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高校內生成鄙視鏈,每一條都花樣百出

現在的社會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點攀比, 通過對比會感到一個不一樣自己, 那就是當局者迷龐觀者的道理, 只有自己感覺良好, 至於是不是真的好, 那就得商討一下了。

攀比是天性, 衍生出鄙視, 後續有了鄙視鏈, 眾人們都學會了“看不起”, 例如

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泰劇>港劇>台劇>內地劇;

冷門國家文藝片>歐洲文藝片>日韓小清晰片>老港片>好萊塢大片>內地片;

Gmail>Hotmail>163郵箱>QQ郵箱;

985>211>一本>二本>三本>專科>高職等

學生家長置身大學差別歧視體系中, 人心之間微妙的優越感,

使得每個存在差異的個體都無法獨善其身。 而那些自認為沒有站在鏈條合適位置的人, 自然都會特別鄙視“鄙視鏈”。

在中國, 一紙文憑很重要。 無論今日高校如何日漸臃腫萎靡, 國人對學歷的重視以及約定俗成的名校情結, 依然根深蒂固。

讀一所最有可能打破階層板結的名校, 才能離金字塔頂端更近。 文憑是人的第二張臉, 而國人重視臉面是出了名的, 越名牌的文憑, 越能滿足虛榮心。

上世紀80年代, 據說有一名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生跑到了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一說起自己是“華工”出來的, 便遭到了華中工學院學子的鄙視:“只有華中工學院, 才能簡稱‘華工’。 ”

同樣的情況也曾出現在南昌大學的同學身上,

當他們跑到江蘇說自己是“南大”畢業時, 就會被當地人嘲諷, “‘南大’必須是南京大學!”

這與魯迅筆下的趙老太爺心態無異, 當他與阿Q相撞後忿然罵道:“你這窮鬼, 也配姓趙?”, 其位居鄙視鏈上層的心態便昭然若揭。 每個人都在想通過碾壓下級以顯示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尊嚴。 以至於某些學者國外學成、或載譽歸來後, 對並不聞名的本科學歷羞於啟齒, 只以後來光鮮的履歷示於人前。

就讀最有可能打破階層板結的名校, 才能離金字塔頂端更近

儘管政府禁止公佈重本率, 也不提倡報導中、高考狀元, 但每年成績公佈, 各大媒體版面上依然可以看到各省排名前列的學霸們分享成功經。 家境殷實的學生, 才能夠選擇海外留學。 大部分聚集在紡錘體中部的普通學子, 依然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才有可能到另一座城市, 過上另一種人生。

學校宣揚重本率, 意圖吸引優質生源、展示培養能力。 該資料歷來為社會各界所重視, 即便伴隨高校擴招、學校升格, 文憑含金量其實已經下降。

家長學生在決策時顧不了太多, 哪所大學名氣大、就業率高, 就報讀哪所。

大部分大四學生求職, 因社會經驗尚不豐富, 學歷仍然是通向用人單位的敲門磚。 邏輯簡單粗暴, 但在目前的國情之下, 依然普遍適用。

每個人都下意識地標榜學歷, 畢竟它同時考察個人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擁有量的潛在可能性。 正確度存疑, 便利性顯著, 後者經常性壓倒前者, 這一識人工具被HR普遍使用, 或濫用。 絕大多數企業看重本科學歷, 知名企業HR甚至有一條招聘的不成文規定:簡歷一多, 不是985、211直接刷。

如此環境, 擁有第一梯隊文憑者, 自然笑傲中國名校鄙視鏈。 清北畢業生至少在內地全行業通吃, 仿佛一朝學袍加冕, 便可以睥睨其他院校畢業生。 往下是高校排行榜前十常客:復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大學, 進得了這些院校, 就非等閒之輩。

他們身上有某種光環, 即使和普通院校學生一樣找不著北, 一樣迷茫, 一樣眼高手低, 企業還是對他們有天然好感。

前十開外, 還有近30所被寄予厚望,要建設成“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的985院校;然後是73所211非985院校。一眾“雙非”重本院校的學生則有點尷尬,他們學校的實力與高考分數線未必輸於211,但正是因為名頭不夠響亮,在交換、求職、出國時經常矮人一頭。

當然了,能進入上述院校求學,說明你還算處於金字塔上層。下方還墊著二本、三本、專科、高職等院校。眾多二本院校學子心裡承受的壓力與不甘,難於贅述。

所以,他們有的成為考研隊伍的生力軍,家境不錯的同學則考慮出國鍍金,無不希望脫身現處鏈條位置,改變除家庭以外的第二個出身。

人類是需要鄙視鏈的。有了金字塔式的社會價值排序,人類才有了向上奮鬥的動力。而高校鄙視鏈的形成,也讓廣大學子擁有了自強不息的外在推力。雖然不知道山的那頭會是怎樣的風景,但爬與不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每個人都存在比較和鄙視心理

從微觀的角度說,鄙視鏈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於人腦處理資訊的分類簡單——標籤夠用就行,雖然損失了資訊、犧牲了效度;二是由於人心深處,始終在蠢蠢欲動的惶恐不安當中。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自卑,我們想超越他人,想證明自己總有某處較他人略勝一籌,哪怕它轉身即逝,甚至浮華不實。

我們力證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對歸屬感的需求也同樣強烈。於是,名校的身份似乎能減輕些許焦慮和寂寞。

其實,高校鄙視鏈與所有叢林法則以及遊戲規則一樣,過分較真的人,都容易輸。如果不能夠成為那個制定遊戲規則的人,那最好遵守法則,步步為營。

找對位置和方向,才能免於迷茫與彷徨 圖/中國網教育頻道

當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一再確認自己的位置與價值,社會平衡消除了各種形式的不公,鄙視鏈就會消失。

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一天不會很快到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在鄙視鏈中找對合適的生存位置,何苦因為“求而不得”“不切實際”的欲望,終日上躥下跳、雞犬不寧。

還有近30所被寄予厚望,要建設成“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的985院校;然後是73所211非985院校。一眾“雙非”重本院校的學生則有點尷尬,他們學校的實力與高考分數線未必輸於211,但正是因為名頭不夠響亮,在交換、求職、出國時經常矮人一頭。

當然了,能進入上述院校求學,說明你還算處於金字塔上層。下方還墊著二本、三本、專科、高職等院校。眾多二本院校學子心裡承受的壓力與不甘,難於贅述。

所以,他們有的成為考研隊伍的生力軍,家境不錯的同學則考慮出國鍍金,無不希望脫身現處鏈條位置,改變除家庭以外的第二個出身。

人類是需要鄙視鏈的。有了金字塔式的社會價值排序,人類才有了向上奮鬥的動力。而高校鄙視鏈的形成,也讓廣大學子擁有了自強不息的外在推力。雖然不知道山的那頭會是怎樣的風景,但爬與不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每個人都存在比較和鄙視心理

從微觀的角度說,鄙視鏈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於人腦處理資訊的分類簡單——標籤夠用就行,雖然損失了資訊、犧牲了效度;二是由於人心深處,始終在蠢蠢欲動的惶恐不安當中。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自卑,我們想超越他人,想證明自己總有某處較他人略勝一籌,哪怕它轉身即逝,甚至浮華不實。

我們力證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對歸屬感的需求也同樣強烈。於是,名校的身份似乎能減輕些許焦慮和寂寞。

其實,高校鄙視鏈與所有叢林法則以及遊戲規則一樣,過分較真的人,都容易輸。如果不能夠成為那個制定遊戲規則的人,那最好遵守法則,步步為營。

找對位置和方向,才能免於迷茫與彷徨 圖/中國網教育頻道

當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一再確認自己的位置與價值,社會平衡消除了各種形式的不公,鄙視鏈就會消失。

但是我們都知道,那一天不會很快到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在鄙視鏈中找對合適的生存位置,何苦因為“求而不得”“不切實際”的欲望,終日上躥下跳、雞犬不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