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沙家浜精神”永駐城市記憶

沿著光輝的足跡前進

慶祝人民軍隊建軍90周年

中國江蘇網7月27日訊 編者按 90年前, 南昌城頭的清脆槍聲, 宣告了一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下的新型人民軍隊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90年來, 人民軍隊在党的領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卓著功勳。

憶崢嶸歲月, 傳革命精神。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 本報記者深入我省城鄉各地, 重訪人民軍隊戰鬥過的地方, 追尋他們留下的紅色足跡, 記錄各地幹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

繼往開來, 砥礪奮進, 建設美好江蘇的生動實踐, 向人民軍隊九十華誕獻禮。 從今天起, 本報推出“沿著光輝的足跡前進”系列報導, 敬請關注。

盛夏時節, 走進常熟市沙家浜風景區, 最顯眼的是那繁茂叢生、蜿蜒曲折的蘆葦蕩。

青青蘆葦蕩, 抗日舊戰場。 70多年前, 36名新四軍傷病員藏身常熟蘆葦蕩, 在當地群眾掩護下, 與敵人鬥智鬥勇。 這段烽火傳奇後來被演繹成現代京劇《沙家浜》而名揚天下。

“沙家浜的意義在於, 在滬甯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 在《新華日報》第3版新華副刊上發表了題為《陽澄湖畔》的回憶錄。 “我們的病床, 都設在大大小小的漁船上, 這樣既是醫療室, 也是交通工具。 我們的醫院裡, 有一條嚴厲的紀律, 是‘不准生煙火’! ”字裡行間顯示出當時戰士們敵後抗戰的環境之艱難,

體現出當年革命軍人的堅定信念和犧牲精神。

很多遊客因京劇《沙家浜》慕名而來, 但在瞭解到戲劇背後的真實歷史後, 無不對新四軍戰士在艱苦條件下浴血奮戰的不屈鬥志肅然起敬, 為革命群眾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意志所感動。

“我從記事起, 就經常聽身邊老人講過那段殘酷的歷史。 ”說起沙家浜地區的革命鬥爭史, 被稱為“沙家浜活字典”的徐耀良老人如數家珍。 他擔任過沙家浜鎮專職通訊員、文化站長、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等職, 並採訪了150多位新四軍老戰士和那段歷史的見證人。 徐耀良掌握的大量資料顯示, 當地很多革命群眾加入了那場鬥爭,

如涵芬閣茶館的老闆娘陳二妹、從上海來開展革命工作的女學生朱凡、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轉移槍支的戴阿大、掩護後方醫院護士逃脫搜捕的徐巧珍、發動婦女洗軍衣做軍鞋的范惠琴等, 這些人的事蹟最終演繹成劇中的“阿慶嫂”。

“你待同志親如一家, 精心調理真不差。 縫補漿洗不停手, 一日三餐有魚蝦。 ”正如《沙家浜》唱詞所述, 在人民群眾的悉心照顧下, 36名傷病員很快痊癒, 並再建 “新江抗”部隊。 這支隊伍後來不斷發展壯大, 成為人民解放軍行列裡的雄師勁旅。

蘆蕩深處的這段抗戰傳奇, 鑄就了軍民魚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 也成為常熟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寶貴精神財富。 為了讓“沙家浜精神”永駐“城市記憶”, 常熟在當年戰場上建起了沙家浜風景區,

使紅色成為現代旅遊的鮮明特徵。 “走進經典沙家浜、感受山水常熟城”, 一直是常熟旅遊業主打的口號。 2016年, 常熟全市A級景區接待遊客1823.74萬人次, 旅遊業收入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前茅。 現在的沙家浜風景區也從一片蘆葦蕩逐漸發展為國家濕地公園, 由此帶動了整座城市濕地保護。 在去年舉行的第十屆國際濕地大會上, 常熟被國際生態學協會授予“濕地建設最佳典範獎”稱號。

“魚水情深”成為常熟黨員教育的必修課。 在一次次重溫歷史中, “沙家浜精神”轉化為城市前行的動能。 如今, 常熟不僅城市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縣(市)第一方陣, 雙擁工作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至今已實現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

本報記者 李仲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