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心這些行為,讓孩子變得和你無話可說

作者 | 淩想

吃了嗎?——吃了。

穿暖點。 ——知道了。

別累著。 ——嗯。

除了逼婚和催生,

當你和孩子的日常對話,

只剩下這三句的時候,

你得想想,

自己是不是一個成功的父母。

1

前幾天, 有個媽媽在後臺給我留言,

言語間很是焦慮。

她的女兒讀初中, 從這學期開始,

總因為一點小事就鬧著不去上學,

由此落下了功課, 又抱怨父母不關心她。

好好說, 不聽, 嫌煩。 稍微說重一點,

就被頂撞回來, 和父母的關係很擰巴。

從這位媽媽的描述中,

能感覺到女孩的矛盾心態:

又排斥父母, 又渴望得到關愛。

想好好學習, 又因為一些問題力不從心。

這種擰巴的狀態讓她煩躁不已, 無處發洩。

我問這位媽媽,

孩子最近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什麼問題。

她說, 她也懷疑, 但什麼也問不出來。

母女倆幾乎無法交流, 說不了幾句話,

女兒就不耐煩地把自己關到房間裡,

弄得這位媽媽百般揣測, 察言觀色,

卻無計可施。

類似的留言我收到過很多,

問題大同小異:

孩子不去上學, 成績大幅下滑,

脾氣變得孤僻暴躁, 和父母幾乎零交流……

父母又擔心又著急, 卻束手無策,

因為根本弄不清孩子發生了什麼,

在想些什麼。 孩子這是怎麼了?

我該怎麼辦?

這是這些父母常問的兩個問題。

不過, 在我看來, 真正重要的問題是: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或者說,

孩子和父母之間是怎麼變得無話可說的?

2

很巧, 另一個媽媽的留言從一個側面

回答了這個問題。

五六歲的男孩, 喜歡攔住年輕的姑娘,

見到有阿姨穿絲襪, 總愛去抱人家的腿。

弄得這位媽媽又羞又氣, 批評教育都不管用,

不知道該怎麼辦,

甚至懷疑孩子心理是不是有問題。

我問,

你和孩子聊過這個問題嗎?

有沒有問過他, 為什麼想這麼做?

這樣做有什麼感覺?

這位媽媽說, 她沒有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平時忙這忙那就已經很累了,

也沒有時間去和孩子聊這些。

忙, 是一個很糟糕的藉口。

只能說明,

這件事在一個人的價值觀念裡不重要。

只能說明,

洗衣做飯、收拾家務比瞭解孩子的內心更重要。

孩子五六歲時,

你覺得沒時間、沒必要和孩子交流。

孩子十五六歲時,

你想和他交流, 他已經向你關上了心門。

五六歲種下的因, 不用太久, 十年後就得到了果。

所以, 當你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和你說的時候,

有沒有意識到, 是你親手關上了孩子的心門?

細究起來, 這些父母無外乎兩種情況:

該做的沒做,

不該做的做了。

3

該做的沒做——

很多父母自己就沒有交流的意識。

他們不善於、也不好意思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更不知道怎樣去傾聽——

內心深處, 他們也不覺得這件事很重要。

再往深裡挖, 可能在潛意識裡,

這些父母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一個附屬物。

孩子出現問題, 就像東西壞了要去修理一樣,

把問題解決掉就行, 不用談什麼感受不感受的。

無論孩子有多小, 他都是一個人,

一個不同於你的、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

你必須通過交流去瞭解他的所思所想。

在孩子小的時候,

如果沒有培養出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沒有形成一種坦誠、接納的交流氛圍,

那麼,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他的心門也會向你慢慢關閉。

你再也無法看到他的內心世界,

無法知道他內心的衝突、糾結。

而對於孩子來說,當他遇到問題,

本能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

卻因為沒有交流的習慣,而不知道怎樣去說,

或者羞於去說,只能在內心的衝撞中掙扎自救。

不該做的做了——

很多父母誤解了交流的意思,

認為只有給出評判、建議,甚至指責,

幫助孩子改進,才是有效的交流。

這些父母,他們只看到了“事”,

沒有看到事情背後的孩子,

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朋友的孩子上高中了,

學校要求每個學生要選修一門舞蹈課,

他選了交誼舞。

上了兩次課,小夥子回來和媽媽說:

和女生搭伴跳舞太緊張了,

眼睛不知道往哪兒看,

看哪兒都覺得不好意思。

朋友開導他:這都是正常的,

年輕人就要慢慢學著和不同的人交往,

要學著克服緊張的情緒,大方一些……

巴拉巴拉講了半天。

兒子聽了半天沒吱聲,最後說:

“媽媽,這些道理我都懂,

我也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我就是想和你說說這件事,

你聽聽就好了。”

朋友一愣,隨即反應過來,

自己過於焦慮了。一焦慮擔心,

就容易去評判、去建議。

朋友進修過心理學,

平時很注意觀察和反省,

和孩子的關係處得不錯。

然而當兒子遇到問題時,

她的心理學背景就不管用了,

忍不住以過來人、以家長的姿態

進行一番諄諄教導。

值得慶倖的是,孩子在媽媽的影響下,

情商也很高,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才會說出上面的話。

換一對母子,可能就是下面的情景了。

孩子不耐煩地打斷了媽媽的話:

“知道啦!知道啦!”

媽媽呢,感覺自己很沒面子:

“說這麼多,還不是為你好?一說就不耐煩,

我平時說的話你能聽進去多少?!”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媽媽分享一下這件事,

卻換來這一頓絮叨和指責,

看來以後還是少說為妙。”

類似的事多發生幾次,

你就很難再聽到孩子的心聲了。

我們和別人交流,把內心袒露在對方面前,

是為了得到理解和接納。

誰願意受到評判、指責和打擊呢?

誰願意被人暗示你不夠好、你不行呢?

何況還是最親近的人。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自己的心包裹起來,

防止受到傷害。

孩子也是一樣。

4

那麼,

該怎樣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暢通呢?

說來也簡單:做該做的事,

不該做的事不做、少做。

1. 從小培養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前面提到的那個朋友,

在孩子很小時就注意培養這個習慣,

母子之間一直保持著坦誠交流的氛圍。

前不久,孩子第一次收到女生的表白,

也會和媽媽分享他的興奮、緊張和不知所措。

我也在有意識地這樣做。

比如,吃晚飯時,

我會提議大家說說這一天中各自遇到的開心事,

或者印象比較深刻的事。

柳丁很喜歡這個時刻,

他可以借此瞭解大人都在做什麼。

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

對我們這些習慣了含蓄內斂的大人來說,

也是一個有益的練習。

2. 學會真正的傾聽,關注孩子的感受,

而不僅僅關注事情。

開心、委屈、憤怒、擔心、害怕、悲傷、

惴惴不安……這些都是孩子常有的感受。

當孩子向你訴說事情時,

你能看到事情背後他的感受嗎?

試著放下先入為主的建議、指責、評判,

學會換位思考,

去感受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所有的表達,是為了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接納。

問問自己做到理解和接納了嗎?

3. 說出自己的感受,也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感受。

真正有效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

學會覺察自己的感受,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

很多媽媽說,平時還好,當自己身心俱疲時,

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

一點小事就會沖孩子大吼大叫。

那麼,就試著告訴孩子:

“媽媽現在很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擔心又會沖你發火。

給媽媽一點時間,休息一下,

媽媽的能量恢復了,就不容易發火了。”

在孩子眼中,一個平和表達自己的媽媽,

和一個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教給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忘了從什麼時候起,

兒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了。

他會說:我現在情緒有點低落。

我問他:怎樣才能好一些呢?

他想一想,說:我想讓你多陪陪我,

或者,咱們一起做個遊戲吧。

我很欣喜孩子的變化。

在我看來,表達感受,

是通向彼此內心世界的必經之路。

5

當然了,想讓孩子和你無話不說,

這不太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園。

只希望,當孩子遇到問題,碰到難關,

會想到你這裡來尋求幫助。

而不是寧可自己陷在糾結痛苦中,

左沖右突,頭破血流,

也不願意向你吐露一星半點。

只希望,當孩子長大成人,

你們還能夠坦誠地交換對生活的看法,

得到情感的慰藉。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長久的陪伴,

對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End---------

而對於孩子來說,當他遇到問題,

本能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

卻因為沒有交流的習慣,而不知道怎樣去說,

或者羞於去說,只能在內心的衝撞中掙扎自救。

不該做的做了——

很多父母誤解了交流的意思,

認為只有給出評判、建議,甚至指責,

幫助孩子改進,才是有效的交流。

這些父母,他們只看到了“事”,

沒有看到事情背後的孩子,

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感受。

朋友的孩子上高中了,

學校要求每個學生要選修一門舞蹈課,

他選了交誼舞。

上了兩次課,小夥子回來和媽媽說:

和女生搭伴跳舞太緊張了,

眼睛不知道往哪兒看,

看哪兒都覺得不好意思。

朋友開導他:這都是正常的,

年輕人就要慢慢學著和不同的人交往,

要學著克服緊張的情緒,大方一些……

巴拉巴拉講了半天。

兒子聽了半天沒吱聲,最後說:

“媽媽,這些道理我都懂,

我也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我就是想和你說說這件事,

你聽聽就好了。”

朋友一愣,隨即反應過來,

自己過於焦慮了。一焦慮擔心,

就容易去評判、去建議。

朋友進修過心理學,

平時很注意觀察和反省,

和孩子的關係處得不錯。

然而當兒子遇到問題時,

她的心理學背景就不管用了,

忍不住以過來人、以家長的姿態

進行一番諄諄教導。

值得慶倖的是,孩子在媽媽的影響下,

情商也很高,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才會說出上面的話。

換一對母子,可能就是下面的情景了。

孩子不耐煩地打斷了媽媽的話:

“知道啦!知道啦!”

媽媽呢,感覺自己很沒面子:

“說這麼多,還不是為你好?一說就不耐煩,

我平時說的話你能聽進去多少?!”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媽媽分享一下這件事,

卻換來這一頓絮叨和指責,

看來以後還是少說為妙。”

類似的事多發生幾次,

你就很難再聽到孩子的心聲了。

我們和別人交流,把內心袒露在對方面前,

是為了得到理解和接納。

誰願意受到評判、指責和打擊呢?

誰願意被人暗示你不夠好、你不行呢?

何況還是最親近的人。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自己的心包裹起來,

防止受到傷害。

孩子也是一樣。

4

那麼,

該怎樣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暢通呢?

說來也簡單:做該做的事,

不該做的事不做、少做。

1. 從小培養和孩子交流的習慣。

前面提到的那個朋友,

在孩子很小時就注意培養這個習慣,

母子之間一直保持著坦誠交流的氛圍。

前不久,孩子第一次收到女生的表白,

也會和媽媽分享他的興奮、緊張和不知所措。

我也在有意識地這樣做。

比如,吃晚飯時,

我會提議大家說說這一天中各自遇到的開心事,

或者印象比較深刻的事。

柳丁很喜歡這個時刻,

他可以借此瞭解大人都在做什麼。

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

對我們這些習慣了含蓄內斂的大人來說,

也是一個有益的練習。

2. 學會真正的傾聽,關注孩子的感受,

而不僅僅關注事情。

開心、委屈、憤怒、擔心、害怕、悲傷、

惴惴不安……這些都是孩子常有的感受。

當孩子向你訴說事情時,

你能看到事情背後他的感受嗎?

試著放下先入為主的建議、指責、評判,

學會換位思考,

去感受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所有的表達,是為了獲得對方的理解和接納。

問問自己做到理解和接納了嗎?

3. 說出自己的感受,也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感受。

真正有效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

學會覺察自己的感受,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

很多媽媽說,平時還好,當自己身心俱疲時,

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

一點小事就會沖孩子大吼大叫。

那麼,就試著告訴孩子:

“媽媽現在很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擔心又會沖你發火。

給媽媽一點時間,休息一下,

媽媽的能量恢復了,就不容易發火了。”

在孩子眼中,一個平和表達自己的媽媽,

和一個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教給他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忘了從什麼時候起,

兒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了。

他會說:我現在情緒有點低落。

我問他:怎樣才能好一些呢?

他想一想,說:我想讓你多陪陪我,

或者,咱們一起做個遊戲吧。

我很欣喜孩子的變化。

在我看來,表達感受,

是通向彼此內心世界的必經之路。

5

當然了,想讓孩子和你無話不說,

這不太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園。

只希望,當孩子遇到問題,碰到難關,

會想到你這裡來尋求幫助。

而不是寧可自己陷在糾結痛苦中,

左沖右突,頭破血流,

也不願意向你吐露一星半點。

只希望,當孩子長大成人,

你們還能夠坦誠地交換對生活的看法,

得到情感的慰藉。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長久的陪伴,

對父母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