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古人在水墨山水中居遊,國產動畫大護法卻在水墨畫裡“連環爆頭”

重口味成人動畫《大護法》, 讓你在詩意山水間……欣賞一場爆頭盛宴!

又有一部國產動畫電影鬧出大動靜了。

這次是標明“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應在家長陪同下觀看”的電影《大護法》。 因為在這部電影中, 你將看到的是——爆頭:

綠色爆頭:

連環組合爆頭:

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

除了詭異的畫風和血肉飛飛的場面,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部分:這是一部純手繪山水背景的動畫。 所以今天我們暫且放下這場爆頭盛宴, 來看看水墨畫如何在國產動畫電影中發光發熱。

20世紀60年代, 與其說是水墨影響著動畫,

不如說是動畫形式讓傳統水墨活了起來。 1960年, 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

這部動畫是完全按照傳統水墨畫進行創作的, 電影中的形象均取材於齊白石的寫意花鳥。 動畫中的小蝌蚪, 來源於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裡出山泉》。

齊白石 《蛙聲十裡出山泉》(局部)

整個動畫看下來, 我們沒有看到水, 卻很清楚的知道故事就發生在水中, 因為我們看到了小蝌蚪擺動的尾巴, 若隱若現的水草, 和如白石老人畫中一般透亮的“蝦公公”。 這就是水墨畫的絕妙之處:無需畫水, 一切都通過水墨的濃淡、大片的留白表現出來,讓人感受到水波流動。

有傳言說,1950年代我國動畫《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外被當成蘇聯動畫,上海美影廠廠長特偉先生無法接受,所以回國之後關起門來研究出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水墨動畫”。

在這之後,上海美影廠又創作出一系列水墨動畫電影,包括《鹿鈴》、《牧笛》、《小狐狸》等等,直到1988年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問世,這種虛實相生的水墨意境一直彌漫在動畫當中。

水墨動畫雖然很有意境,但不是那個時代的全部,還有很多非水墨動畫被創作出來,其中也融入了很多傳統國畫中的山石筆法與構圖方式。

比如下面兩幅圖分別是1960年的電影《大鬧天宮》中的山,和唐代畫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在這幅青綠山水《明皇幸蜀圖》中,李昭道以高低錯落的佈局,配上山間的雲霧,表現出了蜀山的險峻奇峭,在山的最低處,人物車馬穿梭其中。而類似的場景出現在《大鬧天宮》時,山石變成了被天兵天將團團圍住的花果山。

同樣是《大鬧天宮》另一場景中的山,與宋代山水畫家馬遠的《踏歌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山的畫法背後,是一種中國畫中特有的視角。西方繪畫中的空間通過焦點透視來表現,而中國傳統繪畫中,畫家並不受自己肉眼視角的限制,而是根據畫面需有,把各個角度看到的東西組織在同一幅畫面中,讓看畫者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受。所以在很多中國全景山水畫中,我們會有一種類似於“上帝視角”的遼闊感。

傳統繪畫技法中講求“筆墨”,“筆”是指筆法,包括勾勒、皴擦等等,“墨”是指墨法,用不同比例的水與墨,畫出畫面中不同的濃淡幹濕。不管是“筆”還是“墨”,在60到80年代的國產動畫中的運用比比皆是。

80年代末,隨著計劃經濟的結束,上海美影廠開始需要自負盈虧,在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很難再看到這些精雕細琢的藝術動畫了。直到近年來,當人們從對市場票房的追逐中蘇醒過來時,傳統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2015年上映的《大聖歸來》用古希臘史詩一般的場景震撼著人們:

電影《大聖歸來》劇照

2016年的《大魚海棠》用大廣角鏡頭向人們展示著中國傳統土樓:

電影《大魚海棠》劇照

終於今天《大護法》又帶我們回到了中國古典山水之中。

電影《大護法》劇照

雖然《大護法》的“純手繪”山水背景,已經不是幾十年前那個水墨點染的詩意動畫,也與那些保留著山水畫筆法的動畫電影不同,但在國畫傳統已經快要被人們遺忘的今天,它給了我們一次機會,重新回到那個悠遊山水的年代。

電影《大護法》劇照

YT小講堂

作者:溫嘉寶

一切都通過水墨的濃淡、大片的留白表現出來,讓人感受到水波流動。

有傳言說,1950年代我國動畫《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外被當成蘇聯動畫,上海美影廠廠長特偉先生無法接受,所以回國之後關起門來研究出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水墨動畫”。

在這之後,上海美影廠又創作出一系列水墨動畫電影,包括《鹿鈴》、《牧笛》、《小狐狸》等等,直到1988年最後一部水墨動畫《山水情》問世,這種虛實相生的水墨意境一直彌漫在動畫當中。

水墨動畫雖然很有意境,但不是那個時代的全部,還有很多非水墨動畫被創作出來,其中也融入了很多傳統國畫中的山石筆法與構圖方式。

比如下面兩幅圖分別是1960年的電影《大鬧天宮》中的山,和唐代畫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在這幅青綠山水《明皇幸蜀圖》中,李昭道以高低錯落的佈局,配上山間的雲霧,表現出了蜀山的險峻奇峭,在山的最低處,人物車馬穿梭其中。而類似的場景出現在《大鬧天宮》時,山石變成了被天兵天將團團圍住的花果山。

同樣是《大鬧天宮》另一場景中的山,與宋代山水畫家馬遠的《踏歌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山的畫法背後,是一種中國畫中特有的視角。西方繪畫中的空間通過焦點透視來表現,而中國傳統繪畫中,畫家並不受自己肉眼視角的限制,而是根據畫面需有,把各個角度看到的東西組織在同一幅畫面中,讓看畫者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受。所以在很多中國全景山水畫中,我們會有一種類似於“上帝視角”的遼闊感。

傳統繪畫技法中講求“筆墨”,“筆”是指筆法,包括勾勒、皴擦等等,“墨”是指墨法,用不同比例的水與墨,畫出畫面中不同的濃淡幹濕。不管是“筆”還是“墨”,在60到80年代的國產動畫中的運用比比皆是。

80年代末,隨著計劃經濟的結束,上海美影廠開始需要自負盈虧,在此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很難再看到這些精雕細琢的藝術動畫了。直到近年來,當人們從對市場票房的追逐中蘇醒過來時,傳統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2015年上映的《大聖歸來》用古希臘史詩一般的場景震撼著人們:

電影《大聖歸來》劇照

2016年的《大魚海棠》用大廣角鏡頭向人們展示著中國傳統土樓:

電影《大魚海棠》劇照

終於今天《大護法》又帶我們回到了中國古典山水之中。

電影《大護法》劇照

雖然《大護法》的“純手繪”山水背景,已經不是幾十年前那個水墨點染的詩意動畫,也與那些保留著山水畫筆法的動畫電影不同,但在國畫傳統已經快要被人們遺忘的今天,它給了我們一次機會,重新回到那個悠遊山水的年代。

電影《大護法》劇照

YT小講堂

作者:溫嘉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