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新視角:從文化角度進行審視主題公園

一提到主題公園, 人們往往將其與商業運營、機械設施、大眾娛樂聯繫起來, 但從本質上來說, 主題公園是一種文化創造。 它經歷了從中世紀的集市, 到遊樂園, 再到主題公園的演變。 本文系統梳理了主題公園演變和形成的過程, 並以迪士尼為典型案例, 闡述了文化對於主題公園的核心作用。 進而提出了針對我國的嚴格意義的主題公園和泛主題公園的概念劃分, 以期對我國未來“主題公園”的發展有所借鑒。

1、主題公園的源起:一種文化創造

關於主題公園的討論和研究興起於1955年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的創立。

儘管有人將荷蘭馬都拉丹微縮景觀公園(1952年)作為主題公園的先祖, 但作為一種獨特的娛樂模式, 並不斷地被後續大量地模仿和推廣, 無疑只有迪士尼樂園能夠擔當起主題公園的濫觴。 一提到主題公園, 人們往往將其與商業運營、機械設施、大眾娛樂聯繫起來, 但從本質上來說, 主題公園是一種文化創造。 它經歷了從集市(Fair), 到遊樂園(Amusement Park), 再到主題公園(Theme Park)的演變。

1.1 從“集市”(Fair)到“遊樂園”(Amusement Park)

主題公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的“集市”(Fair)——這種集市常於宗教節日在教堂附近舉行, 以農產品的貿易交換為主, 並常伴有民間自發的娛樂活動。 直到17世紀後半葉, 集市仍然是宗教節慶期間, 貴族、神職人員、手工業者、農民等傳統階層參與的物資交流和人際聚會。

古代歐洲集市

從傳統的“集市”到“遊樂園”的轉變, 經歷了幾百年漫長的歷程, 涵蓋了新階層的興起、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和交通變革, 以及工業革命後“工作”和“休閒”時間的剝離等諸多因素。

首先, 16世紀前後, 隨著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和新興知識份子(比如哥白尼)等社會階層的出現和興起,

他們使“集市”的內容和面貌都發生了變化。 新興的社會階層既希望將傳統集市的“自娛自樂”變為商業化的資本運營, 也為了凸顯其跟傳統貴族和平民階層不同的社會身份而尋求全新的休閒環境和形式。 於是, 中世紀的劇院被拆除了, 取而代之的是新時代的新建築, 傳統集市的“街道娛樂”則只在馬戲團中得以保存。

其次, 科技的進步、人口的增長和市場的發展使得娛樂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 18世紀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機械變革、電力發明, 使得“機械製造”的娛樂成為一種新的娛樂方式。 鐵路和公路交通的發展則使得人們的跨區域旅行變得方便快捷,

為機械製造的娛樂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支撐。 最後, 工業革命帶來了人們時間的革命——“8小時工作, 8小時休閒, 8小時睡眠”的全新生活方式使“工作時間”和“休閒時間”開始剝離。 工人大眾的娛樂作為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成為那個時代的焦點。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 在工會的促進下, 為工人大眾提供娛樂服務的“遊樂園”(Amusement park)開始出現在歐洲和美國。

在18世紀的集市上, “娛樂”主要是指歌者、舞者、魔術師、雜技演員、音樂家的街頭演出和劇院表演, 以及動物展演等;是人們在“共用”(share)彼此的體驗。 而19世紀的“娛樂公園”則是在“製造”(manufacture)體驗。

到19世紀末, 人們提到“娛樂場”, 不再指跟市場和宴會相關的“集市”了, 而是轉變成跟公共場所和娛樂相關的“公園”(Park)。 20世紀的前十年,

是美國遊樂園發展最快的時期,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紐約的康尼島樂園。 奧地利維也納的普拉特遊樂園成為歐洲遊樂園的典型。 20世紀三十到五十年代, 遊樂園開始衰敗,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和二戰是其最直接的原因。

康尼島樂園

1.2 從“遊樂園”(Amusement Park)到“主題公園”(Theme Park)

從“遊樂園”向“主題公園”轉變的過程中,世博會和影像媒體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世界博覽會的開展,向人們展示了極具想像力的一個夢幻世界,人造地形和大型娛樂設施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全新娛樂體驗。

Adam(1991)認為,1893年召開的芝加哥世博會是“遊樂園”向“主題公園”轉變的源泉。芝加哥世博會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夢幻般的城市——白城,並以電氣鐵路和移動人行道作為園區的交通方式。世博會上,上流社會的高雅文化主宰了建築和藝術,而以米德路(Midway Plasisance)娛樂公園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芝加哥世博會——世界第一座摩天輪

19世紀末期,躋身世界強國的美國開始興起消費主義,流行文化逐漸在社會盛行,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向娛樂享受傾斜,由此產生的娛樂業經營階層迅速壯大,他們強烈要求在世博園區有經營空間,於是便有了芝加哥世博會的米德路娛樂公園,它向人們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輪——菲利斯輪盤、豔舞女郎小埃及的“胡奇庫奇舞”表演,中國村、德國村、馬戲團、啤酒大廳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和特色消費……。

這也啟發了米老鼠的設計者沃爾特·迪士尼,迪士尼主題公園的設想就來自這座樂園。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夢幻般的空間和娛樂氛圍的營造被認為是主題公園形成的最後的里程碑。紐約世博會的主題為“建設明天的世界”,造型頗具現代感的角尖塔和圓球成為此次世博會的形象標誌。

其次,影像媒體對主題公園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 1915年美國環球電影公司成立之初便推出了買門票參觀電影製作棚的服務,開創了將電影和公園結合的先河。1964年建成了環球影城主題公園。

電影和公園的結合,使公園可以像一部電影般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並將電影舞臺的手法以及為人們創造刺激和驚險體驗的能力應用到公園的建設中。主題公園的範疇拓展到通過電影般夢幻的場景和高科技的動畫來吸引人,並產生互動的交流。

沃特·迪士尼恰巧也是電影人和電視動畫製作人,他通過主題公園這種形式將虛幻的影像轉化為人們能夠碰觸的現實。

沃特·迪士尼

另一方面,電影和電視在西方的普及改變了人們日常娛樂的方式,甚至形成了全新的消費習慣和文化——三分鐘文化(three-time culture);即越來越多的人們在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影響下,傾向於不斷地變化休閒和獲得快樂的方式;同時傾向於馬上見效的短時間快樂。主題公園恰恰是順應了這種新的文化習慣而建立起通過眾多設施不斷變化娛樂方式,使人能夠迅速獲得快樂的場所;它提供了一個存在于現實中的電影和電視中的夢幻世界。

2、狄斯奈樂園:迪士尼文化、流行文化的現實化

說到主題公園,就不得不提迪士尼樂園。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首先是以風靡全球的迪士尼文化作為基本支撐的。這裡有兩個關鍵的要點:第一,迪士尼文化;第二,迪士尼文化是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流行文化。

2.1 迪士尼樂園是“迪士尼文化”的現實化

在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建立的30多年前,沃特·迪士尼創辦了“歡笑動畫公司”(1922年)。

1928年,米老鼠系列劇之一《汽船威利》一上演便引起了轟動。之後,迪士尼又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動畫形象,像唐老鴨、三隻小豬等。

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長篇動畫電影把迪士尼的動畫藝術事業推向了時代的頂峰。

沃特·迪士尼一生曾32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7此獲得格萊美獎。迪士尼文化,伴隨著電影和電視中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小飛象、小飛俠彼得·潘等許許動人的卡通形象而風靡全球。

第一座迪士尼樂園

首先,狄斯奈樂園是迪士尼文化的產品化。在迪士尼樂園裡,人們可以親眼見到電影電視上虛幻的卡通人物,跟米老鼠、唐老鴨擁抱、拍照,坐過山車、乘海盜船去體驗動畫片中的冒險經歷,購買喜愛卡通人物的紀念品……

其次,狄斯奈樂園是迪士尼藝術的具體化。迪士尼將他構思設計和拍攝製作動畫電影所運用的色彩、魔幻、刺激、娛樂、驚栗與遊樂園融合起來,遊樂園以一種戲劇性、舞臺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用主題情節和貫穿園區內的遊樂項目形成了一個模擬的烏托邦世界。

第三,狄斯奈樂園是迪士尼理想的現實化。狄斯奈樂園是一座以灰姑娘城堡中心的童話世界,它超越了年齡的限制,將人們引導到那幻想與魔法的王國。園內的舞臺和廣場上,隨時都有變化豐富的化妝表演和各種趣味性遊行。從而成為以美和奇觀為特徵的博物館,融集市、博覽會、遊樂場、社區中心和活動為一體,把人類世界的成就、喜樂和希望充分展示,以戲劇化的方式表現了創立偉大國家的理想和艱辛的過程,進而激勵人們奮發、樂觀、向前。

2.2 迪士尼文化是全球化的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

在工業革命之前,上流社會和底層民眾的趣味大相徑庭,不同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有各自的文化趣味。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有著明確的界限,兩種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對應群體。文化和教養聯繫在一起,它意味著只是屬於少數人即上流社會貴族們享用的東西,即所謂的“高雅文化”(High culture)。而傳統意義上,底層民眾的“通俗文化”(Low culture)只是低級的、粗俗的文化,往往被忽略不計。然而工業革命以來,迅速發展的科技使之發生了巨變。印刷攝影技術使原創的“高雅”作品可以被大量複製,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普通大眾可以很容易接觸到以前少數人引以為豪的高雅文化。而且這些高雅文化被經過大眾有選擇的摒棄,變得越來越沒有生存的空間,不得不一步步走下曾經的神壇,高雅與通俗的界限終於不可避免的變得模糊。在“市場”這一推手作用下,傳統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呈現出“去分化”和各自“分化和重構”的特點——高雅文化如果缺少足夠的市場經濟支持,勢必難以為繼,於是不得不根據多數受眾的審美需求和趣味作出調整,變為商品化的文化產品;通俗文化中一些早期的感官的、淺薄的、無深度的文化也會逐漸被淘汰,廣大受眾自身知識和文化素養的提高,也意味著通俗文化的品位提升。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或者稱之為大眾文化(Mass culture),首先在西方出現,並在20世紀30年代盛行于歐美發達國家,流行於整個20世紀,成為今天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流行文化產生於現代工業社會,以大工業和現代科技為基礎,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以文化工業為盈利目的,以都市普通市民為主要受眾,按照商品市場規律的運作進行批量生產,從而使普通大眾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

迪士尼文化無疑是受大眾歡迎的流行文化。迪士尼的電影和動畫片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產物。因為迎合了市場的需求,迪士尼動畫電影贏得了可觀的票房,迪士尼公司得以不斷發展。而奧斯卡和格萊美的獎項又肯定了迪士尼動畫的藝術成就。在時—空壓縮的全球化時代,迪士尼文化成為西方強勢文化的重要代表,風靡世界。

3、中國的“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的形成歷程和迪士尼這一典型案例為評述中國的主題公園提供了坐標系。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呈現出“泛主題公園”的特點,似乎有個主題的園區就可以叫做“主題公園”。這對主題公園的發展極為不利,畢竟主題公園和非主題公園有著不同的發展規律和路徑。本文提出“嚴格意義的主題公園”和“泛主題公園”兩個概念,以適應西方主題公園的發展和我國主題公園的國情。

嚴格意義的主題公園,即以迪士尼為代表的主題公園,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有發達而強勢的文化支撐;二,以遊樂園(Amusement Park)作為物質載體。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無疑是主題公園,而美國的六旗、韓國的愛寶樂園恐怕究其本質還是遊樂園,只是這些現代遊樂園充分吸取了迪士尼等主題公園的文化主題模式,賦予了遊樂園一定的主題,算是高級階段的遊樂園。由此推之,北京歡樂谷、桂林的樂滿地、大連的發現王國、華強的方特也屬於有主題的遊樂園範疇。中國的文化產業與美國相比差距還非常大,沒有強大的文化產業做支撐,恐怕在短時間內我國還難以形成像迪士尼那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主題公園。但西方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和思路無疑為我國遊樂園的發展和未來主題公園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賦予遊樂園一定的主題會增加園區的吸引力,而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才是遊樂園和主題公園的未來之路。

北京歡樂穀——中國的有主題的遊樂園範疇

我國目前所謂的“主題公園”多是有主題的園區或旅遊區,可以稱之為“泛主題公園”。從我國“泛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看,仍然呈現出明顯的社會文化變遷和發展的傾向。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年初,“錦繡中華”和“世界之窗”的出現和繁盛一時究其根本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空間的文化產物。屆時,我國剛經歷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恢復和增長,錢包剛鼓起來的中國人雖然普遍還不具備出國旅遊和周遊全國的經濟能力,但卻有強烈地走出家門看世界的旅行意願。於是,深圳這個與香港一河之隔的經濟特區,一個集中了中國各民族特色和全世界微縮景觀的園區,恰恰迎合了當時國人的出行需求和經濟能力。時過境遷之後,整個90年代所湧現出的大批諸如“西遊記宮”、“三國城”等所謂的“主題公園”,既不符合真正“主題公園”的發展模式,也不符合旅遊景區的發展規律,一股盲目的熱潮後的全面崩盤也就在所難免。21世紀前後,新興起的泛主題公園,除了北京歡樂谷、華強的方特、桂林的樂滿地,算是有一定主題的遊樂園之外,其他的大致是歷史仿建(大唐芙蓉園、杭州宋城)、文化薈萃(錦繡中華、主題文化園)、影視基地(無錫三國城,橫店影城)、自然動物園(海洋公園)等。這些“主題公園”實質上是旅遊景區,其發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遵循了突出地域特色、差異化開發等旅遊景區的發展規律(而非主題公園的發展規律),這不失為這些“泛主題公園”的發展之路。

從“遊樂園”向“主題公園”轉變的過程中,世博會和影像媒體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世界博覽會的開展,向人們展示了極具想像力的一個夢幻世界,人造地形和大型娛樂設施帶給人們前所未有的全新娛樂體驗。

Adam(1991)認為,1893年召開的芝加哥世博會是“遊樂園”向“主題公園”轉變的源泉。芝加哥世博會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夢幻般的城市——白城,並以電氣鐵路和移動人行道作為園區的交通方式。世博會上,上流社會的高雅文化主宰了建築和藝術,而以米德路(Midway Plasisance)娛樂公園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芝加哥世博會——世界第一座摩天輪

19世紀末期,躋身世界強國的美國開始興起消費主義,流行文化逐漸在社會盛行,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價值觀向娛樂享受傾斜,由此產生的娛樂業經營階層迅速壯大,他們強烈要求在世博園區有經營空間,於是便有了芝加哥世博會的米德路娛樂公園,它向人們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輪——菲利斯輪盤、豔舞女郎小埃及的“胡奇庫奇舞”表演,中國村、德國村、馬戲團、啤酒大廳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和特色消費……。

這也啟發了米老鼠的設計者沃爾特·迪士尼,迪士尼主題公園的設想就來自這座樂園。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夢幻般的空間和娛樂氛圍的營造被認為是主題公園形成的最後的里程碑。紐約世博會的主題為“建設明天的世界”,造型頗具現代感的角尖塔和圓球成為此次世博會的形象標誌。

其次,影像媒體對主題公園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 1915年美國環球電影公司成立之初便推出了買門票參觀電影製作棚的服務,開創了將電影和公園結合的先河。1964年建成了環球影城主題公園。

電影和公園的結合,使公園可以像一部電影般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並將電影舞臺的手法以及為人們創造刺激和驚險體驗的能力應用到公園的建設中。主題公園的範疇拓展到通過電影般夢幻的場景和高科技的動畫來吸引人,並產生互動的交流。

沃特·迪士尼恰巧也是電影人和電視動畫製作人,他通過主題公園這種形式將虛幻的影像轉化為人們能夠碰觸的現實。

沃特·迪士尼

另一方面,電影和電視在西方的普及改變了人們日常娛樂的方式,甚至形成了全新的消費習慣和文化——三分鐘文化(three-time culture);即越來越多的人們在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影響下,傾向於不斷地變化休閒和獲得快樂的方式;同時傾向於馬上見效的短時間快樂。主題公園恰恰是順應了這種新的文化習慣而建立起通過眾多設施不斷變化娛樂方式,使人能夠迅速獲得快樂的場所;它提供了一個存在于現實中的電影和電視中的夢幻世界。

2、狄斯奈樂園:迪士尼文化、流行文化的現實化

說到主題公園,就不得不提迪士尼樂園。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首先是以風靡全球的迪士尼文化作為基本支撐的。這裡有兩個關鍵的要點:第一,迪士尼文化;第二,迪士尼文化是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流行文化。

2.1 迪士尼樂園是“迪士尼文化”的現實化

在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建立的30多年前,沃特·迪士尼創辦了“歡笑動畫公司”(1922年)。

1928年,米老鼠系列劇之一《汽船威利》一上演便引起了轟動。之後,迪士尼又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動畫形象,像唐老鴨、三隻小豬等。

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長篇動畫電影把迪士尼的動畫藝術事業推向了時代的頂峰。

沃特·迪士尼一生曾32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7此獲得格萊美獎。迪士尼文化,伴隨著電影和電視中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小飛象、小飛俠彼得·潘等許許動人的卡通形象而風靡全球。

第一座迪士尼樂園

首先,狄斯奈樂園是迪士尼文化的產品化。在迪士尼樂園裡,人們可以親眼見到電影電視上虛幻的卡通人物,跟米老鼠、唐老鴨擁抱、拍照,坐過山車、乘海盜船去體驗動畫片中的冒險經歷,購買喜愛卡通人物的紀念品……

其次,狄斯奈樂園是迪士尼藝術的具體化。迪士尼將他構思設計和拍攝製作動畫電影所運用的色彩、魔幻、刺激、娛樂、驚栗與遊樂園融合起來,遊樂園以一種戲劇性、舞臺化的方式表現出來,用主題情節和貫穿園區內的遊樂項目形成了一個模擬的烏托邦世界。

第三,狄斯奈樂園是迪士尼理想的現實化。狄斯奈樂園是一座以灰姑娘城堡中心的童話世界,它超越了年齡的限制,將人們引導到那幻想與魔法的王國。園內的舞臺和廣場上,隨時都有變化豐富的化妝表演和各種趣味性遊行。從而成為以美和奇觀為特徵的博物館,融集市、博覽會、遊樂場、社區中心和活動為一體,把人類世界的成就、喜樂和希望充分展示,以戲劇化的方式表現了創立偉大國家的理想和艱辛的過程,進而激勵人們奮發、樂觀、向前。

2.2 迪士尼文化是全球化的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

在工業革命之前,上流社會和底層民眾的趣味大相徑庭,不同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有各自的文化趣味。在中國傳統社會裡,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有著明確的界限,兩種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對應群體。文化和教養聯繫在一起,它意味著只是屬於少數人即上流社會貴族們享用的東西,即所謂的“高雅文化”(High culture)。而傳統意義上,底層民眾的“通俗文化”(Low culture)只是低級的、粗俗的文化,往往被忽略不計。然而工業革命以來,迅速發展的科技使之發生了巨變。印刷攝影技術使原創的“高雅”作品可以被大量複製,通訊技術的發展使普通大眾可以很容易接觸到以前少數人引以為豪的高雅文化。而且這些高雅文化被經過大眾有選擇的摒棄,變得越來越沒有生存的空間,不得不一步步走下曾經的神壇,高雅與通俗的界限終於不可避免的變得模糊。在“市場”這一推手作用下,傳統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呈現出“去分化”和各自“分化和重構”的特點——高雅文化如果缺少足夠的市場經濟支持,勢必難以為繼,於是不得不根據多數受眾的審美需求和趣味作出調整,變為商品化的文化產品;通俗文化中一些早期的感官的、淺薄的、無深度的文化也會逐漸被淘汰,廣大受眾自身知識和文化素養的提高,也意味著通俗文化的品位提升。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或者稱之為大眾文化(Mass culture),首先在西方出現,並在20世紀30年代盛行于歐美發達國家,流行於整個20世紀,成為今天一種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流行文化產生於現代工業社會,以大工業和現代科技為基礎,以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以文化工業為盈利目的,以都市普通市民為主要受眾,按照商品市場規律的運作進行批量生產,從而使普通大眾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

迪士尼文化無疑是受大眾歡迎的流行文化。迪士尼的電影和動畫片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產物。因為迎合了市場的需求,迪士尼動畫電影贏得了可觀的票房,迪士尼公司得以不斷發展。而奧斯卡和格萊美的獎項又肯定了迪士尼動畫的藝術成就。在時—空壓縮的全球化時代,迪士尼文化成為西方強勢文化的重要代表,風靡世界。

3、中國的“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的形成歷程和迪士尼這一典型案例為評述中國的主題公園提供了坐標系。我國“主題公園”的發展呈現出“泛主題公園”的特點,似乎有個主題的園區就可以叫做“主題公園”。這對主題公園的發展極為不利,畢竟主題公園和非主題公園有著不同的發展規律和路徑。本文提出“嚴格意義的主題公園”和“泛主題公園”兩個概念,以適應西方主題公園的發展和我國主題公園的國情。

嚴格意義的主題公園,即以迪士尼為代表的主題公園,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有發達而強勢的文化支撐;二,以遊樂園(Amusement Park)作為物質載體。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無疑是主題公園,而美國的六旗、韓國的愛寶樂園恐怕究其本質還是遊樂園,只是這些現代遊樂園充分吸取了迪士尼等主題公園的文化主題模式,賦予了遊樂園一定的主題,算是高級階段的遊樂園。由此推之,北京歡樂谷、桂林的樂滿地、大連的發現王國、華強的方特也屬於有主題的遊樂園範疇。中國的文化產業與美國相比差距還非常大,沒有強大的文化產業做支撐,恐怕在短時間內我國還難以形成像迪士尼那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主題公園。但西方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和思路無疑為我國遊樂園的發展和未來主題公園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賦予遊樂園一定的主題會增加園區的吸引力,而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才是遊樂園和主題公園的未來之路。

北京歡樂穀——中國的有主題的遊樂園範疇

我國目前所謂的“主題公園”多是有主題的園區或旅遊區,可以稱之為“泛主題公園”。從我國“泛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看,仍然呈現出明顯的社會文化變遷和發展的傾向。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年初,“錦繡中華”和“世界之窗”的出現和繁盛一時究其根本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空間的文化產物。屆時,我國剛經歷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恢復和增長,錢包剛鼓起來的中國人雖然普遍還不具備出國旅遊和周遊全國的經濟能力,但卻有強烈地走出家門看世界的旅行意願。於是,深圳這個與香港一河之隔的經濟特區,一個集中了中國各民族特色和全世界微縮景觀的園區,恰恰迎合了當時國人的出行需求和經濟能力。時過境遷之後,整個90年代所湧現出的大批諸如“西遊記宮”、“三國城”等所謂的“主題公園”,既不符合真正“主題公園”的發展模式,也不符合旅遊景區的發展規律,一股盲目的熱潮後的全面崩盤也就在所難免。21世紀前後,新興起的泛主題公園,除了北京歡樂谷、華強的方特、桂林的樂滿地,算是有一定主題的遊樂園之外,其他的大致是歷史仿建(大唐芙蓉園、杭州宋城)、文化薈萃(錦繡中華、主題文化園)、影視基地(無錫三國城,橫店影城)、自然動物園(海洋公園)等。這些“主題公園”實質上是旅遊景區,其發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遵循了突出地域特色、差異化開發等旅遊景區的發展規律(而非主題公園的發展規律),這不失為這些“泛主題公園”的發展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