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東泉城攬勝之二-大明湖

作者:_CFT01****4492538

人們只要一提起濟南, 自然就會想到大明湖。 濟南的地勢南高北低, 綿亙的山地泉水眾多, 潺潺細流, 匯而成湖, 於是就有了美麗的大明湖。 大明湖位於舊城西北角, 環湖十裡圍繞舊城東西北三面, 彌漫無際, 流入小清河, 注入渤海。

大明湖, 是濟南泉城一顆璀璨的明珠, , 它以優美的景色, 博得古今中外的讚賞。 面北朝酈道元《水經注》就讚美過它。 元朝時期,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中國遊記〉〉是這樣描述大明湖的:“園林美麗, 賞心悅目, 湖光景色, 應接不暇, ”。 清代劉鳳浩“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水半城湖”的詩句讚美濟南。

確切一點講, 這是在描繪大明湖風光, 寥寥數十四個字, 就道出了它的絕妙之處。 且看, 那一湖煙水, 綠樹蔽空, 水涯碧間, 蓮荷映日, 香飄四野, 若以人間天堂的杭州西湖, 與之相比, 也各有千秋。 董必武游大明湖時曾賦詩道:“荷蒲爭長大明湖, 小艇徐行萬綠俱。 撐到鐵祠登崖望, 南山蒼翠襲人膚”

大明湖之名由來久矣。 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的南北朝就有記載。 宋朝以前, 稱為四萬湖, 金國統治期間改稱大明湖, 一直沿用至今。 大明湖不大, 湖面的一半被蓮荷佔據, 但有它與從不同的特色。 近代文人葉聖陶先生的描的:遊了太湖再看西湖, 不免小了些, 仿佛的一個小擺設, 如果再看大明湖, 那更是小小擺設了, 可是, 大明湖有它獨到佳處。

正因為它小巧而緊湊, 而且有蓮荷與楊柳相掩映, 還有亭台數閣的點綴, 格外顯得明媚可愛, 別有風情。 若是乘一葉小舟, 放乎中流, 真有“人從錦回方裡過, 舟在畫屏風上行”的景象。 當我們身臨其境, 就會覺得葉聖陶先生的描寫, 逼真而又貼切。

大明因古老而馳名, 名勝古跡比比皆是。 概括起來, 主要有一閣, 二園, 四祠, 十亭。 這一閣:是北極閣。 二園;是遐園和秋柳園。 四祠:是鐵公祠, 稼軒祠, 面豐祠匯泉祠。 十亭, 自西而東數:玉函亭, 鴛鴦亭, 滄浪亭, 八角亭, 九曲亭, 望湖亭, 浩然亭, 湖心亭, 月下亭, 還有屹立湖心小島上的曆下亭。 各處建築都有不同的故事。 如果人們到大明湖覽, 最好是選擇在黃昏與拂曉時分, 景色朦朧,

最能引發思古的幽情。

我來到大明湖畔, 走進正門牌坊, 只見彎曲的湖岸, 綠柳周垂, 清澈的水面, 三五艘遊艇, 載著靚男倩女們, 蕩漾在田田蓮荷之中, 微風飄送著他們爽朗的歌聲。 這是多麼愜意的情景呀。 我站在湖柳蔭之下, 面對眼前眾多的樓臺亭閣, 我決定先遊歷下亭。 這不是它有悠久的歷史, 而且還是濟南久負盛名的古跡, 它的名氣吸引著古今遊人。

古人雲:亭者, 停也, 供休憩之用。 這是古人對“亭”的用途所下的定義。 但在秦漢時期, 這還是最基層的地方行政機構, 十裡為一亭, 亭有亭長, 十亭為一鄉。 漢高袓劉邦早年就作過泗水亭長。 建在道路旁邊的亭, 供人們乘涼, 避雨,休息的叫涼亭。 迎送客人的亭, 名叫長亭, 有的稱作接官亭。

還有, 園林裡根據不同用途而建造的涼廊亭, 半亭和碑等等。 曆下亭原是供休憩之用的涼亭, 建於南北朝期間。 因為古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 在這裡聚會過, 留下許多詩篇和逸聞, 故而它的氣流傳千古, 為人們所傳頌。

曆下亭, 又稱古曆亭, 位於大明湖小島上, 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 現在的曆下亭是清朝咸豐年間重建的, 唐朝天寶庫四年西元七四五年, 詩人杜甫到山東看望弟弟杜穎, 聞之少年好友李之芳在此擔任司馬, 拜訪時, 又逢北海太守李邕在座, 李邕善文, 工書法, 雖年逾古稀但為人剛直, 深受杜甫崇敬, 慕名已久, 未曾相遇, 偶然幸會, 便結下深厚的友誼。 時值盛夏, 相約于濟南名流學士們一起宴遊歷下亭, 寫詩唱和。

杜甫寫了首《陪李北海宴遊歷下亭》詩, 詩中“海右此亭古, 濟南名士多”之句, 千百年吟詠不休。

不過, 當年杜甫陪李邕宴遊的曆下亭不在這裡, 在舊城五龍潭附近, 早已廢棄。 後人為紀念杜甫與李邕的遊蹤, 曾經多次修建曆下亭。 宋朝的曆下亭建在大明湖的南岸.明朝嘉靖年間, 山東官吏李攀龍別出心裁, 選擇在大明湖中的小島上, 重建民曆下湖亭。

曆下亭回廊臨水, 八面重簷, 房檐懸掛金字匾額, 上有清朝乾隆皇帝書寫的“曆下亭”三字。 亭南兩側楹聯, 摘取杜甫“海又此亭古, 濟南名士多, ”之句, 由清朝湖南書法家何紹基書寫。 曆下亭後面的名士軒, 有郭沫若的聯語:“楊柳春風。 萬方極樂, 芙蕖秋月, 一片大明”。 裡面有正廳五間, 在西側牆壁上, 鑲嵌著杜甫與李邕的石刻畫像,還有何紹基《重修曆下亭》碑記。更有清朝蒲松齡〈〈重建曆下亭〉〉詩,值得一讀:“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台。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式開。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謠羨當年賢太守,少陵佳宴得追懷”。曆下亭四周,碧波蕩漾,在綠柳垂絲之間,來往遊人如織。人們遊覽大明湖,大多至此系舟登岸,小憩片刻,緬懷古人。

從大明湖正門向西行,有一處樹蔭蔽日,長廊環繞紅,秉有假山亭閣的園林,這是古老的遐園。遐園初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原來是朝廷設在山東的貢院。貢院是招考秀才和舉人的地方。後來,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在東北,角空地上創建圖書館,表示恩賢之意門額上書寫的名稱叫“遐園”。解放後對原建築加以改造,還增建了長廊亭榭,供人們遊玩。

走進遐園,迎面便是假山翠松,沿著花徑來到石亭,這裡可以極目大明湖景色。石亭下麵是碧水池塘,池周峰石疊立,形同峭壁,好似一座大型的盆景。下了石亭,走在峭壁間的峽谷之中,一排茂密的垂柳,婀娜多姿。在此靜坐仿佛處身世外,十分愜意。

沿著石階向西行,下坡即到船屋。因屋形似船。當初建園時,是匠師們巧妙的設計。船屋從前是山東圖書館的閱覽室。從此北上去,有一排長廊。據說昔日裡順著長廊有大片秋海棠,可惜這片古樹因年高歲序久,早已枯萎凋零了,成為歷史的記載。

遐園西面,是“山”字形的山東圖書館大樓。大樓前面,有碧水池塘,是由船屋的溪水經過小拱橋過來的,然後流式進大明湖。一九五九年擴建遐園時,在樓前築起一座三角形走廊,壁上嵌有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那龍飛鳳舞的大草字,矯健的筆力,象徵著嶽飛驚天地而泣鬼的豪情壯志。遊園者來到這裡,無不駐足觀賞。

綜觀遐園景色,除了具有江南園林的風格外,還得天獨厚,依傍著“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大明湖。這是其它私家園林所不及的,因而遐園被譽為江南第一標準庭園。在大明湖畔,與遐園並稱的,還有秋柳園。它是明朝文人王士禎的讀書處。王士禎在此寫過一首《秋柳詩》,故取名。如今遺園尚存,遊客到此,追懷這位懷才不遇的古人。

我沿湖岸而行,只見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掩映在花光樹影之中,湖光山色,朦朧而蒼翠,分外撩人。西南面玉函亭,鴛鴦亭,八角亭,九曲亭,望湖亭等等,依次向東面排列,亭亭的形式,各具特色。但最華美的要數西北岸鐵公祠前面的小滄浪亭了。

小滄浪亭,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鐵公祠時,用剩餘工料建造的。它構築奇巧,面山傍水,台閣之間以長廊相連接,開鑿小溪引湖水流入庭中,更是氣象萬千。這裡向來是文人墨客游宴之處。書法家鐵保寫的“西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聯,就刻在園門兩側。長廊西北的牆壁上,嵌有清朝學者阮元和梁同書等人的詩文墨蹟。庭園內的主體建築是小滄浪亭,構建在瀕臨大明湖的最佳之處,三面荷池,環境十分清幽。’

我登上小滄浪亭,憑欄四晀,大明湖山光水色,歷歷在目,那清澈明淨的水面上,點綴大片碧綠的荷葉,蓮花含苞待放,荷葉中滾動著顆顆水珠,在陽光映照下,發出晶瑩耀眼的光澤。今天的天氣並不特別晴朗,湖上泛起一層薄薄的霧氣,假如是在天高氣爽的秋季,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十裡之外千佛山的倒影映入湖中。清朝文人劉鶚《老殘遊記》中描寫過這種景色。他說“山上的佛殿僧樓,與蒼松翠柏高下相間,更有三五株丹楓夾在裡面,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丈長的屏風”。這景色比親自攀登千佛山,身臨其境,更要好看,還要光彩。

小滄浪亭東側有鐵公祠。是祭祀明朝鐵鉉的祠堂。鐵鉉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惠帝(俗稱建文帝)朱允文的兵部尙書。朱允文是朱元璋之孫,朱元璋去世,將皇位傳給他。朱元璋的第三子燕王朱棣,駐守北京,手握重兵,對侄子朱允文繼承皇位心懷忌恨。於是,在明惠帝二年,西元一四零零年,藉故“清君側”起兵南下,意圖奪取皇帝寶座。鐵鉉接受明惠帝的旨意,率軍堅守濟南,屢挫燕王朱棣的大軍。後來,朱棣佔領南京,立刻將鐵鉉拘捕,逼他投降。鐵鉉誓死忠於舊主,最終被朱棣殘忍地殺害。後人為紀念鐵鉉堅貞不屈的精神,在濟南大明湖邊建造了這座鐵公祠。如今神像已毀,只有空祠猶存。

在大明湖以北,有一座北極閣,是湖邊一組高峻的建築物。從前稱為北極廟。它始建于元朝初年,重修於明代,有悠久的歷史。北極閣原來是祀奉道教真武大帝的廟堂,廟內有許多元朝塑造的神像,尤其是泥塑的龜蛇二將,形態十分逼真,栩栩如生,藝術價值很高。在以後的歲月裡,幾次重修廟宇,多少作過一些修補,對塑像的本來面目,不無改變之處,大體上還是保存著原來的藝術風格。可惜,這些塑像都毀于“文革”時期。

北極閣以西,有月下亭,結構頗為別致。北極閣以東,有南豐祠,是後人紀念宋朝文學家曾鞏而設的祠堂。曾鞏是南豐人,文人們稱他為南豐先生。曾鞏在熙寧年間,出任齊州(濟南)知府,替群眾做過一些好事。據記載,當時有大豪紳曲堤周,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州縣都奈何不得,曾鞏聲張正義,將其繩之以法,使境內民心大快。曾鞏還在任內大力振興農田水利,造福於民,深受人們愛戴,因而建祠紀念他。祠內有戲臺,是曾鞏誕辰時演戲用的。南豐祠在“文革”中倒毀,後來才得以重修。祠前有聯語:“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二字屬先生”頗為貼切。南豐祠東首有晏公台,我登臺眺望,全湖勝景皆收眼底。此處也能看到千佛山的倒影,老殘所說的趙千里畫稿,也許指的就是這裡。

我最後來到湖畔的稼軒祠,這是紀念濟南另一位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堂。我往日讀到辛棄疾的詞,就覺得他為人豪爽,詞調優美,令人陶醉,今日到此遊覽,更加感到快慰。當我看到這座重修的稼軒祠,層疊錯落,彩繪一新,不免抒發激烈的感歎。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李清照同稱(濟南二安),是當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西元一一四零年出生濟南東郊四風閘。此是家鄉已陷入金國的統治。他不甘心忍受異族的奴役,二十一歲就率領兩千餘人參加起義軍。他在南宋朝廷出任地方官,替人民做過不少有益的事情,曾幾次上書朝廷提出政治見解,都不被採納,因而鬱鬱不得志。他的詞作造詣很深,流傳至今的有六百多首。明朝末年著名詩人王士禎雲:自古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婉約應以李清照為宗,豪放則以辛稼軒為首,後人難以為繼矣。

稼軒祠最早的建築,是一九五九年利用被搗毀的李鴻章祠堂改建而成。近年來,政府又撥出鉅款重新加以修繕,並美化周圍的環境,鋪設兩千多平米寬的幼安廣場。色彩淡雅的欄杆,圍繞著幾叢翠竹,冬青,松柏,美人蕉等花木,點綴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組成了山石盆景形狀有花壇,配以青石小徑環繞其中,遊人漫步其間,頗有天然之趣。

稼軒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民居式建築,前後三進院落,與周圍的環境形成有機的政整體。大門正中懸掛陳毅親書的金色大匾,上寫“辛棄疾紀念祠”六字。兩側廂房掛滿了辛棄疾的詩詞配畫,還有歷代名人題詠。跨過腰門,即見滿院鮮花,噴香吐豔。兩側走廊環抱卷棚正廳,入內即見抱柱上有郭沫若手書的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走進大廳,迎門是辛棄疾的巨幅畫像,展櫥中陳列著辛棄疾的生平史跡,各種板本的作品,以及歷代學者們研究他的資料和著作。

辛棄疾的一生,處於遭受金國入侵的時代,他力主抗金,二十三歲就寫有“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雄心壯志。但在昏庸偏安的南宋小朝廷裡,他雖然能“精忠自許,白骨不衰”。然而,他“為官不入中樞,手中不掌兵權,耳邊不聞邊報”,終究不能實現恢復中原的宏願,徒喚奈何,只有寫詩填詞抒發感慨。晚年遭到朝廷的貶責,全家遷居江西鉛山,落得個“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最終含悲而逝,葬於江西鉛山縣鼓樓門外。據說如今那裡還保存有他的墳墓,後裔子孫們每年清明節為之掃墓。

我走出紀念祠的後院門,來到大明湖岸的茶樓小坐片刻。面對明淨的湖水,眼前幻出辛棄疾的身影;只見他在病勢垂危之時,還想到國仇未報,奇恥未雪;他怎能不企盼在去世之後,能有人重整旗鼓,收復山河,以雪靖康之恥。遐想至此,不禁感慨萬千。

大明湖的景色季季不同,尤其是天高氣爽的金秋最為宜人;垂楊拂岸,蓮荷飄香,亭臺樓閣倒影湖上,遠山近水與晴空麗日融為一色。這天成的畫卷,想想都令人陶醉。

——雷直民

鑲嵌著杜甫與李邕的石刻畫像,還有何紹基《重修曆下亭》碑記。更有清朝蒲松齡〈〈重建曆下亭〉〉詩,值得一讀:“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台。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式開。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謠羨當年賢太守,少陵佳宴得追懷”。曆下亭四周,碧波蕩漾,在綠柳垂絲之間,來往遊人如織。人們遊覽大明湖,大多至此系舟登岸,小憩片刻,緬懷古人。

從大明湖正門向西行,有一處樹蔭蔽日,長廊環繞紅,秉有假山亭閣的園林,這是古老的遐園。遐園初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原來是朝廷設在山東的貢院。貢院是招考秀才和舉人的地方。後來,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在東北,角空地上創建圖書館,表示恩賢之意門額上書寫的名稱叫“遐園”。解放後對原建築加以改造,還增建了長廊亭榭,供人們遊玩。

走進遐園,迎面便是假山翠松,沿著花徑來到石亭,這裡可以極目大明湖景色。石亭下麵是碧水池塘,池周峰石疊立,形同峭壁,好似一座大型的盆景。下了石亭,走在峭壁間的峽谷之中,一排茂密的垂柳,婀娜多姿。在此靜坐仿佛處身世外,十分愜意。

沿著石階向西行,下坡即到船屋。因屋形似船。當初建園時,是匠師們巧妙的設計。船屋從前是山東圖書館的閱覽室。從此北上去,有一排長廊。據說昔日裡順著長廊有大片秋海棠,可惜這片古樹因年高歲序久,早已枯萎凋零了,成為歷史的記載。

遐園西面,是“山”字形的山東圖書館大樓。大樓前面,有碧水池塘,是由船屋的溪水經過小拱橋過來的,然後流式進大明湖。一九五九年擴建遐園時,在樓前築起一座三角形走廊,壁上嵌有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那龍飛鳳舞的大草字,矯健的筆力,象徵著嶽飛驚天地而泣鬼的豪情壯志。遊園者來到這裡,無不駐足觀賞。

綜觀遐園景色,除了具有江南園林的風格外,還得天獨厚,依傍著“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大明湖。這是其它私家園林所不及的,因而遐園被譽為江南第一標準庭園。在大明湖畔,與遐園並稱的,還有秋柳園。它是明朝文人王士禎的讀書處。王士禎在此寫過一首《秋柳詩》,故取名。如今遺園尚存,遊客到此,追懷這位懷才不遇的古人。

我沿湖岸而行,只見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掩映在花光樹影之中,湖光山色,朦朧而蒼翠,分外撩人。西南面玉函亭,鴛鴦亭,八角亭,九曲亭,望湖亭等等,依次向東面排列,亭亭的形式,各具特色。但最華美的要數西北岸鐵公祠前面的小滄浪亭了。

小滄浪亭,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鐵公祠時,用剩餘工料建造的。它構築奇巧,面山傍水,台閣之間以長廊相連接,開鑿小溪引湖水流入庭中,更是氣象萬千。這裡向來是文人墨客游宴之處。書法家鐵保寫的“西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聯,就刻在園門兩側。長廊西北的牆壁上,嵌有清朝學者阮元和梁同書等人的詩文墨蹟。庭園內的主體建築是小滄浪亭,構建在瀕臨大明湖的最佳之處,三面荷池,環境十分清幽。’

我登上小滄浪亭,憑欄四晀,大明湖山光水色,歷歷在目,那清澈明淨的水面上,點綴大片碧綠的荷葉,蓮花含苞待放,荷葉中滾動著顆顆水珠,在陽光映照下,發出晶瑩耀眼的光澤。今天的天氣並不特別晴朗,湖上泛起一層薄薄的霧氣,假如是在天高氣爽的秋季,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十裡之外千佛山的倒影映入湖中。清朝文人劉鶚《老殘遊記》中描寫過這種景色。他說“山上的佛殿僧樓,與蒼松翠柏高下相間,更有三五株丹楓夾在裡面,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丈長的屏風”。這景色比親自攀登千佛山,身臨其境,更要好看,還要光彩。

小滄浪亭東側有鐵公祠。是祭祀明朝鐵鉉的祠堂。鐵鉉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惠帝(俗稱建文帝)朱允文的兵部尙書。朱允文是朱元璋之孫,朱元璋去世,將皇位傳給他。朱元璋的第三子燕王朱棣,駐守北京,手握重兵,對侄子朱允文繼承皇位心懷忌恨。於是,在明惠帝二年,西元一四零零年,藉故“清君側”起兵南下,意圖奪取皇帝寶座。鐵鉉接受明惠帝的旨意,率軍堅守濟南,屢挫燕王朱棣的大軍。後來,朱棣佔領南京,立刻將鐵鉉拘捕,逼他投降。鐵鉉誓死忠於舊主,最終被朱棣殘忍地殺害。後人為紀念鐵鉉堅貞不屈的精神,在濟南大明湖邊建造了這座鐵公祠。如今神像已毀,只有空祠猶存。

在大明湖以北,有一座北極閣,是湖邊一組高峻的建築物。從前稱為北極廟。它始建于元朝初年,重修於明代,有悠久的歷史。北極閣原來是祀奉道教真武大帝的廟堂,廟內有許多元朝塑造的神像,尤其是泥塑的龜蛇二將,形態十分逼真,栩栩如生,藝術價值很高。在以後的歲月裡,幾次重修廟宇,多少作過一些修補,對塑像的本來面目,不無改變之處,大體上還是保存著原來的藝術風格。可惜,這些塑像都毀于“文革”時期。

北極閣以西,有月下亭,結構頗為別致。北極閣以東,有南豐祠,是後人紀念宋朝文學家曾鞏而設的祠堂。曾鞏是南豐人,文人們稱他為南豐先生。曾鞏在熙寧年間,出任齊州(濟南)知府,替群眾做過一些好事。據記載,當時有大豪紳曲堤周,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州縣都奈何不得,曾鞏聲張正義,將其繩之以法,使境內民心大快。曾鞏還在任內大力振興農田水利,造福於民,深受人們愛戴,因而建祠紀念他。祠內有戲臺,是曾鞏誕辰時演戲用的。南豐祠在“文革”中倒毀,後來才得以重修。祠前有聯語:“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二字屬先生”頗為貼切。南豐祠東首有晏公台,我登臺眺望,全湖勝景皆收眼底。此處也能看到千佛山的倒影,老殘所說的趙千里畫稿,也許指的就是這裡。

我最後來到湖畔的稼軒祠,這是紀念濟南另一位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堂。我往日讀到辛棄疾的詞,就覺得他為人豪爽,詞調優美,令人陶醉,今日到此遊覽,更加感到快慰。當我看到這座重修的稼軒祠,層疊錯落,彩繪一新,不免抒發激烈的感歎。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李清照同稱(濟南二安),是當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西元一一四零年出生濟南東郊四風閘。此是家鄉已陷入金國的統治。他不甘心忍受異族的奴役,二十一歲就率領兩千餘人參加起義軍。他在南宋朝廷出任地方官,替人民做過不少有益的事情,曾幾次上書朝廷提出政治見解,都不被採納,因而鬱鬱不得志。他的詞作造詣很深,流傳至今的有六百多首。明朝末年著名詩人王士禎雲:自古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婉約應以李清照為宗,豪放則以辛稼軒為首,後人難以為繼矣。

稼軒祠最早的建築,是一九五九年利用被搗毀的李鴻章祠堂改建而成。近年來,政府又撥出鉅款重新加以修繕,並美化周圍的環境,鋪設兩千多平米寬的幼安廣場。色彩淡雅的欄杆,圍繞著幾叢翠竹,冬青,松柏,美人蕉等花木,點綴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組成了山石盆景形狀有花壇,配以青石小徑環繞其中,遊人漫步其間,頗有天然之趣。

稼軒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民居式建築,前後三進院落,與周圍的環境形成有機的政整體。大門正中懸掛陳毅親書的金色大匾,上寫“辛棄疾紀念祠”六字。兩側廂房掛滿了辛棄疾的詩詞配畫,還有歷代名人題詠。跨過腰門,即見滿院鮮花,噴香吐豔。兩側走廊環抱卷棚正廳,入內即見抱柱上有郭沫若手書的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走進大廳,迎門是辛棄疾的巨幅畫像,展櫥中陳列著辛棄疾的生平史跡,各種板本的作品,以及歷代學者們研究他的資料和著作。

辛棄疾的一生,處於遭受金國入侵的時代,他力主抗金,二十三歲就寫有“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雄心壯志。但在昏庸偏安的南宋小朝廷裡,他雖然能“精忠自許,白骨不衰”。然而,他“為官不入中樞,手中不掌兵權,耳邊不聞邊報”,終究不能實現恢復中原的宏願,徒喚奈何,只有寫詩填詞抒發感慨。晚年遭到朝廷的貶責,全家遷居江西鉛山,落得個“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最終含悲而逝,葬於江西鉛山縣鼓樓門外。據說如今那裡還保存有他的墳墓,後裔子孫們每年清明節為之掃墓。

我走出紀念祠的後院門,來到大明湖岸的茶樓小坐片刻。面對明淨的湖水,眼前幻出辛棄疾的身影;只見他在病勢垂危之時,還想到國仇未報,奇恥未雪;他怎能不企盼在去世之後,能有人重整旗鼓,收復山河,以雪靖康之恥。遐想至此,不禁感慨萬千。

大明湖的景色季季不同,尤其是天高氣爽的金秋最為宜人;垂楊拂岸,蓮荷飄香,亭臺樓閣倒影湖上,遠山近水與晴空麗日融為一色。這天成的畫卷,想想都令人陶醉。

——雷直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