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網頭條」養一頭有情懷的牛,奉獻一杯有品質的奶

“一位地產高富帥大叔經歷4小時‘小黑屋’後, 義憤填膺花4億建了個牧場。 ”

聽著這話怎麼都是個傳奇。

這個傳奇的主人叫徐曉波。

2015年6月在杭州一次龍商聚會時, 杭州龍游商會會長柯國宏對我說, 《龍游商幫-龍商行》要好好宣傳下這位我們商會帥帥的副會長, 龍商中第一位去養奶牛, 而且還是去了外省創業的企業家。

徐曉波睥了我一眼, 淡淡一笑坐下, 並不言語。

直到2017年5月的一天, 才有了這次機會。 我專程從龍游高鐵德州, 過境山東, 去了河北故城縣, 來到徐曉波在那裡投資的“河北康宏牧業有限公司”。

到過北方的人明白, 河北農村與浙江相比, 環境、氣質全然不同, 土地是廣袤的, 村落是簡陋的, 風夾雜著花絮飄舞。

乘在德州到牧場的一路無聊, 我竭力想像出現在面前的“康宏”會是怎樣的場景。

不少人都問過徐曉波, 他在長江商學院的同學也問, 老徐, 你地產生意做得好好的, 去養牛幹嘛?

徐曉波說, 中國少了一個三流的房地產商可能無所謂, 但如果多了一個一流的農場主, 卻可能給現代中國農業新的意義。

言辭不多的龍商徐曉波說出這話, 我感覺到分量, 感受到決然。

如果說早些年涉足房地產讓他趕上了好時候,

但在2012年的一個壞心情, 卻讓他把所有的財富, 都放到了一個“不靠譜”的項目中。

這個從前常被人說的“不靠譜”項目, 就是眼前的康宏牧業、奶牛場。

當眼前這座打著圍牆, 大門前豎著高高旗杆的建築大約還在五百米開外的時候, 我猜應該就是目的地了。

我一直不與來接我的駕駛員聊起康宏, 就想知道自己進入這個牧場的第一感受, 以及能否對徐曉波徐總從此有更多直觀而真切的領悟。

而事實上, 進入康宏牧業的第一印象, 與第一次見到徐曉波的感覺是相同的。

乾淨、整潔, 有點時尚但不作, 有味道而不膩。 這是一個特別在北方, 更加凸現現代龍商氣質的所在。 它與周遭是一種全然的反差, 如果用時差來表達, 那是三十年;如果用時空來表達, 那是把歐洲小城搬到了河北。

但不管怎樣, 它更像一座“孤城”, 它太鮮明而顯突兀。

徐曉波從2014年9月開始就駐紮這裡。 他說服了龍游老鄉姜克奇、淩鴻夫婦一起參與建設管理。

我一進入這裡, 迎面的是歐式建築、入耳的是龍遊腔、立足的是燕趙大地、聞到的是牛奶芬芳……

剛放下行了行李, 徐總就說, 我帶你去草場轉轉。

記憶中二十多分鐘的車程。 這是我第一次認真注意到人工草場。

已近黃昏, 一台大型機械割草機在偌大的草場一壟一壟來回收割著, 收割後的牧草直接就被打成一小段一小段從出口噴出, 裝到緊貼一旁的卡車上, 自動化程度很高。 徐總說德國機械是好, 這台收割機二百多萬, 很好用, 只需保養沒有維修。

徐曉波站在草場一角, 靜靜地望著收割場景, 不時從地上抓一把草聞一聞。

西風刮有點猛, 講話都有點吃力, 我索性也就這樣張望著, 感受著。

有人說, 大海讓人胸襟開闊, 我想, 面前這一片無際綠草不但給人遼闊的壯麗, 給人賞心的愉悅,更能激起心中無名的情緒。因為你可以知道,從哪裡啟程,也知道從哪裡伸展。徐總告訴我,他前不久又拿下5000畝地做草場。

我有些恍惚。

徐曉波這是在做奶業的全產業鏈嗎?

他在香港海關經受的那4個小時“小黑屋”,是激起他從一位地產商去做一個“農場主”如此強勁動力嗎?

在今天的中國,為孩子選奶粉真是一個技術活,經濟條件稍好的父母,都有海外代購奶粉的經歷,徐曉波也是其中一個。

2012年8月26日。5年過去這日子還是張口就來,可見記憶猶新。徐曉波說,我從香港帶回了8罐嬰幼兒配方奶粉,就是這一舉動,卻讓我在香港海關的小黑屋裡,足足待了4個小時。

當時內地到香港買奶粉已成風潮,香港政府不斷收緊奶粉銷售,直至2013年3月1日發佈“最嚴限奶令”。忙於生意並不知情的徐曉波,“超帶”而被香港海關誤認為走私。在做了4個小時的筆錄後,他只拿回了兩罐奶粉回家。

那種委屈和憤懣,至今仍歷歷在目。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真的沒有好牛奶嗎?

當是的委屈和憤懣,慢慢地變成一股不服氣:內地就做不出好奶?

徐曉波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四處走訪,以做房地產的調研勁頭,對中國的乳業現狀做了深入探究,發現市場上奶牛生產企業和牛奶養殖之間,以及牧場之間,既有天然的聯繫,又卻現實分割著。而好牛奶必須從奶源上親自把控。

香港“小黑屋事件”之前,徐曉波是一個已有13年從業經驗的房地產商,財務上也早已完成原始積累。但偏偏就是這麼一罐奶粉,讓徐曉波徹底改變。

我不知道那4個小時,他是不是都想著這罐奶,然後在走出小黑屋的一刹那暗暗發誓,一定要做讓中國老百姓喝得起的放心奶,賣回香港去!

發誓容易,創業難。為了這個夢想,我前後投資了4.6億。在徐曉波康宏牧業董事長辦公室裡,徐董邊倒茶邊給我介紹。

從情懷到商業,究竟有多長的路要走?

從做房產轉身去建牧場,幾乎所有認識徐曉波的人都反對。說警告也好、提醒也罷,“你空有一腔熱情,那沒有用!”因為做一個不熟悉的領域,這是經商一忌,說不定跌得很慘。

但徐曉波“任性”了。這是一個男人的任性,一旦決定了要做什麼事,一定會走到底。

從2013年到2014年,徐曉波和他的團隊走遍全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牧場,從歐洲的傳統散養牧場,到美國澳洲大規模牧場,再到日本臺灣的小型自給自足式農場……考察費用就花了300多萬。

現在,言語不多的徐曉波驕傲地告訴大家:我的牧場已經進入世界最先進牧場的行列!

這裡有8600頭牛。到康宏的第二天,徐董陪我在養殖基地轉了整整一上午,才走遍了基地每一處。而他作為一個南方人,一年有一半時間待在北方牧場。

這裡多是從澳大利亞引進的純種青壯年荷斯坦奶牛,它的特點是牛奶產量高,名聲在於品質好,乳蛋白和鈣含量高。

這裡,擠奶設備也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瑞典利拉伐轉盤式擠奶設備,自動上臺、自動清理、自動按摩、自動擠奶。這設備,有兩台。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專業教授,幫助把控牧場的全迴圈設計、分區管理,讓整個牧場資源迴圈再利用。而與荷斯坦中國的合作不僅保證牧場技術設施的維護,還實現了人才培養和生產的標準化。

徐曉波把所謂的好牛奶,分解為一個通俗易懂的公式:一杯好牛奶=優良的奶牛品種+黃金牧場地+頂尖的機械設備+一體化的生產與管理體系。

建設一個機械化程度高、奶源管理系統先進的現代化牧場,從硬體上實現奶源品質的可控性。

奶牛養成了,好奶出廠了,供應給幾大著名奶業品牌商。打通著康宏牧業的第一個迴圈。

這就是徐曉波的邏輯。循著這條邏輯鏈,徐曉波走在通往中國一流農場主的征途上。

奶牛,真是很奇妙的動物,魯迅贊她是魔術師——“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而出於對新鮮和優質的追求,宋美齡即使在抗戰最嚴峻的時期,也在後院裡養著一頭奶牛,為此不惜背負駡名。

徐曉波說,我非常理解那種心情和需要,我也認為好牛奶必須產自好奶牛。

很巧,我在的第二天,已調往鄰縣任職的原故城縣縣委書記來康宏作客。這位劉書記跟我講了個小故事。

他說,徐總他們當時來投資時找過我,後來就一直沒有再見到過,也不來找我,等再見到徐總,康宏公司都已經建成了,奶牛都引進了。你們浙商真了不起,龍商真牛。

這位劉書記說,前些年不少外地客商過來,後來發現基本是來“鑽政策”“圈土地”“騙貸款”,所以對徐曉波他們的投資也並沒有特別在意。但作為浙商、龍商,就是如此規規矩矩踏踏實實,憑著自己的實力、能力,演繹著龍商的燕趙歡歌。

有一種感召是一個人逃脫不了的命運,而有一種相遇,則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機緣巧合——兩個曉波走到了一起:吳曉波和徐曉波。

1968年出生的吳曉波被人譽為中國最出色的財經作家。他在2001年出版的作品《大敗局》證明了嚴肅的商業寫作也能夠躋身暢銷書行列,也是從這開始我一直關注並追崇的著名投資人,曾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我特別讚賞他所期望的,在喧囂的時代,與大家一起堅持理性的力量和商業的善意。

兩個“曉波”的遇見,產生什麼?

徐曉波說,2016年我跟隨“吳曉波頻道”走了很多地方,從德國漢諾威,到“919社群狂歡節”的郵輪,一路上,不斷接觸關於未來、關於社群的課題。因為我也不斷在尋找奶牛們的未來。

徐曉波不甘僅做原料奶供應商。但乳業市場的確是個大紅海。本土有巨頭,週邊有強敵,一個新興品牌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簡單來說就是,你會從淘寶上4800種牛奶中去找康宏牧業的牛奶嗎?你真的想全部瞭解那麼多品牌嗎?你能分辨它們的差異性嗎?

這也是今天的中國製造、中國市場的困局——我們購買任何一個商品都會面臨上萬個選擇。

徐曉波養奶牛顯然成功了,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好奶。

但問題又來了。

所有的匠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如果沒有與使用者建立情感的連結,那只是產品。只有當產品被消費者由衷地認可、喜歡,那麼,作為匠人才算是得到最大的鼓勵與滿足。這種滿足,是任何別的東西都無可取代的。

徐曉波想做這樣的匠人。他願意與消費者面對面,建立更緊密的聯結。這裡面,並不是冷冰冰的購買關係,而是人與人的情感聯結。

“把你的牛奶做成服務吧,讓信任你的人,能直接喝到從牧場送到手中的好牛奶。”吳曉波頻道社群裡的小夥伴給了徐曉波這個建議,一切,開始豁然開朗。

也正因此,徐曉波開啟了乳製品銷售的嶄新模式。

未來之路赫然在前。那種感覺很奇妙:如果你只是想著生產一個好產品,你總會糾結於用戶怎樣才能相信你,以及跟其他產品的差異性;但如果你先想著使用者,你所有的產品都會瞬間變成服務。產品只成為和使用者交流的一個工具罷了。

“啟航時我知道前面是紅海,但此時只是轉了個彎,發現前方是蔚藍一片。”徐曉波興奮了。

當徐曉波興奮地告訴吳曉波,我終於做出了一杯便宜又優質的中國良心奶。吳曉波說,那我們就大聲告訴全世界!

一個叫做“認養一頭牛”品牌就這樣誕生。

中國牛奶及乳製品與消費者之間缺少的一個重要連結,就是“信任”,“認養一頭牛”就是解決“信任”缺失這個環節。

“認養一頭牛”,就是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把牛奶送到消費者手中,省掉所有的中間環節,把每一分成本都踏踏實實用到牛奶的品質塑造和用戶體驗上,讓所有的消費者與徐曉波一樣關心奶牛健康成長,關心牛奶品質安全,養一頭屬於自己的奶牛。

認養一頭屬於自己的牛,牧場不打廣告可以節約15%,不走管道可以節約20%,奶源成本增加10%,檢測費用增加5%,當產品直達消費者手中,它跟同類產品相比,還能便宜20%以上。這一模式一經推出,即受到熱烈追捧。隨後康宏牧業又推出“牧場共建人”計畫,在上線3天內就有700多人支持參與,獲得200多萬籌款,提前5天完成了眾籌項目。

徐曉波說,2017我們從零出發,設了一個小小的目標:我們希望能為一萬戶家庭,提供好牛奶的服務。

離開康宏牧業的時候是上午。北方的太陽正正地照射在基地大門上,大門一邊的牆上畫著的一幅宣傳畫顯得格外醒目: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很體面的職業。

我用手機拍下了這幅宣傳牆畫回到車上,徐總朝我笑笑,仍然沒有多言語。但我相信應當感觸到了徐曉波內心漸漸清晰的夢想,以及他這條可以走一輩子的寬廣大道。

有位資深房地產設計師曾跟我說,做過房地產的,再也不會去幹別的行業了。不言而喻,是說這行太好賺錢。但在房地產上早賺到過大錢的徐曉波偏偏打破了這個定律。

如果說當年有賭口氣這個因素做了奶業的話,那麼到今天,徐曉波打通了一二三整個產業鏈,他要證明的,就是那一杯中國好奶,中國造,中國農民製造。

本文首發于《龍游商幫-龍商行》雜誌第14期封面人物

給人賞心的愉悅,更能激起心中無名的情緒。因為你可以知道,從哪裡啟程,也知道從哪裡伸展。徐總告訴我,他前不久又拿下5000畝地做草場。

我有些恍惚。

徐曉波這是在做奶業的全產業鏈嗎?

他在香港海關經受的那4個小時“小黑屋”,是激起他從一位地產商去做一個“農場主”如此強勁動力嗎?

在今天的中國,為孩子選奶粉真是一個技術活,經濟條件稍好的父母,都有海外代購奶粉的經歷,徐曉波也是其中一個。

2012年8月26日。5年過去這日子還是張口就來,可見記憶猶新。徐曉波說,我從香港帶回了8罐嬰幼兒配方奶粉,就是這一舉動,卻讓我在香港海關的小黑屋裡,足足待了4個小時。

當時內地到香港買奶粉已成風潮,香港政府不斷收緊奶粉銷售,直至2013年3月1日發佈“最嚴限奶令”。忙於生意並不知情的徐曉波,“超帶”而被香港海關誤認為走私。在做了4個小時的筆錄後,他只拿回了兩罐奶粉回家。

那種委屈和憤懣,至今仍歷歷在目。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真的沒有好牛奶嗎?

當是的委屈和憤懣,慢慢地變成一股不服氣:內地就做不出好奶?

徐曉波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四處走訪,以做房地產的調研勁頭,對中國的乳業現狀做了深入探究,發現市場上奶牛生產企業和牛奶養殖之間,以及牧場之間,既有天然的聯繫,又卻現實分割著。而好牛奶必須從奶源上親自把控。

香港“小黑屋事件”之前,徐曉波是一個已有13年從業經驗的房地產商,財務上也早已完成原始積累。但偏偏就是這麼一罐奶粉,讓徐曉波徹底改變。

我不知道那4個小時,他是不是都想著這罐奶,然後在走出小黑屋的一刹那暗暗發誓,一定要做讓中國老百姓喝得起的放心奶,賣回香港去!

發誓容易,創業難。為了這個夢想,我前後投資了4.6億。在徐曉波康宏牧業董事長辦公室裡,徐董邊倒茶邊給我介紹。

從情懷到商業,究竟有多長的路要走?

從做房產轉身去建牧場,幾乎所有認識徐曉波的人都反對。說警告也好、提醒也罷,“你空有一腔熱情,那沒有用!”因為做一個不熟悉的領域,這是經商一忌,說不定跌得很慘。

但徐曉波“任性”了。這是一個男人的任性,一旦決定了要做什麼事,一定會走到底。

從2013年到2014年,徐曉波和他的團隊走遍全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牧場,從歐洲的傳統散養牧場,到美國澳洲大規模牧場,再到日本臺灣的小型自給自足式農場……考察費用就花了300多萬。

現在,言語不多的徐曉波驕傲地告訴大家:我的牧場已經進入世界最先進牧場的行列!

這裡有8600頭牛。到康宏的第二天,徐董陪我在養殖基地轉了整整一上午,才走遍了基地每一處。而他作為一個南方人,一年有一半時間待在北方牧場。

這裡多是從澳大利亞引進的純種青壯年荷斯坦奶牛,它的特點是牛奶產量高,名聲在於品質好,乳蛋白和鈣含量高。

這裡,擠奶設備也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瑞典利拉伐轉盤式擠奶設備,自動上臺、自動清理、自動按摩、自動擠奶。這設備,有兩台。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專業教授,幫助把控牧場的全迴圈設計、分區管理,讓整個牧場資源迴圈再利用。而與荷斯坦中國的合作不僅保證牧場技術設施的維護,還實現了人才培養和生產的標準化。

徐曉波把所謂的好牛奶,分解為一個通俗易懂的公式:一杯好牛奶=優良的奶牛品種+黃金牧場地+頂尖的機械設備+一體化的生產與管理體系。

建設一個機械化程度高、奶源管理系統先進的現代化牧場,從硬體上實現奶源品質的可控性。

奶牛養成了,好奶出廠了,供應給幾大著名奶業品牌商。打通著康宏牧業的第一個迴圈。

這就是徐曉波的邏輯。循著這條邏輯鏈,徐曉波走在通往中國一流農場主的征途上。

奶牛,真是很奇妙的動物,魯迅贊她是魔術師——“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而出於對新鮮和優質的追求,宋美齡即使在抗戰最嚴峻的時期,也在後院裡養著一頭奶牛,為此不惜背負駡名。

徐曉波說,我非常理解那種心情和需要,我也認為好牛奶必須產自好奶牛。

很巧,我在的第二天,已調往鄰縣任職的原故城縣縣委書記來康宏作客。這位劉書記跟我講了個小故事。

他說,徐總他們當時來投資時找過我,後來就一直沒有再見到過,也不來找我,等再見到徐總,康宏公司都已經建成了,奶牛都引進了。你們浙商真了不起,龍商真牛。

這位劉書記說,前些年不少外地客商過來,後來發現基本是來“鑽政策”“圈土地”“騙貸款”,所以對徐曉波他們的投資也並沒有特別在意。但作為浙商、龍商,就是如此規規矩矩踏踏實實,憑著自己的實力、能力,演繹著龍商的燕趙歡歌。

有一種感召是一個人逃脫不了的命運,而有一種相遇,則是為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機緣巧合——兩個曉波走到了一起:吳曉波和徐曉波。

1968年出生的吳曉波被人譽為中國最出色的財經作家。他在2001年出版的作品《大敗局》證明了嚴肅的商業寫作也能夠躋身暢銷書行列,也是從這開始我一直關注並追崇的著名投資人,曾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我特別讚賞他所期望的,在喧囂的時代,與大家一起堅持理性的力量和商業的善意。

兩個“曉波”的遇見,產生什麼?

徐曉波說,2016年我跟隨“吳曉波頻道”走了很多地方,從德國漢諾威,到“919社群狂歡節”的郵輪,一路上,不斷接觸關於未來、關於社群的課題。因為我也不斷在尋找奶牛們的未來。

徐曉波不甘僅做原料奶供應商。但乳業市場的確是個大紅海。本土有巨頭,週邊有強敵,一個新興品牌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簡單來說就是,你會從淘寶上4800種牛奶中去找康宏牧業的牛奶嗎?你真的想全部瞭解那麼多品牌嗎?你能分辨它們的差異性嗎?

這也是今天的中國製造、中國市場的困局——我們購買任何一個商品都會面臨上萬個選擇。

徐曉波養奶牛顯然成功了,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好奶。

但問題又來了。

所有的匠人,生產出來的東西如果沒有與使用者建立情感的連結,那只是產品。只有當產品被消費者由衷地認可、喜歡,那麼,作為匠人才算是得到最大的鼓勵與滿足。這種滿足,是任何別的東西都無可取代的。

徐曉波想做這樣的匠人。他願意與消費者面對面,建立更緊密的聯結。這裡面,並不是冷冰冰的購買關係,而是人與人的情感聯結。

“把你的牛奶做成服務吧,讓信任你的人,能直接喝到從牧場送到手中的好牛奶。”吳曉波頻道社群裡的小夥伴給了徐曉波這個建議,一切,開始豁然開朗。

也正因此,徐曉波開啟了乳製品銷售的嶄新模式。

未來之路赫然在前。那種感覺很奇妙:如果你只是想著生產一個好產品,你總會糾結於用戶怎樣才能相信你,以及跟其他產品的差異性;但如果你先想著使用者,你所有的產品都會瞬間變成服務。產品只成為和使用者交流的一個工具罷了。

“啟航時我知道前面是紅海,但此時只是轉了個彎,發現前方是蔚藍一片。”徐曉波興奮了。

當徐曉波興奮地告訴吳曉波,我終於做出了一杯便宜又優質的中國良心奶。吳曉波說,那我們就大聲告訴全世界!

一個叫做“認養一頭牛”品牌就這樣誕生。

中國牛奶及乳製品與消費者之間缺少的一個重要連結,就是“信任”,“認養一頭牛”就是解決“信任”缺失這個環節。

“認養一頭牛”,就是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把牛奶送到消費者手中,省掉所有的中間環節,把每一分成本都踏踏實實用到牛奶的品質塑造和用戶體驗上,讓所有的消費者與徐曉波一樣關心奶牛健康成長,關心牛奶品質安全,養一頭屬於自己的奶牛。

認養一頭屬於自己的牛,牧場不打廣告可以節約15%,不走管道可以節約20%,奶源成本增加10%,檢測費用增加5%,當產品直達消費者手中,它跟同類產品相比,還能便宜20%以上。這一模式一經推出,即受到熱烈追捧。隨後康宏牧業又推出“牧場共建人”計畫,在上線3天內就有700多人支持參與,獲得200多萬籌款,提前5天完成了眾籌項目。

徐曉波說,2017我們從零出發,設了一個小小的目標:我們希望能為一萬戶家庭,提供好牛奶的服務。

離開康宏牧業的時候是上午。北方的太陽正正地照射在基地大門上,大門一邊的牆上畫著的一幅宣傳畫顯得格外醒目: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很體面的職業。

我用手機拍下了這幅宣傳牆畫回到車上,徐總朝我笑笑,仍然沒有多言語。但我相信應當感觸到了徐曉波內心漸漸清晰的夢想,以及他這條可以走一輩子的寬廣大道。

有位資深房地產設計師曾跟我說,做過房地產的,再也不會去幹別的行業了。不言而喻,是說這行太好賺錢。但在房地產上早賺到過大錢的徐曉波偏偏打破了這個定律。

如果說當年有賭口氣這個因素做了奶業的話,那麼到今天,徐曉波打通了一二三整個產業鏈,他要證明的,就是那一杯中國好奶,中國造,中國農民製造。

本文首發于《龍游商幫-龍商行》雜誌第14期封面人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