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本土發聲,于“阿裡熱”背後破譯阿裡文史之謎

本土發聲, 破譯文史之謎

撰文/ 馬麗華

迄今為止, 當代人寫阿裡的圖書, 我所見者不下一二十本, 從旁涉獵的更多, 體裁也不限於文字,

畫冊和紀錄片都有, 尤其攝影作品每見發表, 從山水的奇異美到服飾的古典美, 無不耀眼且養眼。 須知這都是1980年代結束了新疆代管時期, 這一地區被重新“發現”以及“阿裡熱”延續二十年的部分成果, 之密集推出, 甚至可用“爆發式”來形容了。 至於作者, 來自不同行業領域, 考古學家、藏學家有之, 記者、援藏幹部等公職人員有之, 職業寫手反倒不太多, 共同特點是對阿裡一見傾心並滿懷驚奇的外來人。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 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 攝影 殷曉俊

所以當古格·次仁加布先生將《傳奇阿裡》書稿提交中國藏學出版社的時候, 我的心情和表現用“迫不及待”形容沒錯:迫不及待作為第一讀者看稿, 迫不及待寫下一篇小文忝為代序,

題目就叫《且聽本土發聲》, 意在檢示自己也知會朋友, 從前在哪些方面有過誤讀誤解, 本書作者怎樣為之匡正糾偏, 從而使我們對於阿裡的認知深入一些, 或者進一步接近真實。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 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這就說到初識阿裡時, 因為陌生而生髮的諸多之“謎”, 其中首推延續了六七百年的古格王國何以突然消亡。 後來才知這一提問實屬孤陋寡聞——先是格勒博士提醒說, “古格滅國記”在西方藏學界並非神秘事件, 來龍去脈都在17世紀二三十年代傳教士信件裡寫著哪!繼之中譯本《魂牽雪域》出版, 一眾關注阿裡的人通過此書得出印象:由於葡萄牙傳教士的到來, 末代古格王意欲改宗信仰, 內部矛盾激化, 終致滅亡。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 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一時間, “導火索”論占了上風。 然而次仁加布先生不認同此說, 遍查典籍文檔, 未見該時期傳教士活動跡象記載, 他認為這首先說明其影響甚微, 不足以掀起改變歷史進程的巨浪。 那麼古格何以終結, 藏史或早有定論:“獅虎結合導致了古格的滅亡”。 這其中的前因後果說來話長:藏傳佛教後弘期幾百年間, 噶舉派率先開闢了神山岡仁波齊作為修行聖地,

一派獨大的勢力久據古格和拉達克等西部西藏。 後來局面有了變化, 在古格王室支持下, 以托林寺為首的多座寺廟歸入新興格魯派麾下, 從而引起拉達克王室不安。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 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及至1618年, 即傳教士到來的前幾年,末代古格王紮巴紮西德盛情邀來後藏紮什倫布寺四世班禪大師,弘法授徒,一住三年,所到之處,莫不頂禮,格魯派傳播達致高潮。由於格魯派代表了前後藏政治勢力的滲透,拉達克王森格朗傑深感威脅——拉達克仍為竹巴噶舉傳統領地,該派大師達倉不僅被奉為上賓,身為國王上師,同時負有輔政之責。“森格”是“獅子”,“達”是“虎”,被時人視之為一對不可戰勝的“獅、虎”組合。當這二人與古格內部反叛勢力聯起手來,正如歷史的完成時:古格在劫難逃。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當然,一個政權的垮臺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說導致古格覆滅之因尚可繼續討論的話,那麼,對另一段歷史人事的考證,似可一錘定音了。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古格立國早期的拉喇嘛益西維(947—1019)是藏傳佛教“上路弘法”的一面旗幟,經由後世多部藏文史書傳揚,其捨身護法的故事深入人心:古格王益西維不僅自己捨棄王位出了家,還影響到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做了僧尼。當他與“黑衣大食”作戰被俘後,面臨或改宗信仰或以等身黃金贖身的選擇,皆被堅拒,他還囑託家人用贖金作聘金,前往印度迎請佛教大師阿底峽,自己則從容赴義。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這個故事於後世被寫進史書,不是一兩本,是兩位數的多種版本,以至於借助口碑,在西藏幾乎盡人皆知。可是次仁加布注意到阿裡人撰寫的、成書年代更早的事主生平中,拉喇嘛益西維既從未參戰,何來被俘?而是終其一生虔心事佛,壽終正寢于托林寺。於是以學者的嚴謹予以深究,查閱史籍不下二十部,厘清了故事原委,最終還原的史實是:主人公實為益西維侄孫維德,在與“竹夏”人作戰時被俘,其弟江久維施救,等身贖金已籌集大部、僅差頭部時,可惜功虧一簣,維德客死異鄉。之後,阿底峽大師確由江久維迎請而來。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繼續追問後世史家移花接木的動機,結論是,由於新興格魯派完成了政教一統,已將阿底峽尊為先哲祖師,借由拉喇嘛益西維名人效應,安排了大師轟轟烈烈的出場——一個壯烈,一個輝煌,相得益彰。翔實考證一似抽絲剝繭,把幾百年裡如何添枝加葉的“重構”演繹過程逐層揭示,看故事怎樣漸漸豐滿完整,終成傳奇。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通過這一事件,還讓我得知所謂“黑衣大食”原是“竹夏”,藏語習稱的“竹夏”實為巴爾蒂斯坦,巴爾蒂斯坦古今別號“小西藏”,曾經歸於吐蕃又游離開去,現屬巴基斯坦北部地方。竹夏人本與西藏人同文同種同信仰,16世紀時全面伊斯蘭化。

古格王宮遺址。攝影 範久輝

對於古格之後兩場戰事的記述很有必要,也很到位,緣起,過程,結局,前因後果。至少在我,原先只知其大概,現在得以明晰,並且加深了對其意義的認識和對阿裡人的感佩之情。一次在1680年代,從拉達克手中收復阿裡;一次在1841年,抗擊外敵入侵。都是保家衛國性質,都取得了勝利,不同處在於,前者以拉達克為敵,後者與拉達克結盟;前者是在古格滅亡半個世紀後,拉達克聯合不丹等地的竹巴噶舉派,欲以阿裡為跳板,向西藏腹地的格魯派發難。貌似宗派之爭,然爭奪屬地屬民,實與領土和世俗利益交關。這在當時也許還算是內部糾紛,可是聯繫到諸地後來的命運,收復意義就非同一般了。

曾經長期守護東嘎遺址的阿旺木蘭老人。攝影 範久輝

由此我們還“順便”得知為時三百餘年的阿裡“噶爾本”機構,因何得到“帳篷政府”雅號,何以各有冬、夏駐地的噶爾雅莎和噶爾昆莎,就因為收復阿裡的將軍並做了阿裡第一任行政長官的甘丹才旺本是蒙古族,他把遊牧人生活方式引進了官府。據說遍佈阿裡的千年城堡從那時起便被荒廢,對此作者次仁加布難免遺憾。

東嘎石窟內的藻井式窟頂。攝影 範久輝

待阿裡收復,歷經康乾盛世,拉達克作為大清藩屬之地,與近鄰阿裡相安無事。卻不料鴉片戰爭前後,共同經歷了一場生死存亡考驗:印度境內具有帝國主義背景的查漠地區信奉錫克教的道格拉人——藏語稱其為“森巴人”,先是攻佔了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繼而入侵阿裡。三地揭竿而起,不分佛教伊斯蘭教、噶舉派還是格魯派,救亡時刻結成統一戰線,歷經浴血奮戰,結局卻是大不同:阿裡保住了,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淪陷了。保住阿裡的不光是英勇的阿裡人,更是動員了整個西藏的力量,來自駐藏大臣、噶廈政府的意志和全體軍民萬眾一心的信念。這在當時清政府抵禦列強連遭敗績、無暇西顧之際,為維護國家統一,確保西南邊陲無虞,得建如此奇功,實在了不起。西藏人民由此做出的歷史貢獻,值得全中國銘記。

托林寺內壁畫上的金剛舞女形象。攝影 範久輝

次仁加布先生複述了森巴戰爭始末,將這一史跡彪炳史冊,告知今人,同樣成就了大功一件。這得益於他對所存檔案原件不辭辛勞的查閱整理。關於同一場戰爭在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兩個戰場上的表現,近年間中國藏學出版社接連推出譯著《巴爾蒂斯坦(小西藏)的歷史和文化》《巴基斯坦北部地方史》,均有涉及,可以參看比較。總之,當我從中瞭解到這段歷史,後怕之餘是慶倖,尤其感念:我們之所以能夠在此欣賞阿裡,暢言阿裡,憑什麼?若無當年的流血犧牲,恐怕不排除某種可能:阿裡一如拉達克,迄今仍深陷喀什米爾爭端中——在國力衰弱的百多年前,類似的失地並非一例兩例。

古格王宮遺址處於象泉河畔、紮達土林地貌之中。攝影 洛桑加措

被歷史選中,為阿裡代言。這位出生于阿裡的學者在《傳奇阿裡》中再現了一部古格興衰梗概,包括介紹名人名刹及王統的篇什,同時也記述有民間生活。在此我想特別提到必讀的兩篇,一為對狩獵文化那一逝去風景的追記,二為源遠流長的鄉土神崇拜。二文忠實記錄並本質反映了與高原人類生活史同樣綿長、以山水崇拜為表徵的自然觀——永遠守望於此的山川大地、自然萬象,才是人類家園的真正主人。人生在世,無非過客,“借宿”期間,難免多有打擾,必得心存敬畏歉意;對天賜之物若有取用之需,必得經過准許,以感恩之心分享,而無權糟踐,遑論佔有。

感動之餘,不禁想道,沒錯,我們都是“借宿者”。在發展進步已成主題的今天,現代文明的種種好處伴隨著問題和危機紛至遝來,不由人不左顧右盼。在這種時候,重溫古訓,學會謙卑,從古已有之的思想資源裡汲取,是否可以增益現代人的觀念體系,在更高層面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即傳教士到來的前幾年,末代古格王紮巴紮西德盛情邀來後藏紮什倫布寺四世班禪大師,弘法授徒,一住三年,所到之處,莫不頂禮,格魯派傳播達致高潮。由於格魯派代表了前後藏政治勢力的滲透,拉達克王森格朗傑深感威脅——拉達克仍為竹巴噶舉傳統領地,該派大師達倉不僅被奉為上賓,身為國王上師,同時負有輔政之責。“森格”是“獅子”,“達”是“虎”,被時人視之為一對不可戰勝的“獅、虎”組合。當這二人與古格內部反叛勢力聯起手來,正如歷史的完成時:古格在劫難逃。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當然,一個政權的垮臺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說導致古格覆滅之因尚可繼續討論的話,那麼,對另一段歷史人事的考證,似可一錘定音了。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古格立國早期的拉喇嘛益西維(947—1019)是藏傳佛教“上路弘法”的一面旗幟,經由後世多部藏文史書傳揚,其捨身護法的故事深入人心:古格王益西維不僅自己捨棄王位出了家,還影響到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做了僧尼。當他與“黑衣大食”作戰被俘後,面臨或改宗信仰或以等身黃金贖身的選擇,皆被堅拒,他還囑託家人用贖金作聘金,前往印度迎請佛教大師阿底峽,自己則從容赴義。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這個故事於後世被寫進史書,不是一兩本,是兩位數的多種版本,以至於借助口碑,在西藏幾乎盡人皆知。可是次仁加布注意到阿裡人撰寫的、成書年代更早的事主生平中,拉喇嘛益西維既從未參戰,何來被俘?而是終其一生虔心事佛,壽終正寢于托林寺。於是以學者的嚴謹予以深究,查閱史籍不下二十部,厘清了故事原委,最終還原的史實是:主人公實為益西維侄孫維德,在與“竹夏”人作戰時被俘,其弟江久維施救,等身贖金已籌集大部、僅差頭部時,可惜功虧一簣,維德客死異鄉。之後,阿底峽大師確由江久維迎請而來。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繼續追問後世史家移花接木的動機,結論是,由於新興格魯派完成了政教一統,已將阿底峽尊為先哲祖師,借由拉喇嘛益西維名人效應,安排了大師轟轟烈烈的出場——一個壯烈,一個輝煌,相得益彰。翔實考證一似抽絲剝繭,把幾百年裡如何添枝加葉的“重構”演繹過程逐層揭示,看故事怎樣漸漸豐滿完整,終成傳奇。

古格王宮遺址紅殿內壁畫,反映了阿底峽大師入藏等內容(局部)。 攝影 殷曉俊

通過這一事件,還讓我得知所謂“黑衣大食”原是“竹夏”,藏語習稱的“竹夏”實為巴爾蒂斯坦,巴爾蒂斯坦古今別號“小西藏”,曾經歸於吐蕃又游離開去,現屬巴基斯坦北部地方。竹夏人本與西藏人同文同種同信仰,16世紀時全面伊斯蘭化。

古格王宮遺址。攝影 範久輝

對於古格之後兩場戰事的記述很有必要,也很到位,緣起,過程,結局,前因後果。至少在我,原先只知其大概,現在得以明晰,並且加深了對其意義的認識和對阿裡人的感佩之情。一次在1680年代,從拉達克手中收復阿裡;一次在1841年,抗擊外敵入侵。都是保家衛國性質,都取得了勝利,不同處在於,前者以拉達克為敵,後者與拉達克結盟;前者是在古格滅亡半個世紀後,拉達克聯合不丹等地的竹巴噶舉派,欲以阿裡為跳板,向西藏腹地的格魯派發難。貌似宗派之爭,然爭奪屬地屬民,實與領土和世俗利益交關。這在當時也許還算是內部糾紛,可是聯繫到諸地後來的命運,收復意義就非同一般了。

曾經長期守護東嘎遺址的阿旺木蘭老人。攝影 範久輝

由此我們還“順便”得知為時三百餘年的阿裡“噶爾本”機構,因何得到“帳篷政府”雅號,何以各有冬、夏駐地的噶爾雅莎和噶爾昆莎,就因為收復阿裡的將軍並做了阿裡第一任行政長官的甘丹才旺本是蒙古族,他把遊牧人生活方式引進了官府。據說遍佈阿裡的千年城堡從那時起便被荒廢,對此作者次仁加布難免遺憾。

東嘎石窟內的藻井式窟頂。攝影 範久輝

待阿裡收復,歷經康乾盛世,拉達克作為大清藩屬之地,與近鄰阿裡相安無事。卻不料鴉片戰爭前後,共同經歷了一場生死存亡考驗:印度境內具有帝國主義背景的查漠地區信奉錫克教的道格拉人——藏語稱其為“森巴人”,先是攻佔了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繼而入侵阿裡。三地揭竿而起,不分佛教伊斯蘭教、噶舉派還是格魯派,救亡時刻結成統一戰線,歷經浴血奮戰,結局卻是大不同:阿裡保住了,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淪陷了。保住阿裡的不光是英勇的阿裡人,更是動員了整個西藏的力量,來自駐藏大臣、噶廈政府的意志和全體軍民萬眾一心的信念。這在當時清政府抵禦列強連遭敗績、無暇西顧之際,為維護國家統一,確保西南邊陲無虞,得建如此奇功,實在了不起。西藏人民由此做出的歷史貢獻,值得全中國銘記。

托林寺內壁畫上的金剛舞女形象。攝影 範久輝

次仁加布先生複述了森巴戰爭始末,將這一史跡彪炳史冊,告知今人,同樣成就了大功一件。這得益於他對所存檔案原件不辭辛勞的查閱整理。關於同一場戰爭在拉達克和巴爾蒂斯坦兩個戰場上的表現,近年間中國藏學出版社接連推出譯著《巴爾蒂斯坦(小西藏)的歷史和文化》《巴基斯坦北部地方史》,均有涉及,可以參看比較。總之,當我從中瞭解到這段歷史,後怕之餘是慶倖,尤其感念:我們之所以能夠在此欣賞阿裡,暢言阿裡,憑什麼?若無當年的流血犧牲,恐怕不排除某種可能:阿裡一如拉達克,迄今仍深陷喀什米爾爭端中——在國力衰弱的百多年前,類似的失地並非一例兩例。

古格王宮遺址處於象泉河畔、紮達土林地貌之中。攝影 洛桑加措

被歷史選中,為阿裡代言。這位出生于阿裡的學者在《傳奇阿裡》中再現了一部古格興衰梗概,包括介紹名人名刹及王統的篇什,同時也記述有民間生活。在此我想特別提到必讀的兩篇,一為對狩獵文化那一逝去風景的追記,二為源遠流長的鄉土神崇拜。二文忠實記錄並本質反映了與高原人類生活史同樣綿長、以山水崇拜為表徵的自然觀——永遠守望於此的山川大地、自然萬象,才是人類家園的真正主人。人生在世,無非過客,“借宿”期間,難免多有打擾,必得心存敬畏歉意;對天賜之物若有取用之需,必得經過准許,以感恩之心分享,而無權糟踐,遑論佔有。

感動之餘,不禁想道,沒錯,我們都是“借宿者”。在發展進步已成主題的今天,現代文明的種種好處伴隨著問題和危機紛至遝來,不由人不左顧右盼。在這種時候,重溫古訓,學會謙卑,從古已有之的思想資源裡汲取,是否可以增益現代人的觀念體系,在更高層面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