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得見的歷史 看得見的幸福——探訪漳州東山戰地文化園

時間回溯到64年前。 1953年7月16日, 國共兩軍在大陸的最後一戰——東山保衛戰的第一槍在湖尾村打響。

如今, 戰火硝煙早已退去, 這裡建成了一個戰地文化園。 7月中旬, 記者前往湖尾村, 探尋那段令人刻骨銘心的紅色記憶。

相思樹下

湖尾村, 地處漳州市東山縣樟塘鎮, 距縣城不到4公里。 從漳州市區出發, 約莫兩個半鐘頭車程, 便來到湖尾山(又名葫蘆山)下。

剛一下車, 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枝葉茂盛的相思樹。 這是目前東山可以找到的樹齡最長的一棵相思樹, 栽種於1937年, 至今已有80年歷史。 相思樹下, 今年85歲的湖尾村村民陳壽春向我們講述了64年前的那場湖尾之戰。

據介紹, 1953年7月16日, 東山保衛戰爆發。 國民黨反動派組織1.3萬兵力, 兵分兩路進犯東山島, 揚言反攻大陸。 其中, 一路從烏礁灣登陸, 另一路就是從湖尾村後江進行搶灘登陸。 當時, 駐守在湖尾山的解放軍兵力很少,

只有一個班, 共13名戰士。 但解放軍戰士頑強抗擊, 堅守了近一個小時, 為後方我軍部隊的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 最後才寡不敵眾, 轉移到樟塘一帶繼續狙擊敵人。 我軍在開國上將葉飛同志的指揮下英勇戰鬥, 僅隔30個小時, 國民黨的殘兵敗將就從這個地方逃脫, 敗回臺灣。

“東山保衛戰之後, 作為海防前線的湖尾山曾多年駐軍, 並一度成為知青點和學校所在地。 再後來, 駐軍撤走了, 知青回城了, 學校遷址了, 但山上仍遺留著較為完整的戰地工事。 ”湖尾村村主任林永順敘述, “2013年以來, 在市縣鎮各級的大力支持下, 村裡結合‘富美鄉村’建設, 以‘戰地文化’為主題, 投入資金200萬元, 修復整理山上的‘碉堡坑道’, 建設一個既能現場體驗、又能聽史聆教的戰地文化園,

與金鑾灣畔的海灣公園遙相呼應, 成為東山島又一紅色旅遊風景線。 ”

湖尾山上

沿著新修整的石徑, 登山而上。 只見樹林之中, 歷經幾十年風雨洗禮的駐軍營房、連隊機關、軍械庫、彈藥庫、明碉暗堡、戰壕、地道等戰地工事, 經過局部還原修繕, 保持了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 一路走走停停看看, 仿佛穿越時空隧道, 置身于當年炮聲轟轟、硝煙彌漫的歲月。

“這是駐守湖尾的13名解放軍戰士居住過的房子, 從現存的營房遺址來看, 戰鬥過程十分慘烈。 當時, 副班長黃飛龍帶領全班戰士頑強抗擊, 堅守陣地, 打退敵人多次進攻, 出色完成阻擊任務。 後來, 在掩護戰友轉移時, 不幸胸部中彈倒地。 當敵人沖過來時,

他拼出最後力氣, 拉響最後一個手榴彈, 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同行的林永順介紹, 與此同時, 在東山保衛戰中, 湖尾村人民組織擔架隊、救護隊、運輸隊上火線, 運送彈藥, 搶救傷患, 為保衛戰的勝利作出積極貢獻。 其中, 湖尾村擔架隊在戰鬥中榮立三等功, 湖尾村村民黃義福被追封為東山保衛戰烈士。

“打東山保衛戰那個時候, 我才21歲, 是村裡的民兵。 當時, 我們都有一腔熱血, 心理默默想著:寧願死在戰場上, 也絕不投降!”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走到如今, 陳壽春切身體會到, “現在的生活起碼比以前好五十倍以上, 希望子孫後代能夠懂得和平來之不易, 更加感恩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望遠鏡前

登山慢行半個多鐘頭, 不知不覺, 已到30.9高地。 只見一個新建的前沿觀察哨矗立眼前。 爬到哨所頂層, 從望遠鏡中遠眺而去, 我們看到了金鑾灣的海。 當時, 國軍就是從這裡進行搶灘登陸的。 歲月滄桑, 鬥轉星移, 如今, 望遠鏡前已是一片和平之海。

湖尾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2000多人。依託得天獨厚的“戰地文化”資源,該村將原本廢棄閒置的戰地遺跡修整建成富有特色的戰地文化園,不僅成為東山縣紅色旅遊的新景點,也讓當地村民收穫了更加整潔宜居的生活環境,贏得了群眾的“點贊”。

陳明光是土生土長的湖尾村村民,今年70歲,家在戰地文化園附近。他告訴記者:“之前,這一帶荒草叢生,比較雜亂,出入極不方便。戰地文化園修整起來後,我和鄰居們多了一個休閒場所,平時喜歡帶孩子來這裡散步玩耍,給孩子講一講戰鬥英雄的故事,鼓勵他們珍惜現在、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材、報效祖國。”

“戰地文化園占地約86畝,高程30.9米,將打造國防教育區、軍事體驗區、戶外拓展訓練區、生態休閒區四個景觀區,現已初具規模並對外開放。目前,正在規劃建設‘英雄雕塑’‘軍民一家親’等主題內容及景區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將成為遊客體驗保家衛國、上山下鄉、憶苦思甜、放飛夢想的啟程之地。”林永順介紹。

湖尾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2000多人。依託得天獨厚的“戰地文化”資源,該村將原本廢棄閒置的戰地遺跡修整建成富有特色的戰地文化園,不僅成為東山縣紅色旅遊的新景點,也讓當地村民收穫了更加整潔宜居的生活環境,贏得了群眾的“點贊”。

陳明光是土生土長的湖尾村村民,今年70歲,家在戰地文化園附近。他告訴記者:“之前,這一帶荒草叢生,比較雜亂,出入極不方便。戰地文化園修整起來後,我和鄰居們多了一個休閒場所,平時喜歡帶孩子來這裡散步玩耍,給孩子講一講戰鬥英雄的故事,鼓勵他們珍惜現在、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材、報效祖國。”

“戰地文化園占地約86畝,高程30.9米,將打造國防教育區、軍事體驗區、戶外拓展訓練區、生態休閒區四個景觀區,現已初具規模並對外開放。目前,正在規劃建設‘英雄雕塑’‘軍民一家親’等主題內容及景區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將成為遊客體驗保家衛國、上山下鄉、憶苦思甜、放飛夢想的啟程之地。”林永順介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