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絕境翻盤,淨利翻了44倍!如果李經緯沒失去健力寶,也許就能成為他

2017年3月23日, 李寧發佈了2016年的財報, 公司在報告期內營收80.15億人民幣, 同比增長13.1%, 淨利潤6.43億人民幣, 同比增長4395.5%, 在2015年度扭虧為盈後, 淨利潤翻了近44倍。

重掌帥印兩年多, 面對現在的業績, 創始人李甯曾坦言很累, 但是“辛苦卻能夠把事情做好, 那是最大的幸福”。 而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發展軌跡可以說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偉大的失敗

1988年9月, 韓國漢城奧運會上, 被譽為“體操王子”的李寧, 先在吊環比賽中掛了腳、後在跳馬比賽中摔了個腚墩。 這次, 他敗得很慘, 並就此終結了輝煌的運動生涯。

體操王子李甯

當年, 國人對金牌的熱望遠大于對運動員的寬容與諒解。 從漢城回到北京, 李寧在機艙裡等所有的人都離開後, 才倉皇離去。 他遠離接待大廳的歡呼簇擁, 偷偷地走了一條灰色通道, 但依然被機場工作人員認出, 揶揄一句“哪裡不好摔, 跑那摔去了”,

這讓李寧倍感淒涼。

好在通道盡頭, 一個守候已久的男人正抱著一束鮮花, 真誠、熱烈地歡迎著李寧的歸來。 他叫李經緯, 是廣東健力寶集團的老總。 這是個未經嚴格考證的細節, 但人們卻極其樂意相信這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多年後人們才會發現, 如果沒有李甯漢城之敗, 或許就永遠不會誕生“李寧”這個偉大的品牌。

創“李寧”

從體壇英雄變成民族“罪人”, 李甯心灰意冷。 1989年, 李寧正式退役。 國家對這位偉大的冠軍依然充滿敬意, 給出了體制內的好安排, 讓他在廣西體委副主任和國家體操隊教練中任選。 但李寧卻去了廣東三水, 投奔了經營鄉鎮企業的李經緯。

成功的企業家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 那就是敢冒險。

李經緯是中國現代商業史上一位傳奇人物。

他當過三水縣體委副主任, 後被人排擠到縣裡的酒廠當廠長, 靠著一份含鹼性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配方, 搗鼓出了健力寶。 李經緯不是池中之物, 豪氣沖天地借錢贊助奧運會, 讓健力寶得以名震中國。 這個名不見經傳鄉鎮企業, 當年產值就從90萬暴增到5000萬。

李經緯是李寧的“死忠粉”, 他熱切盼望李寧能加入健力寶。 頂級運動員退役後不是當教練就是當官, 李經緯的建議, 卻給出了另一條可能的財富自由之路。 李甯也被李經緯的商業傳奇所打動, 兩人就此成為知己和商業夥伴。

1989年5月, 李寧頂著輿論的質疑, 正式加盟健力寶。 健力寶以極其隆重的聘任儀式歡迎這位世界冠軍。 李甯擔任“總經理特別助理”, 負責公關宣傳、市場策劃、籌辦運動服裝廠等工作。

憑著天生的直覺, 李寧提議為健力寶拍一個極富體育動感的廣告, 並由他親自出演。 於是, 健力寶在央視砸下60萬的天價廣告費, 一經播出, 再次引發轟動, 當年健力寶的銷售量又猛增了3000萬元。

健力寶的生意如火如荼, 李經緯催著趕緊將服裝廠上馬。 李寧的名氣夠大, 廠子拉到了新加坡的投資, “李寧牌”得以創立, 主營運動服裝, 由李甯出任總經理。 但李寧對這個品牌名稱相當糾結:漢城兵敗還是心頭隱痛, 從吊環上摔下來已被千夫所指, 再這麼張揚做生意, 人們會怎麼看?

但李經緯卻堅信, “李甯”這個冠軍名字就是筆巨大的財富。 用“李寧”的理由極其充分, 那就是“愛國”。 健力寶的夢想, 是要讓中國運動員喝上國產的運動飲料;而“李寧”的使命, 就是讓中國運動員穿上國產的高檔運動服。 這樣, 中國人才能有尊嚴、有底氣。

不過萬事開頭難。 李寧公司第一次訂貨會, 大家給面子過來看, 卻沒人訂貨。 李寧則整天冥思苦想著, 怎樣才能把品牌打出去?

好機會很快來了,那就是北京亞運會。

亞運爭奪戰

1990年8月,雪域高原之上,李寧身穿雪白的“李寧”運動服,從藏族姑娘達娃央宗手中接過了亞運“聖火”。這個神聖的經典時刻,通過電視定格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

1990年8月,李甯與達娃央宗在西藏念青唐古喇山下點燃亞運聖火

為了拿到亞運會的火炬傳遞權,李寧想破了頭、磨破了嘴。

當時,籌辦亞運已有了商業化運作的意識。火炬傳遞權的競爭相當激烈,國家体委報價300萬美元,日本的富士、韓國的三星都極有興趣,但李寧只拿得出250萬。無奈之下,李寧找到國家体委,談起自己的創業夢想,說起在領獎臺穿“洋品牌”的恥辱,聊到“唯利是圖”的尤伯羅斯——即便是那個拿奧運賣錢的美國人,都特意把奧運火炬的傳遞權保留給了本國企業……在那個體育商業化還不濃郁的年代,李寧的真情打動了國家体委,為國人品牌爭取到了這次機會。

於是,在亞運會長達一個月的聖火傳遞中,“李寧服”如影隨形,25億中外電視觀眾得以耳聞目睹。亞運會一結束,李寧公司就收到1500萬的訂單,開始飛速成長。

資料顯示,從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到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中國奧運軍團上臺領獎就沒穿過其他牌子的衣服,“李甯服”成了標配。特別是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李寧”的“中國龍”主題領獎服和蝴蝶鞋,被譽為“最佳領獎裝備”。

90年代,“李寧”如入無人之境,幾乎每年100%地迅速成長。但很快,有人要李寧果斷地幹一件“忘恩負義”的大事——脫離健力寶。

“李甯”單飛

1994年,李寧在北京偶遇首都經貿大學的教授劉紀鵬。這個“中國股改第一人”一針見血地告誡李寧,要是不脫離健力寶,今後要出大事。

原來,李寧公司是健力寶的全資子公司,而健力寶又屬於廣東三水市政府,完全是國有資產。這樣說不清的產權關聯看似沒問題,企業做大後,就會有扯不清的恩怨。這番指點在今天看來一清二楚,但在當年,算得上遠見卓識。

對此,李寧極為猶豫。這麼做,會不會對不起李經緯?算不算忘恩負義?劉紀鵬聽著反而急了,他甚至激動地表示,可以自己代表李甯找李經緯去談。

然而,李經緯聽罷,完全支持李甯自立門戶。當年年底,在做出股權和品牌調整後,李甯公司順利脫身。李甯以現金形式,分4次贖回了健力寶持有股份,李經緯甚至沒要應有的投資回報。

2002年1月15日,李經緯含淚送別健力寶

顯然,李甯是值得李經緯羡慕的,從此有了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公司。但作為商業恩師的李經緯,卻沒有跟李甯一樣完成單飛的決斷,終因健力寶股權之爭含恨而終,成為企業家中的一大悲劇。如果當年沒有劉紀鵬,沒有這次斷然單飛,最終李寧又會遭遇怎樣的結果?誰都無法預料。

李寧隱身

2004年6月28日,淡出公眾視野多年的李寧,突然出現在香港聯交所。這一天,李寧公司在香港主機板成功上市,股票一開盤就受到資本市場熱捧。

李寧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肌肉健碩的清純少年,而成了兩鬢泛白、一臉滄桑的中年人。他不得不幫人們重新定位:“我是一個有著14年企業經營史的企業家,請不要再把我看作一個明星偶像。”

1996年,脫離健力寶的李寧將公司總部遷到北京。當年,就創下了6.7億銷售額的歷史紀錄。但很快東南亞金融危機襲來,公司的成長停滯。李寧深感自身知識的不足,決意去北大讀書,公司則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自己淡出日常管理。

李寧的理念是:做企業,一個人成不了大事,一定要請到優秀人才加盟,把企業變成大家的事業。而在李甯公司,陳義紅和張志勇就是李寧心中的“優秀人才”。

陳義紅是李甯公司的元老,他當過兵、有雄心、衝勁足,極具狼性氣質,與溫和謙讓的李寧互補鮮明。最典型的就是,李寧不會追著人要賬,但陳義紅能。

陳義紅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著名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就在他主持時期確立。但到了2001年,陳義紅與李寧在經營理念上產生分歧,便將總經理交給張志勇,自己準備掛冠而去。作為可以一塊喝酒拍桌子的老友,李甯沒有讓陳義紅離開。在獲得了義大利品牌Kappa的特許經營權後,李寧將這塊業務交給陳義紅打理,最終成就了這位“時尚運動教父”的事業。

而張志勇接手公司後,更感受到李寧罕見的“放權”。作為總經理,他與李寧大概兩個月見次面,平常聯絡則是發郵件、短信。即使是商業並購這樣的大事,也通常是張志勇做主。李寧除了一年四次的董事會和年底的戰略執行會議外,不會過問公司的具體事務。

李寧與愛將張志勇,變成了Make The Change(讓改變發生)。

大部分人對此莫名其妙,新Logo、新口號似乎並不動人。通常只有走投無路的品牌才會更新Logo和口號冒險一試,風頭正勁的“李寧”大動干戈,不知意欲何為?而在李寧公司看來,剛完成對愛迪達的超越,很有必要趁熱打鐵加把勁,借著“換臉”重塑“國際化”品牌,以更激進方式完成對耐克的超越。

事後看來,這是個昏招。但深入情境,局中人發起這場大變革,卻又情有可原。

競爭的現實依然殘酷。借助北京奧運,“李甯”得以超越,各大體育品牌同樣大幅增長。耐克、阿迪佔據高端,安踏為首的福建“晉江系”橫掃低端,Kappa為首的運動休閒快銷品牌又異軍突起……這讓卡在“中端”的“李寧”凸顯尷尬:論運動專業性,不敵耐克、阿迪;論性價比,不如“晉江系”。定位的模糊,直接導致了消費者的困惑。

品牌老化,也是個大問題。

2007年,李甯公司曾發起一項市場調查,結果顯示,“李寧”的實際消費人群年齡偏大,以60、70為主;而年輕的90後,感覺“李寧”不夠“酷”。相比之下,個性鮮明的耐克和阿迪更受年輕人喜愛。在展望未來時,“李寧”品牌已感乏力,於是品牌重塑、Make The Change成為必然選擇。

但剛剛撐過奧運大戰的李寧公司,猶如一輛磨損嚴重的賽車,本應將產品、管道、行銷全面整頓,卻又加滿了油,期望靠著瘋狂加速再戰一程。結果,一場不期而至的風暴席捲了一切。

大衰敗

北京奧運開幕式上,本身有恐高症的李甯緊咬牙關,完成了點燃聖火的“國家任務”。有人曾問他在空中想了些什麼,他的回答是:“別掉下來!”

2010年12月,李寧公司一公佈2011年二季度產品訂貨會情況,便引發了股票暴跌。10天內,50億港元市值蒸發。由於品牌重塑、成本上升,李寧公司在一年內三次提價,導致訂貨數量下降,500多個低效經銷商關店,成為一場大危機的導火索。

很快,所有體育品牌都陷入存貨積壓的困境。大家忙著瘋狂關店、斷臂求生,李寧公司的形勢尤其嚴峻。2012年,形勢急轉直下,效力20年的CEO張志勇最終引咎辭職。為挽救危機,李寧引入美國私募基金TPG(德州太平洋)的戰略投資,與TPG合夥人金珍君共同執掌公司。

韓裔美國人金珍君

金珍君的商業履歷堪稱神奇。他曾執掌韓國戴爾,在行業整體下滑的4年內,令其業績暴增10倍;2009年又拯救達芙妮,使其股價上漲4倍、利潤翻番;此後又帶領廣匯汽車快速成長。有這般起死回生的戰績,李寧顯然希望這個“救世主”能力挽狂瀾。

金珍君入主後,驚訝于李甯公司長達15個月的產品週期,庫存更是積重難返。為完成拯救使命,李甯、金珍君一起定了個“狠招”:耗資18億元進行管道回購,以支持經銷商清理庫存。

這是一次代價極大的“刮骨療毒”,當年李寧公司的虧損就高達19.79億,門店關掉1800多家,股價從20多狂跌到4元,近乎一場大崩潰。但在金珍君看來,如此“猛藥”值得一試。粉飾財報毫無意義,只有改善供應鏈、清除存貨後,李寧公司才能重獲新生。

李甯性格溫和,卻永不言敗,即便在最困難、最具風險的時刻,依然有放手一搏的勇氣。面對史無前例的危局,他並未保守求穩,反而更加激進。2012年5月,李寧公司以5年20億的價格,簽下CBA聯賽主贊助商;10月,以10年1億美元簽下NBA超級巨星韋德;12月,啟動耗資18億的“管道復興計畫”。三大手筆花費近50億元,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不過,高舉高打、大筆花錢的同時,李甯公司依然深陷虧損泥潭。拿下CBA固然明智,但“李寧”每年4億的高價,與之前安踏每年僅4000萬的價錢相比,顯然吃了大虧;天價簽下韋德也值得再考量,韋德同款限量球鞋售價過千,相對耐克、愛迪達,性價比明顯不夠,加上球鞋工藝複雜、代工廠不給力,很多消費者竟然拿不到貨,結果錯失了大好的行銷良機。於是,2013年又虧3.92億,2014年再虧7.81億。

自創業以來,李寧從未遭遇如此危機,批評和負面報導蜂擁而來,令這位偉大的冠軍倍添痛苦,甚至一度深感超出極限。

2014年11月,被寄予厚望的金珍君也未能挽救李寧公司,悄然卸任。面對著2014年7.81億的虧損,兩鬢斑白的李寧躊躇滿志地承諾:2015年將傾盡全力,帶領公司重回盈利增長的軌道。

冠軍的心

世上沒有“救世主”,人們期盼著李寧來挽救“李寧”。唯有他親自出山,才能喚醒公司在創業時代固有的激情和鬥志。事實證明,這是唯一行得通的方法。

雖然李寧公司以前是中國體育行業的霸主,但外人看來,“李寧”狼性略顯不足。這緣于李甯寬厚的長者之風,他即便有不同意見,都不會直接說“No”,而是會用商量的態度來勸說。此外,他很在意為員工創造寬鬆的環境,薪酬上更顯大度:即便在2012的巨虧之年,員工的人均福利支出都高達20萬,這遠高於一般民營企業的薪酬標準。

如今,李寧直接出任CEO,公司士氣為之一振,經歷了骨幹“離職潮”後,人心重新凝聚。“就要創始人回歸才對”,人們對“李甯”重新燃起了希望。

“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科技”的李寧,很快拉著小米,推出帶晶片的智慧跑鞋,趕上了智慧穿戴和“跑步熱”兩大風口。這種鞋,跑完步可以用手機app看分析,監測距離、配速、路線、卡路里消耗等情況,讓“檸檬”們愛不釋手。

最重要的是,“李寧”的行銷戰略回歸到價廉物美的道路上來。即便是最新款的智慧跑鞋也分為399元、199元的高低款,大部分產品價格親民,不再追求曲高和寡的“國際範”。人們紛紛評價,“吃瓜老李”越來越有互聯網思維了,甚至打造出“赤兔”這樣的爆款,一年單款在網上就賣出了40萬雙。

當然,溝通中也有罵李寧的、不友好的。李寧的態度是,心有光明,保持樂觀:“中國需要一代代不斷向前走,新一代更需要有新一代的價值和表現,我相信他們!”

除此外,2016年另外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李寧在細分領域展開了一些新投資。去年10月,李寧投資了美國女性專業舞蹈運動品牌Danskin,獨家經營該品牌在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的業務。李甯表示,未來亦會考慮引入外國品牌,但更希望可以引入如Danskin一樣,以某特定物件為目標的產品。

同時去年下半年開始,李甯也開始重新把目光放在兒童這個群體上,並對原有李寧童裝品牌LI-NING KIDS重新規劃了發展策略。同時表示今年底童裝業務授權代理結束後,李寧將自營該業務。

李寧巡視專賣店

就這樣,年過五旬的李寧親力親為,在公司的存亡時刻,終於爆發出果決的英雄本色。兩年來,他親自巡視專賣店,經常開會連軸轉、加班到淩晨,沒有了雙休日。由於公司處於危機,所以時刻都不曾懈怠。即便如此,李甯依然覺得:“辛苦卻能夠把事情做好,那是最大的幸福。”53歲的李寧都這麼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拼!

就這樣,李寧公司恢復了增長。2015年淨利潤1430萬,首次實現扭虧為盈;今日發佈的年報顯示,2016年收入達人民幣80.15億元,同比上升13%,淨利潤6.43億人民幣,在2015年度扭虧為盈後,淨利潤翻了近44倍。

李寧再次以成就證明自己的商業才華。他鮮有商界英豪們慣有的精明與算計,卻充滿了對體育夢想的真誠追求和商道智慧。哪怕年過半百,李寧仍然擁有最年輕時代的勇氣、夢想和激情。正如體育賽場上那句名言一樣: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都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怎樣才能把品牌打出去?

好機會很快來了,那就是北京亞運會。

亞運爭奪戰

1990年8月,雪域高原之上,李寧身穿雪白的“李寧”運動服,從藏族姑娘達娃央宗手中接過了亞運“聖火”。這個神聖的經典時刻,通過電視定格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

1990年8月,李甯與達娃央宗在西藏念青唐古喇山下點燃亞運聖火

為了拿到亞運會的火炬傳遞權,李寧想破了頭、磨破了嘴。

當時,籌辦亞運已有了商業化運作的意識。火炬傳遞權的競爭相當激烈,國家体委報價300萬美元,日本的富士、韓國的三星都極有興趣,但李寧只拿得出250萬。無奈之下,李寧找到國家体委,談起自己的創業夢想,說起在領獎臺穿“洋品牌”的恥辱,聊到“唯利是圖”的尤伯羅斯——即便是那個拿奧運賣錢的美國人,都特意把奧運火炬的傳遞權保留給了本國企業……在那個體育商業化還不濃郁的年代,李寧的真情打動了國家体委,為國人品牌爭取到了這次機會。

於是,在亞運會長達一個月的聖火傳遞中,“李寧服”如影隨形,25億中外電視觀眾得以耳聞目睹。亞運會一結束,李寧公司就收到1500萬的訂單,開始飛速成長。

資料顯示,從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到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中國奧運軍團上臺領獎就沒穿過其他牌子的衣服,“李甯服”成了標配。特別是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上,“李寧”的“中國龍”主題領獎服和蝴蝶鞋,被譽為“最佳領獎裝備”。

90年代,“李寧”如入無人之境,幾乎每年100%地迅速成長。但很快,有人要李寧果斷地幹一件“忘恩負義”的大事——脫離健力寶。

“李甯”單飛

1994年,李寧在北京偶遇首都經貿大學的教授劉紀鵬。這個“中國股改第一人”一針見血地告誡李寧,要是不脫離健力寶,今後要出大事。

原來,李寧公司是健力寶的全資子公司,而健力寶又屬於廣東三水市政府,完全是國有資產。這樣說不清的產權關聯看似沒問題,企業做大後,就會有扯不清的恩怨。這番指點在今天看來一清二楚,但在當年,算得上遠見卓識。

對此,李寧極為猶豫。這麼做,會不會對不起李經緯?算不算忘恩負義?劉紀鵬聽著反而急了,他甚至激動地表示,可以自己代表李甯找李經緯去談。

然而,李經緯聽罷,完全支持李甯自立門戶。當年年底,在做出股權和品牌調整後,李甯公司順利脫身。李甯以現金形式,分4次贖回了健力寶持有股份,李經緯甚至沒要應有的投資回報。

2002年1月15日,李經緯含淚送別健力寶

顯然,李甯是值得李經緯羡慕的,從此有了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公司。但作為商業恩師的李經緯,卻沒有跟李甯一樣完成單飛的決斷,終因健力寶股權之爭含恨而終,成為企業家中的一大悲劇。如果當年沒有劉紀鵬,沒有這次斷然單飛,最終李寧又會遭遇怎樣的結果?誰都無法預料。

李寧隱身

2004年6月28日,淡出公眾視野多年的李寧,突然出現在香港聯交所。這一天,李寧公司在香港主機板成功上市,股票一開盤就受到資本市場熱捧。

李寧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肌肉健碩的清純少年,而成了兩鬢泛白、一臉滄桑的中年人。他不得不幫人們重新定位:“我是一個有著14年企業經營史的企業家,請不要再把我看作一個明星偶像。”

1996年,脫離健力寶的李寧將公司總部遷到北京。當年,就創下了6.7億銷售額的歷史紀錄。但很快東南亞金融危機襲來,公司的成長停滯。李寧深感自身知識的不足,決意去北大讀書,公司則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自己淡出日常管理。

李寧的理念是:做企業,一個人成不了大事,一定要請到優秀人才加盟,把企業變成大家的事業。而在李甯公司,陳義紅和張志勇就是李寧心中的“優秀人才”。

陳義紅是李甯公司的元老,他當過兵、有雄心、衝勁足,極具狼性氣質,與溫和謙讓的李寧互補鮮明。最典型的就是,李寧不會追著人要賬,但陳義紅能。

陳義紅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著名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就在他主持時期確立。但到了2001年,陳義紅與李寧在經營理念上產生分歧,便將總經理交給張志勇,自己準備掛冠而去。作為可以一塊喝酒拍桌子的老友,李甯沒有讓陳義紅離開。在獲得了義大利品牌Kappa的特許經營權後,李寧將這塊業務交給陳義紅打理,最終成就了這位“時尚運動教父”的事業。

而張志勇接手公司後,更感受到李寧罕見的“放權”。作為總經理,他與李寧大概兩個月見次面,平常聯絡則是發郵件、短信。即使是商業並購這樣的大事,也通常是張志勇做主。李寧除了一年四次的董事會和年底的戰略執行會議外,不會過問公司的具體事務。

李寧與愛將張志勇,變成了Make The Change(讓改變發生)。

大部分人對此莫名其妙,新Logo、新口號似乎並不動人。通常只有走投無路的品牌才會更新Logo和口號冒險一試,風頭正勁的“李寧”大動干戈,不知意欲何為?而在李寧公司看來,剛完成對愛迪達的超越,很有必要趁熱打鐵加把勁,借著“換臉”重塑“國際化”品牌,以更激進方式完成對耐克的超越。

事後看來,這是個昏招。但深入情境,局中人發起這場大變革,卻又情有可原。

競爭的現實依然殘酷。借助北京奧運,“李甯”得以超越,各大體育品牌同樣大幅增長。耐克、阿迪佔據高端,安踏為首的福建“晉江系”橫掃低端,Kappa為首的運動休閒快銷品牌又異軍突起……這讓卡在“中端”的“李寧”凸顯尷尬:論運動專業性,不敵耐克、阿迪;論性價比,不如“晉江系”。定位的模糊,直接導致了消費者的困惑。

品牌老化,也是個大問題。

2007年,李甯公司曾發起一項市場調查,結果顯示,“李寧”的實際消費人群年齡偏大,以60、70為主;而年輕的90後,感覺“李寧”不夠“酷”。相比之下,個性鮮明的耐克和阿迪更受年輕人喜愛。在展望未來時,“李寧”品牌已感乏力,於是品牌重塑、Make The Change成為必然選擇。

但剛剛撐過奧運大戰的李寧公司,猶如一輛磨損嚴重的賽車,本應將產品、管道、行銷全面整頓,卻又加滿了油,期望靠著瘋狂加速再戰一程。結果,一場不期而至的風暴席捲了一切。

大衰敗

北京奧運開幕式上,本身有恐高症的李甯緊咬牙關,完成了點燃聖火的“國家任務”。有人曾問他在空中想了些什麼,他的回答是:“別掉下來!”

2010年12月,李寧公司一公佈2011年二季度產品訂貨會情況,便引發了股票暴跌。10天內,50億港元市值蒸發。由於品牌重塑、成本上升,李寧公司在一年內三次提價,導致訂貨數量下降,500多個低效經銷商關店,成為一場大危機的導火索。

很快,所有體育品牌都陷入存貨積壓的困境。大家忙著瘋狂關店、斷臂求生,李寧公司的形勢尤其嚴峻。2012年,形勢急轉直下,效力20年的CEO張志勇最終引咎辭職。為挽救危機,李寧引入美國私募基金TPG(德州太平洋)的戰略投資,與TPG合夥人金珍君共同執掌公司。

韓裔美國人金珍君

金珍君的商業履歷堪稱神奇。他曾執掌韓國戴爾,在行業整體下滑的4年內,令其業績暴增10倍;2009年又拯救達芙妮,使其股價上漲4倍、利潤翻番;此後又帶領廣匯汽車快速成長。有這般起死回生的戰績,李寧顯然希望這個“救世主”能力挽狂瀾。

金珍君入主後,驚訝于李甯公司長達15個月的產品週期,庫存更是積重難返。為完成拯救使命,李甯、金珍君一起定了個“狠招”:耗資18億元進行管道回購,以支持經銷商清理庫存。

這是一次代價極大的“刮骨療毒”,當年李寧公司的虧損就高達19.79億,門店關掉1800多家,股價從20多狂跌到4元,近乎一場大崩潰。但在金珍君看來,如此“猛藥”值得一試。粉飾財報毫無意義,只有改善供應鏈、清除存貨後,李寧公司才能重獲新生。

李甯性格溫和,卻永不言敗,即便在最困難、最具風險的時刻,依然有放手一搏的勇氣。面對史無前例的危局,他並未保守求穩,反而更加激進。2012年5月,李寧公司以5年20億的價格,簽下CBA聯賽主贊助商;10月,以10年1億美元簽下NBA超級巨星韋德;12月,啟動耗資18億的“管道復興計畫”。三大手筆花費近50億元,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不過,高舉高打、大筆花錢的同時,李甯公司依然深陷虧損泥潭。拿下CBA固然明智,但“李寧”每年4億的高價,與之前安踏每年僅4000萬的價錢相比,顯然吃了大虧;天價簽下韋德也值得再考量,韋德同款限量球鞋售價過千,相對耐克、愛迪達,性價比明顯不夠,加上球鞋工藝複雜、代工廠不給力,很多消費者竟然拿不到貨,結果錯失了大好的行銷良機。於是,2013年又虧3.92億,2014年再虧7.81億。

自創業以來,李寧從未遭遇如此危機,批評和負面報導蜂擁而來,令這位偉大的冠軍倍添痛苦,甚至一度深感超出極限。

2014年11月,被寄予厚望的金珍君也未能挽救李寧公司,悄然卸任。面對著2014年7.81億的虧損,兩鬢斑白的李寧躊躇滿志地承諾:2015年將傾盡全力,帶領公司重回盈利增長的軌道。

冠軍的心

世上沒有“救世主”,人們期盼著李寧來挽救“李寧”。唯有他親自出山,才能喚醒公司在創業時代固有的激情和鬥志。事實證明,這是唯一行得通的方法。

雖然李寧公司以前是中國體育行業的霸主,但外人看來,“李寧”狼性略顯不足。這緣于李甯寬厚的長者之風,他即便有不同意見,都不會直接說“No”,而是會用商量的態度來勸說。此外,他很在意為員工創造寬鬆的環境,薪酬上更顯大度:即便在2012的巨虧之年,員工的人均福利支出都高達20萬,這遠高於一般民營企業的薪酬標準。

如今,李寧直接出任CEO,公司士氣為之一振,經歷了骨幹“離職潮”後,人心重新凝聚。“就要創始人回歸才對”,人們對“李甯”重新燃起了希望。

“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科技”的李寧,很快拉著小米,推出帶晶片的智慧跑鞋,趕上了智慧穿戴和“跑步熱”兩大風口。這種鞋,跑完步可以用手機app看分析,監測距離、配速、路線、卡路里消耗等情況,讓“檸檬”們愛不釋手。

最重要的是,“李寧”的行銷戰略回歸到價廉物美的道路上來。即便是最新款的智慧跑鞋也分為399元、199元的高低款,大部分產品價格親民,不再追求曲高和寡的“國際範”。人們紛紛評價,“吃瓜老李”越來越有互聯網思維了,甚至打造出“赤兔”這樣的爆款,一年單款在網上就賣出了40萬雙。

當然,溝通中也有罵李寧的、不友好的。李寧的態度是,心有光明,保持樂觀:“中國需要一代代不斷向前走,新一代更需要有新一代的價值和表現,我相信他們!”

除此外,2016年另外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李寧在細分領域展開了一些新投資。去年10月,李寧投資了美國女性專業舞蹈運動品牌Danskin,獨家經營該品牌在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的業務。李甯表示,未來亦會考慮引入外國品牌,但更希望可以引入如Danskin一樣,以某特定物件為目標的產品。

同時去年下半年開始,李甯也開始重新把目光放在兒童這個群體上,並對原有李寧童裝品牌LI-NING KIDS重新規劃了發展策略。同時表示今年底童裝業務授權代理結束後,李寧將自營該業務。

李寧巡視專賣店

就這樣,年過五旬的李寧親力親為,在公司的存亡時刻,終於爆發出果決的英雄本色。兩年來,他親自巡視專賣店,經常開會連軸轉、加班到淩晨,沒有了雙休日。由於公司處於危機,所以時刻都不曾懈怠。即便如此,李甯依然覺得:“辛苦卻能夠把事情做好,那是最大的幸福。”53歲的李寧都這麼努力,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拼!

就這樣,李寧公司恢復了增長。2015年淨利潤1430萬,首次實現扭虧為盈;今日發佈的年報顯示,2016年收入達人民幣80.15億元,同比上升13%,淨利潤6.43億人民幣,在2015年度扭虧為盈後,淨利潤翻了近44倍。

李寧再次以成就證明自己的商業才華。他鮮有商界英豪們慣有的精明與算計,卻充滿了對體育夢想的真誠追求和商道智慧。哪怕年過半百,李寧仍然擁有最年輕時代的勇氣、夢想和激情。正如體育賽場上那句名言一樣: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都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