可比大公司裡一般的中高層白領都要高。他們說白了幹的不就是體力活嘛,本身有工資,小費還這麼多,真不公平……但我們還是按規矩給了。

他們拿著錢,愣了,臉上掛著的不知是錯愕不滿悲傷擔憂還是窘迫,達弗克抽起煙來,沒人說話。我們也跟著不知所措起來。破木門不曉得什麼時候被吹開,冷風隨之灌了進來。

終於還是隊長打破了尷尬:“你們出發前,沒有打聽過或者上網查過關於小費的事情?”

“網上寫的就是搬運工每人30,廚子……”

“那是指每天30,行程有六天。我自己無所謂,但你們給的,跟他們所期待的,差太多了。”

這回輪到我們愣了。九個人望著我們,看不出太多表情,被頭燈的白熾光直射著,變得有點嚇人。我們惟有說要回房間商量一下再給答覆。

打電話核實了這個數字,一番抱怨、迷惑、糾結、商議之後,我們決定,同樣的日薪,按三天給,就成了搬運工每人90、廚子120、嚮導每人150,總共960刀。這讓我們幾乎成了負資產。

艾迪拿著錢,依次數給了搬運工、廚子和副隊長,最後把300刀揣進了自己口袋,又恢復了那副毫不正經的笑嘻嘻。木屋裡的氣氛忽然變了,像是弦已崩斷,每個人都輕鬆起來。

“謝謝啊,志願者們,也真是難為你們了。”

這時外面生起了篝火,艾迪搭住我們的肩膀,興致勃勃地說:走,烤肉去。

除了吃肉我們還開了瓶紅酒,銀行家喝得有些微熏,但估計心裡還是梗得慌,就問艾迪:“你說像你這麼勢利的人,除了錢之外,究竟還愛什麼呀?”

艾迪哈哈哈大笑幾聲,清了清嗓子,站起來朗誦。“愛是一坨屎,”他抑揚頓挫地提了提聲調,“我就是那只站在屎堆上喔喔叫的公雞。”(海明威小說《乞力馬札羅的雪》中男主人公哈裡的對白。)

特約撰稿 陳又禮

編輯 鄭廷鑫 rwzkwenhua@163.com

便自顧自小跑上到了1號營地。

一個小時後男人們才現了身。

“現在跑得飛快,到最後登頂那500米可別哭著讓我背哦。”艾迪叼著根棒棒糖,吧唧吧唧地吮著,眯眼上下來回打量著我們,“不過看你們也沒幾斤肉,我吃點虧也能背一下。”

瑞士姑娘翻著白眼,在我耳朵旁邊抱怨:早知道就不該省那一丁點錢找這家便宜的旅行社,看這下好了,來個像他這樣的人要跟我們六天。

艾迪大概聽見了什麼,也不變臉色,笑得更黏。他肚子一挺,把胖臉湊到我們鼻尖前說:“六天哪夠,要是下了山你們捨不得,我就再免費多陪kitties(小貓們)幾天。”

荒漠段,從左至右依次為德國男、艾迪、瑞士姑娘和邁克 圖/陳又禮

連他身邊站著的副隊長邁克也聽不下去,把他肩膀一撞,進了休息室。

艾迪還是笑嘻嘻,甩了一句:“OK OK,你們都是有格調有品行的人,只有我低能又俗氣。6點餐廳吃飯,別太晚過來……”

廚子

兩個小時後當我們看見餐桌上擺放整齊的碗盤鍋碟和裡頭分量充足、熱氣騰騰的雞汁煎土豆塊、黑椒牛柳、新鮮沙拉和大片的牛油果時,說實話,有些驚豔。

艾迪已經坐在桌前,正對著手機螢幕用兩根大拇指飆車,見我們盯著桌上的食物不放,又笑,邊站起來邊一手勾過來旁邊一個端著託盤的小夥子:“這是在這一路保證我們能強健而愉快地活著的關鍵人之一,我們的廚師達弗克。”

年輕的廚子不說話,只是淺淡地點個頭,把桌子上被艾迪碰歪的一支叉子輕輕扶正,朝我們一揮手,便從後門出了餐吧,走到屋簷拐角的陰影裡,點了一支煙。其實所有營地都是不允許抽煙的。

窗外的夕陽還剩下最後一縷冷橘色的光,懸在重山和青空之間,任何時候都可能消失不見。星星卻已經漫天閃爍。在馬賽部落的荒涼裡、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火山頂上的熔岩湖旁、衣索比亞高原的夜空下、納米比亞沙漠公路邊的帳篷外,我都看過壯闊非凡的星空,但從沒有哪一個夜,能夠像乞力這樣感人至深。

記得在5500米以上登頂的最後一晚,一場風雪過後,蒼穹明晰得讓人心悸。邁克朝山那邊肯亞的方向看了半晌,說了這麼一句話:只有在乞力,天空才不是sky(天空),而是universe(宇宙)。

後來有次我問艾迪覺得sky和universe有什麼區別,那是在幾天的相處之後,我們的關係已不算糟。他還是在飆車,聽了我的問題沒按暫停,連頭也沒抬,說:大概吧,universe是邁克那種有點想法、卻又苦於現實的人用的;sky是達弗克那種現實又鎮定的人用的。對了,還有一個詞,是heavens(同譯為“天空”,也有天堂、極樂世界之意),這就是你們這種來爬山還捧著海明威小說的人用的。

“那你呢?”

“我?我跟你們都不一樣,”這下他按了暫停,皮笑肉不笑地看了我一眼,“我這種人,根本不談論什麼天不天的。我不用這些詞。”

不知道廚子達弗克自己怎麼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個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每個傍晚在不同的營地給我們上好熱乎乎的飯菜,他都默然走出後門,在暗處用火柴點煙,然後望著天邊抽一小會兒,再把剩下的半支放回煙盒。

每天晚飯前的十分鐘達弗克過來擺桌,晚飯後再過來收桌,這是我們惟一能碰面的一刻鐘,白天或爬山或小憩,從不曾見到他。

對所有的登山隊伍來說,一般只有正副嚮導與遊人同路,其餘所有的隨隊工人,都走另一條更為省時而風景稍微遜色的“員工通道”,其中每個遊人都必須配備(乞力馬札羅國家公園規定)至少兩名搬運工、一個廚子和至少兩名嚮導,有些還帶安保、醫務人員和專職服務生。即便選擇最低配置,一個三人登山隊怎麼也得有九人隨行。於是,這九個人的吃喝、工資以及最後行程結束時所期望得到的小費,自然都由登山客負責。

乞力馬札羅的搬運工們。登山客在登山期間所用、所吃、所喝的全部東西,都由他們背負 圖/陳又禮

如此一來,繳給旅行社的六天人均900美金的費用,便顯得合情合理。

第二天晚餐後閒聊,不知不覺便扯到了高昂的“團費”話題上。

“我們已經是最便宜的啦,你們這些白人(在幾乎所有非洲人的眼裡,黑皮膚之外的所有人種,都是“白人”)在自己的國家賺得那麼多,區區1000美金不到還斤斤計較……”

德國男一聽,臉色瞬間暗了兩度:“這不是給多少錢的問題,而是浪費資源的問題,你看,我們每人必須帶兩個搬運工,一個難道不夠嗎?我們又沒多少東西,帳篷都不用。”

剛好達弗克來收拾碗碟,聽見這話手上的活停了停,不過也就兩秒鐘不到的樣子。他掃了我們一眼,還是沉默,離開了。

那是他惟一一次,連晚安都沒有說。

第四天清晨吃過早餐,我背靠營地前那塊標示著海拔3720米的木牌坐著,俯視不遠處那些小型峰巒上披著的薄霧。有好些同樣肥碩的山鼠和烏鴉在露臺邊上,忙活著吃剛才那支義大利隊伍掉下的法式麵包屑。

這時達弗克和六個搬運工從工人休息區魚貫而出,他們已經打好了大包小包,準備出發到下一個營地。他看見我,停了腳步,扭頭對身後的搬運工說了幾句,那人便跟著他朝我走過來。

到了跟前,這個瘦削的中年男人從肩上卸下一個看不出顏色的特大帆布包,叮鈴哐啷地擱到地上,再解開袋口的麻繩。

“Ray,你來看。”達弗克說,聲音不帶什麼情緒。

裡面是一套合金做成的鍋碗瓢盆、平時飯桌上擺的那一整套餐具,還有一個20公斤裝的小型煤氣罐。

他伸出手,依次按順序指向正怔怔看向我們的另外幾個人,“瓦裡瑪,背六天所有的蔬菜水果;約翰,所有乾糧和肉;柯林斯、艾維特和卡倫,所有的水,喝的礦泉水、給你們煮咖啡的和煮飯的、洗碗的;還不光是這些,你們的衣服、睡袋也都是我們在背。每次你們到一個營地前,我們就必須先到,燒水、做飯、鋪床,為了把一切都弄好,不被遊客投訴,天天拼命趕路,有時天氣不好走得不夠快了,連午飯都沒得吃。你看看他們,有幾個是還能站得直的?讓你那個朋友來試試,恐怕走半個小時就趴下了!要不是為了賺錢為了生存,誰願意幹這樣的工作?”

廚子達弗克 圖/陳又禮

達弗克還想接著再說什麼,卻又咽了回去,帶著瓦裡瑪約翰柯林斯他們走了。

最後他看了我一眼,像是一個父親看無知的孩子做錯了事的那種目光,沒有太多責備,反而摻了些好笑和憐憫。

守夜人

從海拔3720到4720這1000米,我們經歷了不說四季吧,至少也有三季。上午還穿著短袖、頭頂烈日走得大汗滿身,中午在休息區才吃了個三明治,20分鐘的功夫,一陣妖風便卷著鉛雲不速而至。

先是一股像霧又像煙的氣體從四周將人包圍,濃稠到似乎只要你伸出手去,就能從中抓出一把棉絮。接著是小雨,小到你幾近感受不到任何水滴,能見度隨之下跌到十米之內,一棵棵Senecio(乞力特有的荒漠樹種)用它們粗壯且不帶任何旁枝的軀幹奮力向東西南北擴張,企圖掙脫迷霧。

“我說啊,達弗克這小子就像Senecio一樣,樹幹太直,就算長錯了方向,也還是不懂得讓枝子拐個彎再接著長。但你別看他個性這麼硬,裡頭其實很講究,尊嚴啊人權啊什麼鬼的,這和Senecio是一個道理,你在之前的熱帶雨林裡看見過它麼?沒有吧,而且一會兒進了沙漠,一樣找不到。它就是外表皮實,其實很講究,水分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且光挑最乾淨的水源邊上長……”艾迪邊說邊笑,“不過這樹雖然說起來有些做作,但長出來還是很好看的,你說是吧?”

他早晨遠遠看到了達弗克和我對話的場景,怕我放在心上,便左拉右扯地打探口風。

天越來越陰,烏雲不但沒有散去的跡象,反而越積越厚。為了儘量不被大雨淋個正著,我們囫圇啃完便當盒裡的東西,抓緊上路。結果該濕的還是濕了。

沙漠之雨並不常見,但一按下播放鍵,便像有人端了盆涼水,朝你劈頭蓋腦潑過來,而且還加了碎冰。我們冷得牙齒和四肢一起打顫,手忙腳亂翻出雨衣雨褲,好不容易在狂風中掙扎著穿好,冰雹冷雨卻忽的停了。

緊接著火球再次登場,天晴得離奇。剛披上的塑膠材質,因為已經濕了所以沒辦法脫掉放回包裡,加上底下被汗和雨輪流浸泡過的短袖,一層兩層,像焗桑拿一樣軟綿綿地捆在身上。

“我們雖然賣力賣命累死累活,但其實還算幸運,至少不用住在這兒。可真不是人呆的呀……”艾迪邊嚼泡泡糖邊感歎。

“就是,你說像那些Kibo營地的守夜人,兩三個月才下山一次,聯手機信號都沒有,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邁克連連點頭。

Kibo Hut是登頂乞力前的最後一個營地,海拔4750米。放眼四顧,沒有一點綠色,連土黃焦黃橘黃棕黃梨黃也不見,只有雪的亮白、天的湖藍、凍土的黑褐以及巨岩碎石的幹灰。

高德菲從營地最中間的小屋裡探出頭,看見終於有人來了,咧大了嘴笑著,臉上肌肉一活動,被風刃刻出的條條裂紋頓時在眼耳口鼻周圍織成了一張網。他把手從大棉襖兜裡掏出來,要跟我們握,掌背上的口子比臉上還多。

我們跟他進了既是“管理處”又是宿舍的木房子裡簽到,裡頭三張高低床、一個煤爐子、一套糙木桌椅加一個漆已經掉得七七八八的櫥櫃,惟一醒目的,是牆角立著的一把民謠吉他和一隻中型獸皮鼓。

高德菲冷得嗷嗷直叫,問他為什麼不點爐子,他搓著一雙手說,現在是最淡季,為了節省開支,他們只能等晚上全部人都回到房間之後,才能用電用煤。房間裡除了他,還住了兩名守夜人、兩名醫護人員和一名士兵。

“現在還早,你們休息一下之後要是沒事幹,來這兒大家聊聊天唱唱歌嘛,這段時間爬山的人好少,挺無聊的。”

高德菲說話時眼睛裡是天真又活潑無忌的神色,卻滿臉滄桑,讓人不禁猜測他的年紀。兩個小時後,當我們應邀來“聊天唱歌”時,瑞士姑娘便按捺不住好奇心,打聽起來。

“我啊,我已經快三十啦,在山上時間看著挺難捱的,其實過得可真快。”

“在Kibo呆多少年了呢?”

“到今年7月就滿五年了。”

她和我交換了個眼神,我們心裡都在琢磨著同一個問題:究竟是怎麼活下來的?

窗外下起了雪,撒鹽似的。

“最初的兩年,我是被派來搞醫務的,本來在上職中的時候學的就是基礎護理。那時也確實覺得挺有意義,救死扶傷嘛。直到有一次,一個法國登山客從Uhuru下來,半路上心臟病發,結果中午之前就不行了,我和另外一個醫務人員扛著擔架跑上去抬他,還沒到kibo就斷了氣。後來才知道,他是個大公司的總裁,一切都好,人也很好,就是心臟一直不好。我當時想,這不是變相自殺嗎?人活著啊……”

從那以後,高德菲就向乞力國家公園的人力資源部提出了從醫務人員轉為守夜人的申請。守夜人的工作量比醫護人員大、薪水還低,一般不好招人,所以上頭一下子就批了。

“為什麼不乾脆下山去找份輕鬆又舒服些的工作呢?”

“這個怎麼說呢,我自己覺得啊,輕不輕鬆、舒不舒服,是由喜歡不喜歡來決定的。我要是不喜歡,就算下了山,換個不苦不累的工作,下班回到家躺在沙發上還有人給我切牛排剝龍蝦,但我不高興的話,日子怎麼可能好過?”

“可你……”話還沒問完,高德菲的其他幾個同事就露了面,他們身上夾帶著寒氣,從屋外呼啦啦湧進來。

他們見終於來了客,興奮地邊寒暄邊點煤爐子,有人在摘帽子圍巾、有人啃壓縮餅乾、有人邊喝滾燙的姜茶邊打了個響亮的飽嗝,刹那間,煤味兒風雪味兒糕點味兒姜味兒灌滿了十幾平米的小屋,一下子就暖和起來。

高德菲也顯得愈發開心,他一個箭步邁到牆角,抄起那把舊吉他,開始交替彈起GCED幾個和絃。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埃略得也拿過鼓,用兩隻大掌和著敲起來。倆人對了個眼神,笑,張嘴,開唱。

也是巧,所唱的那一段,正好是我們三人都會的、為數不多的斯瓦希裡語(屬班圖語系,是坦尚尼亞的官方語言,也是非洲語言當中最多人使用的一種)歌之一。準確說來,它並不是一首歌,而是一首很古老的讚美詩,平時周日在維多利亞湖邊的孤兒院裡做禮拜,時不時會唱到,大致意思是:你真美好,真美好,每個清晨、夜晚,耶穌,你對我真好。

另外幾個人也不知在什麼時候加入了不同聲部,他們嗓子裡那股被大風吹出的顆粒感,混合著臉上的褶子、皮屑和小疤,被詩裡的明亮一照,味道便更加複雜。

之後我們一起在外面的空地上生起了一堆篝火。天黑得很早,雪已經停了,連微風也沒有,周圍安靜得讓人能聽見頭頂上冰川消融的聲音。

除了守夜人之外,嚮導、廚子、搬運工們,以及營地除我們之外惟一的一撥印度登山客也被火光的溫暖給吸引了過來,大家圍坐成一圈,烤手也烤土豆。

星星依舊多如海沙。高德菲說,這樣的天,不論看多少次,總會讓人不知不覺想起些一般不會想起的事。他用的是heavens。

旁邊的男人們笑著揶揄:別講些讓人聽不懂的話,想女人就想女人嘛。

他也不還嘴,繼續喃喃自語道:“倒有點想家裡人。”

瑞士姑娘安慰似的說他們肯定也很想你的。

高德菲沒有接話,倒是之前打鼓的埃略得說:“想什麼想,你以為我們這兒像你們發達國家呀,吃穿不愁了才把小孩當神拜,這裡隨便一家都是一生七八個十幾個,父母能把這些孩子都養活早點送出去就不錯了,那都是有錢人幹的事情……”

德國男立刻表示反對,“這是人的情感需求,跟有沒有錢一點關係都沒有,照你這麼說,唯獨有錢人才講親情講友情,沒錢的就因為物質缺乏,連精神世界也營養不良了?”

埃略得像是一時半會理不順回擊思路,艾迪卻從手機遊戲裡抬起頭來:“銀行家(德國男在來非洲當志願者前一直是慕尼克銀行的高管)我問你,你到底有沒有過過真正的窮日子,就是餓得眼冒金星、只能靠喝水喝到吐來往肚子裡灌東西、看到老鼠黑螞蟻飛蛾都想抓了烤來吃的那種,哪怕是一天?”

“沒有,但是……”

“既然沒有的話,我勸你就不要用自己的歐洲標準去猜想那種日子會是什麼樣,連試都不要試,因為那是你再怎麼使勁、裝作能感同身受也想像不來的。”

德國男不講話,盯著劈啪作響的火苗不放。光隨著氣流在他臉上飄來蕩去,很難看出表情。

埃略得見對方辯友理虧,嘚瑟起來:你以為我們沒錢,就連腦筋也不清不楚麼?

這又踩到了德國男的尾巴,“你們不要老是給自己裝一顆被殖民者楚楚可憐又忿忿不平的玻璃心,現在非洲已經獨立了,這麼好的一片土地,為什麼總是發展不起來?不就是因為你們的這些不正常的心態,你說餓得快死看到老鼠蝗蟲都想吃,這難道是發達國家造成的?就像我們德國這個NGO在坦尚尼亞建學校、醫院、孤兒院,還派志願者過來,能得到什麼好處?為了錢嗎?不就是為了糾正你們這種意識上的問題,幫你們學會勤勞、思考、創造,現在看來,路還長得很!”

我和瑞士姑娘都突然意識到,這好像已經不是在討論物質層面富裕與否的問題了。此刻,“居高臨下”不再單單因為擁有金錢和權力,而升級成為一種精神甚至道德上的優越感。

“那是因為你們德國人以前做了連自己的良心都過意不去的事兒,現在跑來贖罪了……”

德國人把手上的一顆生土豆用力砸向火裡。趕在他發飆之前,高德菲開了腔。“其實你們到底在吵什麼呢?不過是人的驕傲在裡面,越膨脹越搖晃,又沒辦法講贏,於是只好去戳對方的傷口。設想一下你們如果一直這樣下去,說不定就要動手,動手動腳還不過癮的話,就要動刀動槍,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以前我也像這樣,爭啊爭啊,什麼都希望能攢在自己手裡,結果拳頭卡在瓶頸拿不出來又塞不回去,也不知道到底在找什麼。直到那一年到這裡以後,看見遠處的風景那麼好,又體會到眼前的生活那麼難,這種矛盾竟慢慢改變了我,漸漸感覺,好像除了生命本身之外,其他的都不那麼重要了。一下子把玻璃瓶敲碎,反而自由了。那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也找到了。”

廚子達弗克抽完昨天剩下的半支煙,又點了一支新的。

艾迪清了清嗓子,又回到了沒正形的胖子形象,說:“想不想明天早上6點半在冰川旁邊看日出?想的話就乖乖聽隊長的話趕緊去睡四個小時,我們半夜12點出發,可是要爬一整夜呢!”

邁克

“艾迪,我們不爬了,實在不行了……”因為強烈的高原反應,德國男和瑞士姑娘一個小時前就開始四肢並用、左搖右擺,眼神迷離。

那是淩晨4點,零下12度,那從遠處看起來“像蛋糕上的糖霜一樣光滑”的雪變得愈發張牙舞爪,我們頂過了兩場驟雪夾冰雨,以60度或更大的坡度爬到了頂峰的第一個點——吉爾曼點,海拔5685米,標示牌上寫著:你現在正站在非洲大陸之巔……

至此德國男已經提出過兩次想要放棄,瑞士姑娘還咬牙逞強,嘴唇卻已經紫得發黑,身為滑雪和潛水教練的她,實在很難接受自己竟然在登山上打了敗仗。我卻並不覺得太辛苦,大概是因為前年冬天在阿裡高原呆了兩個月。其實論體能的話,他們隨便都勝我好幾籌。

上到吉爾曼點前,艾迪一路都在鼓勵他們,說堅持一下馬上就要到了呀,直到瞥見瑞士姑娘幾乎要失去平衡一頭栽進旁邊的深淵裡,要不是邁克在後面把她的背包用力一拽,說不定就香消玉殞了。

艾迪一下就變得嚴肅起來,他站住,瞪著一雙眼睛打量著他們。

副隊長邁克(左)與隊長艾迪 圖/陳又禮

“邁克你帶他們兩個回Kibo營地,”他又順帶掃了我一眼,“我帶她繼續上去。”

瑞士姑娘一下就醒了幾分:“不是說還有一個多兩個小時就到Uhuru了嗎?我可以堅持的。”

“那是為了讓你們覺得好過一點騙你們的,至少還要三個小時才能到,到時候你累得半死了,還得下山,下山更危險。而且到了吉爾曼也算是到頂了,只不過沒有到最高點,一樣有國家公園發的登頂證書。”瑞士姑娘聽過這話,只好答應。

“這就通情達理了,丟了命多不划算是不是?邁克,這兩個人交給你了,一路小心。”

在艾迪頭燈的照射下,邁克眉間的紋路、眼裡的血絲和唇上的死皮像被放到了手術臺上,讓他看起來老了十歲。

他並沒有立刻接話,也沒有動,幾秒之後,才壓低了聲音用斯瓦希裡語說:“我們上一次不是說好了?如果再出現這樣的狀況,我帶人繼續上,你帶不行的人下營地嗎?”

艾迪瞄了我們一眼,用英文回答道:“邁克,現在不是爭這個的時候,我是正隊長,成功登頂的次數也是你的兩倍,我上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而且你現在討論這些有的沒的,他們兩個一會兒反應更劇烈,連下都下不去了,你負得起這個責任?”

“唉,你這個人……”

“邁克,誰上誰下有什麼關係呢,你早跟我們回去還能多休息幾個小時,快走吧,你看她(指瑞士姑娘)都快吐了。”德國男說。

當時我們都不明白,這個一向少言少語的副隊長為什麼在登頂的問題上如此堅持。

見四個人都直直盯著他,似乎他就是決定全隊生死存亡的那塊扳機,邁克緩慢低了低頭,拿過他們二人的隨身背包,轉了身。

艾迪和我沿峭壁邊緣繼續前進。說也奇怪,隨著海拔的升高,艾迪反而搖身一變成了一隻“mountain goat(山地羊,本地人對登山好手的稱謂)”,渾身帶勁,連兩隻眼睛都炯炯地發著光。

我們一路都沒有再說話。我一邊喘粗氣一邊聽隊長大人的指引拼命胡思亂想;艾迪還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嘴裡嚼著泡泡糖,不知道在想什麼,也可能什麼都沒有想。

惟一的響動,依然只有冰川消融的聲音。思維發散來發散去,邁克臨下山前的最後那個神情卻總在眼前晃悠,不知為什麼,我突然想起了《三體2》裡關於“誰走誰留”的情節。

天悄悄地就亮了起來。早晨6點28分,照進非洲大陸的第一束光終於映在了我們臉上。

艾迪費解地盯著我,問:哭什麼?

“對比你第一次登頂的感覺和這一次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他撓頭想了一下,“大致差不多,那時更辛苦一點,現在就不怎麼費勁了。”

“站在非洲最高點不激動嗎?”

“工作嘛,為了養活自己,有什麼好激動的?”他又翻了個白眼。

“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能讓你激動的?”

“……賺錢吧。”

我拍完照,在冰川前的雪地上坐了會兒,默默喝了一杯保溫壺裡的咖啡,跟著艾迪下了山。

乞力馬札羅頂峰的冰川 圖/陳又禮

在Kibo有三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用來吃東西和睡覺。我沒怎麼睡著,便在營地轉悠,想找邁克聊聊,結果沒找到,反而碰到了高德菲,我問他:對於一個嚮導來說,能帶隊員上到Uhuru,和只上到吉爾曼點的區別在哪裡?

“區別大了,作為正副嚮導,只有帶隊員上到了Uhuru,才算是登頂。一年下來的獎金、轉正和升級的機會,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登頂次數決定的。”

繼續下行的過程中,邁克還是一臉鬱結。趕路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不高興,他沒正面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講起了他的家庭生活和理想。他說等到當上正嚮導、再存夠錢,就要開家自己的旅行社,專門做登山,不坑錢也不勢利的那種,“就是想讓外國人看看,坦尚尼亞也有他們沒有的風景。”

“你現在基礎都打得差不多了,這個目標應該也不難實現吧。”

這下卻又把邁克的話給剪斷了,過了五分鐘,他才接著說:“怕就怕我這樣在山裡轉到老,大半輩子都耗完,最終也還是別人的副手。”

小費

習慣來說,乞力之行結束前的最後一夜,是讓登山客和隊伍裡所有工作人員道別的。

在員工休息室裡,艾迪組織所有人圍了一圈,給我們又蹦又跳地唱了一首《乞力之歌》。休息室裡的低瓦數燈泡特別暗,又不能生火,他們就戴著頭燈,深深淺淺的光打在彼此臉上,看起來讓人發笑。

歌畢,我們互相握手擁抱、調侃祝福,溫溫融融歡樂無限。接著,程式進入下一個環節:給小費。

出發前我們就在論壇裡向其他背包客打聽過關於小費的數目,綜合各種回復,基本情況是:搬運工每人30,廚子40,嚮導每人50。總共320刀。

我們準備錢的時候銀行家還在犯嘀咕:一般國外的遊客覺得沒什麼,我在坦尚尼亞生活了三年就知道,這收入可比大公司裡一般的中高層白領都要高。他們說白了幹的不就是體力活嘛,本身有工資,小費還這麼多,真不公平……但我們還是按規矩給了。

他們拿著錢,愣了,臉上掛著的不知是錯愕不滿悲傷擔憂還是窘迫,達弗克抽起煙來,沒人說話。我們也跟著不知所措起來。破木門不曉得什麼時候被吹開,冷風隨之灌了進來。

終於還是隊長打破了尷尬:“你們出發前,沒有打聽過或者上網查過關於小費的事情?”

“網上寫的就是搬運工每人30,廚子……”

“那是指每天30,行程有六天。我自己無所謂,但你們給的,跟他們所期待的,差太多了。”

這回輪到我們愣了。九個人望著我們,看不出太多表情,被頭燈的白熾光直射著,變得有點嚇人。我們惟有說要回房間商量一下再給答覆。

打電話核實了這個數字,一番抱怨、迷惑、糾結、商議之後,我們決定,同樣的日薪,按三天給,就成了搬運工每人90、廚子120、嚮導每人150,總共960刀。這讓我們幾乎成了負資產。

艾迪拿著錢,依次數給了搬運工、廚子和副隊長,最後把300刀揣進了自己口袋,又恢復了那副毫不正經的笑嘻嘻。木屋裡的氣氛忽然變了,像是弦已崩斷,每個人都輕鬆起來。

“謝謝啊,志願者們,也真是難為你們了。”

這時外面生起了篝火,艾迪搭住我們的肩膀,興致勃勃地說:走,烤肉去。

除了吃肉我們還開了瓶紅酒,銀行家喝得有些微熏,但估計心裡還是梗得慌,就問艾迪:“你說像你這麼勢利的人,除了錢之外,究竟還愛什麼呀?”

艾迪哈哈哈大笑幾聲,清了清嗓子,站起來朗誦。“愛是一坨屎,”他抑揚頓挫地提了提聲調,“我就是那只站在屎堆上喔喔叫的公雞。”(海明威小說《乞力馬札羅的雪》中男主人公哈裡的對白。)

特約撰稿 陳又禮

編輯 鄭廷鑫 rwzkwenhua@163.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