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ofo與摩拜”稱霸單車市場!到底誰在為他們撐腰?

曾經在摩拜一周歲生日的時候, OFO送上過大大的祝福, 而隨後摩拜也正式的公開回應, 這讓我們很自然的想起了“快的”和“滴滴”最後的殊途同歸, 實力更勝一籌的滴滴合併了快的, 再後來, 滴滴又合併了優步中國, 成為打車出行領域的獨角獸。

那麼, 在共用單車領域, OFO與摩拜最後會鹿死誰手呢?

摩拜單車和OFO兩方均表示自己是智慧出行+最後一公里+共用經濟的宣導者, 但是從運營模式上看, OFO和摩拜單車本質上都是分時租賃經濟, 而非純粹的共用經濟, 如果不能像滴滴一樣完成私家車輛的共用, 那麼對於兩方來說, 返修、丟失等問題都會變成最重要的負擔。

這場資本鬥爭誰在買單

2016年, 滴滴以數千萬美元戰略入股OFO。

OFO在2016年就已經完成三輪融資, 在8月到10月短短的三個月裡居然先後完成了兩輪融資, (C輪和D輪), 其中D輪的融資高達約7.8億人民幣。 這其中的背後投資方有真格基金,

小米科技, 經緯中國, 中信產業基金, 順為基金, 金沙江創投, 天使投資人王剛以及後來加入的滴滴出行。 而摩拜的投資方:天使投資人李斌, 熊貓資本, 創新工廠, 美團創始人CEO王興, 紅杉資本, 啟明創投, 攜程, 騰訊, 貝塔斯曼, 花平投資。 15家投資, 4輪融資, 融資總額高達24億人民幣!

共用經濟加速清場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兩家共用單車也一直處於爭地盤、搶速度、口水戰的狀態。 因為共用單車存在網路效應, 規模之爭尤為激烈, 自2015年至今小黃車已經進入超過150個城市, 據悉至2017年將投放2000萬輛車, 服務全球200個城市, 進入20個國家和地區。 而摩拜單車也在14個月時間內進入全球130個城市, 計畫2017年達到全球200個城市。

同時雙方也在擴容各自的“朋友圈”, 與愛立信、華為、高通、聯發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北斗導航等公司合作, 加大對物聯網和硬體投入, 備戰運營能力和效力。 同時鞏固與政府的合作關係, 解決道路規劃、車輛管理等問題。 對於仍未找到有效盈利模式的共用單車而言,

這些都意味著巨額資金投入。 無論融資規模還是投資方重量而言, 共用單車的競爭愈來愈向頭部企業靠攏, 而伴隨悟空單車、3Vbike的陸續倒閉, 共用單車入局窗口也在關閉。

學院派和實戰派的較量

OFO的創始人戴威畢業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最大的優勢是北大自行車協會會員,

能從痛點出發, 更能第一時間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 但也同樣是他的短板, 相比於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是資深汽車媒體人, 戴威和他的5個聯合創始人幾乎沒有實踐經驗, 但是執行力強, 也許是為了彌補這個短板, OFO開始接入牛人, 比如uber中國北區西區總經理張嚴琪出任coo。

摩拜創始人胡瑋瑋做過汽車記者, 也是中國最早一批關注汽車科技化、互聯網化的記者, 後來創辦了汽車科技新媒體GEEKCAR, 這可能也是她在創辦摩拜的種子, 很多汽車產品理念, 直接反映在摩拜的自行車產品中。

OFO和摩拜都已經有了良好的資本基礎, 未來只能看創業者自己如何把控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