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末日並非科幻 史前曾發生五次這樣的大災難

如上圖, 我們知道地球曾今生活過恐龍這樣的龐然大物, 但是當我們見到它們的時候, 早已成為化石, 這證明了它們曾經在地球上有過光輝的歷史。

沒有無緣無故的誕生, 同樣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消亡, 而它們如此強大也走向了滅亡, 必定也是有緣有故的, 那緣故就是它們曾經經歷過的“世界末日”!

地球5億年來的生命史, 經歷了數次大大小小的災難, 而已知的生物大滅絕級別的災難共有五次, 每一次都是當時地球生命的世界末日, 恐龍滅絕的大災難是史前第五次世界末日。 下面就帶你回看震驚地球史的五大“末日事件”。

歡迎來到物種滅絕紀念堂, 這裡面有6條通道, 每條通道都是通往一條末日之路, 前5條分別通往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之路, 第六條是留給誰的, 我們沒有答案, 最好也沒有答案。

第一次世界末日(4.46億年至4.44億年前)

在奧陶紀時期, 地球上淺海廣布, 氣候十分適宜生物生長, 這一時期海洋生物繁多, 比如三葉蟲、海百合、珊瑚和鸚鵡螺等。 然而, 到了大約4.46億年至4.44億年前(即奧陶紀末期)的200 萬年間, 地球上發生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 史稱“奧陶紀滅絕事件”。

這次生物滅絕原因是多方面的, 目前最可信的是銀河系裡距離地球六千多光年的一顆垂死恒星內爆, 之後成為超新星, 發生了伽馬射線爆發,

這是非常具有毀滅性的力量, 很不幸它與地球的距離雖然遙遠, 但是這個距離無法避免它對氣球大氣的重創, 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非常低, 大氣成分變得不穩定, 臭氧層遭到嚴重破壞。

當時的地表更像現在的金星,雖然那時候陸地沒有生物,但是海洋中生機勃勃,從最先的表層浮游生物到頂級的掠食者,一系列連鎖的滅絕反應開始了。另外,地球正經歷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全球溫度下降,冰川鎖住了水,導致海平面下降。這些變化改變了生物的生存環境,沿海生物圈被嚴重破壞,最終導致大量物種滅絕。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全球約85%的物種滅亡,這次物種滅絕事件在5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第3位。

第二次世界末日(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

地球處於泥盆紀時,許多地塊升起並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古地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時期蕨類植物繁盛,昆蟲和兩栖類動物興起,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魚形動物數量和種類增多,現代魚類開始出現,所以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

但是,在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即泥盆紀至石炭紀過渡時期也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首先在當今的西伯利亞地區海底噴發的超級地涵柱是此次滅絕的導火索,這是比較可信的原因。這引發了數次大大小小的火山噴發,全球氣候劇變,海洋遭受嚴重污染等。生命被逼上絕路,連最強大的鄧氏魚也毫無招架之力,它們的末日就此到來。終於有些生命開始選擇往陸地進發,大自然從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這次事件持續了1500萬年左右。期間有多次生物滅絕高峰期,海洋生物大量滅絕,而陸地生物受到的影響較小。從規模上看,當時全球82%的海洋物種滅絕,淺海的珊瑚幾乎全部滅絕,深海珊瑚也部分滅絕。此次滅絕事件的規模在5 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第4位。

第三次世界末日(2.5億年前)

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過渡時期,地球上發生了迄今已知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全球總共約96%海洋生物的種與約70%陸地生物的種滅絕了。

這次滅絕事件又是如何發生的呢?當時地球的陸地是一塊超級大陸,在今天西伯利亞所在地,爆發了巨大規模的火山以及長期持久的噴發,並且大陸之間沒有海洋間隔,火災迅速蔓延整個大陸,然而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之後地球啟動了一些列的連鎖反應,致地球生命到了全部滅絕的邊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這次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只經歷了短短6 萬年的時間,這對於整個地球史而言,僅僅是“眨眼之間”。

在那個時代,火山頻繁爆發,沉積下來的火山灰在掩蓋了一切的同時,又為我們準確地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我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的一段地層剖面,清晰地反映了當時動物滅絕的過程:在地層剖面中,越往地層的上方,四射珊瑚、三葉蟲等生物就越稀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絕跡了。科學家們採用碳同位素分析等方法確定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發現煤山剖面標誌生物大滅絕開始的25層火山灰為2.51941億年前,終結於2.51880億年前,這意味著大滅絕發生在大約6萬年這一時間段內,是一次突發性的滅絕事件。

同時,經過計算,在當時的生物大滅絕初期,地球的溫度是25℃,但至生物大滅絕結束時,地球溫度升至33℃,短短幾萬年的時間內地球溫度升高了8℃。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地球經歷了一段全球範圍的高溫期,溫度升高,氣候乾旱,森林野火不斷直至燃燒殆盡,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海洋生物也因缺氧而大批死亡。究其罪魁禍首,就是當時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導致地表大量溫室氣體釋放和快速的溫室效應。

第四次世界末日(2億年前)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至侏羅紀過渡時期,地球上發生了第4 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地球剛從上一次超級滅絕中艱難的蘇醒過來卻再次遭受嚴峻考驗。

其原因至今未有定論。比較可信的觀點認為,這一事件與當時大規模火山爆發所引發的氣候變化有關。曾經將大陸凝聚起來的力量現在卻要撕裂它。在三疊紀時期,火山爆發噴湧了大量岩漿和氣體,改變了當時的氣候條件,排放的二氧化碳還可能會酸化海洋,造成海洋及陸地生物的滅絕,此外還有小隕石的撞擊也引發或者加重了此次滅絕的發生。

這次滅絕事件的影響遍及陸地與海洋,估計有76%的物種滅絕,其規模在5 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最末。也正是這次滅絕事件,給恐龍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使得恐龍成為侏羅紀的優勢陸地動物。這次滅絕事件歷時很短,不足1萬年。

此次滅絕事件也給我們同時也是所有哺乳類動物的祖先的發展讓出了空間,然而我們的祖先此時僅僅像一個小老鼠,在如同地獄般的環境中,背負著未來哺乳動物的命運,艱難的求生著,直到恐龍王朝的興起,繼續在龐然大物的腳下探索著求生之路。

第五次世界末日(6500萬年前)

2013年2月15日,一顆編號為2012DA14的近地小行星以距離地球僅僅2.77萬千米的位置掠過地球,儘管它沒有撞擊地球,卻著實讓科學家捏了一把汗。因為這顆小行星直徑約44米,重量達12萬噸。如果它撞擊了地球,將釋放相當於230萬噸爆炸當量的能量,近乎於1908年震驚世界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大爆炸產生的能量。

然而,我們的地球並不是每次都能那麼幸運。如今地球上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數以百計,每一個都代表著當年的一次創傷。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撞擊事件,造成了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生存了1.6億年並稱霸地球1億年之上的恐龍,實力強大,種族強盛,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挑戰。然而末日來臨,霸主恐龍也不幸全軍覆沒,那就是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

20世紀70年代末,一位名叫葛籣·彭菲爾德的地質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地區從事石油勘探工作時,驚奇地發現在尤卡坦半島外海的海床之下,有個直徑達70千米的弧狀地形。之後,他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尤卡坦半島上也有一個這樣的弧狀地形,二者居然可以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形,合成後的直徑達180千米寬。但是,由於他是從事石油勘探工作的,這個發現沒引起他的重視,這些與石油無關的發現也就沒有被公開。

後來,不斷有科學家們在此有新的發現,比如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足以證明這個圓形構造是隕石撞擊形成的,而且推測這個撞擊體的直徑至少有10千米,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14TNT當量,在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屬規模最大的一次。再後來,有人研究發現這個隕石撞擊坑的形成年代大約是6500萬年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確信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是造成白堊紀至第三紀恐龍大滅絕的原因。

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會引發大規模海嘯、地震與火山爆發,撞擊產生的碎片和灰塵會造成全球性的風暴,長時期遮蔽陽光,妨礙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生態系統的瓦解。

一系列的災難最終導致了陸地上恐龍以及其他大部分的物種滅絕,海洋中只有少數幾種魚類生存,鯊魚作為體型比較大的生物也生存了下來,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前幾次大滅絕中都生存了下來,可謂經驗豐富的老者,令人驚訝。此次超級滅絕事件的規模在5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第2。

生存建立在死亡之上,活下來的不是最大的,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適應的。恐龍的滅絕讓當今的人類忍不住思考一個不願意接受的問題:如果導致恐龍滅絕的類似行星發生在我們頭上,我們該如何避免呢?我們從一些電影中得到了一些措施與方法,但是科學家卻表示,電影只是給我們增加了虛榮的自信,如果真的那樣大小的行星甚至更大的來臨,他要撞上目前的我們,就會撞上,文明將徹底毀滅,如果有少數倖存的人類將回到石器時代。

當時的地表更像現在的金星,雖然那時候陸地沒有生物,但是海洋中生機勃勃,從最先的表層浮游生物到頂級的掠食者,一系列連鎖的滅絕反應開始了。另外,地球正經歷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時期,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全球溫度下降,冰川鎖住了水,導致海平面下降。這些變化改變了生物的生存環境,沿海生物圈被嚴重破壞,最終導致大量物種滅絕。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全球約85%的物種滅亡,這次物種滅絕事件在5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第3位。

第二次世界末日(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

地球處於泥盆紀時,許多地塊升起並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古地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時期蕨類植物繁盛,昆蟲和兩栖類動物興起,脊椎動物進入飛躍發展時期,魚形動物數量和種類增多,現代魚類開始出現,所以泥盆紀常被稱為“魚類時代”。

但是,在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即泥盆紀至石炭紀過渡時期也發生了一次生物大滅絕,首先在當今的西伯利亞地區海底噴發的超級地涵柱是此次滅絕的導火索,這是比較可信的原因。這引發了數次大大小小的火山噴發,全球氣候劇變,海洋遭受嚴重污染等。生命被逼上絕路,連最強大的鄧氏魚也毫無招架之力,它們的末日就此到來。終於有些生命開始選擇往陸地進發,大自然從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這次事件持續了1500萬年左右。期間有多次生物滅絕高峰期,海洋生物大量滅絕,而陸地生物受到的影響較小。從規模上看,當時全球82%的海洋物種滅絕,淺海的珊瑚幾乎全部滅絕,深海珊瑚也部分滅絕。此次滅絕事件的規模在5 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第4位。

第三次世界末日(2.5億年前)

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過渡時期,地球上發生了迄今已知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全球總共約96%海洋生物的種與約70%陸地生物的種滅絕了。

這次滅絕事件又是如何發生的呢?當時地球的陸地是一塊超級大陸,在今天西伯利亞所在地,爆發了巨大規模的火山以及長期持久的噴發,並且大陸之間沒有海洋間隔,火災迅速蔓延整個大陸,然而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之後地球啟動了一些列的連鎖反應,致地球生命到了全部滅絕的邊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這次大規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只經歷了短短6 萬年的時間,這對於整個地球史而言,僅僅是“眨眼之間”。

在那個時代,火山頻繁爆發,沉積下來的火山灰在掩蓋了一切的同時,又為我們準確地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我國浙江省長興縣煤山的一段地層剖面,清晰地反映了當時動物滅絕的過程:在地層剖面中,越往地層的上方,四射珊瑚、三葉蟲等生物就越稀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絕跡了。科學家們採用碳同位素分析等方法確定這些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發現煤山剖面標誌生物大滅絕開始的25層火山灰為2.51941億年前,終結於2.51880億年前,這意味著大滅絕發生在大約6萬年這一時間段內,是一次突發性的滅絕事件。

同時,經過計算,在當時的生物大滅絕初期,地球的溫度是25℃,但至生物大滅絕結束時,地球溫度升至33℃,短短幾萬年的時間內地球溫度升高了8℃。這足以說明當時的地球經歷了一段全球範圍的高溫期,溫度升高,氣候乾旱,森林野火不斷直至燃燒殆盡,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海洋生物也因缺氧而大批死亡。究其罪魁禍首,就是當時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導致地表大量溫室氣體釋放和快速的溫室效應。

第四次世界末日(2億年前)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至侏羅紀過渡時期,地球上發生了第4 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地球剛從上一次超級滅絕中艱難的蘇醒過來卻再次遭受嚴峻考驗。

其原因至今未有定論。比較可信的觀點認為,這一事件與當時大規模火山爆發所引發的氣候變化有關。曾經將大陸凝聚起來的力量現在卻要撕裂它。在三疊紀時期,火山爆發噴湧了大量岩漿和氣體,改變了當時的氣候條件,排放的二氧化碳還可能會酸化海洋,造成海洋及陸地生物的滅絕,此外還有小隕石的撞擊也引發或者加重了此次滅絕的發生。

這次滅絕事件的影響遍及陸地與海洋,估計有76%的物種滅絕,其規模在5 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最末。也正是這次滅絕事件,給恐龍提供廣闊的生存空間,使得恐龍成為侏羅紀的優勢陸地動物。這次滅絕事件歷時很短,不足1萬年。

此次滅絕事件也給我們同時也是所有哺乳類動物的祖先的發展讓出了空間,然而我們的祖先此時僅僅像一個小老鼠,在如同地獄般的環境中,背負著未來哺乳動物的命運,艱難的求生著,直到恐龍王朝的興起,繼續在龐然大物的腳下探索著求生之路。

第五次世界末日(6500萬年前)

2013年2月15日,一顆編號為2012DA14的近地小行星以距離地球僅僅2.77萬千米的位置掠過地球,儘管它沒有撞擊地球,卻著實讓科學家捏了一把汗。因為這顆小行星直徑約44米,重量達12萬噸。如果它撞擊了地球,將釋放相當於230萬噸爆炸當量的能量,近乎於1908年震驚世界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大爆炸產生的能量。

然而,我們的地球並不是每次都能那麼幸運。如今地球上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數以百計,每一個都代表著當年的一次創傷。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撞擊事件,造成了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生存了1.6億年並稱霸地球1億年之上的恐龍,實力強大,種族強盛,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挑戰。然而末日來臨,霸主恐龍也不幸全軍覆沒,那就是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

20世紀70年代末,一位名叫葛籣·彭菲爾德的地質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地區從事石油勘探工作時,驚奇地發現在尤卡坦半島外海的海床之下,有個直徑達70千米的弧狀地形。之後,他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尤卡坦半島上也有一個這樣的弧狀地形,二者居然可以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形,合成後的直徑達180千米寬。但是,由於他是從事石油勘探工作的,這個發現沒引起他的重視,這些與石油無關的發現也就沒有被公開。

後來,不斷有科學家們在此有新的發現,比如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足以證明這個圓形構造是隕石撞擊形成的,而且推測這個撞擊體的直徑至少有10千米,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14TNT當量,在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屬規模最大的一次。再後來,有人研究發現這個隕石撞擊坑的形成年代大約是6500萬年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確信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是造成白堊紀至第三紀恐龍大滅絕的原因。

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會引發大規模海嘯、地震與火山爆發,撞擊產生的碎片和灰塵會造成全球性的風暴,長時期遮蔽陽光,妨礙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生態系統的瓦解。

一系列的災難最終導致了陸地上恐龍以及其他大部分的物種滅絕,海洋中只有少數幾種魚類生存,鯊魚作為體型比較大的生物也生存了下來,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前幾次大滅絕中都生存了下來,可謂經驗豐富的老者,令人驚訝。此次超級滅絕事件的規模在5次大滅絕事件中排名第2。

生存建立在死亡之上,活下來的不是最大的,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適應的。恐龍的滅絕讓當今的人類忍不住思考一個不願意接受的問題:如果導致恐龍滅絕的類似行星發生在我們頭上,我們該如何避免呢?我們從一些電影中得到了一些措施與方法,但是科學家卻表示,電影只是給我們增加了虛榮的自信,如果真的那樣大小的行星甚至更大的來臨,他要撞上目前的我們,就會撞上,文明將徹底毀滅,如果有少數倖存的人類將回到石器時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